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信
2009-04-16
历史总有相似性
“百年家族系列”将曾国藩家族作为首选,有其意味深长的考量。
中国近现代史百年变迁,经历了若干个“逢九之年”,60年前,共和国应运而生,120年前,则是晚清末年自强运动的风起云涌。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运行轨迹却有惊人相似性。在不间断的跌宕起伏、曲折迂回中,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总是在坚毅前行,从一个曾经显赫一时的家族变迁史,折射出一个时代的百感交集,或许有其不得已的苦衷,但不能不说,在当下的话语环境中,堪称创意。
曾国藩,一个至今仍毁誉参半,评价不一的名字,一个影响近代中国历史轨迹的复杂多面体,他未必是最显赫的,却是解读历史吊诡的不二人选。
曾国藩家族后人,多为各行业精英,却很少人入仕为官,这似乎偶然的发现,能否给今天的读书人留下五味杂陈的启示?
杨锦麟(凤凰卫视)
曾国藩与中庸
在多数人的印象里,中庸是个贬义词,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虚伪。我也曾一度这样理解这个词。后来,读过百花文艺出版的《曾国藩传》,对这个词有了重新的认知。曾国藩是中庸的典范,但是他不虚伪,相反,他坦荡、正直、谦虚、内敛、谨慎,也无怪乎豆瓣网把这本书列为为官者必看的书目之一。在尔虞我诈的中国官场,或许只有这样才能生存。
当我们越过时间的河流,站在当下来评判历史人物的时候,往往会更客观,但也会更挑剔。比如我们会果断地把一个时代的英雄形象打破,理性地指出他的历史局限性。用现有的理论来客观地对比特定时代的人和事。但这其实是不客观的。中国的处世哲学里有“枪打出头鸟”这样的规则。因此,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如果要在自己不能改变的环境里成就自己的理想,那唯一能做的只能是调整自己,适应环境。如此看来,如果不是曾国藩的中庸,或许我们还看不到他这么多的作为。意味深长的是,他的直系后裔里很少有做官的。
徐立(南京)
公款出国游背后遮掩的共犯结构
北京市政府日前下发《关于贯彻落实中办国办通知精神坚决制止公款出国(境)旅游的通知》要求,各单位、各部门不得通过旅行社及中介机构为因公出国(境)团组联系或购买邀请函,不得报销中介机构提供的旅游性质的各种费用。
原来领导干部公款出国(境)的所谓资格或资质,竟也可通过《围城》中方鸿渐所惯用的“克莱登”式手段谋得!而各地公款出国(境)旅游之所以长期屡禁难止,恐怕就是因为其背后遮掩着这样一个个利益均沾的“共犯结构”。
牧野风(河南新乡)
“河长”驾临水则清?
在湖北黄冈,包括市委书记在内的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正在适应属于自己的一个新头衔——河流的“河长”、湖泊的“湖长”、水库的“库长”。推行“河长制”,将使党政部门主要负责人与全市河流、湖泊、水库所在地的政府部门共同负责重点水域的水污染防治和环境综合治理。
把本来有环保部门管的事情再分配给主要领导,看似为了使得治理落到实处,但是反过来想想,不任命“河长”难道就没别的办法了?为什么认为主要领导一出马就能解决问题?笔者认为,政府官员存在严重的人治思想,解决问题不是依靠立法执法,而是依靠领导的威慑作用。如此下去,还得任命“山长”、“空长”(治理空气污染)……
邓子庆(湖北咸宁)
教育也媚权?!
近日,乌鲁木齐市第十二小学要求学生背记相关领导人的名字引起热议。一名女同学说:领导的名字不像课文那样有吸引力,所以很难记住。两个六年级学生称:“上个星期我们就在背领导的名字,不光是乌鲁木齐市市委书记的名字,老师还让背国家主席、国家总理、乌鲁木齐市市长、市委领导、本校校长、教导主任、班主任等人的姓名。”有家长认为学校的做法很功利,就是想在领导面前争个面子,想通过这件事和领导拉近关系。(《中国青年报》4月2日)
领导人的名字,记得也就记得,不记得也就不记得。对时政感兴趣的学生,自然会记得,也易于记得;而对时政不感兴趣的学生,自然相对难于记得——如有女生称“领导的名字不像课文那样有吸引力……”,而就是记得也未必有什么用处。
于立生(湖南凤凰)
禁令抵挡不住《越狱》的诱惑
国家广电总局日前出台《通知》规定,“未取得许可证的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理论文献影视片,一律不得在互联网上传播。”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网上目前传播美剧、日韩剧和台湾地区的影视剧大多属“无证”播放。这意味着网友在线收看美剧、日韩剧日子将走到尽头。(《青年报》4月2日)
随着国家广电总局的一纸禁令,美剧、韩剧真的会就此从网上绝迹吗?对此,我心理有一个很大的问号。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条规定根本就不是什么新规定,影视作品没有取得许可证就播放肯定是不行的,所以这个规定本身就是永远正确的废话。
国家广电总局的许可证制度有助于规范目前的网络影视播放,有利于影视作品的版权保护。但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是,一方面是网络上美剧、韩剧、日剧的热播,深受网友欢迎;可另一方面却是几家卫视同播一部电视剧场面频频出现。这其实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观众的需求与影视部门的眼光出现了偏差。很显然,出现这种偏差并不是观众的错,而在于有关部门没有及时掌握观众的心理需求。试想,如果那些热播的美剧、韩剧能够及时引进,获得许可,我们根本不需要打破脑袋去网上寻找。
关东客(沈阳)
记者眼
令人心酸的理想
民工子弟学校办学人老邹请我去参加他们办的主题班会,想让我去给孩子们讲讲励志故事。在他看来,我所干的还算是个正当而有出息的差事。
我来到他们那所废弃仓库改造的学校,在一间并不太规则的教室里和孩子们面对面。这些孩子来自于几个不同年级,老邹觉得机会难得,于是把孩子们尽可能多地召集来。
我坐在讲台上,道貌岸然得有些心虚,看着台下那些闪烁着殷切光彩的眼睛。按老邹的意思,本节主题会是谈理想,我于是设计,请同学们先说说自己的理想,也就是长大之后想干什么?
孩子们举手并不踊跃。我点了前排几个八九岁左右的孩子,请他们谈谈理想。他们并不太利索地说了,有说要开包子店,有说要卖饼子,有说要开皮鞋美容店,偶尔有一两个说要当超级男生或女生,则立马引来一阵哄笑。老邹悄声对我说,孩子们的所谓理想,并没超出他们父母的职业。这与我在城里一些学校和孩子们的交流大相径庭,后者眼界更广阔,动辄就是当博士研究航天飞机或当大老板办大企业。与他们相比,民工子弟们连想象也怯生生的。这让我对电视里那些支楞着要让他们与别人比明天的虚妄说词充满了担忧。
让我刻骨铭心的一段回答来自于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女孩,她说:我要好好读书,长大之后去当城管。
“为什么要当城管呢?”
“我当城管,在街上碰到妈妈的菜摊时,可以慢慢追,慢慢撵!”
孩子们都哄笑起来,甚至发出鄙视的吼叫。而我不知为什么,却忍不住心里一阵发酸。
老邹告诉我,那女孩的妈妈,前几天卖菜时,因为躲追赶,撞在电线杆上受了伤。可能受此刺激,她才有了这样的理想。
媒体记者曾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