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羌人的历史与“历史”

2009-04-17李丹婕

读书 2009年4期
关键词:羌族区分族群

李丹婕

“条”是川西羌族方言中指随便谈谈的话,真假不必当真。对于“神话”,当地人常说那是“条”,而“历史”,他们认为是过去真正发生过的事,如果有人怀疑,他们会认真地争辩说:“那不是条呦!”至于“经验”,他们则更清楚地说明,那是亲身的经历。但事实上,根据王明珂教授对羌族社会的文献调研和田野考察,“神话”、“历史”和“经验”在羌人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里,虽各有特色,却并非截然区分,它们交错出现并相互影响,从而造就了羌人的历史与“历史”。所谓历史,是指过去真正发生过的一些自然与人类活动过程,而“历史”则是人们经由口述、文字与图像来表达的对过去的选择与建构。而在王明珂教授看来,正是历史与“历史”的交错与环绕,造就了羌族,此一点也是真正理解羌族的关键。

《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是一部以岷江上游羌人族群为研究对象的历史人类学著作,涉及羌人的历史与现实、生活环境与生存状态、日常礼俗与精神信仰等。在分析与叙述中,作者王明珂很细心地去考察羌人如何看待自己,如何认同周遭,如何想象异族,而外部世界又是如何想象并建构着这个生活在“沟”的族群,同时,内外交流中的错位与冲突,如何影响羌人的现实生活与历史记忆,进而使得他们获得新的区分与认同。全书分作三部分,分别是“社会篇”、“历史篇”和“文化篇”。第一部分,讲述羌人的生活环境与生存状态,包括他们的地域特点、体貌特征、日常用语、生活习惯、婚丧礼仪乃至精神信仰等,通过田野调查,追踪究竟是什么因素凝聚着人群之间的认同,同时强化了彼此之间的区分。作者发现,在羌人的生活世界里,真实的身份认同和外部世界的民族识别存在很大的差距,在羌人那里,“内部”和“外部”是一个抽象而游移的界线,“我族”与“他族”也是特定环境中形成的相对概念;第二部分,作者通过梳理文本记载中的羌族,发现并不存在历史中延续不变的羌族,在不断断裂与变动的历史记载中,一些共同的历史记忆又不断地被再诠释,产生并影响着羌人的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第三部分要说明的则是,羌人如何认识自己,如何有意识地通过文字、身体、建筑、仪式来呈现自身,而他族又如何践行、观看、批评、模仿、夸耀与修饰着这些行为,进而改变或影响到羌人的自我意识。

作者在分析与阐释中,对于所从事的研究有很强的自觉意识,那就是如何通过对个案的分析,得出普遍性的结论。作者谨严地让研究沿着文本和田野的两条轨道前进,通过同当地人的闲聊与相处,进入羌人的精神世界,进而发见已有的纯文本记录与研究的误区、偏见。本书没有刻意地去凸现羌人的独特性,而是在羌族的历史与现实中看到了任何人类族群的影子,关于是什么在支配着个人之间、家庭之间、族群之间的区分与认同,在“我是谁”这个老问题上,给出了历史人类学的答案。由此,我们会发现作者对于一些概念组的运用非常精彩,比如历史与“历史”、事实(羌人客观的生活习俗与文化习俗)与叙事(他族对羌人的主观描述与偏见)、本相(社会情境)与表征(文本叙述)、传说与经验……在这样的双轨叙述中,羌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在近代“国族主义”影响下建构出来的“少数民族”,而是从古到今生活在汉藏之间的聚居群体,在两个强大的族群之间,他们像是一道或宽或窄的光谱,形成了模糊而不确定的民族边界。

在这个族群的内部与外部,有着不断变动而又延续至今的区分与认同,作者深刻而又生动地剖析了羌人内部的“一截骂一截”的现象和“毒药猫”的传说。所谓“一截骂一截”,就是岷江上游每条沟的小世界里,人们会以自己的“沟”为核心,以上、下游的“蛮子”和“汉人”为我族边缘;而在小世界内部,还有“无毒不成寨”的“毒药猫”传说,承载并反映了村寨与邻人之间的敌意与猜忌。人们内心深处对他人和异族的恐惧,由邻近家族、邻村、邻沟一层层扩至远方的“蛮子”,形成世代、性别、地域、城乡的羌族之间的社会文化认知的差异。而支配羌人彼此之间亲疏远近的根本性因素,是资源分配问题,人群对资源的分享与竞争,归根到底支配着个人、家庭、家族、村寨乃至民族之间的认同与区分,构成人类社会分群的主要背景。川西羌族生存环境的特色是,一方面沟中垂直分布的资源提供人们多元的生活所需,使得“沟”成为一个个相当自足的生态区;另一方面,沟与沟之间因高山隔阻,交通困难,使得沟中村寨居民相当孤立。羌族村寨居民便在此有相当封闭性的环境中,在半山上种植多种作物,在住家附近养猪,在更高的森林中采药材、菌菇与打猎,在林间隙地牧羊,并在森林上方高山草场上放养牦牛。然而即便具有多元资源,一个家庭也没有足够的人力去获得它们,必须结成相应的群体来共同保障生活,这便导致分享与竞争之间的矛盾,人们不断调整内部关系,以实现分享与竞争之间的均衡。事实上,影响羌人的自我认同与族群意识的,便是分享产生的团结与竞争引发的冲突,这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友好、恐惧、仇恨甚至暴力的根源,同时这也是支配人类“族群”生活的基本原则和真实图景。

在追寻羌族的历史事实与“历史”的建构过程中,作者反复论证而终于要回答的是,究竟当今的羌族有着怎样的历史,而被不同的群体建构的“历史”,又怎样影响并改造了历史上的羌族,这是一个互为因果的过程,也是一次由表及里的叙述,分析“现在如何认识过去,而过去又如何造就现在”。在历史事实与历史记忆中,我们看到经验与理论的影子交互出现在任何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认同,或许基于实在的血缘,或许基于虚构的根基,然而最根本的,是每个人对于彼此关系的信任与认定,这种认定既来自主观文化建构,也来自客观文化现象,不断改变着人们的历史记忆,重塑族群的历史事实,而始终不变的,是对生存资源本身的分享与竞争。所以,这一本记录与诠释“羌人”历史与文化的学术著作,实际上是对人类“族群”生存状态的一次深刻解读,具有广阔而普遍的启发意义。

(《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王明珂著,中华书局二○○八年版,48.00元)

猜你喜欢

羌族区分族群
从彭阳姚河塬卜骨刻辞看西周早期西北边域族群关系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李锦
归来吧!精灵(大结局)
浅析不同层次的认同是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
区分“我”和“找”
区分
7 Craziest Extreme Sports七大最疯狂的极限运动
羌族人物线描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