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收藏心态一览
2009-04-17郝立勋
郝立勋
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们面对的整体环境也趋向于一体化,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世界经济危机正呈现愈演愈烈的走势,全球所有国家和所有行业都遭遇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市场分析中心主任赵力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如果金融不好,48%的艺术市场可能要出现问题”面对如此残酷的市场震荡,艺术主体和从业人员面对这次调整时的心态就显得非常重要,是恐慌还是镇定,是抛售还是建仓,抑或是继续持有,不同的人会根据自身的买际情况有看不同的看法。
市场上的三种艺术心态
激进型:市场环境骤变,恐慌抛售以防被套,同时缓和资金链。
面对市场的巨变,很有可能一部分藏家和投机者会面临被套和利润大幅损失的局面,在严峻的金融危机下,尽可能地持有现金、将艺术品变现,成为这部分人疯狂抛售的主要原因,当然也不排除小部分市场投资者因为资金链断裂忍痛割肉的现象。全球经济进入严重危机的现实,给中国不成熟的艺术市场带来巨大恐慌,绝大多数艺术品面临大幅度贬值的危险,尤其是经过这几年市场狂飙的当代艺术版块,泡沫越来越大,风险也越来越大,规避风险甚至是牺牲部分利润,成为很多市场人士的首要选择。
这部分人大致分为两种,一部分人介入当代艺术比较早,基本上拿到手的是地板价,所以就算是价格大幅下跌,他们仍然拥有很大的利润空间;另一种人就是高位接盘的追涨者,他们是在当代艺术最火的2007年、2008年上半年介入的投资者,现阶段,他们为了尽可能降低自己的损失,愿意低价抛售变现。全社会的流动性紧缩,促使很大一部分资金迅速从艺术市场中抽离,买家越来越少,艺术品价格,尤其是那些短期升幅巨大的当代艺术价格(经过这几年的炒作,很多艺术家的作品已经翻了四五十倍,甚至上百倍)将面临着暴跌之后继续暴跌的局面。
权威艺术市场统计公司ArtTactic根据统计数字分析判断,在未来6个月内,中国当代艺术品的价格可能会进一步下降。在经历了过去4年的疯狂之后,随着经济危机的到来,中国艺术家的身价已经下跌,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表现也进入了低潮。很大一部分恐慌盘这时候就纷纷涌出,很大程度上进一步打压了这些作品的市场价格,让这个板块看着有些惨不忍睹。从商人的角度看,这些恐慌抛售没有什么不妥,资金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但是从艺术品收藏的角度来看,他们确实是很不成熟的买家和藏家。对这个市场缺乏理性的认识,艺术品知识的匮乏和价值判断标准的缺失是他们的硬伤。
稳健型:投资品种选择正确,艺术作品价值未受太大影响
这类藏家或者投资者都是长期关注艺术市场,并对自己选择的投资对象有着很深理解和鉴赏能力的业内人士,这部分人的共同点就是进入艺术市场比较早,甚至在中国艺术市场没有形成之前就一直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和收藏,对不同作品学术价值和市场价值把握比较到位,他们一般都有着收藏和投资的固定方向,比如像古代书画、近现代名家书画、高古瓷、明清瓷、古籍善本、钱币这些比较细化的门类。比如去年嘉德十五周年庆典拍卖,有不少价值很高的好东西,其中有的甚至是近十年来我们很少在拍卖场上见到的瓷器和古书画,从世界资源角度来看,这也是很稀缺的。很多作品都属于艺术家的孤品,收藏价值很高,一般不会受到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抗跌性、抗风险性比较强。
除了他们选择的藏品自身的升值价值外,很大程度上也与他们从事艺术收藏与鉴赏投资的心态有很大关系,他们把参与艺术收藏、投资、鉴赏、把玩作为一种生活的态度来对待,当作他们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和感情,他们是从内心真正的去喜欢、探索这些艺术的价值和文化精髓,是怀着一种人文和哲学的收藏观去对待这些艺术品。
有“中国当代艺术最大藏家”之称的前瑞士驻华大使乌力·希克(UliSigg)先生曾有言:“完美的收藏家是这样一个人——他对艺术非常热爱并且知道艺术对于一个人生活的价值,而不应该只是一个投资者。这样的人比一个投资者更容易做出好的决定。有时候在金钱方面也能得到更为长远的效益。”希克用10余年的时间,收藏了180多位艺术家近2000件艺术品,几乎容纳了当代艺术的种种类型:绘画、雕塑、装置、摄影、影像、方案、招贴、剪纸等,堪称一部“微缩中国当代艺术史”。而与大多数艺术品收藏不同的是,希克的每件藏品都是他本人亲自与艺术家交流,并完成从挑选到收藏的全过程。
成长型:看重艺术品的未来成长性,逢低逐步吸纳建仓。
这类藏家和投资者往往都是用现在的投入换取将来的回报,属于以时间换空间的投资理念。艺术品市场的暴跌和深幅调整也成为了很多喜欢抄底和投资艺术品的人一个很好的买入机会。市场就是这样,有卖盘也总会对应着的买盘,但这时候的买盘人除了要有很强的经济实力外,更需要有买跌的勇气和对艺术市场的深刻了解,这样才能很大程度上规避或者降低风险。因为这与传统的买涨不买跌的投资理念背道而驰,这时候的买入,除了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更多的智慧和技术,更需要良好的对待艺术投资的心态,看到艺术品市场的长远前景,进行长线投资,更加关注艺术品市场的未来成长性。这时候的投资,更有利于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和规划,对于持有这样投资观念的收藏家和投资者来说,因祸得福,市场的调整给了他们一个更好的进入机会。对于刚刚踏入艺术品收藏的人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自己鉴赏能力和投资能力的平台。
艺术品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有着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它有时间周期长、专业性强的特点,适合长线投资的介入,短线的炒作不利于整个艺术市场的健康发展,对于艺术家和艺术从业机构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情。
主力机构在危机下的表现
画廊:坚持是否就是胜利?
作为艺术品一级市场的画廊。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是首当其冲的,奥运行情没有给艺术品市场带来期望中的升温,相反却是泼了一盆冷水,很多798里面的画廊在奥运期间都没有卖出去作品,现在的798俨然成了时尚旅游场所,虽然还是人来人往,但买画的人却是越来越少,已经有很多画廊坚持不住而撤出798了,还有很多画廊在苦苦坚持,希望能够熬过这个艺术品市场的寒冬。
很多画廊也在调整自己经营的思路,比如艺术家的选择、展览的频率、宣传的策略,同时画廊行业也在悄悄地进行着洗盘。画廊的成长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是一个通过展示自己代理的艺术家作品和传达出的艺术经营理念,让广大藏家慢慢认识熟知的过程。画廊确定了自己的艺术理念后,就要坚持走下去,要给予关注者们信心,不能没有自己固定的风格,只有坚持自己的艺术理念和心态,才有可能成功。
拍卖行:质量才是生命线
从去年开始,拍卖行就开始了自身业务的调整,由数量竞争转为质量竞争,拍卖的分类也由传统的概念化转向细化,不断开辟新的具有特色的专题性拍卖,像去年北京歌德推出的“王大山”专场、保利2008年金秋拍卖“桂月山庄”藏文房小品专题,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最近北京匡时与日本亲和拍卖签订合作协议,开始了双方的资源共享和整合,这也为中国其它拍卖公司走出国门,正确面对全球艺术品拍卖市场的竞争有着很好的示范作用。在艺术品的寒冬中主动出击求变未尝不是一种很好的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以前的拍卖都是被动式的收集作品来拍卖,现在的拍卖更需要好的策划,需要新的资源整合,需要好的为藏家和机构进行投资理财方面的服务。
艺术家:关注市场还是关注学术?
艺术市场的降温也让很多浮躁的艺术家开始沉静下来,不再去热衷于应酬似的展览、拍卖,市场的现实让他们认识到对于自我作品的复制是行不通的,他们开始对自己的艺术思想和作品进行创新,更加注重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和学术性,更加注重自己作品所反映出的思想理念和社会意义。艺术家往往是比较感性的,对于艺术市场无法把握,那就只能调整心态,把握好自己的作品,艺术家自己心态调整得如何,将直接决定其能够在市场中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