充满活力的山镇
2009-04-20东流悠逸
东 流 悠 逸
太阳不慌不忙地升起来,那光辉先是一派彤红彤红的。群山在这种色彩中生机蓬勃。那红光又渐渐地变化成银白,仿佛把群山的生机融化摄取,注入群山怀抱中的山镇。弥漫在山镇上空的雾气使这银白的光芒中缓缓消融,变成惬意的暖流汇入随州边陲山镇——小林。
小林镇甚是喧闹。说“人山人海”可能有点夸张,但几万人聚在一起,其拥挤程度是可以想象的。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卖米的、卖菜的、空手的、挑担的,掺和在一起,你挤我、我挤你、拥来拥去,偶尔你撞我一下,我碰你一下,大家都笑一笑,就算了。周德明就是这个山镇的党委书记。他就在这人群中感受这拥挤的氛围。
周德明知道,小林镇有今天的热闹集市是不容易的,小林镇在康熙年间称之为小林店,《随州志》记载,这鄂豫交界处的小林店是金线里的一个甲,是中原通往荆楚的必经之地,是过往客商的歇脚喝茶之地。估计有个几间铺,史书记载不详,只能猜想。但在20年前,小林镇街不过一里、人不过一千,只是一个较大的山村乡塆。1984年,设立小林镇。因为这里有比较明显的区位优势,每个家庭都出现了富裕的劳动力。乡亲们也在这里发现了商机,在这山镇摆一天的摊,可以抵上几分田的收入。到信阳去贩一车蔬菜就可以赚到好大一块地的农业收入。历届的党委经过多年的经营,约束镇直部门、轻税赋、从优待商、从低收费、不吃拿卡要,维护客商利益,树立商户信心。还有这里是鄂豫两省交界处,人员复杂,容易出现强买强卖、欺行霸市行为。需要依法维持。历届党委政府经过努力,才有今天兴旺的集市。作为后来者,他应该怎样让这一方百姓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真正成为更多的财富持有者。这是他必须思考和实施的。
挤出这集市,周德明身上汗濡衣背。眼前是吴建国的花生店。周德明已多次来到这里。他和吴建国有多次交往。人交往一多就有了友情,说是朋友,不算为过。他知道吴建国从大坡岭村的农民成长为小林镇的富户,其中经过多少艰难、曲折、辛酸苦涩。可能只有吴建国自己清楚。从他30岁进镇,
销自产的花生开始,到今天三间大门面的楼房,还有不少临时工。这已经很不容易。周德明从多次交往中,知道如果让吴建国有更大的发展,他会去拼搏的。于是他走了上去。门口,一台简易的花生剥壳机,在吐吐地扬着花生壳屑。周德明上去喊住吴建国说:“老吴,到你楼上坐坐。我们俩拉会儿家常。”
吴建国关了花生剥壳机,和周书记来到楼上的会客室。周德明说:“老吴,你就安心这么几台小剥壳机这么小打小闹。”
“周书记,这几台剥壳机只要天天响,混个吃喝是没有问题的。”
“你莫跟我打哈哈。你愿意这么混,我还不愿意呢。你说,这剥壳机一响,又是噪声,又是粉尘,你害得这一方的住户都没有一个好的居住环境。你站在别人的角度想想,心里舒服不舒服?”
“说实话,我想把加工和销售分开,但哪儿有那么适合的位置?”
“你看横河以东,312国道以南,搞个花生产业工业园怎么样?”
“那好,如果党委能在那儿建一个工业园,我们几个花生经营大户都会搬过去。估计能批多少地?”吴建国急切地问。
周德明只笑笑:“看你急的,这需要我们共同谋划。国家对土地的审批是最为严格的,虽然我们是省际边贸口子镇,一年最多也就有百把亩的用地指标,全部用来建花生工业园,你看怎么样。”
吴建国有些泄气:“办一个像样的工厂怎么也要个几十亩地,如果我来建工厂最少要30亩以上才合适。l00亩,镇上的几个大户都不够。”
周德明说:“我给你20亩也就不错了。但你一定要把这花生加工厂办成像模像样的现代化花生深加工企业。”
吴建国说:“我早规划好了,花生的剥壳、精选、包装、榨油,怎么算也得30亩地,只要能把30亩地办下来,我就可以把这十几年赚的钱全投上,再贷点钱,应该能建个像模像样的花生加工企业。”
“那你现在开始向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吧。”
在周德明看来,小林镇党委书记是一个副处级岗位,这个岗位职责就是把这一方民众带入富裕的境地。
他知道,兴建花生产业工业园,就可能为成千上万人提供发展的机会。小林镇版土面积只有l00平方公里,3万多亩耕田,种花生的面积就有2万多亩。因为这里的土质适合种花生。镇里的总人口也就3万多。这花生就与辖区内所有老百姓的利益连在了一起。镇上的几个花生经营大户,都是从种花生发展起来的。先是用板车拖自家的花生来销售,在销售的过程中,又收购别人的花生来销售,本地的不够,再收购外地的。先是鄂豫两省,逐步扩大到安徽、江西、湖南、四川、江苏、山东、浙江、陕西十几个省。经过十几年的拼搏他们已经累积到几百万的家当。现在,是鼓励他们再创业的时候了。
这吴建国就是大坡岭的种花生农户。至今在大坡岭花生种植大户就有好几十家,他们把花生种得精致,有板有眼,所有的新技术、新品种、新种法,他们都很快领会。如今有文化的农民一学就会。花生叶喂羊,干花生叶粉喂猪,猪羊粪造沼气……花生地还能套种豇豆,一亩地的虹豆值上千元呢。镇上专门组织了花生合作社,一种看似散松的合作组织,从技术支持,到销售加工,用利益纽带把镇上三分之二的人连成了一体。这也是周德明重组花生板块的缘由。
建设花生产业工业园,让花生的贸易,加工从集镇分离出来,是提高集镇品位和形象的重要步骤。通过这种分离让小林镇的集镇建设更上一个层次,实质是让小林镇的民众的生活质量能得以全面提高。今天,周德明走访花生经营大户吴建国决不是兴致所至的偶然行为。它是小林城镇规划制订后的具体实施行为。
这是盛夏时节,一行人在小林镇的山水间寻访。没走出多远,他们已是汗流浃背。偶尔有一缕清风吹来,带来翠绿的清香,让人很舒畅。这是上任不久的随州市委书记马清明在调研。这是一片河滩所在地,几乎全是种的花生,绿绿的花生叶在清风中散发出诱人的香味。马书记见地里有老乡在为花生除草,就走上去招呼道:“老乡,在除草?怎么称呼。”
“哦,除草。姓聂,叫聂立友。领导好。”显然这是一个很热情的农民。
“老聂,这花生收入怎么样?”马书记接过老聂的锄头,和这位农民唠了起来。
“领导,这花生好种,花生是个贱庄稼,只要除两遍草就行了。这是河滩地,水源不好,就适合种这贱作物。”
“收入怎么样。”
“比种稻子还强一些。”
“哟?”
“现在有新技术,用地膜种,一亩田收个800斤干果应该是没有多大问题。”
“哦”
花生干果是2.5元一斤,这是2000元的收入,这确实比收2000斤稻谷还要多。
“托共产党的福,我种了几亩地的花生。一年田的收入有个2万多块钱,还有这花生叶喂羊,收了花生以后,这干叶还可以喂猪,加上其他的收入,一年有个3万多块钱。”老聂只知道眼前的人是个领导,不知道这是随州的市委书记。他抢过领导手中的锄头,说:“这粗活不适合你,我来。”他只觉得眼前的这位领导十分亲切。实际上,我们今天的共产党人都来自于普通的民众。马清明觉得和老乡聊聊,不光是可以得到最真实的材料、数据,更有一种回归自我的舒坦和惬意。
当马清明同志得知每年都有大量的农民在镇上买房,十分高兴地问:“大量是多少?”
周德明不假思索地答道:“去年是450户农民搬进镇上,平时,是在镇上住,农忙时,就回村里住几天,“空闲时间就骑车到庄稼地里看看。多数时间,在镇上做点生意。”
马清明回过来对同行的曾都区区长杨增能说:“增能同志,这说明,我们的农民生活品质是在真正地上升。”
马清明一行回到镇上,认真看了“金河岸”住宅小区。这是一个能居住500多户的住宅小区,市委书记对小区的道路,供排水、消防、供电、通讯电缆的情况看得很细致,包括垃圾的转运也问得很清楚。他觉得,农民进镇置一套房子不容易,生活中多方面的需求,应该尽量能予以满足。
市委书记告诉山镇党委书记,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和结果。它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转型。
我感到小林镇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里的区位优势明显,是鄂豫两省的交汇处。实际上是武汉城市圈和中原城市圈的接壤地。比方说河南是牲猪养殖大省。因为中原大地盛产的红薯、高粱、大米都是优质的饲料。所以河南的猪肉就特别好吃。河南的牲猪要推向荆楚大地。小林镇就是一个重要的平台。这就是你们这个乡镇为什么有几千人搞牲猪营销贸易。小林人是吃不了这么多猪肉的。但武汉、湖南、广东、广西、香港那里是多么大的市场。现在是中部发展的重大机遇。帮助农民抓住这次机遇,是我们各级党委的职责所在。
周德明暗暗吃惊;他没想到市委书记来的时间这么短,就对小林镇的情况摸得这么清楚。他当然不知道,马清明为这次来小林镇的调研作了精心的准备。
马清明指了指眼前的小区接着说,500多户的住宅小区,这么好的住宅都是我们农民住进来。按一户四口人计算,就表示我们有2000农民的生活质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方式。要在让农民买得起这里的房,住在城镇享有什么生活条件等方面,多作些思考。比方他在镇里能做工、经商,就是新的就业方式。老家里的几亩农田只是生活的补充。小林镇常住人口达到了2万多人,这表明小林的城市化率已经过了60%。这是了不起的成就。我觉得,小林镇街道已有了六纵五横的格局,又有全国文明大市场的基础。你们要形成12个专业市场的谋划是极有智慧的,这就是为头脑灵活思维敏捷的青年农民搭建进镇务工经商的平台,让他们成长为专业的农副产品经营者。这就是社会的转型。这种转型就是文明的进步和发展。马清明回过头来对同行的曾都区杨增能区长说:“增能同志,政府怎样调动必要的资源,让小林的发展更快一些,你这个区长可是大有作为的。”
盛夏时节,市委书记的一席话如徐徐的清风吹进了小镇,充满温暖气息的山镇有了这清风的注入显得更是博大、谐和,它流入人的心田,自然会生出一种温柔的欢欣……
杨增能区长是一个学者型的行政领导。从大学教授,到科技副市长,到今天的政府主职,十多年的磨砺,他已经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他知道这项事业决不是对西方现代化的简单学习、模仿、复制或翻新。而是一种结合自身特色的再创造。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有很复杂的原因。农民转变为镇民而进入城市化,他们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对中国经济的特色发展,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他就任的曾都区实际是设立地级随州市之前的主体。160万人有120万农民,如何让这些农民进入城市过上城市化的生活,是他工作的重点。
在杨区长的眼里,这小林镇虽是一个山区城镇,但它却是湖北面向中原大地的一扇窗口。是镶嵌在中原城市圈和荆楚城市圈之间的一颗珍珠。自己能参与这颗珍珠的培育,是他人生的一件幸事。每一次现场办公会都给小林的城镇建设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其中仅是花生产业工业园土地出让金,地方留成部分,全额返还给小林城镇建设,一亩土地就有两三万。100亩土地就是两三百万。这对财政十分拮据的区政府来讲,他这个当家人是需要付出很大的决心和勇气的。但杨增能认为这种给予为2万多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品质带来变化是值得的。
周德明清楚地知道,创造一个精品城镇,仅靠政府资源是不够的,必须让更多的资源能进入小林镇。他清楚资本的趋利性,让商家的资本进入小林镇,必须让这些资本获得更多的利益。虽然镇上有1500多户农民转变的商户,但他们都是靠小本经营从信阳进货,利用运距短,费用低,自向周边乡镇批发,很多商户都是从担篮小卖发展起来的,企盼他们做大做强可能有些勉为其难。如果能引入市内的大型超市进入小林镇,不仅仅可以让集镇建设提档升级。更可以给镇上的客商创造商机。“贷卖堆场”讲的是商家扎堆,生意更好做。周德明虽是一个不太善于言辞的人。但他的思维却极为缜密。随州市内有两家大超市。他一一拜访,从小林镇的区位优势到国家的政策优势再到小林镇的发展优势。娓娓道来。只有他自己知道,为了这次拜访,他安排镇上的同志作过详细的调研,为两家大超市抢滩小林镇作了科学的测算。以确保其投资的丰厚回报。
新世纪购物中心是随州城里较大的商业企业,过去要在城里经营。导致在乡镇商业布局上失了先机,见小林镇党委书记如此盛情,同时为商家的谋算是那么精确。再也坐不住了,经过多次考察论证,毅然决定投资2800万在小林镇建大型超市。
顺泰的李传宗在乡镇商业布局占了先机,在小林镇的顺泰超市已让他发现这是一个充满活力与生机的极具发展潜力的市场。多年在市场中磨砺使他有鹰一样敏锐的目光。他更是拿出了3000多万在这里建起了乡镇一流的物流中心。
这天,周德明的办公室又来了一位客人。这客人是周德明的老领导,老朋友。在叙完友情之后,就说:“德明,我一个亲戚是镇上的农民,这几年勤扒苦做,攒了点钱,想在乡镇上弄两间地皮盖楼房。我想,这是乡村城市化的表现。是好事,就来说这个情了。”
周德明知道老领导还没完全明白农村城市化的深刻内涵。如果农民在城镇建房。就会出现城镇乡村化,这是与精品集镇建设相悖的。他当然不能直接地拒绝老领导的要求,而是站在要进镇建房的农民角度分析,怎样才能享受城市化品质的生活。只有集中商品房开发,才有城市化高品质的生活,城镇出现大量私建房,只能让城镇还原为大村乡。周德明深入浅出地分析终于把其中道理给老领导说明白了。
为了让小林镇的商品房得以集中开发,镇党委制定了相对较高的准入门槛。完全堵死了城镇私人建房。周德明先后多次拜访了河南房地产开发商王守成先生。王先生是小林人,历史的发展的机遇,让他抓住了,他的事业做得很大。在河南省很有些影响。人如果成为巨额财富的拥有者,对财富的理解完全是一种不同的概念。王先生就认为,人一生高品质地消费,也就一两百万元。最后所有的财富终会回归社会。王先生通过数次考察之后。决定投资2.5亿元全面开发小林镇的市场和住宅。投2000多万兴建镇区的配套建设另外建六座桥修两条路。当协议签订之后,市委书记对镇委书记说:“德明同志你要记住,要保证城镇建设连续发展,你必须思考资本逐利的基本属性,不要让外来投资商无利可图。”王先生得知市委书记有这样指示感概地说:“家乡有这样明白的领导,真是家乡之福。说实话,没有商人不言利的道理。但我用其中的利益建镇区的配套设施。实质是把财富均分给了城镇的每个居民。镇民有了这种占用感,就可能产生一种平稳和谐的心态。这是一种大气的心态。有这种心态,做生意能成大商人,做学问能成大学问,做官能成大官。这点利如果能成就家乡出几个大人物,远比放在我手里更有价值。”
很多人认为,市委书记说的县级规模,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实现,现在建这么大的市场,这么多的住宅有什么用。周德明告诉他的团队成员,县级行政建制的设置与否;与我们的关系不大。但小林镇达到5万人的规模,辐射50平方公里,成为50万人的经济,文化中心,是完全可能的。
我们今天奋斗,就是实在的,有深远的意义。
太阳已快要亲吻西山了,一天的奔忙,尚不知疲惫,仍有无限的光辉喷射出来,将白云染得红红的,将青山也染得血红。这鲜艳色彩,美丽得让人留恋。红日沉入西山之后,斑驳杂陈的色彩,依然婉蜒缠绕、闪挪激荡了多时,才缓缓暗淡下去。山镇上空才布起了苍茫迷蒙的云雾。如同披上了朦胧的暮纱。早已过了晚饭时分。周德明和他的团队仍在等候。他们在等待一个重要的客人。
这个客人严格意义上说不是客,他叫李光文,是一个年青的企业家。才三十出头。是地地道道的小林人。入伍后,靠自己的才智,考上了军校,最后成了县团职的武装部长。为了支援地方建设,他勇敢地贷款加入了地方开发。离开了部队后,他抓住了西部发展的机遇,成为西部很有名气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董事长。他目前手头正在干的一个项目就有30万平方米。30万平方米是6.7亿销售收入。周德明手头上有一大串小林藉在外地发展很成功的名单。李总今天是从西部赶回小林参加祖母3周年忌日。在等待中,周德明分析道。小林镇为什么有这么多成功人士。我觉得,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的人既有河南中原大地的那种爽快和豪气,做事干净利落。同时也有荆楚湖北的机灵和敏锐,头脑灵活思维敏捷。发现商机之后,果敢坚决。你看我们小林镇没有多少资源,但小林人却很巧妙地发现了这里的区位的优势。从提篮小卖到店铺买卖。出了那么多的大户。
李光文先生目前手头上的项目正处在关键时刻,他非常抱歉地说:“不能为家乡建设作多少贡献,但小林的山水哺育了我的成长。先捐点小钱,表示一下心意。”
周德明问:“100多万,你觉得做什么合适呢?”
“给镇政府吧,愿意干什么干什么。”他想了想又说:“如果小林镇能出些人物,最好从孩子抓起。建所学校吧,不够,我再捐,这样,就多一个回家蹭饭的缘由。”说罢,笑了。
“不过,等我这个项目缓过气来了,我一定会参加家乡的建设的。”李总慎重的对周德明说。
黎明时分,周德明起床后,拉开窗户,深深吸了一口新鲜空气。他在想今天送走了李总,就应该去发改委跑一跑小城镇配套项目的事了。每周,他和自己的团队都要认真研究大家应该干什么。然后,大家有条不紊地按照这个研究决定,各自开展做自己的工作。
新的一天就要开始了,周德明在想,只要大家踏踏实实地把各种资源都汇聚到山镇,小林镇就可能获得发展的重大机遇。中国中部肯定会出现一颗光灿灿的明珠山城!
责任编辑吴大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