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君王论
2009-04-16
成长的阴影
前两期本专栏探讨“访谈与博弈”这个话题时,说到那位因“水门事件”下台的美国总统尼克松,为了东山再起,答应出席一个访谈节目,以及他复杂的心理挣扎,亦正亦邪、天人交战的内心斗争。这期意犹未尽,还想多说几句。
曾拿过普利策奖,年轻时当过尼克松文胆的美国才子William Safire,在其白宫生涯回忆录《Before The Fall》中把拥有多重性格的尼克松比喻为一块“千层糕”:
面对公众的最表面那层,尼克松“形象保守、坚定、高贵、有所为也有所不为”;底下一层是一个“企图成为迪斯雷利 (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首相)、观念开明的政客”;再下一层,则是个“逞强好斗、自私、自卑,而且自以为是的混蛋 ;再下一层,是个“扑克老千”;再下一层,是个“愤世嫉俗、受动机所驱使的小人”;再下一层,是个“现实主义者”;接着是“身兼旁观者与参与者,却把自己当作第三者”;再下来是“勇气超凡的人”;而在最底层,尼克松是个“独行侠”。
Safire说,如果要品尝一下这块千层糕的真正滋味,不能横切,而要竖切,才好放进口里。
尼克松的幕僚长Haldeman也将他喻为一块多角度切割的水晶,有他明亮照人的一面,但也有幽暗诡秘的另一面,从不同角度看,会看到不同面貌。
问题是,尼克松性格的阴暗面从何而来?彭滂沱所著的《打造美国总统》一书对此作了有趣的分析。
“二战”后的美国总统,固然有好些出身于名门望族、政治世家,例如肯尼迪和小布什,但也有如尼克松、约翰逊和克林顿等出身于社会底层的人。他们幼年时往往不但生活极困顿,还活在一个毕生潦倒、火爆粗暴,甚至有家庭暴力倾向的父亲的阴影之下。因此他们不但缺乏安全感,内心更隐藏着强烈的自卑,但三人刚巧都有一位坚毅持家的母亲,令他们性格上亦正亦邪,形成兼有光明与阴暗的矛盾人格。
尼克松念中学时成绩优异,本来可以入读哈佛大学,但苦于家贫,结果只能入读洛杉矶的二流大学,这是他一辈子耿耿于怀的憾事。毕业后,他报考联邦调查局又告失败,只能屈就一家普通律师行。他本是精明能干的人,被誉为战后IQ最高的美国总统之一,可惜生活的挫折、际遇的不佳,令其性格更加郁结、偏激。
只要想想当日几经努力才攀上副总统一职,原本以为距离总统宝座只有一步之遥的尼克松,如何爆冷输给那位公子哥儿一般风度翩翩、自小锦衣玉食、讨人欢喜的肯尼迪,大家就可以想象到他会变得如何义愤难平、愤世嫉俗。
自卑成了尼克松发愤向上的最大动力,因为他觉得所有人都瞧不起自己,也因而以击倒这些人为快事。尼克松的国务卿基辛格在自传《白宫岁月》中如此形容他 :“‘胜利仿佛不是为了休战,而是宣泄生平恨意的手段。”
尼克松跟自己的一位老友说过:“你难道不会撒谎?如果你不能说谎,那就什么事都做不成。”
正是这种走火入魔的性格、这种认为人人都想自己不好看的偏执,令尼克松最终在“水门事件”中,走上玉石俱焚、自我毁灭的道路。
另一位有类似家庭暴力成长背景的总统是克林顿,在自传《我的生活》(My Life)中,他对此有清楚的描述。
亲生父亲在他出生前便已去世,母亲带着他再次下嫁,但不幸后父却是一个酒鬼,常常在家里酗酒、虐打家人。他见过后父把母亲按在地上毒打,甚至向她开枪!但克林顿却把这个秘密当作自己生活中正常的一部分,无论自己为此有多么委屈、多么不开心,都不向旁人透露半句家丑,那怕是朋友、邻居、老师或牧师。
有人认为,这样的背景造成克林顿的自卑和缺乏安全感,使他养成惯于否认事实、自欺欺人、推诿责任、撒谎抵赖的性格。这些阴暗面,在他后来接二连三的桃色丑闻中表露无遗。更有人形容他是“二战”后美国总统中性格最两极化的一位。
但和尼克松相比,除了一样有一位刚毅的母亲之外,克林顿的生平际遇却好得多。他先后在乔治敦大学、耶鲁法学院等一流学府就读,更取得奖学金游学英国牛津,毕业后先在大学任教,再任职州检察长、州长以至总统,可说是一帆风顺。因此性格上的阴暗面,尤其是恨意和偏执,也没尼克松那么严重。更何况,自始至终,他还有一位女性充当他的“道德之锚”,那就是其太太希拉里。
曾经与他们夫妇在白宫亲密共事过的核心幕僚大卫•葛根在其所著的《Eyewitness to Power(权力见证者)》中描述说:夫妇俩有互补的关系,如果克林顿是一艘船的帆,那么希拉里就是一艘船的锚 ;她的“超我”(superego)很强,他则非常“本我”(id);他如脱缰野马,她却有条不紊。她正是制约克林顿性格阴暗面的一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