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郭维导演谈影片《董存瑞》的创作

2009-04-19

电影文学 2009年21期
关键词:董存瑞冲突

刘 灵

1961年8月,长影在吉林省宾馆举办了为期两个月的“长影剧本业余作者讲习班”,与会学员50人,来自全国各地,济济一堂,聆听著名导演和编剧讲谈创作体会。8月29日,我们邀请了影片《董存瑞》的导演郭维到宾馆会议室讲述关于影片《董存瑞》的拍摄心得。

郭维,1922年生于天津近郊区郭庄子。15岁参加革命,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他先在延安陕北公学学习,当年调到陕北公学流动剧团,1939年编入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工作团,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从事话剧工作。此后担任过冀中军区火线剧社戏剧队长、群众剧社社长和河北省文工团团长。1950年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任著名导演史东山的影片《新儿女英雄传》副导演,从此步入电影圈。1953年他独立执导了第一部影片《智取华山》。《智取华山》1956年曾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卡罗维·发利电影节上获奖。1955年郭维导演调到长春电影制片厂,执导了影片《董存瑞》。此片成功地塑造了战斗英雄董存瑞的光辉形象,震撼人心,感人至深。影片曾荣获1949—1955年文化部优秀影片一等奖金质奖章和中国电影90年的世纪影片奖。1957年拍摄影片《花好月圆》。同年被错划“右派”,他刻下石章“历史将宣判我无罪”以铭心迹。1964年拍摄京剧戏曲片《铡美案》。“文革”后回到北影,拍摄影片《柳暗花明》及《笨人王老大》。1985年调至中国电影家协会任分党组书记。1998年离休。

以下便是郭维导演在吉林省宾馆的讲学报告。

(刘灵记录整理)

各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作者同志,你们热爱电影艺术,勤恳创作电影剧本,愿为中国电影添砖加瓦,这使我深受鼓舞。这里,我谈谈影片《董存瑞》是如何塑造人物和揭示主题的。供同志们参考。

第一个问题,影片《董存瑞》的主题是怎样形成的

我很早以前就有个夙愿,很想表现中国北方解放区农村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在这部影片拍摄之前,我曾两次赴抗美援朝前线深入生活,调查研究青年战士的成长。这些战士都是在解放区长大的年轻人,他们朝气蓬勃,热爱祖国,斗志昂扬,个个都想在朝鲜战场上立个“国际功”,报效祖国。他们的表现让我很有创作冲动,希望塑造一个有血有肉、个性十足的、在解放区成长的年轻的英雄人物。所以,当接到拍摄《董存瑞》的任务时,我是很有激情的。

每部作品都应该有个主题。什么是主题?我个人是这样理解的:主题就是立意。清末桐城派的大文学家林纾认为:“文章唯能立意,方能造境。境者,意中之境也。”他告诉我们,只有明确了创作的意图才能有意境。也就是说,创作开始必须明确主题和立意,而后才能进行艺术构思。林纾又说:“立意,心之所造也。境亦是意之所造也。”现在来看,《董存瑞》无论小说还是电影剧本,开始创作的时候都是符合这条创作规律的。

在通读电影剧本《董存瑞》之后,我明确了两点:

第一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培育。我从]938年到陕甘宁边区和晋察冀边区,在农村中和群众共同战斗了很长时间。我曾经见过很多的年轻人,平时疲里拉塌嘻嘻哈哈,可参加了八路军后,历经战斗的磨炼和摔打最后成了英雄。这都是党的教育与培养的结果。

第二点就是人物性格的特点。为什么同样在党的领导教育下,有人进步快,有人就慢,有人进取心很强,有的进取心就略差呢?这都是由于每个人的性格不同以及思想境界不同造成的。许多年轻人在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中,克服一切困难,战胜艰难险阻建立了伟大的功绩。这其中的原因就是英雄人物本身有着强大的进取心和强大的生命力。在我们的部队中有党的领导,还有这些进取心强的战士,怎么能不获得最大的胜利呢!

在这里,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命力是强大旺盛的,是无坚不摧的。这两点就是主题的立意,它深深地激励了我,给了我创作的冲动和热情。

我认为,影片《董存瑞》就是要歌颂党的生命力、歌颂时代的生命力,而贯穿这—切的具体行动就是人物的进取心。这是在我心中燃烧着的无比强烈的思想。我们要通过董存瑞的形象,表现在中国农村解放区成长起来的千百万的英雄。

文学艺术的本性拒绝创作的公式化和概念化,必须塑造生动活泼、性格鲜明、震撼人心的英雄人物。我通过《董存瑞》影片,敲击哪几点呢?我明确了三点:

1.突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不会有董存瑞这样的英雄人物。

2.展示毛泽东思想教育部队战士的作用。

3.形形色色人物的进取性。

这三点是互相联系的,缺了任何—个方面都不行。

怎么样进行艺术构思?

意是立了,如何造境呢?我记得,在创作中,我曾面临过一些难题。

解放初期,通过报纸广播的宣传,无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士,还是学生和广大群众都知道董存瑞是舍身炸碉堡的大英雄,他的英雄形象几乎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深深扎了根。如果我这部影片出现的董存瑞形象不能让观众信服,他们不认可,那就是失败,就是没拍好。这是开拍前首先考虑的大问题,就是不能让我们的观众失望,让他们感到,这个董存瑞是真正的董存瑞,是他们心中真正的英雄。

为了更好地塑造董存瑞的英雄形象,我明确了在创作中决不拘泥于真人真事的框子,如果我们拘泥于真人真事,就难于塑造董存瑞完整的性格,就等于杜绝了创作想象力。

炸碉堡是董存瑞的主要动作和最高任务。这个主要动作必须是董存瑞的所作所为,一切英雄的行为动作都应符合于他这个人物。

怎样塑造董存瑞的性格?

我在人民解放军或中国人民志愿军中见到过许多活泼可爱、英勇善战的小战士。在与他们共同战斗与生活中相处,--认识他们,了解他们。他们乐天、大胆、机智、诙谐,十分可爱。

在情节安排上,我把董存瑞的进取性,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都围绕这个中心来设计安排。董存瑞虽然是伟大的英雄,但不能一出场就有一个英雄相。他的性格应该充满魅力,让观众一看就喜爱他,这个十分重要。

董存瑞出生在农村,在那里长大,他是千万个普通战士中成长起来的伟大战士。如果他高不可攀,那观众就会觉得他是神,不是人,没法向他学习。所以,董存瑞必须是普普通通的人,普通的出生在农村的战士。然而,他又必须有传奇性,要更浪漫主义地刻画他,让观众一看就喜欢他。

怎么抓住观众?这是关键。在董存瑞的性格塑造上,渲染他的艺术魅力上,我从苏联影片《夏伯阳》中学到了很多。从人物出发,董存瑞的每一步成长到成熟,都要注重其性格特点,决不能一般化。也就是董存瑞在银幕上一出现,就要抓人,抓住观众的目光。当然,塑造人物最主要的一点,是要有生活。我在北方解放区住了很长时间,和农民和战士都有交往,可以说“一个锅里抡马勺”,同吃同住一条炕——我太熟悉他们了。河北农村的小伙子乐天机智、热诚亲切,处处都可以看到董存瑞式的性格特点。我认为,影片开场及前半部,董存瑞的形象与性格有一定特色,招人喜爱。相比较而言,影片后半部的董存瑞性格魅力不如前头。

第二个问题,影片《董存瑞》的贯穿动作

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最高任务是体现主题的最高表现。贯穿动作就是体现主题,完成最高任务的手段。主题与最高任务不同,《董存瑞》的最高任务是“为了新中国,前进!”而主题的贯穿动作是:“我要当个战士,真正的战士。”董存瑞的思想变化,性格的成长、成熟都是围绕这个贯穿动作展开的。

影片一开始,董存瑞追着部队领导“蘑菇”“我要当个战士”,每个镜头,每个段落都赋予不同的内容和情节。同样的性格倔强,董存瑞开始的倔强与最后的倔强,也有不同的情节与内容表现,但是一条动作线是贯穿始终的。比如开始,我要当个战士,我要抗日,我要跟着大部队“大打大干,东游西转,又光荣又体面”;参军以后,他就大打大干,射光了子弹,受到批评;此后董存瑞逐渐成长,直到舍身炸碉堡保证战斗的胜利,“为了新中国,前进!”——完成了最高任务。董存瑞的成长层次分明,而影片的戏剧结构,情节的增删,也是根据这条贯穿线创作出来的。这些就是检验影片艺术标准的仪表,影片的尺度与增删都要根据这个标准。

我在北影拍摄的影片《智取华山》的贯穿动作就是“依靠群众找到路”。以此为标准,在拍摄中选取有用的情节来表现。而与此无关的、没用的情节就删掉。

从一些优秀影片的观摩中,我们可以明确这一点,影片的每一个镜头都是贯穿在一定动作中的,所以修改影片不是改掉哪一个镜头就可以的。影片表现董存瑞的进取性,这一性格特点贯穿在他的每一个动作与心理之中。可以肯定地说,从人物出现以后,如果他的贯穿动作不能让人关心,那这部影片就失败了。所以,我们的影片必须从一开始,就让观众和人物一起同命运、共呼吸,关心人物的成长与命运。

无论写剧本或拍影片,我们都必须熟悉观众,懂得观众的心理。从创作思想、主题立意、大的框架结构、故事情节、人物命运到表现动作与刻画人物的细节,都必须考虑到观众的心理和思想感情,如何让我们的作品或影片吸引观众是必须的前提。比如,长影拍的《达吉和她的父亲》,在评论影片的时候,总嫌达吉这个人物不成熟,为什么呢?实际上这样的要求与影片所要表现的主题不符合。批评说,显示不出党的力量,批评者关心什么?关心的是政治。而《达吉和她的父亲》的故事情节是达吉很小与亲生父亲失散了,被人掳到了大凉山区去做奴隶。新中国成立后,达吉的生父在支援山区建设的时候,意外地发现了自己丢失多年的女儿,女儿也隐约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很想找到自己的生父……这种,背景下,观众最关心的是什么呢?是达吉的命运,有血缘的父女会不会相认与团聚?如果不能顺着观众这种心理去挖掘、去发展,让观众去关心达吉的命运,那就很准吸引观众。

第三个问题,影片《董存瑞》的表现手法

我谈谈这部影片分镜头的第一场。开头是做文章的起笔,写戏的第一场,这是最费脑筋的,要花全部作品近五分之四的时间去思考。影片的开头,一般有这么几个原则,必须交待给观众。

1.开头应该开门见山,出奇制胜。周恩来总理在1953年的一次会上就对文艺工作者讲过:“艺术作品最好一开始就开门见山,出奇制胜,吸引观众。”我牢记这一点,努力在创作中实践,确实受益匪浅。

苏联影片《雁南飞》的开篇,就不是开门见山,它一开始是抒情的,描写一对青年恋人愉快的幸福生活,两人牵手在铁轨上行走,看到大雁南飞,念着童谣:“大雁排成人字形,鼻子长长的……”开始进戏较慢。最好的影片必须在500卷胶片之内,介绍出主人公,他要干什么?第一场必须要把主人公写出来,要开门见山,要让观众看了就明白,不能用象征的手法含糊不清。

影片《董存瑞》一开始是热气腾腾、斗志昂扬向前行进的人民军队,从镜头底下一下就钻出来一个生龙活虎的“四虎子”,嬉皮笑脸地追着部队,开始“蘑菇”。这完全符合董存瑞的性格,导演的分镜头剧本就是要抓住性格的脉络,一开始就把主人公摆在冲突当中。所有的展示,都与他要求当兵的期望不同,发生冲突。有矛盾冲突才能推动人物发展、情节前进,所以在艺术创作中选择冲突、安排冲突是要经过千锤百炼,不厌其烦地去寻找。戏剧冲突有很多表现手法,哪个方面能更好地表现人物性格,就选择哪一方面的冲突,戏剧冲突的安排要深入细致、考虑得面面俱到才行。

比如影片《董存瑞》开场,董存瑞要参军,部队领导不同意,说不能收他。这就把董存瑞放在参军的场面里来,“蘑菇”就是展示董存瑞坚忍的性格,不达目的誓不休的劲头。当你们写剧本写到能表现人物性格的地方,千万不要一笔就带过去,一定要写得细,把人物摆在冲突当中,处处都是为了更有魅力地展示人物性格与思想的成长。对于作品的开头,作者一定要下工夫去琢磨推敲。主要人物一出场,就应该富有魅力;为戏剧冲突进一步发展埋下铺垫伏笔,也要在第一场里有所安排。我曾经看过一些剧本,从一开场就单打一,只表现一件事,缺少伏笔,让读者看不清情节发展的脉络,剧本从第一场开始就出了毛病,无法引人入胜地看下去。

董存瑞跟部队领导“蘑菇”要参军。先跟连长“蘑菇”,再跟大力士牛玉合摔跤比赛,后跟王平冲突,都发生在这第一场里。在写第一场的时候,不只要考虑第一场怎样写,而且还要从最后一场的高潮,返回推敲到第一场。反复推敲,前后发展有没有顺序?人物性格发展合不合乎逻辑?每一段、每一场都要经得住推敲。比如与牛玉合摔跤、与王平冲突就和后来的战斗前誓师、挂帅有关系,开场的“蘑菇”和以后到连里去找连长要交党费、入党有关系。理论上讲“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什么人办什么事,是人物性格决定的。如果把“摔跤”放在郅振标身上就不合适。从董存瑞和牛玉合摔跤起,就展示了董存瑞的果敢、进取和韧性,不达目的誓不休的劲头。因此,编剧创作电影剧本的时候,切忌单打一,要考虑全局,细致安排情节,有头有尾,前后呼应,完整统一。

影片《董存瑞》的表现手法,我要求在每一个情节的发展上,都能展示性格,而且要求有民族特色。像“蘑菇”和“摔跤”既能表现人物性格,又是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表现形式。在影片创作中,我们之所以选择“摔跤”这—特色动作,就是在董存瑞的家乡河北省怀来县这个地域,地处张家口长城外接近内蒙边缘,蒙汉民族都有摔跤的习俗,很有民族及地方特点。

我在这里特别强调写好剧本开篇的第一场。我是喜欢一开场就提出矛盾冲突,冲突提的越明确、越尖锐、悬念性越强越好。怎么提出?矛盾冲突的提法要因剧本形式而异。每位作者在构思剧本的时候,就要考虑用什么样式来完成,切记冲突不能提出得过晚,过晚就难以吸引人看下去。什么叫引人入胜呢?就是吸引观众不得不看、非看不可。比如苏联影片《夏伯阳》开场,夏伯阳扬鞭策马带领部队追杀白匪,犹如秋风扫落叶,异常勇猛而又诙谐,招人喜爱,直到最后夏伯阳身负重伤在水中泅渡,仍然倔强地喊:“你们打不死我!”充分地展示了夏伯阳宁死不屈的英雄性格。他一

出场就非常吸引人,让观众目不暇接非看下去不可。1957年我在拍摄根据赵树理小说《三里湾》改编的影片《花好月圆》的开头,用了序幕,500呎胶片展示喜剧样式的矛盾冲突,我认为是好的开头。中国传统编戏手段,还讲究“忙里偷闲”,就是在戏剧进行中,捎带着表现些小动作,所谓“闲”就是好像无用的“闲篇”,实际上为在以后的戏剧发展中留下伏线,可以多用。但是在影片开始的第一场里不能用。影片开头的第一场要交代的线索很多,首先要为人物提出矛盾冲突,要提得早,提得尖锐,提得有悬念引人入胜,而且不要故弄玄虚,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第四个问题,影片《董存瑞》的重场戏是怎么组织的

什么是重场戏?在电影上用什么标准来划分重场戏?重场戏如何组织?在一段戏里,集中地揭示矛盾,集中地解决矛盾冲突,从而比较集中地塑造人物,展示人物性格,这就是重场戏。从第一场戏开始就应逐步组织虚实结合地进入重场戏。如果设计的情节单打一,就不会产生重场戏。所有第一场埋下的伏线,都应当与整个戏不能截然分开,脉络要清晰,你设计的伏线是否为重场戏的发生创造了条件?都必须考虑到,重场戏就是在这些情节、伏线的进展中完成的。影片《董存瑞》中,“支援七连”这个重场戏,组织得不理想。而“王平的牺牲”“九发子弹”“竞选爆破队长”“要求入党”这些重场戏都充分地展现了人物性格,组织得比较好。这些重场戏,哪一场都不是孤立的。比如董存瑞与王海山的冲突,是从一开始就伏下的。“九发子弹”是从一开始“蘑菇”参军,大打大干的时候就埋下了“祸根”。都不是闲笔、孤立的。一个重场戏组织得好不好,都与实写、虚写有联系,不是可有可无的,如果可有可无的戏越多,那重场戏就组织不好,情节越集中,重场戏就越好组织。第一个重场戏是为第二个重场戏的发展设计的,又为第三个重场戏做了准备直到发展到戏剧高潮,都是联系着的。组织重场戏的前呼后应是很重要的表现手段。开场,在抗日战争中,区队长王平的牺牲给董存瑞的思想震动是很大的。从参军到“九发子弹”到连长谈话,直到日本投降,“支援七连”之间,互相都有内在的联系。重场戏并不是以景做标准。电影导演专家要求:“一个景里的戏,不能超过20个镜头,写情写景,要把时间和空间联系起来。”这是引导我进入电影圈的导师史东山导演的话。以这标准来衡量,影片《董存瑞》里有很多通不过的片段。比如“点将”一场戏里,同一地点同一时间一连用了六十多个镜头,令人咋舌,但是由于这场戏的戏剧性强,专家们也给以通过了。

在《雁南飞》中,为什么总有大雁在天上飞,又有童谣朗诵:“大雁排成人字形,鼻子长长的……”说明什么呢?也许由于民族和国别习性的不同,我不太理解“大雁”的内涵,琢磨不透。在一部影片中,虚是补实的不足,运用好了,有时比实更有力。

第五个问题,影片《董存瑞》戏剧高潮的安排。矛盾冲突是怎么积累的

首先是从一开场就要埋下伏笔。我以为戏剧的安排最好不是纲目式的,最好用伏笔。古人云:“形之外谓之纲目,含之于内谓之血脉。”在创作中,戏剧高潮,包括人物的性格高潮、矛盾冲突的高潮、情节发展的高潮都必须组织在一起。要懂得一个“藏”字,而且要做到戏剧情节发展中“阳断而阴连”,这样戏剧高潮的出现,不但给人以新奇之感,而且也明确了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可信性,充满了艺术魅力。如果用这个设计标准来检验影片《董存瑞》,可看到一开始部队战士王海山和董存瑞闹别扭,就通过董存瑞的行动展现了董存瑞的思想成长。人物思想内在的潜流和戏剧发展是紧密地联系着的,比如和连长抬扛“八抬大轿……”以后就断了冲突,但是后来到部队一见到连长,这戏就又联系起来了。从中可以理解,内在思想与生活潜流是有联系的,所以在安排戏剧高潮、组织矛盾冲突,不要单打一,戏剧情节进行当中的前后呼应很重要,要写得婉转些、含蓄些,阳断而阴联,给观众留下琢磨和“回味”的机会。

艺术的魅力要求回味无穷,一定不能直、白、露,不能让观众看见高潮,就站起来离座要走。所以高潮不应是突然出现的,又要观众意想不到。要写出高潮出现的必然性和发展的逻辑性,这个高潮是全剧的戏剧高潮,也是观众心理的高潮,紧紧地抓住观众心理,关心主人公的命运与主人公同呼吸,直到全剧结束,令观众叹为观止,认为这是主人公性格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信而又感人至深。

第六个问题,影片的时代气息是从哪方面渲染的

表现时代气息是从人物开始的,关键是人。艺术作品,无论电影或戏剧,渲染时代气息主要是通过主人公来表现。你把周围的环境背景搞得再有时代性,主人公一出现不是那个时代的,味儿就全完了,失败了。每部影片从人物到环境,服装、化妆和道具等等都应该处处注意时代背景、时代气氛,力求面面俱到。忽略任何一点都会出现纰漏,造成不该有的损失。比如影片《心连心》是描写北方农村矿区的故事,在一个中农的家里吃饭喝酒的时候,摆了一个小酒壶,居然是伪满康德时代的。这个小道具的出现,就破坏了这部影片的时代背景和真实可信性,因为这部影片故事发生的年代与戏剧冲突,均与伪满和日伪无关,这就破坏了影片的真实可信性。在影片出现的一切景与物都要以主人公为主,结合当时人物的心情渲染环境。比如《董存瑞》影片开头松柏枝搭建的牌坊,参军的新战士戴着大红花,都是当时当地的特点,这些环境都是为董存瑞的出场服务的。应记住一点,不管你渲染什么都要紧紧围绕着主人公,否则就是喧宾夺主了。

影片对于时代气氛的渲染不外是两种手法:一是写景,一是写情;有从写实出发的,也有从写情出发的。比如影片《上甘岭》,在坑道里护士王兰唱《一条大河》的时候,银幕上展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好山好水好地方,这些都是为影片的主题服务的,这一切镜头的出现都是有规律的,规律就是场景镜头是否为作品的主题、人物、矛盾冲突服务的。

第七个问题,谈谈影片中某些戏的缺点以及人物细节与对话

各位同志在看了影片《董存瑞》之后,提出的问题尖锐,比如董存瑞交党费说:“我早就应当是了。”董存瑞表明入党的态度以后的对话是否可以删除不说?我也认为这些意见是对的,因为以下的戏不好,说明性多,动作性差。如果,这场戏的台词不变,能改一改场景,可能就会好些。原戏的隐蔽阵地选择得不好,不符合董存瑞当时志向远大无限开阔的心情,又没有找到合乎董存瑞性格的具体动作。如果改变一下角度,同样是连的隐蔽部,只挡住敌人的一面,能看到后边是交通壕,天空中有敌机轰炸和爆炸声,敌我双方肉搏上刺刀,有民兵在运送伤员,表现了敌人凶猛攻击的炮火激烈,董存瑞怒火填膺、热血沸腾,在董存瑞用机枪打退了敌人冲锋的间歇时刻,指导员念他的入党申请书……那将是何等豪壮的场面!《董存瑞》的标准片在厂放映的时候,我看到现在的这组戏,当时就后悔了,可是已经改不了啦。这里提示我一个经验教训,就是一定要设计出典型环境,才

能突出人物的典型性格,把主人公摆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很重要,后景是很必要的。

再有就是前半部分,区队长王平和董存瑞那场戏,说服力也不强。从镜头上表现的王平和董存瑞的关系和对他的影响比较一般化,缺乏个性,和人物性格不够吻合,比较概念。如果事先埋下伏线,表现了王平和董存瑞的亲密关系,让董存瑞知道王平这个月的党费没交,自己掏钱去为王平交党费,或是王平在敌后牺牲,董存瑞偷偷到敌后掩埋了王平的尸体又为他代交了党费,那效果是不是更好呢?这也是处败笔。它给我的经验教训是,一定要认真选择细节,在刻画人物的地方不要偷懒,别掉到一般化的圈子里去,俗套是难以塑造好人物的。再比如董存瑞去王平战斗的地方,怎么去的,为什么去?应该形象地表现出来,目前这段戏就一般,不够典型。如果我们选择的情节或戏剧动作,放在张三、李四身上都可以,那就赶紧拿掉不用,一定要选择符合这个典型人物的才能用。

比如“支援七连”这场戏,董存瑞总有不听指挥之嫌,因而对人说服力不强。观众没看到七连的情况如何危急,没看到七连的对立面如何嚣张疯狂进攻态势,对立面没形象、没动作、不具体,没把“支援七连”出击的必要性写清楚,观众感觉不到七连的战况危急,这就是概念出发,观众不关心七连,这场戏就单打一了。如果“七连”没有形象,只有纪录式的场面也不行,再补几个有关“七连”危急的镜头也不能解决这个缺陷问题。

按一般创作规律,现在写部思考全面、塑造人物较鲜明、富有性格特色的电影剧本,要用一年多的时间,这说明电影剧本的难写。

再谈牛玉合这个人物。原小说与电影剧本里没有这个人物,是我后加进去的。在《董存瑞》“挂帅”那场戏中颇有光彩。中国农村经过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广大贫苦农民解放翻身有了土地,当家做了主人,为解放全中国,他们积极要求参军参战保卫胜利果实。全国大环境的这个历史阶段,必须要有这样一个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从哪里来的呢?20世纪50年代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在前线有个志愿军战士叫任玉合,他战斗非常英勇,他最大的痛苦是他参加抗美援朝的时候,他妻子觉得家里没他这个壮劳力了,拉他的后腿。他是南方人,参军后南方实行了土地改革,他家分到了土地和农具,经济状况改善了,使他妻子给他写的家信内容也全变了。说家里什么都有了,就缺你—张立功喜报。所以,就产生了牛玉合这样一个典型战士形象。在战斗前,他斗志昂扬,积极表态,在战斗中他十分勇敢,最后他是否光荣牺牲了呢?影片里表现得比较含蓄。牛玉合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关于细节。细节是展示人物心理活动的具体形象或动作。有专家讲过:“对心理的描写最好通过细节表现,而不是语言叙述,细节是通过动作表现的。”在电影上,要求展示细节的动作很必要,对心理描写必须是这个人的。像董存瑞在连长面前哭了,连长不动声色地给董存瑞手绢让他拭泪的动作,就表现了连长的性格和关心的态度,胜似千言万语的叙述。因此不要叙述,而要寻找细节来刻画人物,不要怕费工夫费笔墨,一定要独创,要独出心裁。又比如“九发子弹”,战士背着子弹袋,都鼓鼓囊囊的,实际上,每人在战斗中只有十发子弹,这说明了我们进行抗日战争条件的艰苦。这种细节的展示,比现场讲一大套理论,更具说服力。

我看过一些业余作者写的电影剧本,大都有对话多的毛病,如果能选用极具视觉形象的动作来表现,那就会减少许多对活。有时候,剧本里的人已经做出来了,还要再叙说一遍。对话有没有推动情节的作用呢?写对话要有个标准,一是展示情节,二是表现人物。以此标准来检验语言:对话是不是展示人物性格的语言?对发展情节有没有关系?为说明事件而说明事件的语言应全部删掉。这样检验剧本,就会减少许多无用的对话。

另外,对话中也要注意语言的节奏和精炼。如果对话不是表现人物性格的,应该尽量精炼;能通过动作表现的,就不要用语言讲。我觉得董存瑞的语言就多了,好在他的语言性格化、不一般,所以听起来也不嫌多。

我检查《董存瑞》中也还有场景连接不太恰当的毛病。影片中场景的联接应该是有机的、统一的,符合人物心情的。比如,“九发子弹”的戏,还欠考虑。影片把九发子弹摆在长城上,好不好呢?这不太符合董存瑞的心情,不太对头。如果稍加改动,“九发子弹”叠在董存瑞的近景或特写,然后,再拉出来全景长城那效果就大不相同了。再如果把九发子弹摆在战场上,打了胜仗,群众来慰劳子弟兵,就会更衬托出董存瑞隗不如人的心情,就会比展现长城全景更好些。当时,我只考虑要保卫祖国山河,而忽略了主要人物当时的心情。所以,在镜头场景联接上,编剧也应当学学蒙太奇的表达形式。

总之,影片《董存瑞》贯穿着革命的激情,这激情是人物的,也是时代的。影片制作的主创人员和演员理解到这点,在表现上都抓得很紧。如果没有革命激情,那么影片反映的时代就可能要“降温”的,影片也就不会那么激动人心,扣人心弦。我出于对英雄董存瑞的热爱,很想借着他说点我的心里话:我们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有无限生命力!

以上,我谈了影片《董存瑞》的创作过程和体会,不当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猜你喜欢

董存瑞冲突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我最崇敬的英雄2
一种新的冲突衡量方式
河北省隆化县新兵出征仪式在董存瑞烈士陵园举行
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让董存瑞的故事世代流传
——记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队老战士蒋旭文
也谈医患冲突
一次冲突引发的思考和实践
董存瑞牺牲前究竟喊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