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2009-04-16叶檀
叶 檀
中国经济未触底 请勿盲目乐观
我们希望中国经济尽快复苏,但不是以盲目乐观的态度
中国经济已经触底反弹,这是许多经济学家的预言。
此话言之过早,属于盲目乐观。观察这些预言家的数据,主要有五条,一是信贷大幅增长,二是政府投资拉动,三是股市出现反弹,四是中国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小,五是采购经理人指数等经济数据上升。
第一条、第二条简直不值一驳。信贷大幅增长如果是经济触底的指标,全球任何一个国家经济都不会到达谷底,只要像津巴布韦一样印钞、让通胀率到达3000%就行了。但谁都知道,允许恶性通胀是经济自杀。当然,美国另当别论,美国开动印钞机相当于向全球美元持有者征收铸币税补贴自己国家的消费者和银行,据此可以判断美国的金融机构倒闭风潮不再出现。其他任何国家都无此特权。
政府投资拉动不是预防经济衰退的充要条件,1998年经济紧缩周期,政府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后的5年内,共投入约3万亿元拉动经济发展,比现在的4万亿元不遑多让。但最终,我们看到经济增长得益于房地产消费的拉动和出口的快速增长,政府投资只在短期内有效,长期无效。政府投资拉动可以减缓市场下行的阵痛,并不能根治顽疾,更不能阻止由于货币定价错误和企业效率下降造成的经济衰退。如果政府投资拉动有用,日本早就走出经济阴影,不至于一衰退就是20年。
第三条理由同样不能作为中国经济复苏的先行指标,中国货币政策宽松与行业刺激政策,造成股市短期投机冲动。从去年底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来,信贷大幅增长,1、2月份的新增信贷规模各为1.62万亿元和1.07万亿元,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速分别达到了21.33%和24.17%。3月份新增信贷规模依然不小,一些银行人士预计在8000亿元人民币左右,仍然维持在20%以上的增速。我国的信贷增长一直与股市正相关,股市受到如此强大的利好刺激,仍然在2100点左右的狭小区间内波动,说明远未到成为实体经济的先导、先行反转的地步。
中国由于金融市场相对封闭,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小,但我们应该看到这枚硬币的另一面:中国出海的投资资金一败涂地,说明竞争力低下。金融机构力保城池不失,是因为相对封闭,但为此付出的显性代价是,中国的出口大幅下降,金融危机一步影响到实体经济,迄今未有回暖的迹象;隐性的风险是,由于宽松信贷,导致银行未来坏账风险上升,这将在二三年后有所显现。
采购经理人指数上升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出台后,对于某些大型企业短期有巨大的提升作用,二是上半年银行放贷造成的年初效应,采购经理人年末低而年初较高是常态。
真正能够让经济产生暖意的是发电量增加,这说明起码工厂开工率有所上升。
不过,联想到中国资源性企业产能的绝对过剩,又让人难以乐观。中国石油与化工协会称,2月末中国成品油库存量达1485.23万吨,同比增长36.3%,环比增长11.4%。发改委提高油价,意在推动中间商及批发商增加油品储备。本月中国还可能成为钢材净进口国,今年全年出口量将下降80%。中国钢价跌回到15年前水平,已经低于成本,温家宝总理承认“最近出现的价格波动,主要还是同钢铁业产能过剩有关”,更可怕的是电解铝,据统计,1至2月,我国电解铝产量为176万吨,同比减少近33万吨;氧化铝产量324万吨,同比减少23万吨。据此推算,目前我国电解铝闲置产能近710万吨,氧化铝达到1367万吨。
我们希望中国经济尽快复苏,但不是以盲目乐观的态度,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陷入群体的心理催眠术中,而是要看清中国经济的优劣之处,对市场做出接近事实的判断,这样才能让乐观有客观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