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画艺术在观念与技术快速更新下的蝶变

2009-04-19

电影文学 2009年21期
关键词:蝶变

邓 杉

[摘要]当今,随着计算机数字化技术的高速发展,动画制作逐渐完成了从“传统手绘”向“现代科技手段”的演变。数字化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动画的意象性表达能力,成为设计师发挥视觉想象的最有力的辅助工具。毫无疑问,数字化技术在动漫产业中具有重要性,但动画的艺术性仍然是动漫产业的核心部分,很难想象一部没有情感共鸣只有技术炫耀的动画片能最终打动观众,我们要避免走入“唯技术论”的迷雾,并真正做到“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蝶变;动画艺术本源;纯粹动画;商业动画;“唯技术论”

一、动画的艺术本源

动画被称为艺术,是因为动画是基于剧情、绘画、偶形、音乐、影视编辑等的艺术集合体,其中每一项艺术的表达方式都是既独立又相互制约的,它们各自风格化的表现都会直接影响到动画品质的走向。但追溯动画的起源,动画最初可不是艺术家发明的,动画萌芽于19世纪初,动画是物理学家在对“运动解析学”的研究中实现的,最著名的实验就是“幻影转盘”,它是借助绳子问相互缠绕的张力,将一张正面画有鸟和背面画有鸟笼的卡片快速旋转,正面的鸟和背面的鸟笼便融合在一起,看起来鸟就像在鸟笼里一样。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发现了人的视觉神经中有影像残留的现象,并推断出“视觉残留”的原理,神奇的“幻影转盘”最终有了科学的解释。与此同时,光学物理学家又发明了摄影术,两种成果的碰撞与结合最后又催生了电影拍摄方式与放映机的发明,电影工业的雏形由此形成。

随后画家、诗人、剧作家被动画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纷纷投身于动画的艺术尝试之中,拍摄了不少的实验性的动画短片,起初这些动画创作人并没有被界定为动画艺术家,他们往往有其他的工作和頭衔:或是插图师,或是设计师,或是舞台美术师,或是戏剧家……动画只是他们艺术表现的手段之一,但这丝毫没有动摇动画的艺术性。早期的动画是极具探索精神的,表现在视觉观感上,它整合了各种充满意味的视觉元素,它是前卫、抽象、闪烁、晦涩和意识流的混合体,没有俗成的规则,只有激情与创新。这些探索性很强的纯艺术动画形式通常被统称为实验动画。由于实验动画大部分都是在独立状态下完成的,因此创作与交流只局限于一个很小的艺术圈里,其代表人物是出生于德国随后又去了美国的奥斯卡-费钦格,他被公认为是实验动画的先行者。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这些先行者很难将创作的动画在广大公众面前展示,使得这些动画作品只停留在学术研究层面上,但他们对动画艺术的贡献最终载入史册,并受到应有的尊重。

先驱们对动画艺术的探索与尝试从来没有停止过,直到20世纪初,在美国好莱坞,大众娱乐电影产业逐渐兴起并走向繁荣,动画艺术才有了新的发展空间,其中开先河者就是漫画家温瑟·麦凯。温瑟·麦凯于1914年创作了好莱坞第一部剧情动画片《恐龙葛蒂》,并在商业运营中成功地将动画播放和舞台演出两种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取得了良好的商业效益。温瑟·麦凯改变了此前在动画作品中的纯艺术倾向,开创了一种注重于故事类型、角色塑造、通俗趣味的新型的创作模式。随后,以沃尔特-迪斯尼为代表的具有幽默感、温馨、快乐的卡通动画渐渐地流行起来,卡通动画中以夸张、变形、色彩概括为艺术特性的造型手法由此得到了确立,而动画故事中借助于幻想、想象来反映人们生活及其美好愿望的风格题材也得到广大儿童的喜爱。这种面向大众并按一定的商业规律来组织剧情结构、美术设计、音乐音效、影片剪辑等艺术创作的动画形式常常被统称为商业动画。而在同一时期的欧洲,以纯艺术表现为主的实验动画仍然流行于独立制片人之中,他们坚持个性化的艺术体验,反对市场化,在观念上与商业动画进行了彻底的切割,他们一直主张动画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形式,其创作不应该受到非艺术因素的影响。在动画发展的初期,实验动画和商业动画虽然相互排斥,但由于背景不同,它们其实都独立地行进在各自的发展轨迹之上。正是有了这种商业动画与实验动画互补的格局,动画艺术才有了更丰富、更自由的表现形式,动画从此进入一个繁荣时期。

纵观动画的发展史,我们已能清楚地看到:动画的艺术本源除了贯穿于夸张、变形、色彩概括等艺术造型之上的“创新精神”以外,其实动画核心部分是“运动”,生动而富有想象力的动态设计是动画艺术魅力所在。正如动画理论家诺曼·麦克拉伦(Norman Mcleren)曾说过:动画不是“会动的画”的艺术,而是“画出运动”的艺术。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动画艺术的本质。

二、传统动画的商业化起步

传统动画的商业化进程是动画发展的必然结果,商业化并不一定是以牺牲动画的艺术性为代价的,相反,商业化却有助动画价值的最大化,让更多的人欣赏到优秀的动画片,领悟到动画艺术的魅力。

动画起源于欧洲,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动画片《一只小鹿》是由法国的埃米尔·科尔(Emile Cohl)拍摄的,科尔也因其对动画发展的杰出贡献被奉为动画片之父。但动画真正的商业化起步是在美国,欧洲动画最终因执著于实验性和动画的个性化表现,而忽略了市场化推广,在美国动画大举进入下,欧洲动画的商业化进程就逐渐地停顿下来。与此对应,在20世纪初期,美国就开始了动画的商业化起步,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由沃尔特·迪斯尼开创的迪斯尼公司,迪斯尼经过艰辛的探索,寻找到了一条动画商业化道路。一方面,迪斯尼公司非常重视动画片的艺术设计(包括剧情设计、卡通造型设计、动作设计等),在不断创新的理念指引下,迪斯尼公司创造出了米老鼠、唐老鸭、布鲁托等一系列卡通明星;另一方面,迪斯尼公司同样重视市场的开发,伴随主题动画片的深入人心,衍生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也同时展开,迪斯尼公司在20世纪40年代初确立了卡通帝国的霸主地位,并带动了整个美国的动画产业化发展,开创了动画发展的一个新时代。

回望东方,亚洲动画的航程也悄然起帆,先行者之一就是中国。早在20年代,中国的动画先驱万氏兄弟(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和万涤寰)就开始研究动画制作,并巧妙地与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相融合,制作了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动画事业继续发展,其中的巅峰之作就是1964年拍摄完成的《大闹天宫》,直到现在,无论是艺术性还是生产规模,《大闹天宫》的地位仍然无法被超越。但由于历史条件和体制的原因,中国动画的商业化进程严重滞后,中国动画的商业运营只停留在动画片放映并获取票房或收视率这个层面上,最终在上世纪80年中后期,受到了美日动画的强烈冲击而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与此同时,在我们的近邻日本,动画是从漫画业中派生出来,由于具有广泛的漫画阅读群,日本动画在发展初期就依靠了漫画的市场和资金支持,一步一步地发展起来。虽然日本动画起步比中国晚,但漫画与动画相互依存的一体化结构和稳定的群众基础,为日本动画产业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中最有代表性人物

就是日本漫画之神手冢治虫,手冢治虫是日本现代漫画的创始人之一,代表作有《新宝岛》《铁臂阿童木》等。随着电视业的发展,出现了漫画电视化景象,很多作品被改编成动画片,《铁臂阿童木》就是其中之一。随后,著名动画大师官崎骏又在艺术风格上把日本动画推向细致、唯美、梦幻的高峰,日本动画的商业化大发展由此拉开了序幕。

从世界动画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提炼出动画商业化进程的几个重要环节:(1)前期统筹与项目策划。这是所有动画商业化运作的开始,包括艺术概念、资金成本、可行性分析都要具有前瞻性。(2)具有创意性的动画艺术设计。这个环节是动画艺术价值的核心部分,也是商业化运作的基础,它包括动画概念设计、动画剧情设计、卡通造型设计、动作设计等。这个部分是纯粹的艺术创作,与技术无关。(3)动画片的拍摄与制作。这个环节是动画片的加工过程,它包括原画、动画与动检、上色、音效、合成等,这个部分绝大部分是技术工作。(4)影片发行与市场运销。这个环节十分重要,它关系到动画的艺术价值是否能够成功地转换为商业价值,影片发行能否卖座,一看影片质量,二看市场运销。(5)衍生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动画的发行放映获得了成功,造成了广泛的影响,接下来就是衍生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在动画产业链中,只有做到了衍生产品的热销,才能真正完成动画的商业价值的最大化。

总之,在以上的几个环节中我们已能清楚地认识到:动画的艺术性和创意性是动画商业化进程的基础,也是动画商业化价值的核心所在;技术是动画艺术的表现手段和助力器;而市场则是完成动画艺术向商业转换的重要场地。

三、数字化技术下的动画产业化跃进与领域拓展

在动画的发展历程中,艺术观念创新與技术手段的进步始终是相互关联的。当今在动画领域,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动画由传统形态向产业化、规模化跃进,为动漫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20世纪中期,动画的商业化起步已经完成,动画经过了第一波的繁荣发展期。但随着制作成本提高,风险性也随之加大,动画市场趋于饱和,传统的剧场情景动画开始减少,动画公司的决策人开始考虑将动画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以美国为例,许多大型动画公司都控制了动画的产量,而将资金投入到其他娱乐领域。比如,在1955年沃尔特·迪斯尼公司进军游乐场行业,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主题公园——迪斯尼乐园,开辟了以动画为主题的游乐产业新领域。与此同时,随着电视机的普及,一种以电视为传播媒介的低成本制作理念“有限动画”逐渐成为创作主流,动画的制作与播放更加快餐化,美国联合制片公司就是这种制作策略的代表。

到了20世纪后期,随着计算机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原有的传统动画模式和应用领域均发生一系列变化,高科技数字化技术大大提高了动画的意象表达能力,成为设计师发挥视觉想象的最有力的手段。即便是在传统的二维动画制作上,计算机数字化技术也发挥着有效的作用,它将动画制作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动画制作人能够更加专注于动画的艺术性创作。比如美国梦工厂拍摄的史诗动画片《埃及王子》。影片一开始就展现了古埃及修建神殿和狮身人面像的宏大场面。成千上万的奴隶辛勤地劳动在工地上,就这样一个场面复杂的场景,动画设计师仅用了有限的几十张手绘奴隶动态图,而电脑就把它营造成具有成千上万的奴隶劳作的景象。这部电影如果纯粹采用传统的手绘方式来完成,以该影片制作团队的力量,大概需要几十年的时间;而要拍摄出摩西举起手杖劈开大海这样的震撼场面,那是基本不可能的事情,由此可见计算机动画技术的威力。计算机数字化技术在动画制作领域的继续推进,并创新性地开发出了全三维动画技术。第一部完全采用三维技术制作的动画片《玩具总动员》在美国诞生,它颠覆了传统动画的制作观念。随后皮克斯的《怪物公司》、梦工场的《怪物史瑞克》、福克斯的《冰河世纪》、华纳兄弟的《极地快车》等全三维动画影片相继涌现,数字化技术支撑下的三维动画电影迅速走红,并在动画的发展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在电影特效方面,三维数字动画技术也大放异彩,最早从上世纪70年代的科幻片《星球大战》到后来的《侏罗纪公园》《泰坦尼克号》《第五元素》《完美风暴》《哈理·波特》《金刚》《后天》等众多好莱坞大片,这些影片中逼真的星际航行、亦真亦幻的未来城市、复活的恐龙、魔法师、超大猩猩等等,无不让人沉浸在现代电影所营造的“真实”世界里,好莱坞的电脑特效师们正是借助数字动画技术,把视觉想象力发挥到极致,也给观众带来了无比的视觉享受。

与此同时,动画还以另外一种形式出现在新型的娱乐方式里,这种娱乐方式就是游戏。在这场全球竞争中,美国是发起国,但日本却通过对游戏题材的深入发掘与软件技术开发,最终将游戏做成最赚钱的产业之一,日本动漫产业的年产值早已全面超越了汽车产业或钢铁产业。在日本,最有代表性的游戏公司分别是任天堂公司、世嘉公司和SONY公司。在游戏研发方面紧跟其后的还有韩国,韩国已将“发展文化产业”定为基本国策,凭借本国信息产业化优势,在网络游戏的技术开发中,韩国也占有了一席之地。

动画经过一个世纪发展,时至今日,动画艺术的表达不但具有传统动画的显著特征,同时更具有因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带来的视觉革命。原来动画单一线性的运营模式早已打破,一个以动画艺术为核心价值,以多种新型技术平台为载体的庞大产业已经形成,这就是当今最具发展潜力的动漫产业。动漫产业的兴起,使动画艺术焕发出新的活力,动画由此走向了更为广阔、更为深远的发展空间。毫无疑问高科技数字化技术在动漫产业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但我们要避免走入“唯技术论”或“技术至上”的误区,并真正做到“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

四、新的观念下动画是新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

当今社会已逐渐迈入了概念时代,各种新观念、新创意不断涌现,动画艺术以夸张、变形、幽默、幻想的创新性艺术特性成为创意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新技术的推波助澜之下,动画以其难以抗拒的亲和力和清新靓丽的时尚性逐渐成为新文化的主要载体。人们的“动画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单从影视这个角度来说,动画片早已不是儿童片的代名词,动画的观众现在不再限于儿童,许多青年人、成年人都是动画片的喜爱者。由于动画受到了大众不同层次的广泛喜爱,动画成为世界各国民众相互交流的最好形式之一。日本是动漫产业的传统强国,其动画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广泛影响,虽然动画消费具有平民化特征,但日本政府却将动画的影响力上升到“国家软实力”的高度。以此来促进日本政府的对外交流,换一个角度,我们又看到动画艺术的另外一种力量。2008年初,日本政府将动画卡通形象“哆啦A梦”提升为游走于世界各地的日本动漫文化大使,时任日本外相的高村正彦说:“哆啦A梦这只动画片中的机器猫的职责,就是要加深人们对日本的

了解,使人们成为我们的朋友”

“要让世界的儿童从小就喜欢日本的动画片,由此长大以后才能对日本抱有长期的好感。”日本政府希望通过动画的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看到“日本人希望开创的未来”。

在一种全新的观念和视野下,人们对动画的认识已经大大地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狭隘认识,动画已经不再局限于艺术和商业领域,在一个国家的政治外交中,动画卡通以其亲民形象为各国民众所喜爱,并在各国民间交往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但抛开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动画的艺术特征(夸张、幽默、概括)仍然是具有决定性的,动画艺术的核心并没有改变,相反,却得到了进一步升华。当代动画仍然具有传统动画的要素,但已经被深深印上时代的烙印。动画跨过了文化的层面,成为一个国家的形象代表,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超越。

五、蝶变的启发

综观动画艺术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动画是起源于欧洲,繁荣于美国,发扬光大在日本。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动画经历了个性化表现为主导的实验动画时期、动画商业化起步为标志的商业动画时期;数字化技术下的动画拓展时期;动漫产业的形成时期等过程,每一个脚步的迈进都伴随着动画在观念与技术上的巨大改变,动画就这样一路走来,宛如一场由毛毛虫到美丽蝴蝶的蝶变过程,无论外观形态上有多么巨大的改变,能改变的终究要改变,不会改变的永远是恒定的本质。我们有理由相信无论观念多么超前,无论科学技术多么先进,动画的艺术本原永远是不会改变的,那就是动画精妙的创意和给人以无限遐想的动画世界。

那么中国动画的发展坐标又在哪里呢?

回顾中国动画的发展历程,展现在眼前的是蔚为壮观的景象。中国动画的起步其实并不晚,甚至比日本动画的发展还要早,中国在几十年间拍摄了许多优秀的动画作品,因传统特色突出、制作精良而赢得了众多的国际荣誉。但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动画受到了冲击,出现了大面积的行业塌陷,中国动画由此暗淡了下来……中国动画真的应该反思了。进入新千年,中国动画经过痛苦的体制调整,开始踏上产业化的路程,但遗憾的是直到现在,中国动画的产业化体系仍然没有有效地建立起来,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几点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这几年,由于国家对动漫产业发展的重视,政策层面上的“动漫热”已经兴起,但各级政府的扶持依然只存在于动画产业链的外围,动静挺大,一会儿这里一个动漫基地,一会儿那里一个动漫节,表面上热闹非凡,但实际上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内容,大部分与动画的运营流程无太多关系,甚至被利用。我们看到的只是让人眼花缭乱的表象,而怎样去搭建动画产业链,真正关心的人并不多。在振兴中国动画产业发展的问题上。首先我们要正本清源,有的放矢,国家的扶持应该从动画产业链的源头抓起,集中力量重点扶持有实力、有好项目的动画企业和动画原创机构,整体统筹重点动画品牌的产业前景,在提高动画的艺术质量上下工夫。实践证明,那些只图数量不顾艺术质量的运营模式,在中国产业化初期会有一定效果,但在今天这种模式已经不灵,艺术质量仍然是动画的立足之本。在重视动画的艺术质量的同时仍然要重视动画的商业化进程,不应该将动画搁在象牙塔尖之上,奉为“纯艺术”,也不能将商业化等同于通俗化、批量化,动画艺术的商业化过程是惠及大众、服务社会的最好形式之一。要密切关注动漫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熟悉新的动漫技术平台的运营模式,重视新技术的合理化应用,并力争做到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但也要避免走入“唯技术论”和“技术至上”的误区,技术最终是要为艺术服务的,需要加快动漫产业理论体系的研究,要成立专门研发机构来引导行业的发展,重视动画高端人才的培养,组建一批风格独特、功底扎实、敬业敬职的人才队伍。其次,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充分利用本国历史资源文化,拍摄制作出风格突出、特色鲜明的原创动画;要梳理动画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建立畅通的商业化融资渠道,设定行业标准,严把产品质量关,协调动漫衍生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关系,引导并扶持优秀动画品牌的市场化推广。只有这样才能进入一个良性的產业循环圈,最终完成动画品牌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动画的产业化发展虽然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我们仍然会满怀热情与期待,我们会关注它的每一次变动与调整,我们会为它的每一次进步而倍感欣慰。

就宛如一只蜕变的蝴蝶……

蝴蝶是美丽的,但成长的过程是漫长而痛难的,要有耐心,绝不放弃,蝶变之后的绚丽终将发生,我们期待着那震撼一刻的到来!

猜你喜欢

蝶变
一句嘱托,三年应诺——记三涧溪村的美丽蝶变
勇攀高峰,从“0到1”的蝶变
九曲黄河的美丽“蝶变”
蝶变cosplayer
中国制造“蝶变”40年
蝶变
中国制造的“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