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工业时代生命需要的精神突围

2009-04-19袁洁玲

电影文学 2009年21期
关键词:审美特征动画

袁洁玲

[摘要]本文立足于近年来数量剧增的动画电影及其如火如荼的动画产业热潮,以受众审美心理构成中的感知、想象、情感为三维,通过验证性的分析,指出受众视听的愉悦、审美时空的延展、审美理想的张扬,使得动画的艺术特征在审美过程中以其独特的方式满足了受众的生命需要,这正是动画电影成为后工业时代越来越占据主流地位的重要审美类象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关键词]动画;生命需要;审美特征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具有生命意义。审美是人类出于保证生命健康和谐发展的最终目的而采取的一种调节生命平衡的本能行为。动画电影作为一种审美类象,其發展是人类众多实现生命目的的行为链上的一环。

人的生命是一个动态中趋于平衡的系统,从审美心理的角度来看,对于某种类象关注的强度过高,就会造成受众的感官、心理转换机制由于过度的重复而导致反应迟钝、兴奋减弱、甚至感到厌烦。因此,在审美活动中,某一种艺术形式往往会由于其满足某方面生命需求的优势,在某一段时期占据主导性地位。同样,当这种满足变得过度时,就会引起受众的审美疲劳,导致自觉回避,而原先受冷落的艺术则可能因此而获得卷土重来的机会。

纵观人类艺术形态发展兴盛的历史,正是这样一个不断调节反复直到大致趋于平衡的过程。而动画电影的产生、发展、兴盛,当前全球范围内动画狂潮的如火如茶,也正是基于动画本身所具备的这种能够满足受众某种生命需求的独特魅力。

一、动画之于审美感知:愉悦受众视听的最轻松直接的方式

制作性的影像和声音是动画电影最主要的审美符号来源。

黑格尔认为,在人的所有感官当中,惟有视觉和听觉是“认识性的感官”。听觉和视觉一样,无须直接接触或消耗就可以理解对象。视听的搭配,正好完整地再现现实和表达人们的梦想,满足人们的感性欲求。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杰姆逊断言,以视觉为中心的文化将改变人们的感受和经验方式,从而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随着现代信息和制作技术的完善,影视等媒介在视听方面始终力求完美,给观众强烈的视听震撼。而动画的绘制性影像,动画语言所具备的高度假定性特征,使得动画电影所提供的影像符号形象生动却又迥异于常,因而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毫无疑问,动画电影中的陌生化视听效果,对于在真实影像的长期反复作用下已经出现审美疲劳的受众来说,刺激程度更为强烈,具有更大的新奇感。

这一点,无论是从《玩具总动员》《怪物史莱克》《冰河世纪》等等利用3D技术制作的动画电影取得的超高票房,还是近年来《X Man》《钢铁侠》《变形金刚》等改编自动漫作品的卖座大片受到的热烈追捧,甚至《变相怪杰》《指环王》《哈利·波特》等等大量借鉴了动画表现手法的真人电影的广受欢迎都已得到明显体现,而2008年以来在全球各大影院放映的《月球大冒险》《怪兽大战外星人》以及已经上映的《冰河世纪3》《飞屋环游记》等等具有“立体”效果的动画电影的不断推出,更是让对受众的审美视听感知满足进一步推向了“全息化”的高度。

另一方面,除了具备视听觉能力以外,动画对于受众几乎不作任何要求。相较于欣赏文学性艺术作品对读者具备相应文化素养的要求而言,从电影开始,影像就对受众表现出极大的宽容。影像“省略”了一个文化的识别过程。它以直观的、感性的符号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听系统。

动画则更进一步,它不但为受众省略了调动理性思维、识别由于真实影像所带来的种种与日常逻辑关联的信息的过程,大多数动画电影的简单内容、明了,甚至省掉了借助受众的判断和想象力进行信息“补全”的步骤。

同其他审美形式相比较,动画电影的直接和简略把人类的认识方式带回到了最初的原始时代,世界是视觉的、感性的、简单的,人们可以用最轻松、直接、畅达的方式获取愉悦。

二、动画之于审美想象:为受众提供尽情释放的“另一个时空”

对受众审美想象空间的延展是动画的根本特质之一。动画电影是高速度大批量生产的符号机器,整个动画世界呈现出与现实生活截然不同的景观。正如麦克卢汉所说,技术一旦产生就诞生了一套新的语法体系,会沿着其自身的逻辑向前发展,而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动画符号也因此成了“自主的”“有自己生命的”物事,并且由此衍生出具有强大能力的判断体系,导致了所谓的“卡通一代”“宅文化”等等现象的产生。

具体来说,动画对于审美想象空间的延展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动画形象的多样性。各种人物、动物、植物甚至各种工具物体,都可以化身为动画的主角。比如韩国2005年出品的动画短片《多吉普的天空》,主人公就是一坨狗屎(doggy poo),而在捷克动画巨匠杨·史云梅耶(Jan Svankmajer)的作品中,主角们更是从石头到铁丝,从荷兰猪到木偶……应有尽有。各种稀奇古怪的形象、形形色色的声音元素都可以在动画中运用自如:会说话的麦兜猪,会要功夫的熊猫,会飞的城堡,会跳舞的狮子,善良聪明的老鼠Jerry,邪恶愚蠢的猫咪Tom……这些都大大改变了人们的情感定势和日常经验,带来了截然不同的因为新鲜、好奇的体验而产生的审美愉悦。

其次,动画片题材的广泛性。动画的拟动性特征带来的高度假定性,不但使其能够容纳任何离奇的题材,也可以对借用的情节进行任意发挥。比如梦工厂2008年推出的动画长片《功夫熊猫》,就是这样一部拼贴了传统东方文化和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加入了科幻色彩和武侠功夫的元素的作品。该片无论是人物造型、还是故事背景、情节发展,都混杂了各种时空各种文化特征,成为一盘后现代大杂烩,却也因此构成了特有的迥异于人们日常生活体验的时空,再加上其轻松搞笑幽默的造型对白、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催人奋进的思想内容,使得这部动画不仅在当年取得了将近6.3亿美元的超高票房,并计划于2011年推出续集,准备以LMAX的巨幕方式在全球院线上映。

最后,动画电影对心理表现的非常规性突破。动画语言在心理刻画方面有着文学和电影都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它不仅可以自由地运用电影语言这种常规途径,而且还常常借用其他表达,结合自己独有的夸张变形的手法,通过画面表现出来。

日本动画非常擅长这一点。比如人物的心情常常配以一定简短的词语,直接出现在画面上,如“激动”“郁闷”;再比如人物表达爱意时眼中跳出的桃心,愤怒时头顶燃烧的熊熊火焰等等;有时对于内在心理状况的描写,还直接用旁白式的小动画插入表达,如表示人物发呆,通常会有一群乌鸦单调地扑闪着翅膀,从画面横穿而过,这些动画手法,使原本不可捉摸的内心世界得到了形象生动的展示,将触角伸入了人性更微妙的部分,也给受众带来了新奇的视觉享受。

动画的这种对于审美想象空间无限延展的特性,是自诞生之日起就被受众所接受并重视的。当动画符号成为自主的事物之后,它就能够构筑出一个拥有自己的逻辑和规范的世界。可以完全不受现实世界的束缚,呈现出自由和

梦幻般的色彩。虽然从终极追求的角度来说,动画所提供的假定时空对于现实生活来说,是没有意义的。然而,这种假定的存在,却能为在现实生活中倍感压迫和拘束的人们制造了解放的希望,也使得人们在动画的世界里感到空前的享受和满足。

三、动画之于审美情感:保留着自由和欢乐的纯真梦境

经典动画电影作品大多来源于童话、神话或民间故事,一方面因为这些故事包含了强烈的梦想的特征,另一方面,这一类作品中往往蕴涵着浓烈的狂欢精神和游戏特质。

童话式的幻想是人类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人们通过幻想来弥补自己力量不足而引起的怯懦感,逃避现实的残酷,为自己的精神留出一处婴儿般纯净的栖息地。所谓的狂欢精神和游戏特质,则是对人的自由、价值的肯定,对现世幸福的肯定。在集体参与的狂欢和游戏中,参与者得到了突破个体存在局限的崭新体验,种种构成紧张存在的命题在这种状态下得以疏解。

动画的对于审美想象无限拓展的特性,使得人们积淀于文化集體无意识中的期待得到了另一种外化的可能。人类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和信仰,在后工业化时代,通过动画电影,以更为立体、生动的方式得到延伸。

这种追求在许多动画大师的作品中都有突出表现,比如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一系列作品:《小魔女宅急便》《龙猫》《风之谷》《悬崖上的金鱼公主》等等,都体现出了回归人类本来的生活面目,回归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状态的强烈意旨。

在2008年参与奥斯卡金像奖角逐的几部动画长片中,原本冰冷无情的机器人WALL-E拥有执著守候和追求爱情的动人力量(皮克斯《WALL-E》);那一头名叫霍顿的大象对于一粒灰尘上的居民表现出了友爱与信任(福克斯《霍顿与无名氏》);小狗波特在历险过程中收获了成长和友谊(皮克斯《闪电狗》);肥胖的熊猫为了正义与和平对自身极限进行挑战与超越(梦工厂《功夫熊猫》),这也都仍旧体现着动画作品中所蕴藏的关于爱、正义、希望的理想化内容。

而2009年6月上映即获周票房冠军的皮克斯的《飞屋环游记》,78岁的卡尔爷爷绑着气球展开旷世大冒险,被《纽约邮报》誉为“一部电影艺术的精美之作,还是本年度迄今为止最搞笑、最动人、最激动人心、最具娱乐的影片。”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也正是现代人对“小飞侠”式的纯真自由生活的憧憬的体现。

另一方面,动画的狂欢元素和游戏精神是吸引受众尤其是成人的重要原因。一般来说,动画片总是表现出对生活的高度肯定,总是洋溢着生命意志勃发的气氛。为了烘托这种基调,动画电影常常会出现群众性的欢庆场面,比如大型仪式、祭祀的场面,或者酣畅淋漓的舞蹈性的场面,又或者是个人性情尽情释放的场面。在这些场面中,欢乐是不需理由的,因为存在和生活本身就是一种至高的快乐。不管是哪种表现方式,它们都能营造出一种全民皆欢、万物皆欢的气氛。

动画的童话性氛围和狂欢性参与彻底地将受众拉入到与现实大相径庭的审美时空之中,因为与现实无关,所以这个时空几乎可以说是不涉及任何实际利益的、安全的,许多在现实世界中显得过于天真、脆弱、不适宜生存的孩子气的元素,都可以在这个幻想的世界中得以保留,因此,人们乐于沉浸其中。

四、结语

审美是使人类原本紧张的身心得以缓释与松弛的过程,是在人的生存中对强制性劳动的一种调剂和补充,是保持人的身心平衡、成全人之所以为人的必要途径。人总是本能地希望在有限的付出中得到最大的收获,以实现最合理的“性价比”。因此,在生活节奏加快、外在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受众尤其是年轻人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动画电影。

在遭遇了大量的信息轰炸、就业危机和生存压力之后,被技术理性和商品理性充斥着日常生活的人们,在能够自由支配的闲暇时光里,其内在需要,已经简化到仅仅是身心放松、精神愉悦。而动画电影恰恰以适当的方式满足了这种需要。当然,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见证了后工业时代背景下人类所面临的精神困境,体现了其为维护生命的平衡健康而做的不断突围的努力。

猜你喜欢

审美特征动画
Clifford hits the big screen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动画批评融入动画教育的思考
试论动漫艺术的审美价值
我是动画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