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谨慎挖掘“梅兰芳”的文化积存

2009-04-20袁跃兴

时代青年(上半月) 2009年3期
关键词:副产品梅兰芳京剧

袁跃兴

判断一部影视作品,是否受观众欢迎,是否成功,当然要看到它在市场上的位置、票房收入等等这些商业因素,如果它还引起了文化的效应,给人们带来文化的享受,那么可以判定这部影视作品离成功不远了。当新拍电影《梅兰芳》上映后带来较大范围的“梅兰芳”热时,我们是否有理由这样来看待《梅兰芳》呢?

电影《梅兰芳》的热潮,让出版界火起来,《梅兰芳回忆录》、《梅兰芳全传》、《梅兰芳和孟小冬》等图书受到广大“梅迷”的追捧;

“跟随电影《梅兰芳》,追寻艺术大师的足迹”是“梅迷”的口号,于是,北京的无量大人胡同24号、北京护国寺街的梅兰芳故居、天津利顺德饭店332房间、上海思南路87号梅花诗屋等梅兰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曾经生活过的居所,便成了“梅迷”们追逐拜访的目标,他们从中感悟大师的生平轶事,实际体验梅兰芳先生生前一些主要居所的生活;

《梅兰芳》引发“梅菜”热,那些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崇拜者为梅兰芳的悠闲生活艺术所迷恋,纷纷寻找当年梅大师曾经就餐过的餐厅,比如匾额为梅先生所题的“峨嵋酒家”、可以踏雪寻梅的“烤肉宛”等北京老字号,成了这些食客争相拜访的地方……电影《梅兰芳》算是为北京的饮食文化又添了一份贡献;

京剧“升温”,都市年轻人走近京剧讲座。还有一些中小学生由看电影、参观梅兰芳故居,对京剧萌生了兴趣,“摇身一变”成了梅兰芳乃至京剧的粉丝……

然而,该引起注意的是,一些看似“梅兰芳”热,但“梅兰芳”的文化效应和文化的严肃性却正在被削减,甚至“梅兰芳”被当做娱乐、消费、商业炒作的工具。对于这一点,作家肖复兴非常尖锐地说,坊间对梅兰芳的关注,不少是偏于对梅兰芳和孟小冬如今浮出水面的恋情的关注,多少和如今窥私欲和看热闹的小市民心理相关,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小报的热衷,也并没有走出多远。和梅兰芳与京剧毫不搭界的是,《梅兰芳》里的情节与台词,被迅速娱乐化,改头换面成为今天新的一语双关的流行语,成为时尚的一种文化消费。一顿价格880元的圣诞大餐,邀请来8位京剧名家,现场伴吃演唱,也要和梅兰芳链接一起,不是有了浓厚的商业文化的味道吗?甚至,还有人为了证明鲁迅的偏乖、狭隘,又无端地扯起梅兰芳和鲁迅曾经的是非恩怨的话题。

英国著名美学专家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分析什么是“真正的艺术”时指出,“真正的艺术……当这种表现活动在表现者身上创造了一个习惯积存,并在他的世界中创造了一个副产品积存的时候,这些习惯和副产品就变成他本人和别人为了将来的目的而可以利用的东西了……”梅兰芳是中国近代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是举世闻名的中国戏曲艺术大师,是中国京剧艺术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以他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艺术被称为当今世界三大戏剧表演体系之一。他在五十余年的舞台生涯中,塑造了众多的京剧艺术的女性形象,发展了京剧艺术,并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艺术流派——梅派,而他也被世人赞誉为伟大的演员和美的化身。他的文化人格、文化生命体现了中国文化艺术的精神,而且他的这种文化精神贯穿于他的整个的人生中,渗透和融汇在他的一切的生活之中。作为一个艺术表现者,他一生的艺术活动,在他的为当时、为后世、为他人创造了丰富而深厚的文化艺术的习惯积存、“副产品”的积存……

梅兰芳作为一个中国文化的符号,中国艺术的象征,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化艺术的精神,是我们今天应该重点、充分利用和挖掘的精神财富、文化积存和“副产品”。但如果我们对此仅仅是抱着一种娱乐的、消费的、商业化的态度,“梅兰芳”热就很可能变味儿,逐渐远离和背弃它的真实的作用,脱离人们追求美、享受艺术的美好愿望,就会丧失弘扬中华文化、传播中国艺术、为社会营造高雅优美文化氛围的价值和意义!

猜你喜欢

副产品梅兰芳京剧
梅兰芳评传
杨柳青年画的“副产品”——春宫图
京剧表演开始了
梅西耶天体
——彗星猎手的副产品
“食物将成为副产品”:爱尔兰农民创造环境友好型田地
杨柳青年画的“副产品”——春宫图
我的京剧之路
梅兰芳家族:国重于家,德先于艺
创办少儿京剧班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