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大叙事在当下文学艺术中的价值和意义
2009-04-19池笑琳
池笑琳
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随着《建国大业》、《解放》等一批全景式表现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剧的热播,艺术作品的宏大叙事成为了人们议论的话题,也进入了评论者的视野。近年来出现了不少宏大叙事的长篇小说,引起了读者的共鸣,有评论认为,“当下中国文学的创作思潮,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对宏大叙事的旗帜鲜明的追求”。这些现象启示我们,宏大叙事在当下文学艺术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人们对宏大叙事的作品充满着欣赏的热情和期待。
何谓宏大叙事?评论界存在多种阐释,没有固定的表述。“宏大叙事”一词来自于法国后现代哲学家利奥塔,但作为文学艺术上的一种叙事方式,并非后现代思潮之后才出现的,而是早已有之。它主要是指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现代理性基础上所构建的一种关于整个世界和人类社会的理性主义的叙事立场和方式,追求叙事的总体性、普遍性和本质性。人们一般认为“‘宏大叙事是指以其宏大的建制表现宏大的历史、现实内容,由此给定历史与现实存在的形式和内在意义,是一种追求完整性和目的性的现代性叙述方式”。
在中国的文学艺术史上,特别是近代以来,宏大叙事的作品在展现重大历史事件,表达国家和民族命运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无论是变革思潮的启蒙主题,还是抗战爆发后的救亡主题以及后来的“革命主题”,文学艺术创作始终围绕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展开叙事。文学、影视、音乐、绘画等艺术形态都出现了经典的宏大叙事的作品。茅盾的《子夜》全景式地展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都市和农村社会面貌,揭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成为宏大叙事的经典文本。抗战时期的《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等音乐作品唱出了中华民族不愿做亡国奴的呼声,表达了伟大的民族魂魄。建国后十七年中,更是出现了一批红色经典的文学作品,以宏大的历史事件,史诗的品格,描绘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这些宏大叙事的作品都以厚重的历史感、深刻的艺术表现力以及强烈的爱国情怀给人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激励和影响了几代人。
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语境下,随着西方后现代思潮的进入,国内的文艺创作和批评出现了一股颠覆、消解宏大叙事,热捧个人化叙事、私人化叙事,以庸常生活为美的思潮。有人认为,“宏大叙事的时代早已时过境迁”,现在是“个人叙事”的时代,或者干脆直接宣布宏大叙事已经“解体”;有的把宏大叙事作品当作政治的附庸,是艺术充当政治工具的手段,认为“反映现实社会矛盾的宏大叙事作品,往往不是在生活的表面行走,就是作家主体意识的陷落”;甚至说宏大叙事对文学艺术贻害无穷,“对所谓‘宏大叙事的偏好,多年来对许多学者影响甚大。很久以来,我们习惯于空疏浮夸的‘学风,喜欢徒托空言,大发议论”。
在解构宏大叙事思潮影响下,文学艺术创作隔断了与社会、历史的联系,放弃对重大现实、历史题材的书写,或是沉溺于庸常的生活世界,对生活琐事及儿女情长喋喋不休;或是专注私人隐秘生活,在个人体验的封闭式空间进行自恋式的自言自语;还有的甚至沦落为满足于身体叙事、欲望叙事,卖弄身体的“隐私”,将文学艺术简化为欲望的宣泄,使其彻底失去了人文关怀的精神光芒。正如有的论者所说“私人化写作中的身体书写脱离了‘民族、‘国家、‘阶级、‘意识形态、‘理性、‘启蒙等宏大叙事,转而关注与表现女性的私人经验,特别是性经验”。即使一些历史题材的创作,也要消解历史的本质,抛却重大历史事件,专事一些琐碎小事和欲望的展示。“他们的做法是回避和消解历史的本质和主流,追寻和拓展微小叙事的空间,从野史、稗史、逸史中寻觅素材,注重描写宗族史、家族史、村落史、家庭史以及个人的命运史、心灵史、性爱史和欲望史,虚构和编织带有非理性主义色彩的灰暗、奇异和狭窄的故事”。
毋庸讳言,宏大叙事在当代文学艺术创作中确实走过一段弯路,一些创作者怀抱崇高的政治激情,急于将历史叙事纳入到文学叙事中,生硬地将一些政治观念和政策目标渗透到小说情节和人物语言中,忽视了对人的个体命运的关注和人物个性化的塑造。但我们并不能以此来否定宏大叙事本身,不能抛弃它内在的合理性。宏大叙事不仅是一种叙事方式,更是一种叙事立场,它包含着对现代性的强烈追求和热情表达,包含着启蒙、理想和崇高等人类的深度精神价值。宏大叙事表现的是一种对人的社会性的关注,对人的社会属性的表达。它通过对重大历史、现实事件的描写,为读者展现的是国家、民族波澜壮阔的场景,描绘的是雄壮、阳刚的人生形式。文学艺术的创作素材、创作对象存在于大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中,创作者在艺术创作中必然要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历史和社会的现实,表现社会的理想,使作品所表现的情感世界充满着厚实的社会内容和深远的社会意境。单纯地表达封闭的私人化心理,放弃宏大的历史、社会现实,创作就会缺乏丰厚而深刻的内涵,难以引起读者共鸣。
当今构建文学艺术的宏大叙事具有多重意义和价值。首先我们的时代正在经历着深刻的社会变革,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变革,为宏大叙事提供着丰富的素材。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紧扣时代,揭示时代本质的,在这个气势磅礴的历史时代,我们的文学艺术创作不能无动于衷,有责任用宏大叙事去反映这一伟大实践,反映广大人民现代化建设的理想和激情,从而创作出具有思想穿透力的作品。同时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现实中人们也遭遇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生态的急剧恶化问题,人性欲望的极度扩张问题,社会阶层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问题等,这些都是关乎国家和民族前途的大问题,需要创作者站在现代性的精神制高点上,满怀忧患意识,用宏大叙事来表现现实问题,让读者通过作品来观察、思考中国当代的历史现实。“事实上,任何国家、民族、地域和群体,都有自己的宏大叙事。特别是在时代演进、历史变革和社会转型时期,往往会出现决定国家以至人类命运的重大事件,而个人的命运总是以各种方式同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当代中国社会正处在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家艺术家们,应当自觉地表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推动和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正是当代中国的‘宏大叙事。”
其次,文学艺术社会责任和社会担当的规定性,也需要宏大叙事的叙事方式。文学艺术在艺术追求的同时,还有社会责任和社会担当。中国的文学艺术自古就有“文以载道”的传统,具有精神担当的品格,在艺术作品中蕴含深沉的历史使命,浓厚的家国情怀,表达对社会人生的精神关怀。而且从社会功能来看,文学艺术既有娱乐消遣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认识和教育功能。让读者从作品中看到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的生产劳动、理想信念和社会盛衰、时代变迁,进而认识社会,了解历史,丰富对生活的感受,加深
对社会规律和自然人生的理解。这就要求文学艺术必须表现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题材,重大主题,关注广大人民的生活状况,关怀社会的公共问题,塑造出具有时代特点的杰出人物形象,弘扬社会理想和正气,否则,文学将是单调而苍白的。宏大叙事对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高扬在当下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今消费主义文化影响下,英雄主义精神越来越让人感到隔膜,英雄形象也逐渐远离人们的审美视线,出现在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个个精神委顿、低迷,任凭欲望支配和摆布。英雄人物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价值的核心体现,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今天,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无论是从民族精神的构建与彰显,还是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坚守与弘扬来讲,都是文艺创作者不可回避的责任。
中国文学艺术具有宏大叙事的传统。中国远古时代的文学叙事是和历史叙事交融在一起的,最早的文学作品很多就是历史著作,直到宋代话本小说出现以前,中国的文学叙事依然依附于历史叙事,比如具有很强文学性的《左传》、《史记》、《汉书》都是历史文本。而历史叙事的特点就是它宏大的场景和英雄人物的记述,“历史叙事多半总是以大人物、以帝王将相为主角……总是以政治、军事的大事件为中心,它们往往不注意日常生活,也不太注意细节描写”。中国古代文学与史学的交融渗透,奠定了后世文学宏大叙事的传统。现代以来,在中华民族饱受欺凌和内忧外患的交迫下,文学艺术继承了宏大叙事的传统,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进一步增强。新时期“伤痕”、“反思”、“改革”等文学创作,通过宏大叙事反思历史、展现时代、憧憬未来。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精神,也成就了中国文学艺术对国家、民族命运的热情。在这种历史和传统的影响下,可以说,“宏大叙事”已经内化成了中国文学艺术的精神传统。由此我们也不难理解,华人历史学家黄仁宇的著述和创作,像写小说一样写历史,把历史写得比小说还精彩,如他的《万历十五年》。而他的小说《长沙白茉莉》,在“大历史观”影响下,通过宏大叙事又让人们看到了20世纪30年代旧上海广阔的社会风貌。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开阔的文化品格,熏陶了读者重视公众生活,关注重大社会现象,将人物的命运与社会、历史、政治联系起来的阅读期待。对那些穿越时空、纵横捭阖的气势,壮美的美学品格存在偏爱,而对那些碎片化、庸俗化甚至怪异化的书写并不欣赏。特别是我们这样一个具有漫长、曲折历史的民族,强烈的国家意识和民族复兴发展的渴望,更容易与宏大叙事的作品产生共鸣。它可以将观众带入一种宏阔的境界,一种厚重的氛围,在回昧中体会历史与现实的伟大,在娱乐中展开对民族过去、现在及未来命运的思考。
正是以上这种时代、创作主体以及大众阅读心理等方面的内在吁求,所以宏大叙事的作品,在当今仍然不断涌现,除了影视艺术作品,一些长篇小说的创作更是以深刻的理性思索,表达着壮阔的历史和社会现实,铁凝的《笨花》、贾平凹的《秦腔》、刘醒龙的《圣天门口》等都在构建着民族、国家的“寓言”。我们说当今文学艺术仍然需要宏大叙事,并不是说要固守已有的模式,僵化不变,宏大叙事作为叙事立场和叙事方式,也是在不断在丰富和创新之中。当今的宏大叙事,应该融入新的思想观念和新的表现方法。坚持以“人”为中心,将宏大的政治历史、现实场景与人生场景结合,与日常生活的关注结合,将历史事件融进生命表达,在历史叙事中凸显人性关怀。像一些论者阐释的那样,“必须意识到‘宏大、‘意识形态并非只是冷冰冰的政治符号的表达专利,它还有人的理想、情感体验等寓于其中。只有尊重个体自由和发展的人类社会构想才是理性和完美的,才会赢得最广大人群的自觉认同;只有真实鲜活的人性书写才能激活宏伟的历史和现实画面,才能展示时空大背景下饱满的文学审美张力。”因为人的生命历程是具体的,每个人的悲欢离合无法脱离国家、民族命运的起伏,透过人物的命运就能观察出国家、民族的历史。在表达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等外部关系的同时,应注重深入人的内心。正如有的论者所勾勒的那样,“在宏大的艺术建构中以开阔深邃的历史眼光思考人在历史现实中的价值、理想和希望,探讨人在不断变化的历史长河中如何建立自己适当的生存方式、态度和情怀。”当今一批影视作品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可喜的探索和创新,它们“将重大历史落脚在个体感受的细部上来表现,人间烟火的亲近感明显浓厚”。电视剧《闯关东》将“家族史”与“社会史”融合,用主人公朱开山一家跌宕起伏的百年传奇,辉映伟大的民族精神。而电影《建国大业》中领袖人物的表达更人性化,他们庆祝胜利,也是一醉方休,一醉之后互相挽着胳膊,放声高歌“英特纳雄耐尔”。
同时宏大叙事的文学艺术创作,还要注意将全景展示和细节再现结合。无论是人物性格的塑造,还是故事情节的展开,典型环境的描绘都离不开细节。生动的细节能把人物或事物本质的性状鲜明而又逼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细节看起来是细小分散的,但一个个细节累积在一起,就可以影响一个重大的历史,和现实事件。任何重大历史和现实事件,都是由细节组成的,所以,文学艺术作品要真实地表现重大的历史和现实事件,都必须从细节这一事件“最小的组成单位”着手,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表现,使宏大叙事更加丰满、生动、鲜活,从而为读者提供一部真实、形象的宏大历史和现实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