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美动画电影设计特点浅析

2009-04-19

电影文学 2009年21期
关键词:文化

路 峣

[摘要]提及动画,我们很容易就会想到日本、美国、韩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动画,其中最具体系、占领国际市场最多的还要数日本与美国,两国在艺术和技术上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本文分别以吉卜力工作室和迪斯尼公司为代表,对日美动画电影产业发展、动画代表作品的设计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其独特文化背景影响下不同的动画设计发展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日本动画电影;美国动画电影;吉卜力工作室;迪斯尼公司;文化

动画的发展日新月异,无论从艺术还是技术层面都在不断地发展当中。动画遍布世界各地,给无数人带来欢乐,也有众多的人在从事相关产业。提及动画,我们很容易就会想到日本、美国、韩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动画,其中最具体系、占领国际市场最多的还要数日本与美国,两国在艺术、技术上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一、日美动画电影设计发展概况

日美形成了高度工业化的动漫体系,这种体系的优势在于其拥有的高效率,可以不断地推出新片来占领市场,他们在人才和技术储备上占优势。在美国,除迪斯尼外,还有许多创作了众多优秀动画电影的大公司,如梦工厂、华纳电影、福克斯、米高梅等。在日本,也有如宫崎骏、大友克洋、押井守、今敏等众多动画电影大师。日美动画在拥有广阔的市场和观众的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两者无论在运营方式还是作品风格上都存在着诸多不同。

美日动画存在的许多不同,首先是在“技术”和“资本”两件事上。倒不是美国动画现在倾向于3D CG制作,用到了计算机技术,感觉就比较先进,技术比较高明。事实上,现今所有动画制作即使仍采用传统赛璐珞画片,过程中也需扫描进计算机里做数字处理,2D还是得仰赖“计算机作图”(Computer Graphics,简称CG)。而在创作理念上,美国动画几乎否定了2D动画技术继续存在的经济性,通盘改走3D技术。而日本拥有庞大的2D赛璐珞片作画的产业规模,除了有如果全面废弃过于可惜之虑,日本动画师对手绘制作所具备,而3D CG缺乏的浓郁“笔触感情”仍情有独钟,因此一贯路线都采行双向折中的方式——尝试将2D赛璐珞作画与3D CG做最完美的融合。过往日本动画拼命往此点着力,但未见惊人突破,直到国际动画大师大友克洋的新作《蒸汽男孩》将2D作画技术与3D CG技术完美结合,终于让日本动画的走向展露一丝新的曙光。

可惜,这种完美的成果所要付出的代价是历时9年、耗资24亿日圆(日本动画史上耗资最多)。过去日本动画知道方向却无力完成的原因,就在于“难有第2个24亿资金”,这反而是美国动画电影发展最有利的条件一资本雄厚。随便一部美国3D CG动画电影投资的基本额度是两千万美金,大约可以拍出3部《蒸汽男孩》日本动画,而且这还是指“普通”美国3D CG动画的投资。

日本动画电影和美国动画电影以流畅的动作、精致的画工、幽默的语言为诉求点不同。日本动画片能领先于世界而不败的秘密就在于画面的独特魅力,和“视觉系”的运用。日美动画电影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美国动画电影在主题表现、音效设置方面的成就非常高;并且,美国动画电影的画面按影视剧的构成元素定位,表达导演的意图。日本在动画电影中更多的是把影视性和绘画性很好地结合,扬长避短,既保持了绘画中构图、配色、线条勾勒的完善,又见勾勒假定性空间,在其中充分发挥想象。与美国卡通不同,与影视剧不同,日本动画电影在画面中还有一处特别的地方就在于它动作的静态处理。为了加强对观众的视觉冲击,动画片大胆借用漫画的手法,对动作进行处理。日本动画电影既有民族特点,又紧跟时代潮流。多元的题材、精致的画面,高质量的制作水平使得日本动画电影走向国际化与现代化。

二、日美动画电影帝国的建立及其代表

在世界动画电影市场日益广阔的今天,西方世界和东方国家的动画电影竞争异常激烈。美国自1923年迪斯尼公司成立以后,就一直兢兢业业处于稳步发展之中。迪斯尼公司几乎以每年一部经典动画电影的速度满足世界人民的需求,正是独特的娱乐形式和标新立异的题材使迪斯尼独树一帜,逐步树立了全球性的著名形象和品牌。而在东方国家动画事业基本上停滞不前的时候,日本的手冢治虫、安彦良和等老一辈开拓者们经过自己几十年的辛苦求索和努力奋斗,也逐步创立了一套属于日本的动画创作模式,在亚洲建立起了前景广阔的动画电影市场。

在几十年后的今天,日美已形成两大动画阵营。如果说美国动画电影能有现在的全球性市场要归功于迪斯尼的话,那么远在日本的吉卜力公司也是一个专门打造精品的梦幻工场。和迪斯尼一样专门以动画电影打天下的吉卜力在亚洲乃至世界也有极高的人气。尽管日本动画有着以漫画为底蕴的特殊一环,但是吉卜力公司的原创动画电影的水平之高对迪斯尼公司来说也是当仁不让的。因此,把二者放在—起比较也在所难免。

吉卜力工作室于1985年成立。它是一个相当特殊的团体,不论在日本国内还是国际间都是一样。因为吉卜力工作室原则上只制作由原著改编、剧场放映用的动画,从来不制作电视连续剧,而后者正是现在日本各大动画公司大发其财的手段。而吉卜力工作室不制作电视连续剧的原因很简单——因为电视连续剧就像肥皂泡,只会越拖越长而降低可看性。这也是以宫崎骏为首的吉卜力的每一位热爱动画事业的成员不愿看到的。他们要让所有人知道吉卜力就是品质,吉卜力就是经典。

吉卜力工作室的成员们,从来都没想过这个工作室竟然能存活到现在。“我们制作一部电影,如果他成功了。就再做下一部。如果是失败了,那这个工作室就得结束生命。”吉卜力成员们当初就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出发的。为了使风险减到最低,他们没雇用半个全职的工作人员。在制作一部电影片的时候,他们大约会招募70个左右的人员组成小组,当电影完工之后,小组及自动解散。他们工作的地方,就只有位于东京市郊一间房子中的一层楼而已,而且还是租来的。吉卜力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第一部为吉卜力创下极佳票房的电影,是1989年由宫崎骏导演的《魔女宅急便》。这部电影带来的收益及票房,超过了所有吉卜力工作室之前所做的每一部电影。在随后的影片中他们也开始在广告方面下工夫,开始了吉卜力的第二个时期。为维持制作水准,官崎骏认为吉卜力需要一个固定的工作总部,用来建立坚固的组织系统,实现全职员工制度的理想,同时实行工作人员的训练和扩增的计划。后来吉卜力又建造了共有三层的工作室。1992年夏,《红猪》上映了,又成为当年度票房最佳的影片。1993年,吉卜力购进了两部大型的计算机化摄影机,同时设立了吉卜力渴望已久的摄影部门。新增了这个部门之后吉卜力成为一个具备动画部门、美术部门及摄影部门的工作室。1994年由高田勋所导演的《平成狸合战》也成为年度日本国产片第一名。吉卜力当时总共有99个成员:动画46人,painting8人,美术12人,摄影4人,导演及制作人12

人,出版销售5人,管理12人。就如这些数字所显示的,吉卜力大部分的工作成员都是负责动画部分的。全体工作成员平均年龄29岁。

吉卜力的影片制作费可能就会比其他工作室高,但从吉卜力的组织架构来看,大部分的花费都在影片上面了,这就是吉卜力特别的地方。吉卜力之所以能够这样做,就是因为他们和其他公司比较起来,支撑各个部门的花费少很多。在官崎骏的哲学中,他认为人本应该自己来创造他们想让日本小孩看的东西,所以遵循宫崎骏哲学的吉h力,从未向海外其他国家的工作室请求任何的援助。

而在美国,《蒸汽船威利》作为1923年迪斯尼公司的开山之作一炮走红,不仅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声动画,而且还为刚刚成立不久的迪斯尼公司增光添彩,一举奠定了迪斯尼公司在世界动画界的位置。同样是吉卜力的第一部作品《风之谷》虽于1984年公映,比迪斯尼晚了61年,但其公映后的轰动效应和精彩的奇异世界设定亦为吉卜力公司今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看来这一经商秘诀似是两大公司如出一辙。迪斯尼在其后的60年里相继推出了《白雪公主》《木偶奇遇记》《小鹿班比》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经典动画片。迪斯尼至今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时期:开创时期(1937—1942)、战间调整时期(1943—1949)、黄金时期(1950—1966)、蛰伏摸索时期(1967—1988)、第二黄金时期(1989以后)。在这期间有一个又一个荣誉、众多优秀作品的诞生,票房纪录的一次又一次被打破。但迪斯尼也经历了许多困难,如战争,随着时代发展人们欣赏口味的变化,还有华特·迪斯尼的去世等,都对迪斯尼的发展有所影响。但正像当年迪斯尼靠丰富的想象、鲜活的形象、优秀的剧情、强大的宣传运作、工作人员的努力工作崛起一样,在面对华特去世、原有动画家退休、行业竞争日益激烈、观众需求发生变化等众多困难时,迪斯尼做出了改革,多方努力,给迪斯尼带来了新的辉煌。

随着电影市场主流的更替,百老汇式的歌舞片在80年代逐渐失去光环,迪斯尼电影也因此面临瓶颈。从《小美人鱼》开始,剧情与音乐在制作过程中紧密结合,而不再是分开作业最后才凑在一起。《美女与野兽》与流行音乐成功结合,从这以后的迪斯尼动画电影都有流行音乐版的主题曲。

在拍摄技巧方面,迪斯尼的计算机动画技术更加灵活,《美女与野兽》《阿拉丁》中还只能绘制场景而已,《狮子王》开始将计算机动画技术用在有生命的动物身上。在1995年还与PIXAR公司一同推出一部完全用计算机制作的《玩具总动员》。

在故事取材方面,迪斯尼動画题材走向也越来越多元化,除改编自神话的《阿拉丁》《大力士》外,迪斯尼还尝试取材自历史传奇故事,如《花木兰》,或取白名著《钟楼怪人》;甚至还尝试原创故事,如《狮子王》等。

三、日美动画设计的不同基点

美日动画电影的差异从文化面来看,更是有趣。我以日本的《蒸汽男孩》和美国的《机器人历险记》为例分析。

《蒸汽男孩》讲的是19世纪工业革命之初,在英国曼彻斯特有户人家祖孙三代都是发明家,爷爷造出一颗“蒸汽球”,蕴涵无尽的蒸汽能源,但因投资财团想运用在武器用途上,爷爷于是将“蒸汽球”寄回家给孙子,要孙子妥善保护,以免落入财团之手。结果财团派人到孙子家中大闹一场抢夺蒸汽球,孙子被迫离开家园,躲避追捕……

《机器人历险记》讲的是洗碗机器人跟机器人太太组成了一个幸福家庭,并邮购了一个机器人小孩,机器人小孩看电视里播出发明家造福机器人世界,因此立志要当个服务众人(机器人)的发明家。等机器人小孩长大后(事实上是改装成熟型的零件),发现洗碗的父亲饱受资本家老板的欺负,于是决定离开家园到大都市寻找发展的机会,希望有朝一日出人头地,回到故乡,光耀门楣……

美国动画的主角是从小立定志向,长大后主动决定离乡背井到大都市打拼,然后成为大英雄衣锦还乡的逻辑;反观日本动画故事的主角,多是从小遭受打压,自幼被迫离乡背井,从此立志报仇雪恨,之后历经千辛万难,终于习得一身本事,打倒坏蛋,维护世界和平。

这部美国动画电影讲的是“我一定要成功”的少年奋斗故事,一点也不惊险,却取了个《机器人历险记》的片名;那部日本动画电影里的男主角少年东窜西逃,危机四伏,反而取了个《蒸汽男孩》的励志型片名。或许这跟本文想探讨的意涵不尽相同,但却透露出一种巧合——美目的动画电影有着明显不同的差异化。

美式动画里,强调个人独善其身最后功成名就,教导小朋友从小快乐成长,长大后扬名立万。日本动画电影则告诉小朋友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有仇报仇,维护世界正义,人人有责!由此可以看出,文化差异决定着影片主题的表达。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窥探文化
繁荣现代文化
构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和文化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