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方略
2009-04-17王平
王 平
西部大开发已进入第十个年头。十年时间,中国完成了区域发展布局方略,中国西部完善了发展的根基,在整个中国区域发展的未来,协作与全面发展成为下一个主题。而西部将面临怎样一个发展形势,它的未来将是一个什么样的走向呢?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8年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我们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西部大开发继续推进,五年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投资2800多亿元,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明显进展,重点地区和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
“六年来这一战略初见成效,为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和良好发展环境。”西部开发办副主任王金祥在2007年这样评价。他同时指出,西部地区发展仍然面临严峻挑战,西部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依然很大。
新阶段的喜与忧
2007年3月1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副主任王金祥表示,西部大开发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007年10月,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曹玉书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已从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阶段迈入新阶段,即加大力度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曹玉书介绍,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8年来,在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包括公路、铁路、机场等建设,以及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建设,这些建设都为西部地区今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过去十年,西部充分发挥市场和劳动力优势,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立足本区域优势,与东部地区优势互补,东西互利,达到共同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在调整产业结构、协调区域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而这对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来说有其极为重要的意义。
而国家政策更是倾向于西部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在政策方面主要体现为扩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引导大力发展农林牧业及其加工业,并在开发能源和矿产资源、积极发展优势产业和产品、提高加工深度方面给予了很重要的倾斜。
由于政策支持和各地方政府的努力,西部各省份在十年中取得了关键性的进步。在《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08》中,专家给出的数据是:西部工业生产总值增加22.43%,中部是20.59%,东北是19.9%,东部17.61%,按省市来分全国增长幅度超过20%的前十名中,西部占五个,东部占四个,东北一个,中部没有。
同时,近年来,东西部增长幅度的差距开始收敛,按原来的西部开发办的说法,从原来的1.5个百分点差距,收敛到1.2个百分点,这两年西部的发展速度还超过了东部地区,虽然这不能说明东西部发展的态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但至少说明西部发展的潜力得到明显的彰显。
但在当前很重要的一个现象就是东部增长的幅度大幅度下滑,这个有美国次贷危机、石油价格上涨、人民币的升值、公司成本上升的原因,这个当中有一部分是非常普遍的,像我们劳动法的公布,增加了企业的劳动雇佣成本,中小企业经营困难。这给西部下一阶段发展带来了机遇。
实际上,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不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40%,发展的步伐仍然很艰巨。
“十五”时期,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6%,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7%。累计新开工70个重大建设工程,投资总规模约1万亿元。但中国社科院的陈耀教授也指出,“西部地区发展仍面临严峻的挑战。”西部与其他地区特别是发达地区发展差距还在扩大,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滞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三农”和城乡就业矛盾尤为突出,改革攻坚难度大,发展观念和体制机制还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保障西部大开发的长效机制还不完善。
比如西部虽然有很多资源,但实际上资源丰富并不一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如果要依托资源富民,就要一定改变目前的财政和税收体制,实现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否则,探讨西部依托资源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
目前西部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因为东部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西部的支持,包括资源、能源和人才等方面的支持,“西电东送”、“西气东输”、“西煤东运”等等大型工程都是说明东部经济的发展是和西部的大力支持离不开的。但经济学家白云秀在其写作的《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指出,国家在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后,发现把大量资金投入西部后,投资效益相对与东部来说,低了许多。所以只是投入西部改善基础设施等方面后,仍然把大量资金投入到东部沿海地区,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向前发展。然而,这样也加大了中国区域经济的巨大差异,不利于区域协调发展。
西部未来的着力点在哪里
“加大力度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是西部大开发战略今后一段时间努力的重点。”曹玉书说,如果没有产业支撑,基础设施的功能就不会得到充分发挥,财政收入得不到提高,就业岗位也不会增加,居民收入也就得不到提高。
曹玉书说,西部地区在能源、矿产资源、装备制造以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等方面都具备相当的优势,西部地区要利用这些优势,加大发展力度,尽快建立起有特色的产业,形成西部地区发展的新亮点。
“西部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也应该同时重视对外开放。”曹玉书指出,这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内开放,即与中部、东部地区的互动,另一方面是对外开放,即与世界各国和地区加强贸易往来与合作,互创商机。
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是中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在总体区域发展战略格局里,西部大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西部大开发是我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也是难点。为此,高层多次强调要坚持西部大开发政策的连续性,深入地推进西部大开发,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
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得到了明显加强,产业发展呈现了良好的势头,西部地区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的思想观念明显转变,改革开放的意识不断地增强。
几年来,在西部大开发工作进程中,国家已经在制度建设上下了很大工夫,西部地区各省、市、区也出台了许多开发西部的新思路、新举措和制度创新,目的是旨在加强西部开发的制度建设,这无疑是有利于西部大开发工作的大好事。现在的关键是这些新思路、新举措最终有多少能上升为制度和这种制度创新的行为能持续多久,应作为西部大开发工作中加强制度建设的重点来看待。
打破东、中、西部和东北的界限,明确各区域的战略布局、功能定位、发展重点等,是当前中国发展的整个棋局,而国家也将因此确定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人口迁移和流动管理政策、就业政策等的基本导向。
而对于西部而言,需要东部和国家的支持。但是,西部要发展,最关键的是要靠自身,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西部的最大优势在于资源(包括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旅游资源和水力资源等)。所以,发展特色经济已成为西部未来发展的共识之一。
当前,其实很多有识之士已经提出西部发展的方略,而从高层的政策倾向来说也不出左右,总结经济学家的众多结论,大致可以总结为,农业在西部产业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关键是传统农业如何向现代农业过度,走农业产业化模式。而对于工业而言,是西部目前发展遇到的最大问题,西部由于市场发育不健全,国有经济比重大,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很缓慢,直接影响到区域的投资和发展,所以要不断培育市场发育和完善,不断引进技术,加大自主创新意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依赖资源到创新驱动。同时旅游业是西部的特色产业,而且也是西部的优势产业和朝阳产业。也可能将旅游业从先导产业逐渐发展成为西部主导产业。
西部不仅仅是政策问题
在一段时间内,很多人认为,西部大开发的引申意义就是要得到“特区”政策,虽然口头上不说国家投资的问题,但实际上还想着“要钱”。从客观上说,政策的开放程度,对于中国来说逐渐减弱是趋势问题,而自身的完善,软硬环境的建设,把握机遇的能力才是关键。
陈耀教授在去年的一次西部发展论坛上说:“2009年值得关注的是国家政府机构调整,领导我们西部开发的国家西部开发办给撤销了。这个机构列入国家发改委,从职能上有所调整,主要的职能是经济建设。调整对我们今后职能的弱化有一定的影响。
中国社科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栋生2008年底在银川西部发展研讨会上说:“我们看看西部地区CPI增长的幅度2007年是5.52。2008年上半年全国是7.19,增长幅度最高的前十名中,西部占六个而且都是前六位。这个问题就很有意思,涨的最高的是最穷的省份,这个民生问题就变成了一个尖锐的问题。”
当前,更为重要的是,东西部之间的产业转移问题!产业向西部转移是好事,特别是在当前,随着土地、劳动力价格等因素对东部经济发展的制约与日俱增,迫使东部需要尽快将早前吸收的一些不适合发展的产业转移出去,以让技术和附加值比较高的企业进入,或承接更为先进的产业入驻,因而东部尤其是在没有发展空间的各类开发区,普遍在做“腾笼换鸟”的文章。
但什么产业应向西部转移?在未来的30年、在过去30年在东部地区唱过的戏在中西部地区再唱一遍。形成所谓的“特色产业”,这也是一个政策问题。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都是集群的,都是一个类型的,都是上千家的。他们往西部转移过程也就把工业废水带进干旱区。
如苏州工业园区最早承接的大都是制造业,随着近年来以第三产业为发展目标,许多产业定位不合适的企业就面临着被“清理”出去的命运,以腾出土地发展新的产业。现在他们像动员居民拆迁一样,逐步劝离企业,引导他们去成本低的地区。
除此之外,影响东西部地区之间差距的因素有许多,除了区位、资源等客观条件的差距之外,说到底还是人的差距。据经济学家徐逢贤的调查结果,东西部的综合人才差距是10∶1。他的依据是:东部平均每百人拥有科技人员10名,西部为2名;东部乡镇企业领导学历在大专以上的占64%,西部不到20%;东部人平均受教育时间达10年零8个月,西部人为3年零6个月。西部地区整体人口素质太低,人才缺乏,且流失严重。因此,从长远和根本来考虑,在未来的西部大开发中,应优先在“人”上做文章。
记得在西部大开发初期,就有不少经济学家提出,西部要发展就要重视和改善西部地区软环境建设,其是加快西部大开发进程的重要举措,是挖掘西部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不竭动力重要源泉。现在,这个结论仍然继续适用,西部地区仍然需要继续改善政务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生活环境。
中国人民大学李义平教授近日在针对西部大开发发展策略时说:“我发现经济发达地区很多都不是省会城市。东部发达地区像山东青岛比济南发展的要多。在江苏苏州第一、无锡第二、甚至把南京排到第四,福建人说了福建的发展靠泉州人托起,都是泉州的,福建人说厦门不如无锡,无锡不如泉州,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海外华侨特别多,做生意的特别多,经商的传统,那里的人不知道国家主席是谁,知道挣钱就行,靠市场的努力,产业是自然形成的。
想想市场经济行政力量管的少的地方都是经济发达的地区。所以这个区位有问题,天津市、河北省有问题,义乌离北京很远但很发达,义乌的土地卖的价格比北京王府井的价格还高,这是市场的力量。西部真正要发达,要如实的把市场经济的氛围、把市场经济的机制建立起来。
从整个中国来说,改革开放的实践,使得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这是因为东部地区的活跃表现带来的。面向未来,中国既不可能牺牲东部地区的发展来换取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腾飞,也不可能放任地区差距的持续扩大。唯一有效的选择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把中部、东北和西部地区的发展纳入全国的发展规划总目标之下,充分利用四大地区之间的产业联系,地域联系,建立非均衡战略下的区域统筹协调机制,实现四大地区在互动过程中的统筹发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体系,以区域发展的宏观调控实现国家战略的部署。
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机遇
西部需要与整个中国区域的协调发展,单纯说西部发展是没有切实意义的。套用一句官方术语就是“增强区域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索形成既各具特色又有机统一的区域政策体系”。
这句话的体现最明显的就是当下的产业转移问题。
不可否认,东部产业转移对于西部来说是个重要的机遇。原先东部地方政府对企业外迁、西进、对外投资大多持不积极、不鼓励态度,担心大量建设资金外流、税源流失、财政收入减少;出现产业“空心化”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影响当地的充分就业。而现在这种态度发生了变化。”
其实,在整个中国的发展中,利用区域发展间分工合作是西部未来工业发展的重要课题;实际上,当前这种合作已经由市场的力量慢慢彰显出来,从2008年的各地新闻统计来看,这个大规模的整体性的集群式企业转移的现象已经显现,陈耀教授说:我认为这是由垂直分工(西部生产原材料,东部提供加工制成品)到水平分工(西部提高自身加工的比重,东部从国际市场获取部分原材料),再进一步由产业部门间分工发展到现在的产品价值链分工。突出的表现:一些企业在东部做研发和品牌,而把生产基地转移到西部,通过东西合作互动延伸产业链。如著名制鞋企业奥康集团将品牌和研发基地留在东部,将生产基地向西部搬迁。
当然,这些年,不仅有“东资西移”,而且近些年也出现“西资东移”现象,它不是过去那种通过银行拆借使西部资金流向东部,而是成长起来的西部企业向东部投资。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西资东移”出现得比较早,如宁夏第一个中国知名品牌圣雪绒在5年前就进入上海,四川新希望集团2002年就开始进入上海的房地产业。据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处2007统计,西部12个省市区在上海的企业就有5639个,注册资本超过222.1亿元。西部的乳业大王蒙牛企业开始在温州投资设厂;无锡高新区也迎来了第一个来自西部的投资者。尽管“孔雀东南飞”还没有根本扭转,但已经出现西部人才回流、部分打工者回乡创业的势头。
上面提过东部产业转移的变化,但东部产业转移已经由零散化转向“集群化”。如东部纺织服装产业以“整体嵌入”方式实现转移,据四川纺织服装协会介绍,近年来广东、浙江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向四川整体转移的趋势开始出现,一些服装企业及相关配套的企业结伴到四川投资建厂,在成都周边的新都、彭州等县区形成了一些新兴的服装集群。“整体嵌入”式的集群发展方式在促进四川产业集群加速发展的同时,也将改变以本地企业为主、依托本地资源的集群发展方式。
陈耀教授说:“虽然目前沿海一些传统制造业集群正面临着转移和升级的压力,但并不意味着这些制造业会必然地转移到西部去。如果西部不能提供有吸引力的、使企业能获得盈利的投资环境,那些沿海的企业可能在无法生存时,会选择关门或者转移到东南亚、南亚等低成本国家,而西部地区将可能错过这轮东部传统产业集群转移的机会。”
这就需要政府有意识地提高围绕当地特色优势资源的产业配套能力,把东部的资金优势、管理优势、招商经验跟我们西部的现在的一些人力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四川省已经做了一个承接转移,在税收的分成上都有一些具体的政策,这些应该是承接经济转移的有效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