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心水和《冰山上的来客》那些往事

2009-04-19韩欣欣朱瑞鸿

电影文学 2009年21期
关键词:来客冰山

韩欣欣 朱瑞鸿

2009年,是新疆和平解放60周年,也是长影著名导演赵心水离开热爱他的亲人与观众整整20周年。然而赵心水导演和他拍摄的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以及影片中跌宕惊险的情节、壮美的帕米尔风光、优美动听的音乐和阿米尔、古兰丹姆之间纯洁真挚的爱情,—直都铭记在几代观众的心灵深处。

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来到湖西路长影宿舍,他的遗孀杨薇女士和小女儿赵纳新热情地把我们让进屋里。杨薇平和地说,我们来拜访的前一天,正是赵心水导演的20周年忌日,她还指着满窗台上枝叶茂盛的盆花告诉我们,“它们都是心水生前喜爱的。”

在洒满阳光的窗前,杨薇向我们从容道出赵心水导演和《冰山上的来客》那些往事。

行伍出身走上从艺之路

杨薇女士告诉我们,赵导演原名赵志汾,“赵心水”这个名字是艺名,取“志”的“心”字和“汾”的“水”字,故名“心水”。

赵志汾1929年生于河北省沧县一个地主家庭,小时候念私塾时就非常淘气,曾因堵烟囱被父亲锁在仓房里。但他很有同情心,经常用竹竿把自己家地窖里的梨戳上来给生活条件差的小伙伴们吃,有时候因此挨罚还是三嫂给他悄悄送饭吃。后来父亲在城里有生意,赵志汾也随之进城读书。

学生时代,赵志汾就积极参加抗日运动,与激进的老师、同学一道闹学潮,是当时的进步青年。1943年赵志汾跟随老师到了解放区参加革命,并将名字改为赵心水,多年后还用过一个笔名叫弋戈。1944年10月,赵心水加入了正规部队,开始是边学习边教书——在渤海军区一分区教导队学习军事兼任文化教员。不久,他参加了武工队,抗日战争期间在晋察冀边区打游击战,解放战争时期加入了第四野战军,转战各地,立过大功一次、小功两次。

说到赵导演年轻时军旅生涯的立功,还有一个戏剧性的故事:当时他与所在的部队走散了,在一个村子里发现了一所亮着灯的房子,里面都是走丢了的敌军。赵心水如果当时走开,不但会暴露目标,很可能还有生命危险;他灵机一动,反而冲进敌军的屋子,大声对里面的人说,你们被包围了,我们的大部队已经过来了!敌军一听,全部束手就擒,赵心水也因此立了大功。

赵心水1950年被选送到中南军区部队艺术学院专修导演,1952年毕业时他本可以去八一电影制片厂,但他更喜欢长影,因此就来到了长春。赵心水先后师从于著名导演王滨、沙蒙、吕班、郭维、苏里等。在长影,他用全部精力创作出一部又一部凝聚其心血的电影力作。

杨薇说,正是这些丰富的生活经历和戎马生涯,为赵心水在以后的艺术创作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他的作品更贴近生活、更富有沧桑风情。

三赴新疆拍摄《冰山上的来客》

“赵心水家是个大家庭,他的性格像母亲,外向而擅长与人沟通和交流。他在家中行四,有哥哥有妹妹,其中的一个哥哥还参加过新疆建设兵团。”杨薇女士介绍道,“当年,接手拍摄《冰山上的来客》的创作任务后,赵心水曾三赴新疆。”

一赴新疆:收集资料,重写剧本。

1961年,已经拍摄过戏曲片《潘杨讼》、故事片《鸿雁》的赵心水,接手了厂里安排的拍摄《冰山上的来客》的工作任务。此前,厂里已经投入了十万余元的经费开拍《冰山上的来客》,但影片在拍摄中途由于种种原因搁置了。在这个关头,厂领导想到了赵心水,时任主管副厂长苏云找赵心水谈了话。赵心水反复阅读了原剧本,接受了厂里的任务,但他提出了两个条件:一,剧本要重写;二,要亲自到新疆,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厂里同意了他的要求。

在艺术创作方面,赵心水导演追求的是写实兼具浪漫的艺术风格。

接手《冰山上的来客》这个新的创作任务后,赵心水就到了新疆,那是他第一次到这个充满了迷人魅力的地方。

为了使影片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他重新改写了剧本。在与之前的编剧商量后,赵导到新疆了解当地的情况,补充创作素材,影片中一班长冻死在山上那场悲壮而震撼人心的戏,就是赵导在新疆查询到的真实历史事件。结束了资料的收集工作后,赵导返回长春,开始了剧本改写。影片中的插曲《怀念战友》《祖国颂》的歌词即为赵导的手笔。但影片上映后,无论在影片的字幕中,还是在电影资料记载里,《冰山上的来客》的编剧及片中插曲《怀念战友》《祖国颂》当时的词作者中并没有赵心水的名字,但在剧本的创作修改过程中,赵导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很多老一辈的艺术家一样,他们把名利看得很淡,在他们心中,对艺术的执著追求才是第一位的。

二赴新疆:寻找演员,筹备拍摄。

赵心水第二次到新疆,是为了确定拍摄地点,还要找到合适的演员。

拍摄的地点很快就确定了,可赵心水为找到合适的少数民族演员却犯了难。大部分演员已经确定了,却缺少主要角色真古兰丹姆和阿米尔的扮演者,找了多日,也没发现中意的。于是他换了思路,再加上他的犟脾气和执著的劲头,赵导在新疆的大街小巷辗转了十来天,终于遇到了一个十几岁的女孩,赵导直着眼睛盯着女孩看,女孩急忙害羞地用纱巾遮住脸走开了。赵导忙追上去留住了女孩,经过试镜,女孩的长相、身材和气质,尤其是她那一双清澈明亮的大眼睛,正是赵导想象中的“古兰丹姆”,女孩也答应了参加电影的拍摄,这个女孩就是饰演“古兰丹姆”的阿依夏木,当时她还是新疆财贸学校的学生。片中阿米尔的扮演者阿不都力米提是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排球队的队长,这位身材匀称的运动员正是赵导要找的“阿米尔”,当赵导遇见他的时候他正在操场上打球,经过试镜—拍即合。

当一切都准备就绪后,赵心水又回到了长春,这时厂领导对剧本的修改提出了两点意见:一,一班长不能死;二,主题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内容不健康,要换掉。赵心水不同意这样修改,一直坚持他的观点,他认为这两点在影片中是很重要的部分,不能改掉,因此剧本一直没有通过审查。直到原定的拍摄日期临近时,赵心水情急之下,诚恳地对厂领导说,能不能给我一个犯错误的机会?在赵心水导演的坚持下,厂领导尊重了他的意见,剧本最终没有改动。《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优美旋律和英勇的一班长的悲壮情节有幸保留下来,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热情观众。

就这样,赵心水第三次到了新疆。

三赴新疆:成功拍摄,情留边疆。年的准备,影片《冰山上的来客》终于进入了拍摄阶段,在艺术创作中追求完美的赵心水对于拍摄中每个细节的把握都很细致,由于剧中的一些演员并不是专业出身,之前大都没有参与过电影的拍摄,因此在对角色的体现上有一定的难度。其中有一场“古兰丹姆”的哭戏,演员怎么也哭不出来,赵心水就反复地给演员说戏,经过好长时间,赵导竟把演员说哭了,而且哭得很真实。为了达到最好的艺术效果,在影片拍摄的过程中,赵心水用心设计了很多拍摄手法。比如旋转的镜头,在婚礼一场戏中,赵心水设计了一个旋转着的圆盘在人群中转圈,之后,将摄影机放在上面拍下的就是旋转中的人们,这些手法拍摄下来的影像在摄影技

术并不发达的当时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也正是赵心水的激情与认真态度感染了参加拍摄的人员,每一次合作之后,赵心水都会多了一些朋友。《冰山上的来客》拍摄结束后,剧中扮演阿米尔的阿不都力米提就与赵心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当赵心水又一次到新疆的时候,他特意将赵心水邀请到家中做客,并再次与赵心水合作,在影片《戈壁残月》中扮演了解放军军官。

《冰山上的来客》上映后一波三折

惊险反特题材影片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最受观众欢迎的片种,而《冰山上的来客》除了反特题材影片特有的故事魅力外,还有牵动人心的阿米尔和古兰丹姆那段纯真曲折的爱情故事以及浪漫抒情的插曲。影片一上映就受到了观众的喜爱与好评,1964年获得长春电影制片厂“小百花奖”的最佳导演奖。

当影片送到国家评选的时候,“文化大革命”风暴袭来。虽然影片大受欢迎,片中的很多台词如“阿米尔,冲!”被人们熟知并朗朗上口,主题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在影片上映不久就被人们传唱,但“文革”的出现,把那一切都定为很严重的“问题”。恰如赵心水为了保护片中两个关键之点不被删掉而对厂领导讲的那句话“能不能给我一个犯错误的机会?”——赵心水在“文革”中“犯错误”了,这个“错误”使他遭受了巨大的痛苦与打击。

回忆起“文化大革命”的往事,杨薇女士感慨万千:“当年因为《冰山上的来客》的问题,我也被牵扯进去了,和赵心水一起被批斗了……”

和很多影片一样,电影《冰山上的来客》在“文革”时被说成“大毒草”,影片中象征着友谊和爱情的歌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被定为“问题歌曲”,电影主创人员也命途多舛。我国第一位赫哲族戏剧家、著名编剧乌·白辛因创作电影《冰山上的来客》被江青点名,多次被批斗,于1966年在松花江边自杀身亡;演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吴影被下放到哈尔滨林机厂;“假古兰丹姆”的扮演者谷毓英是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的高材生,因在电影中演女特务而遭到残酷的打击;而影片的导演赵心水更是受尽了折磨,就连妻子杨薇也受到了牵连,两个人都被“大字报”讨伐和游街批斗。在艺术创作中追求完美的赵心水并没有被这场灾难压倒,他一直相信自己的作品没有那些所谓的“问题”。但直到1972年,赵心水才被恢复拍片的“资格”,那年他导演了电影《光辉的道路》。粉碎“四人帮”之后,赵心水又编剧并导演了《海神》《戈壁残月》《特快列车》等多部影片,直到去世,他心中保持了对电影创作终生的热爱。

电影改变了赵心水的人生

杨薇女士对我们说:“赵心水的性格耿直,容易得罪人……”性格倔强又执着的赵心水被公认为“坏脾气”导演,可赵心水的仗义、正气也是所有人认可的。在很多影片拍摄的过程中,不少演员被赵心水骂过,但一些第一次拍戏的演员被赵心水“骂”后,却取得了演技上的突破。每当影片拍摄结束后,热情好客的赵心水总是把所有工作人员请到自己家中吃饭。当时的生活并不富裕,这样的聚会也只是大家在一起庆祝工作上的收获,这种特别的聚会都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他这样一位事业至上的导演,艺术创作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他的性格与情感往往会在影片中有所体现。影片《冰山上的来客》的创作中赵心水就加入了很多个人对军队生活的体验,他本身性情中的直爽与义气也都加入到了影片中。杨排长这个角色中就融入了很多赵心水的性格特点,从“阿米尔,冲!”这句台词中就体现出了赵心水的语言风格。多年的从军生涯奠定了赵心水拍摄部队生活的基础,使他镜头下的军人形象气质更加鲜活。这些特点在影片《冰山上的来客》中都得以体现,在影片中采用骑马的军人形象,不只是地域特点决定的,也是赵心水喜欢的方式,他常说,骑在马背上的军人更豪爽、更勇猛。

虽然赵心水被大家说成是“坏脾气”导演,但他在影片的创作上却很民主也很虚心,他在做剪辑的时候有一个习惯,先将拍完的戏剪成小片,找演员看,听取大家的意见,然后再根据小片剪成片。在这个过程中他反复推敲,有时回到家里问妻子和孩子们,当作听取普通观众给他的意见,他认为影片是给观众看的就要符合观众的欣赏口味,为观众服务的艺术创作精神一直延续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赵心水每年很少有休息的时间,只有在一部片子完成后,才稍有闲暇时光,在那些日子里,每到傍晚他就给全家人讲他在部队的经历,孩子们听得入迷都缠着父亲要他多讲点,家中总是笑声不断。”在赵心水的影响下,家中的艺术氛围越来越浓,大女儿出生的时候正值拍摄电影《鸿雁》,便为她取名赵鸿雁。鸿雁三岁的时候,就出演了电影《英雄儿女》小王芳的角色。杨薇说,是电影改变了赵心水的人生,使他从一名军人变成了导演。在从事电影创作之前,赵心水是一名走南闯北的战士,1947年赵心水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党员。由于他的英勇干练,先后在部队中担任过宣传队分队长、代理队长,还在连队里担任代理排长和连长等职务。赵心水在宣传队打竹板、编词、表演,样样做得出色,艺术天性与特长,决定赵心水走上了电影艺术的道路。

电影之所以改变赵心水的人生,还因为从事电影让他找到了一位一生相知相伴的爱人。1954年,赵心水与杨薇在拍摄影片《猛河的黎明》时相识,当时赵心水做导演助理,杨薇是演员。一次赵心水的手受伤了,不能写字,年轻而热情的杨薇帮着他抄写一些材料,两个人开始熟识起来。1958年两人结婚,风风雨雨过了一辈子,在妻子杨薇的眼中他始终坚强如山。赵心水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喜欢在家里种些花养几条鱼,使生活变得多彩而富有活力。每当他完成了新作,可以在家里闲几天的时候,家中就变得很热闹,他很耐心地给孩子们讲故事、讲他在部队的生活,他还主动地做饭、做家务。

曾出演过《草原上的人们》《葡萄熟了的时候》《妈妈叫我出嫁》等多部影片的杨薇,20世纪60年代初从事美术片工作,后来又转行化妆。杨薇女士为我们讲述赵心水导演的往事时,心中充满了感慨。她说,赵心水一生为人大度,做事情无怨无悔。然而1989年赵心水正在哈尔滨创作电视剧本的时候病重了,在哈尔滨治疗一段时间后转到北京去治病,那一年他留下了人生中最后的遗憾。

从北京回长春的火车会路过赵心水的老家河北省沧县,由于远途的疲惫他睡着了,赵心水没能再看到自己的家乡,他懊恼自己睡着了,他多想再看一看那片他走出来的土地,这成了他的一大遗憾。回到长春后,赵心水直接去了医院,他不同意回家,因为他怕自己有什么意外吓到孩子们,更不想给家里添麻烦。住院后,不断有朋友来看望他,他总是自信地和大家说,如果再给他两三年的时间,他一定要把手头的两部作品拍出来,遗憾的是他没有时间了。住院治疗期间,由于肝癌晚期,病情不断加重,赵心水丧失了视力,在他离开人世前的弥留时刻,仍充满对生命与生活的热爱,他对床边的杨薇和女儿说:“我真想睁开眼睛,再看看这个世界呀!”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旋律至今依然在传唱,“阿

米尔,冲!”仍能给人们带来会心的微笑。即使时光荏苒,人们也不会忘记赵心水导演为这一切得以流传的付出与坚守,回溯那些无法被尘封的往事,他以及那一代人的美好的情怀与追求将永驻思念者心头,历久弥新。

[作者简介]韩欣欣,供职于某文化公司;朱瑞鸿,现在长影集团工作。

[附录]以下是从赵心水夫人杨薇提供的七个笔记本中,摘录的赵心水创作手记。

赵心水创作手记

主题:

平凡的工作,不平凡的业绩,伟大的时代,新型的人。

只要对自己的工作专心致志,精益求精,那么在任何岗位上都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都可以达到前人所没有达到过的成就,而造福于社会。

自卑感——是小人物遗留下来的东西。

小金的口头语:“没关系!”“没问题几!”

表演上几个问题:

1.生活化与激情;

2.细微与粗犷;

5.运动与安静;

4.革命浪漫主义与革命现实主义——革命的发展阶段论与不断革命论。

每一棵树枝都要开一朵花。

什么人没出息?光坐在那儿寻思的人最没出息。

——摘自《鸿雁》手记1959年11月

几点零星想法:

1.大众化——指的是给农民看,为农民拍片。

2.民族化——主题鲜明,爱憎分明,故事有头有尾,层次分明。构图与造型是象征与写实相结合,动势与对称相结合,图案化与主体化相结合。

以上两点就是所谓电影化的依据。

5要标新立异,要推陈出新。

4.继承我厂的戏曲片的成功经验。

5.农民味的东西要仔细地挖掘(尤其是潘洪的表演)。

中国民族戏曲的一个主要的特色是糅合着歌、舞、剧三者为一个整体,但是这三个因素在不同的具体剧目里又各有轻重,有的以歌为主,有的以武打或舞蹈为主,有的则以尖锐的戏剧矛盾为主。而对于电影来说,它比较最胜任的是讲述一个充满矛盾和纠葛的故事。

四百年来,我们的前辈艺术家们在极困难的物质条件之下,创造了以少胜多,以无代有的表演方法,创作了许多虚拟性的生活动作(例如上下楼、开关门、撑船、骑马等等),并把这些动作提高到舞蹈的美的境地。

评比中对我的意见:

1.讲话不分场合、地点、对象,提意见不通过组织手续,方式上生硬。

2.艺术上粗草,考虑不周密。

5.傲气要克服(和老常的关系问题)。

——摘自《潘杨讼》手记1960年6月

六二年开始了……

从事电影工作的第十个年头开始了!

九年过去了。回忆往事感慨万千,过去的九年是多么曲折、复杂、艰苦,甚而是惊险啊!

较之九年前,我变得明智了些,我变得驯服了些。

生活是复杂的,所以它是最好的教员。九年的生活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结论是:生在中国是幸福的,作为一个中国共产党的党员是光荣的。

展望将来……

但愿到时问心无愧1

1962年1月5日晚于一宿舍203

剧本中所存在的几个问题:

1.主角到底是谁?司马宜?还是杨排长?如是司马宜,贯穿动作就得变,那就得打乱重写。如是杨排长,其他人物的活动(尤其是边防军战士)就得打上他的意图的“烙印”。

2.内容与样式的矛盾。内容是消灭披着羊皮的狼。样式是惊险。抒情色彩如何糅合到惊险样式中去。为抒情而抒情,如同为惊险而惊险都是危险的道路。艺术作品要有“味儿”,但应从内容上去追求。如何不同与一般的所谓“惊险”,这首先决定于内容,而后才是表现手段。追求外部的惊险(生活上的刺激)是最庸俗的办法。切记!

5.逻辑性。你自己都不清楚,讲出来的事情,别人也听不出头脑来。不能唬人!敌人为什么在这个特定的环境内安排下一个假姑娘?江得拉为什么留下真姑娘这么一个活口,见证?敌人搞掉老妈妈其目的何在?敌人目的和整个的布景是什么……

4.全局主动的与局部被动的巧妙关系。我方在全局上是主动,在局部上可能是被动。英雄不是神仙!

朦胧的一些想法:

排长是一个老侦察员出身。他老练,他幽默,他狡猾,看得出年轻时一定是一个挑皮捣蛋的家伙。

老练——形式上为反应缓慢。

幽默——形式上为拐弯抹角。

狡猾——形式上为大大咧咧。

构成的人物基调:爱与憎(狠)分明(以反色调处理这个人物)!

他是主角!别人完不成统帅全剧的任务!

生活中有这么一种人,口里总喊着“提高警惕呀!”但结果是最不警惕的人。俗话说:“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杨排长是“真人不露相”,三班长是“露相不真人”。

生活中有这么一种人,他像一个钉子一样,只要是钉在一个地方,他就不会动。

我不愿叫别人唬,我也不愿唬别人。

塔吉克的谚语:

“驴跳过了一条沟,就说自己是一匹马。”

“喝热奶烫了嘴,喝凉水也吹一吹。”

“水流虽然缓慢,时间长了也能侵蚀山谷。”

塔吉克的节日:

库尔班节是伊斯兰教的宗教节日,节期在回历库尔班月第十和第十一天。

乞脱却特尔节的意思是清除屋内烟尘的节日。时间为春初,具体日期由宗教人士决定,庆祝两天。

巴罗脱节,节期在回历巴拉提月头两天。第一天晚上,先在屋中每人点燃两支自制的小酥油烛,在烛前祈祷,求上天降福,然后,在屋顶点燃一个大酥油火把,招唤“吉祥”;第二天,各家扫墓。

“乃马孜”即礼拜。

“乃孜尔”即祈祷。

“阿兰姆”即宗教人士。

帽沿上扣缀的一排小银链名为“斯拉斯拉”。

胸前佩的圆形大银饰名为“阿勒卡”。

乐器:

热巴甫是一种弹拨的六弦琴。

纳依是用鹰翅骨做成的短笛,长约20公分。

艺术创作就是“感情用事”,假如没有感情就事事无用。艺术创作就是“闹情绪”,假如无情绪可闹,就不会产生作品。

吹牛并不可悲,可悲的是无牛可吹。

“别具一格”是一个很诱惑人的名词,当然我也经常被它所诱惑,但我是无牛可吹的人,所以和它并无什么缘分。

——摘自《冰山上的来客》手记1962年3月

有人讽刺我说:“你说话怎么那么难懂?为什么连你的想法也谈不清楚?真有‘半人半仙的味道。”

最近与前两年比较起来,发表连自己都弄不清楚的意见少了些。问题在脑子里停留的时间稍微长了些。不像过去那样说着看了。

但是根本问题还是自己概念不清,逻辑混乱。

今后多谈具体问题,少谈大问题(抽象问题)。说出话来首先像人话,然后再慢慢地说仙话。

——“内心独自”之一1963年1月19日于长春

《姐妹们》(指赵当时抓的一个剧本——编者)告“吹”。

心情是酸甜苦辣成五味俱全。影响了任务,自己还没摸到实践一公私两不利。

五个月过去了。做导演工作的艰辛,被动……

哭笑不得,怨恨无用。可恶的习惯势力,可恶的私有观念!

五个月,我对党无愧……

去他娘的,“吹”了也痛快!为了任务,为了党的利益,搞别的。

1964年12月16日晚

看《贫农代表》小册子,所想起的——

描写现代的斗争生活,往往离不开回忆。而回忆在电影中也是常见的。这就给创作上带来了三个困难:其一是让广大观众(尤其是农民)看得懂,不费解;二是回忆的合适,是人物当时所需,而不是作者加上去的;其三是不一般,有创造性。这就难了。

我忽然想起,可利用戏中演现代戏,来代替回忆。这有这么几点好处:戏中戏,可变换表现形式;二是假的演、真的看,既描写了真的过去,又描写了真的现在,一举两得;三是充分利用真对演员的态度来刻画人物……

我初步想定是利用京剧来搞戏中戏。京剧现代戏,最有时代特征。

导演的创作像夏天的风云,变幻莫测。我应习惯,我应适应。这就是导演工作的特点。

领导上决定让我搞“绿街”——“特别快车”。

党需我干么就干么,鼓起全身心的力量干!党员嘛,没说的。

1964年12月

俗话说:山有脉,水有源。一片春草绿,十里杏花红。

铁路座谈笔记:

列车员变幻无常,因为接触社会面较广。有的从农村来的列车员,有些大惊小怪。

有个别餐车女服务员把饭菜给旅客放在桌子上,往回走时,拿着镜子照着走。

“大概、差不多”不要说。

下车时先擦车扶手,省得把旅客手弄脏。

问:“挣多少钱?”答:“170角”。

(十七元的练习生)

有人把钱丢了(多是农民),列车员给钱给粮票。列车员在洗脸池捡到表,捡到钱包,都要交给车长。

有一个农民手拿六支冰棍,为病母用。

列车长既要老练,但又要像姑娘。

“吃俩面包克服克服吧。”一年轻人说。老农民:“好大的口气!过去我连俩窝头也吃不上。”

1965年6月17日调整演员。为了影片的质量换一下演员,是正当的。但作为一个导演来讲,有失职的问题存在,起码说是无能。事情有一个认识过程,认识有一个深化过程,这是唯一可以安慰自己的理由。

文字游戏的过程反映了人的认识的变化——原先叫做“纪录性艺术片” (它好比文学中的报告文学)

(有趣的是新华社三十日一则电讯中说大型彩色新闻纪录片《团结就是力量——第一届中日青年友好大联欢续集》“这部影片是一篇政治思想突出和感人至深的银幕上的‘报告文学”……)

——后来又改作“艺术性的纪录片”。

再后来……就没了。

——摘自《特快列车》手记1965年f2月

总的把握:

通过以努尔江为代表的哈萨克牧民的觉醒,阐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是各民族兴旺、幸福的必由之路;相反,则必将是灾难深重的民族衰败之路。简而言之,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主题

贫穷的哈萨克的觉醒是故事核心。——戏核

兄妹之谜是悬念而不是故事核心。为此,迷茫——苦难——光明是戏的三段法。

由此而产生了此剧的风格样式,构成此剧的风格样式的几个主要因素。

结论:本片样式为带有悲剧色彩的正剧。

风格:迷蒙的抒情诗——悲怆交响曲——说白了,就是以情动人。

排他性:

1.庄重排斥轻浮花哨。

2.充实排斥华而不实。

3.简练跳跃排斥繁琐絮聒。

4.追求深沉的意境排斥一览无余。

5.追求个性(特殊性)排斥“共性”(一般性)。

6.追求生活真实,反对虚假;追求历史的具体性。反对超时代……

新疆是艺术宝窟,是艺术创作的“天堂”。有幸几次去疆,每次去虽感受不一,但每次都获得了创作欲望,创作上都有所获,像人到了那块神奇的土地上自然而然就会进发灵感。

新疆解放后三十五年的巨大变化,往往使人们联想到新疆解放前动荡不安的岁月。

——摘自《戈壁残月》手记1984年3月

过铁索桥险之,滑流索险之,走钢丝更险之——均在运动中求平衡。艺术创作亦然,决无平坦路可行。“险”,即观念之险,意念之绝,险之为人云吾不云,人不云我云。

贼有贼性,无贼性何谓贼?!但贼亦是人,首先是人,因而亦有人性,故而人性寓于贼性之中。私欲可促使人为贼,虽有私欲者不皆是贼。但……

——读《贼女》印象1986年4月

当“气象学家”有三种可能——当领导决策正确时,他引经典,发表文章,说服群众,这是帮忙;当领导决策没有什么意义,他写文章鼓吹,硬说是什么“创造性”的,浪费人们时间,造成混乱,这是帮闲;当领导决策是错误的,再吹,就是帮凶。

——札记1986年5月

猜你喜欢

来客冰山
冰山上的“来客”
不可思议!冰山变绿了
神秘来客
奇!科学家发现罕见冰山
极光之上的来客
崩塌的冰山
危险的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