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启示录
2009-04-16张洪潭
摘要:文章认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缺乏体育特点,金牌总数理应是体育强国的主要标志,刘翔退赛的主要外因是背离专项限定原则,体能高峰年龄段有可能已前移,分析菲尔普斯夺得8枚游泳金牌的四位一体成因,论及体外助力与公平竞争的关系。
关键词:体育本质,体育强国,专项限定,体能高峰,四环共振,公平竞争
中图分类号:G81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09)02-0001-08
雅典奥运,启示良多,时隔四年,谁还记得?
北京奥运,喜中有惑,随想随记,形诸笔墨。
1 开幕表演缺失
2008年8月8日晚上8时,踏着这千年仅一回之幸运时辰的步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系列节目,大气磅礴地缤纷上演。节目主创人历经两年呕心沥血的构思筹划,一朝出手,果然不同凡响,不仅成功地调动了近万人前来参演并使其尽情展示演艺才华,而且充分借重了现代高科技声光手段和上天入地平铺直叙的三维伸缩设备,终于在这近百分钟的时段里,为十万亲临现场者和全世界几十亿电视观众呈现出一个完整的主题创意,并将之演绎成一幅幅动感的美轮美奂的艺术场景,令人叹服,令人陶醉,令人欣喜,许多媒体的报道都盛赞这是奥运史上最精彩的开幕式表演。
不过,仅仅一般性地说此次表演堪称精彩是没问题的,可若说这是奥运会的开场表演,其精彩性质就令人生疑了。试想一下,这些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节目,拿到上海世博会或广州嘉年华的开场仪式上去行不行?完全可以嘛!可这又说明了什么呢?说明节目内容缺乏体育特点嘛!体育的根本特点是什么?很简单也很明确,就是奥运格言“更快更高更强”嘛!而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落实到具体的体育活动上,就是永无止境地强化体能!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和他的整个团队不懂体育,应是确定无疑的;他们所能接触到并得以咨询的体育系统的各种专家,对不同于一般健身的真正的体育之本质特点基本不懂或似懂非懂,也是明显的事实。事实上,我们体育系统的许多官员专家乃至学者,至今仍把体育当成养生保健之良方,并把优秀选手的竞技活动仅仅理解为参赛夺标、奥运争光之类的手段,而根本不懂得,不论普通民众的健身体育还是精英选手的竞技体育,其共同的本质特点都是强化体能,且此种强化对于人类总体来说并无止境。长期以来,体育即养生的思想流传甚广,影响至深,普通民众自然而然地顺势趋同,根本无缘也无力对体育与养生两大系统做出区分。既然认定体育即养生保健活动,那么所谓体育在中国就自然是古已有之的,而古已有之的中国传统养生保健活动又以琴、棋、书、画最为典雅别致,这就怪不得张艺谋们在奥运会的舞台上尽情地演绎笔墨纸砚、画轴长卷、活版印刷、击缶拨弦。
在奥运会的舞台上演绎民族传统文化,不仅无可厚非,而且理当大力赞赏,问题是演绎的主线不能偏离体育,更不能对体育的本质特点完全置之不理。不知者,不怪罪,但留下这么大的遗憾,是值得我们体育人认真反思的。
我们大概都会清晰记得,2004年雅典奥运会开幕式表演中那些加长四肢的巨人在惊涛骇浪中与各种山神海怪进行殊死搏斗的场面,很明显,那些表演既逼真地反映出泛希腊民族面向海洋、寻求生存与发展的历史景象,又深刻地体现了地中海北岸人民极力发掘自身体能潜力,不断挑战自身体能极限,在艰苦卓绝的肢体运动中最终实现自我超越的体育精神。再往前追溯,关于历次奥运会开幕式表演的记忆碎片,已不足以构成一些完整而清晰的画面,但我们作为即时的电视观赏者,都会记得当时是怎样由衷地赞叹那些节目中将不变的体育精神与其不同的民族文化有机融会的精妙构思。或许,对于历次承办奥运会的那些欧美国家而言,在开幕式上体现体育精神和特点并不是个问题,因为奥运会就发祥于欧洲并兴盛于欧美各国,体育早已成为欧美文化的一种构件。可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体育是一个舶来品,而任何舶来品在中国,几乎都要经历一个从拒斥、屈就,到盲从、热衷,再到扭曲变形的过程。有人曾在“土洋体育之争”时期试图取消现代体育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席位,也有人曾高举“体质论”的大旗而公然贬抑现代体育项目对于普遍提高学生运动素养的作用,时至今日,现代体育的基石——田径和体操这两大项群已然成为学校体育改革的革除对象,正在备受争议,饱经煎熬,奄奄一息。
由于从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体育就开始误读体育,所以我们整个社会普遍深浸于错位发展体育的川流中。本来可以拨乱反正的体育基本理论研究却相当弱势,而强势的主流体育理论又总是对普通百姓的体育误读情势起着推波助澜作用。此间,最根本、最重要或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如何认识体育的本质、特点、精神、宗旨或追求。毋庸讳言,强势的主流体育理论始终停留于20世纪初期领袖尚处青年时代的一封与友人的通信所写“体育者,养生之道也”的认识水平上,其后的“健康第一”、“增强体质”等政治性题词,更是将那种认识圣化亦固化起来。可是,让我们想一想,开展体育活动,是为了保健养生吗?那么请问:姚明、刘翔等体育精英所从事的专项运动是不是体育?毫无疑问,姚明和刘翔在当下中国最有资格作为体育之代表,所以雅典奥运会开闭幕式上中国代表团就是分由他俩高举国旗、先导入场的。北京奥运会也是这样设计的,姚明已经撑旗走进开幕式,刘翔却受伤了,而且伤得不轻。稍早前,姚明也受伤了,他俩不仅都要到美国去找最好的专家来做手术,还得老老实实地疗养大半年。显而易见,姚明和刘翔所从事的体育活动已经相当严重地损害了他们的身体,暂且不论这运动创伤以及那些常规运动可能导致多大程度的寿期削减。可是,我们能因此就否认姚明和刘翔所从事主业活动的体育性质吗?
反观一下,我国城镇的开放公园、住宅小区、路边空地等公共场所广大民众每天都在进行着的晨练活动,又算作什么呢?慢跑、散步、摆拳、做操、跳舞等均属有氧活动,绝大多数晨练者在这类活动中基本上都是面色自然、呼吸平缓、很少冒汗,或者说仅以身体微微发热为限,这能算是体育活动吗?若说这就是体育活动,那又如何能将之与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格言及其所蕴蓄的顽强拼搏、追求卓越的体育真义相协调呢?或许有人会说,广大民众的体育是健身性质的,精英选手的体育是竞技性质的。这话并不错,可问题是,健身体育与竞技体育二者之间有没有一个共同的本质?如果说没有,那二者就不是同一类事物,在体育活动的确认上,就必然有一者是冒充的;如果说此二者确有一个共同的本质,那所谓健身体育和竞技体育便只是同一种现代体育的两种表现形式而已。如果将体育的本质认定为保健身体,那么此种体育就不仅与奥运格言相抵牾,而且也与传统的养生文化混同了;如果将体育的本质认定为强化体能,那对于竞技体育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可又该如何理解健身体育呢?
健身体育也讲求一般健身,但那是整个活动过程的初级阶段。人在正常的生长发育时期,只要适当地做一些肢体操练,就会收获相应的健身功效。如果肢体操练源于传统养生系统,那通常都会适可而止,见好就收,力戒因过度亢奋而使机能状态失去原有平衡;如果肢体操练属于现代体育的项目动作,那么操练活动势在必然地就要逐级加剧,不断地寻求超越现有的操练水平,进而也就展露出健身体育之重心——体育的本质特征。
由于深受传统保健养生思想的影响,普通民众在身体锻炼中一般都不会自发地产生持续强化体能的意向,我们日常所见晨练者的绝大多数所从事的健身活动,都不是体育健身而基本属于保养健身。对于广大民众来说,单纯的保养健身并没有什么不好,但作为现代社会的公民或学生,若不借助体育手段,就不能积极有效地对自身的身体素质尤其是运动素质加以改善——这毕竟是现代人的一种缺憾。
广大在校学生理应自然而然地受到学校体育的熏陶和训导,遗憾的是,在一次又一次为改革而改革的体育教改浪潮的荡涤与冲刷之下,学校体育的体育特色已经所剩无几,从这样的学校毕业出来的学生作为“体育盲”走进社会,形成一个指鹿为马即指“保健”为“体育”的群体,就不足为怪了。广大民众和在校学生中只有极小部分人有缘分也有条件得以体育启蒙,他们很快就成为其所属群体中健身强体的突出典范;尔后他们中又有更少的一些人继续向前发展,幸运地成为竞技体育系统高水平精英运动的成员。只有从他们的运行轨迹上方可以清晰得见,健身体育是起点,竞技体育是高端,二者原本就是同宗同源,强化体能则是此二者一脉相承的内在主线。多数健身体育的实践者未能发展到竞技体育的更高层次上,但其体育活动的强化体能之追求却并未改变,虽说不能参赛夺标,但仍可自慰于体育带给自己的体格强健。一些中老年体育人口似乎不可能再使自己的体能有所强化,但健身体育却可以确保其践行者的体能衰退过程尽量放缓,同类相比,缓慢衰退是不是就等同于一种相对进展?
以上这些分析应当不难理解,可在主流体育理论中却始终不曾出现。张艺谋们全都完整经历了对体育其事见而不识的学校教育阶段,让他们自动去填补体育本质的认知空位,自然是勉为其难。体育基本理论蒙昧的消极影响几乎无所不在,只不过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表现得最抢眼。若不尽快展开体育基本理论启蒙活动,那么一次次偏离本质的体育节目就会一再地应招上演。切莫以为人人都不说就等于破绽不存在,今天的一切都得经受时间的一再翻呈与筛检。
2 体育强国标志
在我国体育发展状况的自我评鉴一事上,体育界总是有一些奇谈怪论大行其道——明明金牌总数排名第二(雅典奥运),却硬是说处于第二集团前列;明明金牌银牌总数(亚特兰大奥运)与上届(巴塞罗那奥运)持平而铜牌少了4块,却硬是说成绩“稳中有升”,这分明是做错了小学算术题嘛。所谓集团,至少得有两个单位吧?金牌总数第一的美国只是一个单位,构不成集团嘛!自谓“第二集团”,是自谦吗?可主语是“前列”,分明是自傲嘛!
北京奥运,从开赛第一天起,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取的金牌数就处于领先地位,及至奥运闭幕,中国以51枚金牌的业绩高居金牌榜之首席,把美国(36金)、俄罗斯(23金)、德国(16金)这三个传统的体育强国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国人在惊喜之余,不免有些疑惑:咱中国这就成为体育强国啦?虽说我们早已铆足劲儿力争在北京奥运会上实现金牌数第一的目标,但其实并不十分自信——毕竟,发展须有一个过程,跳跃难免一段虚空,人家老牌体育强国的实力,咱们并不详知根底呀。所以,面对这愿望之中和意料之外的一帆风顺之领先局面,国人难免大喜过望而又喜中掺忧。终于,在赛程刚刚过半的时候,就有权威人士出来警示国人:金牌第一不等于体育强国,中国是金牌大国但不是体育强国,……由此便引发了奥运会后持续多日的国民大讨论,主题就是:中国是不是体育强国?
像这类问题到了今天竟还会引起如此广泛的异议,首先就说明,多年来我国体育文化的研究与普及还存在许多疏失甚或严重缺漏。这个问题本应属于常识之见,试想,金牌数第一还不是体育强国,那什么才算是体育强国呢?持续多日的国民大讨论,就是因为权威之见与常识之见发生了碰撞嘛。人们常把体育比作健康社会的缩影,就是因为体育比赛的过程是公开、公平、公正的,即每一位参赛者都得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接受同一裁判按照同一规则所发出的指令进行竞技活动并认同其所做出的裁决,因而比赛结果就是明确具体、无可争议的,谁得金牌谁就是最强者。这样简单的问题在我国居然仍须一个时限不短的认识过程。
早在1985年我国第一次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期间,国家体委就拟制出《2000年的中国体育》这份纲领性文件(业内传阅),其中就明确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体育强国的主要标志是:1. 全国近5亿人参加体育活动;2. 青年一代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有明显提高;3. 在奥运会上名列前茅,大多数运动项目达到和接近世界水平;4. 出现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体育科研成果,在重要领域有所创新和突破;5. 普遍增加群众体育活动场所,建成一批现代化的场地设施;6. 拥有一支又红又专的体育队伍,彻底改善体育队伍的人才结构。”这个6位一体的指标体系显然不适于用作体育强国的标志,因为它不仅缺乏操作性、验证性,而且也过于繁复庞杂,用之就无法解释中国的群众体育虽基础薄弱但其竞技体育水平却已跃居世界领先地位的实情。很快地,在1990年北京亚运会之前那一两年的筹备期间,国家体委便果断地纠正了在体育强国目标设定上的含混不清之弊端,重新提出:体育强国,就是以竞技体育水平为主要标志。这一目标调整,在很短时间内就统一了业界思想,为成功举办亚运会树起一面旗帜并捋顺了行动导向。至于说在“主要标志”之外还有什么次要的或辅助的标志,从那时至今,大家却全都语蔫不详。这样,在事实上或实际判别上,竞技体育水平就是体育强国的唯一标志。当然啦,为了留有余地,几乎从来没有人说出“唯一”的字眼。
从专业角度来分析,《2000年的中国体育》中提出的6大指标项几乎无所不包,确实不应被用作相对单色调的体育强国的判别标准。6大指标项在高度凝练后可简约为竞技体育和健身体育两项,一个国家的体育发展状况也确实基本体现在这两大方面。至于说其他一些内容如科研水平、场地条件,则是另一个层次的议题,其原本应与竞技体育和健身体育相互作用而得以体现。
当一个国家的竞技体育和健身体育都得到很好的发展进而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时候,就可以称其为“体育发达国”。有人把体育发达国称作“体育大国”,这虽说无甚大碍,却并不太好。“大”的字面含义是指范围,“发达”才是指谓程度的。所以还是叫体育发达国为好。体育发达国,一般所指都是世界范围的,而当说到洲内体育发达国时,倒是应加上定语,如亚洲,非洲。欧洲北美的国家大多数都是世界级体育发达国,其群众性的健身体育相当普及而且已成为生活方式的一种构件;在此基础之上,其精英性的竞技体育水平自然也相当之高。对此,不仅有大量的信息报道,而且我们也都不同程度地有所亲身见闻。
体育发达国,是一种全面评价性的称谓,其内里当然涵盖体育强国因子。但有些体育发达国的竞技体育实力之强,未必总能表现在奥运会这种超大型综合性的比赛结果上,其主要原因是另有一些国家以举国体制为动力去牵拉竞技体育之战车,那种集聚国力且不计成本的突击运作,往往会在短时间内激发出超常巨大的能量,绝不是一般的体育发达国可以与之抗衡的。20世纪50年代至世纪末历次奥运会的金牌排榜,美国就比不过苏联,西德又赶不上东德;80年代中国重返奥运之后,日本也不是中国的对手,尽管后者并不比前者更发达。那些不能在奥运金牌数上领先的体育发达国,仍属体育强国,只不过其“强”是隐性的,隐性之强,不仅表现在其奥运参与程度和获奖分布及奖牌总数上,更表现在举国体制所鞭长莫及的一些重要项目上,如足球、田径、游泳。
与体育发达国相比,体育强国的性质及内容均较单一。何谓强?强者,就是突出于众嘛。什么能突出于众?那肯定不是多数嘛。突出于众者必定是少数,只有数量少才能凸显出来嘛。群众性的健身体育就是众者,因而完全无从凸显其高强与否。相比之下,精英性的竞技体育永远是少数人的事情,尽管它离不开群众的支持与观赏,但毕竟只有它才会一往直前地追求更快更高更强,故而也只有它才能够体现体育水平之最高点的所在。所谓最高点,也必得有一个明确标志,现代奥运有许多项目的参赛者数以十计百计,他们谁能代表最高水平呢?当然还是极少数的金牌获得者嘛,古代奥运就是只奖励一名优胜者,我们未见退而求其次奖的记载。当然啦,时代在发展,人口在增多,奥运规模在扩大,多设奖项是势在必然的,今人无须拘泥于古人的某些陈规,事实上,银牌铜牌乃至前8名也都很了不起,但毕竟不能由他们来标示竞技体育水平最高点之所在嘛。所以,毋庸讳言,体育强国的唯一突出可见可度可量可以便捷比照的标志,就是奥运会金牌数。单项世界大赛的强国,应标加定语,如足球强国(巴西)、田径强国(肯尼亚)、游泳强国(澳大利亚),只有综合了30余个项群的奥运会的金牌总数之排名居前,才是名副其实且最具真义的体育强国。
中国在北京奥运比赛中金牌总数第一,当之无愧地就是体育强国嘛!美国、俄罗斯、德国等欧美体育发达国的金牌数相对减少,说明这些国家的竞技体育出现了某种颓势,这是无须争议的现实状况嘛,但其仍未失去体育强国之本色,甚至还可以说,此乃文武之道,有张有弛嘛。中国虽然成为第一体育强国,但其隐忧并不少,不仅在奥运主干项目田径、游泳及三大球等方面几乎没有什么优势可言,而且在冬季奥运上也处于弱势状态。所谓体育强国,也是动态变易的,今天的强并不能确保明天也强;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的体育强国是由举国体制催化出来的,其“强”是极“脆”的,一旦举国体制被纳税人投票否决,或者国际奥委会遵循奥运理念而杜绝举国体制的介入,那我们还能不能保住体育强国的地位?话到这里,我们应当感到危机在前,而且时距不远。怎么办呢?其实别无他途,我们只有借体育强国之动力,尽快地向体育发达国的目标迈进,才是最为可靠的良策;也只有真正成为体育发达国,国人才不至于总是患得患失、把金牌看得重于一切。
3 刘翔退赛外因
2008年8月18日中午11点50分左右,北京奥运男子110米跨栏预赛第6组,刘翔在第2跑道(第1跑道空置)上进行赛前练习。只见他仅有的一次连续跨过三个栏架之后,立即面露痛苦神情,一瘸一拐地回到起跑区,木然地等待发令枪声。当第一次发令有人抢跑违例时,刘翔也顺势向前踮了几步,然后又一瘸一拐地回到起跑线上,向裁判员示意一下,就径直走进后场。正当人们愕然惊诧之际,赛场广播报道了刘翔因伤退出比赛的消息。可以看到,现场观众顿时哗然;可以想见,更为广大的电视观众该会是何等失望。一向阳光率真、自信无比的刘翔怎么突然就不行了呢?4年前雅典奥运夺冠之后,他不是底气十足地说再过4年当他25岁时才会抵达竞技状态的最高峰,并信誓旦旦地要在自己国家举办的奥运会上再拿一块儿金牌吗?4年来国人一直都是这样期待着的,而这种期待也似乎是有科学依据的,那就是不断有权威报导发布出来,说刘翔的训练是科学化训练,负荷量并不大,但效果却特别好,还不会受伤,等等,等等。这真是一个天大的玩笑,4年都不受伤,可这一受伤就错过了4年一次的奥运大赛。难道事情就这么简单?人们很自然要探根究源。可正当媒体准备深入报导时,却突然万马齐喑,全体沉默了。可沉默是什么意思呢?大家都不提不念就等于问题并不存在吗?那以后会不会出现张翔、李翔、王翔之类的事件呢?我们体育人就这样每次出了纰漏都得过且过、听之任之?或许有人会说,对刘翔这样的年轻人出现一个失误要宽容一点。这当然是不错的,可我们的社会和行政机制难道就容不下对于刘翔退赛事件的不同声音的同时空并存吗?那又该如何理解党的十七大已提出一年之久的“让人民享有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的精神呢?行政和媒体可以沉默,我们体育学者却不能不保持思考力度。
记得毛主席说过,人怕出名猪怕壮,意思是说猪肥了要被宰杀,荣誉多了人会被压垮。刘翔是特别优秀的青年精英,似乎再多的荣誉也不能让他自满自足;可他的支持系统也足够优秀吗?他的领导、教练、协同人员群体会不会在某些重大问题的判断与决策上发生失误?4年前刘翔刚刚夺得奥运金牌,他的训练活动立即就被罩上科学的光环。由于“科学已经拥有至上尊贵的地位,由于科学俨然就是正确、真理、正义、至善、至美的代名词,当然谁都不敢公然提出异议,于是对科学的顶礼膜拜、对科学方法的极度迷信便盛极一时。”(孙伟平,价值哲学方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22页)竞技体育亦在劫难逃——什么动作技术的力学分析,什么电脑软件的数据处理,什么营养饮食的合理搭配,什么心理调试的妥帖到位,一时间什么都被说得天花乱坠。其实那都是用于对外宣传的美化说法,真正起作用的只是教练员的勤勉和运动员的苦练外加一点儿运气。然而,假话说得多了,就连说假话的人自己也信以为真,刘翔的支持系统竟当真以为凭借所谓的科学训练,即少练加心理稳定,就足以让他保持世界领先优势。既然优势特别明显,少练又省出大量时间,那就不妨兼顾一下物质利益吧。于是,田管中心就开始给刘翔安排商业广告任务。本来,刘翔是不愿意做广告的,为此,他曾多次公开发表声明。然而,随时间的推移,事态有所变化,田管中心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刘翔在田管中心的敦促下,承接了越来越多的广告业务,及至2008年上半年,刘翔已当之无愧地成了中国广告第一人。按比例提成,田管中心也就成为体育系统最富有的行政机构,刘翔也几乎从专业运动员变成专业广告员。其实,他本可以把一部分闲暇时间用于攻读硕、博学位,那既有助于调节训练生活,又有益于加厚学养;既有利于当下,又将造福终生。
人世间的事有时就是这样富于戏剧性,自己觉得尽可放手去做而谁都奈何不得,偏偏恰逢其时,大势却发生逆转。在刘翔的广告形象遍布全国大街小巷的时候,古巴110米跨栏小将罗伯斯却以刻苦训练的业绩一鸣惊人。2008年6月13日,就在这距离北京奥运不足两个月的关口,罗伯斯以12″87的成绩打破刘翔保持了两年的12″88的世界纪录。这对于中国田径界来说真是不亚于一场七级地震,以至于刘翔和他教练员的手机立时断了信号,一连好几天外界都无法联系他们。为什么拒绝联系呢?显然是无法回答北京奥运那块儿预期和承诺的金牌的归属问题。但我们可以想象得出,紧急时刻他们自然会采取超常规的应对行动——刘翔的训练会立时加大负荷——到了这种关口,也只能孤注一掷,以求全力一搏。偏偏他们又忙中出了错,忘记了刘翔的机体也是血肉之躯,而血肉之躯的负荷常规不能说打破就打破。先前刘翔的训练负荷究竟是大是小暂且不论,可在广告做得如此专业的时期,他的训练负荷肯定是比罗伯斯的小得多。急流猛转舵,悬崖狠刹车,机体承重部位于斯时就显得太薄弱……此次伤及跟骨及跟骨韧带固然带有偶然性,可未能审慎把握负荷临界点而导致体能渐进线一朝断裂的恶果却难以摆脱。事既至此已无可挽回,种种离奇的解释反而更令人疑惑——什么刘翔早在5月份就受伤了,什么刘翔的伤恢复得很好,不影响奥运比赛,什么全国人民不要给刘翔太大的夺金压力……谁都搞不懂刘翔的支持系统究竟做的是什么功课。
运动场上没有不败的选手,起起落落才是体育比赛的正常现象。这个道理似乎人人都懂,似乎只有刘翔的支持系统在搞变相的造神运动——若没有神祇的威能,谁敢预先就说要拿奥运金牌,就连美国NBA梦之队的豪言壮语也会完全失灵。偏偏刘翔就敢多次说出如此大话,那当然是其支持系统给了他信心支撑。早在4年前刘翔就被告知,田径运动是成年人项目,25~26岁才是体能的最高峰——当时年仅21岁的刘翔自然还有再次夺标的可能。某些科研人员也来凑趣,声言能为刘翔再拿金牌提供技术保证。对于这些说法,年轻的刘翔不可能不信以为真,3年多来他的竞技能力似乎也还算平稳。可早在4年前就有人从外部发出警示,并以朱建华为例告诫刘翔的支持系统。朱建华比刘翔整整年长20岁,也是21岁那年创造世界纪录,也被罩上科学的光环,也成为全社会热捧的光鲜人物,也曾誓言摘取洛杉矶奥运会跳高金牌结果却落空。两相比较,极其类同,“刘翔和朱建华同是上海人,相同的水土,相同的人种,相同的年龄,辉煌的业绩也很相近,他俩会不会有相同的命运?但愿怪圈不再重现,但需不需要预警在事前?”(体育基本理论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171页)如此切题的警示若被认真对待,其所担忧的不利前景自会不攻自败。遗憾的是,不仅业内人士不予理睬,普通的听者读者也多表嗔怪,结果便是不幸一语成谶,且刘翔的跟斗栽得比朱建华还要重——临场因伤退赛。
作为运动员,刘翔在整个训练体系中更多扮演的是客体角色,而教练员是训练体系的绝对主体。训练主体理应发挥主导作用,一切比赛败绩也都应更多地从训练主体方面来找原因。关于刘翔专项训练的设计及过程控制方面会有什么缺失,我们局外人不得而知,但从数以十计百计的电视采访、广播录音、现场报告等信息渠道,我们还是发现一些值得探究的问题。
首先,男子110米高栏的训练有没有规律?当然有!可教练员能不能说他已经把握了这规律呢?当然不能!为什么呢?因为所谓规律并不是可见可摸的什么物件,而仅仅是事物之间的某种内在联系,且只有当人的意识介入时才会有意义;事物是不断变化的,人的意识也总是变动不居,所以规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规律的客观存在性也总是随时间流逝而有所移易。这就从根本上注定了,人可以无限接近规律,却不可能真的抓住了规律并使之为自己所驾驭。刘翔的教练员历经十几年的实践与探索,接连取得了几项特别突出的业绩,但若因此就夸口说他已经掌握了成功规律,那就触碰到不可言说的训练禁忌。事实也证明了,昨天的成功做法不可照搬到今天,今天的良好状态到了明天则未必还能持续。
其次,由于在规律问题的认识上可能有所偏颇,进而训练思路也似乎变得模糊了。孙海平教练曾在新闻媒体上说,经过多年探索,他终于摆脱了传统的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原则的束缚,找到了专项限定的训练思路,1995年他发表于某一核心期刊的文章就是其标志。对于他的这一说法,我们也可以根据他十几年的训练业绩来给予认定。但近两年来,也就是从刘翔创造新的世界纪录的2006年下半年以来,他的训练活动似乎不够专项限定了,我们不时地从电视上看到刘翔身负杠铃片做各种力量练习的画面。对于这一点,由于我们尚不了解其训练的整体结构,不便妄下断语,但越来越多的商业广告的制作,显然是大大偏离了专项限定原则。回想一下当年马俊仁中长跑训练的成功经验,显然也是“专项限定”。马俊仁所带训的女子中长跑运动员,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长跑。马俊仁不仅不给运动员安排蹲杠铃等非专项练习,而且不让她们玩耍球类游戏,甚至连阅读杂志画报也不允许,做广告的动议哪里有人敢提及!这样做固然是太严厉太残酷太缺乏人性关怀,但专项限定、心无旁骛却是克敌制胜、参赛夺标的最佳武器。另外一些与运动员一团和气、对运动员关怀备至的教练员,谁能在训练业绩上与马俊仁比一比?马俊仁的这些做法后来不得不做出修改,于是乎专项限定的原则也就无法坚持下去,一个金牌教练员很快便销声匿迹。这些经验和教训殷鉴不远,是不是值得我们来认真汲取?
其三,刘翔的支持系统过于信赖刘翔心理素质良好的判断,甚至有点神化刘翔的心理稳定性。当有人提示说刘翔的心理调适功夫应有所加强,立即就有业内人士出面辩驳,还举例说刘翔在雅典奥运决赛前夜仍能安睡一宿,似乎他的心理素质好得无须多虑。可那些专家忘记了,雅典奥运决赛之前,刘翔并不知道自己会夺冠,甚至他对拿金牌连想都不敢想,他仅以新手之身去拼大腕名家,进退两便,输赢无损,当然心地坦然,无所负担,正常地睡一大觉,起床参赛就是了,有什么可紧张焦虑的呢?但在雅典夺冠之后,情况就发生了根本转变——刘翔成了强势目标,别人全都开始向他进攻。在一马当先、优势明显的时候,人的情绪还容易保持平稳,可一旦强手林立、势均力敌,充满变数了,那就任凭谁都难免心慌意乱,焦躁不安。此时关键是为过度焦虑情绪找到一个舒缓渠道,使之得以释放,而后恢复正常的紧张状态即适宜的应激状态。让我们回想一下,近两年来,刘翔有多少次在重大赛事决赛前紧张得一句话也不说,直到有机会单独当着教练大哭一场,才总算可以轻装上阵了。从这一点说来,刘翔是孤独的、可怜的,而其支持系统过于一厢情愿地宁肯信其所向无敌手。在我们的训练领域里,总是有一些人喜欢拿心理素质说事,比赛赢了,就说是心理素质好,比赛输了,就责其心理素质差。刘翔的比赛成绩一直都不错,而且相当稳定,故而理所当然地被判定为心理素质好,而且特别好。其实,所谓心理素质,是以专项竞技能力为基础的,专项竞技能力低下,再好的心理素质也无从发挥作用;专项竞技能力高强,自然就会充满自信,显得情绪很稳定;只有当竞赛双方知根知底且势均力敌的时候,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才会受到真正的考验。关键时刻的心理素质要靠平时训练来改善与加固,而最好的心理训练就是增强专项竞技实力并对比赛结局做出准确定位,最好的心理训练师则是专项教练员以及思想成熟的运动员自己。
最后,应该说,以上这些问题以及其他事关基本思路和训练原则方面的问题,都不难被发觉并找到调试方案,其前提是允许多元意见的正常发表。遗憾的是,三四年来,几乎任何关于刘翔的训练及竞技状态的质疑声音,统统都被封堵于千里之外,刘翔也几乎完全是在路路顺畅、帆帆顺风、句句顺耳的封闭环境中生活,似乎没人知道,这才是最危险的情势。危情最终突发于关键的最后一刻,可没等质疑声浪群起、未作任何失误反思,整个事件又被转移到另一个方向上去——有关人士竟开始大谈下一届奥运会刘翔夺标的前景。我们国人真是容易健忘,就在24年前的洛杉矶奥运会上,朱建华未能夺得跳高金牌,当时国人也是一厢情愿地把朱建华夺标的希望寄托于下一届奥运会,结果呢?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朱建华不进反退,就连成功越过2米30横杆的能力也没有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辙未鉴,后车遭险。4年后的2012年,刘翔已经29岁了,距离他自己所确信的25~26岁之最高峰已经下滑3~4年,即便他的体能不减,可谁又知道这4年当中会有多少强劲新秀涌现出来,且不说罗伯斯比刘翔整整年轻4岁。所以我们应该再进一言:与其一味地强做那种难以成真的美梦,何如采取积极选培新手以理性参迎竞争的现实对策。
4 体能高峰前移?
我国由行政推行的运动训练理论认为,田径是典型的体能主导类项目,而体能主导类项目具有成人优势的特点。以男子100米项目为例,出现首次好成绩的年龄为19~21岁,达到最佳成绩的年龄为22~24岁,处于稳定成绩的年龄为25~26岁;其他各项如800米、跳高、铅球,因其运动时段较长或更需要爆发式用力,故而其各类成绩的年龄段均略高1~2岁。(详见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264页)
这些说法并不错,但在实际比照中却每每被例外所反驳。有例外并不奇怪,因为那本来就是一些平均数,而平均数的求得,往往会掩盖样品离差的大小,这一点却不为人所注意。不管离差有多大,最终总是用平均数来说话,这是人文领域草率利用统计学方法所必然面临的一种尴尬。本来,每一名运动员都是生动活泼、有血有肉、有思有感的具象个体,一旦给出平均数,一个个具象的个体就不见了,人们很自然地会产生一种将平均数当作标准化、权威化量值的倾向,进而,某些平均数就会成为某些运动员的趋近目标,于此过程中则很容易形成错误预期,直至训练活动进退失据。
刘翔就是这样一个案例。4年前在他21岁的时候,刘翔夺得奥运金牌并平复了世界纪录,情况与理论上“首次好成绩”的年龄数相当一致;2年前在他23岁的时候,他真的打破了世界纪录并创造了个人最好成绩,情况又与理论年龄数准确吻合;在他25岁的2008年,正当他踌躇满志、准备按照理论预期再拿北京奥运金牌的时候,形势却急转直下,以至于他不得不因伤退赛。明眼人看得很清楚,与其说到了2008年刘翔已无力再夺奥运金牌,不如说他们忙中出差池而将再夺一枚银牌或铜牌的机会也错过。25岁以上的中国男选手在世界田径赛场上能不能保持巅峰状态,这从来就是一个简单易答的问题;奇迹可以出现一次两次,若能屡屡如期出现就属于常态而不再是奇迹。事实上,2008年21岁的古巴选手罗伯斯,恰如2004年21岁的刘翔,朝气蓬勃,蒸蒸日上,浑身充满升腾活力,只是罗伯斯在肌肉弹性、爆发冲力以及肢体比例等可见方面更胜一级;与之相比,2008年的刘翔就显得过于老成了,完全没有了志在必得的霸气。这又使我们意识到,如今田径项目的体能高峰期有可能前移了,例如男子速度类项目的最佳成绩年龄前移至21~23岁而不是24~25岁。是不是这样的呢?且看几个尽人皆知的实例。
8月16日晚间10点半钟举行的北京奥运男子100米决赛,牙买加的22岁选手博尔特以9″69的成绩,刷新了两个月前即6月13日他刚刚创造的9″74的世界纪录并轻松摘得金牌。而另一名牙买加短跑名将,前世界纪录保持者,26岁的鲍威尔在这次决赛中仅获第5名,与活力四射的博尔特相比,原本不可战胜的鲍威尔也显得衰老了。同场决赛中,21岁的美国新秀迪克斯,也战胜了年过25岁的队友盖伊而获第3名。在8月15日举行的女子200米蝶泳决赛中,中国19岁的刘子歌战胜澳大利亚的22岁的名将希佩尔而夺得金牌并刷新世界纪录;8月16日,又有一名19岁的英国女选手阿德弗特夺取800米自由泳金牌并刷新世界纪录。这表明,女子项目的体能高峰年龄段更呈前移趋势。仅仅一次奥运会,在田径和游泳这两大典型的体能主导类项目的竞赛中,就可以发现数以十计的体能高峰前移的例证。当然也有反例,美国30岁的泰勒,仍以47″的成绩夺得男子400米栏金牌。但总体说来,体能高峰前移的推测或估量,并非完全不能成立。当然啦,不论对体能高峰的落着年龄做何论断,涉及到每一名优秀选手时,都应做具体分析,切忌将此类论断标准化、权威化,用于训练水平阶段性提高的预期。
在此我们虽然对体能高峰前移有所预感,并也拿出一些例证,却完全不敢下一断言,只是觉得这是北京奥运的一点启示,说出来留待继续观察与思考吧。一叶知秋还是一叶障目,一点思考带来一点进步。
5 八金四重成因
北京奥运会游泳赛场上最大的亮点,毫无疑问就是美国男子选手菲尔普斯连夺8块金牌并连续创造7项世界纪录(其中有两项是4人接力)。全世界都震惊了,真是难以思议,这个人的体能怎么会如此充盈?其游泳竞速能力怎么会这般出众?他简直就不是地球人而是外星人嘛!在菲尔普斯接二连三摘得金牌并没有悬念地刷新纪录的时候,早有媒体人极尽能事,大展其千里眼、顺风耳、无处不在、无所不知的本领,试图真切地打探出奇迹背后的奥秘——从家庭遗传到个体特点,从日常饮食到作息习惯,从训练方法到设施条件,从母亲姐姐的讲述到同学朋友的回顾,一时间,大量信息报道铺天盖地而来,反而显得非常繁杂无序,令人除了感叹复感叹,也只能相信人间有奇迹。然而,同样采集这些信息,有理论框架,就可以将之渐次延连成一个完整谱系。
体能主导类项目的竞争势能,是由遗传、训练、营养、信仰这4大因素汇合生成的,从体能竞争方略的角度来看,就是材学-力学-化学-哲学这四环共振的结果。十几年前马俊仁所带女子中长跑选手的巨大成功,就可以用这四环共振原理来做出合理解释。且看,在选材环节,马俊仁专挑农村家境贫困的孩子,主要因为这些孩子从小就有吃苦耐劳、艰辛拼搏、还遵守规矩的品质,这种品质是后续一切高水平训练活动的必备前提。在以力学手段进行专项训练的环节,马俊仁以极其严酷的方式推行一套远远超出常人承受能力的训练方案,这是激烈竞争态势下相机而动、步步进逼而诱发出来的无奈而有效之举,舍此便无从参与高水平竞争。那么普通的血肉之躯如何能够承受得了超常负荷呢?这又连带引出化学助力环节,即适时适量补充运动营养的问题。马俊仁在这一环节上也有绝招,他娴熟地运用中国传统和现代科技的智慧,既不违规用药,又准确地找到了可以帮助运动员尽快消除疲劳、即时恢复体能的食品和药品,并亲自熬制,亲自监督运动员服用。想想看,既能高效实施逐级增大的极限负荷,又能在每次运动负荷之后使机体耗损得到充分补偿与调养,其运动水平焉有不直线上升直至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之理?但即便可以得到充分补养,艰苦卓绝的运动训练毕竟是令人生畏因而难以为继的,靠什么来长久支撑呢?这又涉及人的信仰问题。没有信仰,人就和其他动物一样,完全靠本能行事,例如拈轻怕重,趋利避害,随波逐流。可一旦有了信仰,人又很自然地会为了理想而自讨苦吃,会自愿放弃许多人人珍爱而又可以轻取的眼前利益,现代运动训练的无解脱枯苦性、高概率创伤性,小概率成功性等特点,使之特别需要这样一种精神质素来统领全局。在这个环节上,马俊仁的运作更加巧妙,他设计出“母鹿大仙”的神话,用来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先是强制运动员听信和服从,逐渐就将之变成她们的自觉行动。有了这四点一线方略,马家军很快便脱颖而出,并所向披靡。当然啦,马俊仁未能也不可能将这些成功经验提炼为稳固的训练理论,他身边又没有也不可能有与之相容的支持系统,一旦稍有内外干扰,整个体系便一朝瓦解,而且再也找不到复兴的路数。
按照这个模式来看看菲尔普斯的训练成果,应不难捋顺其基本思路和运作轨迹。首先,菲尔普斯的身体形状和比例指数特别适合于游泳运动。他身长1米90多,却又非常适称和灵活;他手大脚大,四肢颀长,胸阔髋窄,颅骨梭圆,似乎一切都是为游泳运动而定型铸造的。其实,如今我们所看到的他的体形现状,已附加了运动的改建作用,但由现状去推论原型,还是可以断定,菲尔普斯的身体条件是十分理想的。有了理想的身体条件,正巧他又参加了游泳训练,这就使得他占足了选材优势。
在难能可贵的选材优势的基础之上,恰好菲尔普斯又特别自觉地投身游泳专项训练。从赛场内外许多细节的表现可以看得出,菲尔普斯从小就接受了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相关领域的良好的教育和熏陶,所以他很容易就把爱好与事业融会在一起,不必别人督促,他自发地就能坚持刻苦训练。据他母亲介绍,这些年几乎每天他都要进行游泳训练,连节假日也不间断。据有关报道,菲尔普斯每天的游泳训练量是一万米左右。如果这个信息属实,那又给出什么启示呢?我们知道,由于水的阻力作用,相同的能量消耗,田径场上的跑速,大致是泳池里游速的4倍,也就是说,游泳一万米,相当于长跑4万米的运动负荷。这又是什么概念呢?4万米跑就是一个马拉松。以每年200天的正规训练来估算,每天游泳一万米,总计就相当于每年有8000公里的累积训练负荷量。年8000公里的训练负荷量又是什么概念呢?这是当今世界男子周期性耐力性竞速性运动项目的最大负荷或曰极限负荷。根据“公里数出冠军”的原理,一个选手若能够承受如此冠军负荷量,岂有不摘金夺银之理!当然啦,据报道,菲尔普斯的训练也得到优秀教练员鲍曼的悉心指导;从电视直播的画面上我们也看到,菲尔普斯也全方位地应用上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如泳姿、动作节奏,以及鲨鱼皮泳装。如此饱满殷实,如此无懈可击,力学环节上的训练优势也被他占尽了嘛!
但人们又会有疑问,如此高强度、大负荷的训练,何以支撑?这就涉及营养领域,即化学手段的辅助作用问题。菲尔普斯究竟吃了什么特效的人工合成剂,这当然是最高级别的国家机密,他不会说出来,外人也无从得知。但根据新闻报导,我们也可以试做一点分析。菲尔普斯的母亲告诉记者,说她的儿子饭量特别大,每顿饭都吃得很多。好了,这就是一条重要信息:消耗大,补偿多,无亏欠,耐负荷。其饭食的成分究竟是什么,我们虽不知道,但可以猜测:内含足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水。这6大营养素常人皆需,他这里则特别优质齐备;此外,肯定还有荷尔蒙制剂,这是运动营养的第7要素,常人无须外补,运动员则应适时补足。为什么呢?因为高强度大负荷的训练过程,不仅大量消耗6大营养素,而且也过量动用体内荷尔蒙,训练后若仅仅补充6大营养素而无视荷尔蒙体内存量急剧下降的情况,运动员就会疲乏无力、萎靡不振;若依靠机体自然恢复,那么一次大负荷之后就至少要等待3天以上的时间才能进行下一次训练。想想看,在当今如此剧烈的体坛竞争中,谁能这样坐等!马俊仁解决了这个难题,他的运动员可以持续多天承受高强度大负荷的训练,有一年(约1993)她们在半年内跑了114个马拉松的距离,即4000多公里,达到当今世界男子半年负荷量值的最高水平;此事后来被误传为一天跑一个马拉松(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年版,124页),结果呢,成功的经验反而被当作一种无须探讨的神奇。菲尔普斯的这个难题肯定也有人帮他解决好了,我们从其训练结果——竞赛成绩上可以确认,只不过对其实施过程尚不知其底细。
量材而用,极限负荷,营养支撑,三大要素齐备,一朝大获全胜,然此状何以持之以恒?菲尔普斯有没有精神寄托系统?我们虽不知其详情,但可以肯定,在以基督新教为国教的美国生活环境中,菲尔普斯即便不是新教教徒(他很可能是或应该是吧),也自然而然地会受到基督新教理念的深刻影响。西欧北美各国各民族在经由马丁路德发起宗教改革所形成的基督新教理念的引领和激励下,极大地推进了近现代资本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基督新教的一个基本教义就是,“上帝自己就是通过他的选民的劳动的成功而降福于他们的。”(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87年版,103页)信从这一理念的人,就会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并把劳动致富或事业成功当作对上帝恩宠的最好回报和荣耀。想想看,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会有多大!宗教与巫术、神话传说相比,是更高层次的信仰机制。遵循新教的基本教义,菲尔普斯自会把游泳训练看作神圣天职,进而,整个训练系统的材学、力学、化学三大环节的有效势能,也就不难被统括融贯起来,并孕化而成参赛夺标的实力。
以上这些就是我们对菲尔普斯在北京奥运连获8金的四位一体之成因的简约分析,当然啦,这也仅仅是竞赛致胜的三大要素之一的己方实力;幸运的菲尔普斯暂时没有与之匹敌的对手,电子计时和全程录像技术亦使裁判的公正性无可挑剔。就在本文撰写与修改过程中,传来菲尔普斯吸食大麻及事后公开道歉并被处罚停赛三个月的报道(2009年2月初)。大麻,虽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毒品,但确有怡情逸神之类的兴奋作用。这件事至少从一个侧面表明,菲尔普斯的游泳训练在化学助力方面绝非无所作为,亦非无懈可击。但一个成功经验一旦被总结出来,就已经具有超情景意义了。
在我国体育界,总是有那么几个并不懂得运动训练的人喜欢说上几句唯求政治正确的话——看到有的运动队训练活动太苦太酷,就以“要金牌还是要健康”的口号去横加斥责;听说有人倡导认知运动营养的化学助力,就用“化学助力就是兴奋剂”这一混乱推论来打闷棍;得知有人提及哲学与信仰,他那边立即棒喝“不要搞封建迷信”。结果是,明明应该认真研究的学术问题,却被设置成了忌讳莫深的禁区;明明是高效的训练手段,却只能私底下去做而不能口头上提及;明明知识结构的缺失尽人皆知,却很少有人敢于公开去补习。如此这般循环下去,可以设想,别说8金之梦,就是拿到一金半银也在很大程度上要靠运气。
6 体外助力取舍
人们在严厉批评体育比赛中违规用药的丑闻时,常常会把一句话说过了头,就是强调体育比赛中只能依靠人自身的体能,而不可借助任何外力。如果在同场比赛中,有人全凭自身体能,有人巧借外部助力,那么公平竞赛的原则就被破坏了。这在理论上是讲得通的,但在实践中却几乎从来没有兑现过。想想看,如今的体育比赛,若不借助任何外力,还能成行吗?
先说田径运动的跑道,从粘土跑道到煤渣跑道、石灰跑道、火山岩灰跑道再到塑胶跑道,而塑胶跑道又分作许多等级,运动员从中借得了多少外力?若将在优质塑胶跑道上创造的成绩与几十上百年前在粘土或煤渣跑道上创造的成绩相提并论,这公平吗?再说跑鞋,为了有效制动,避免后滑,增大弹性,并轻便合脚,如今已有多少优秀选手的跑鞋是高科技量裁定制的,对于那些无力定制跑鞋的选手,这公平吗?可以说,没有塑胶跑道,没有特制跑鞋,任何人都不可能跑进10秒钟的百米大关。撑杆跳高项目更明显,从木杆、竹杆、普通金属杆、铝合金杆,到尼龙纤维杆,且尼龙纤维杆也有若干质量差异,那根不变的横竿已被提升了多少厘米?一些运动员使用不同质料的撑杆进行同场竞争,这公平吗?毫无疑问,没有优质尼龙纤维杆,布勃卡绝不可能成功越过6米高度的横竿。
这次北京奥运会最引人关注的是游泳选手普遍穿着的各式各样的鲨鱼皮连体泳装。这种泳装的表面附有一层可以高效引导水流的齿状凸起,其质料伸缩性设计则有助于收紧腰身、避免皮肉震颤,这就不仅可以减小行进中水的阻力,还能对运动员的肌肉做功部位起到按摩助力作用。此外,水立方游泳馆的泳池还加深了半米,这样一来,水的浮力便增大了,运动员在水中克服自体下沉的用力减小了,向前行进的力度当然也随之提升了。泳装的改进,泳池的改建,两大外部因素合起来,就帮助每一位游泳选手都大幅度地提高了运动成绩,几乎每一个游泳单项的世界纪录都被刷新了。这使得几乎所有的参赛者全都兴高采烈,然而,对于此前未能借得这些助力的选手特别是那些纪录保持者,还有公平可言吗?再想一想以后的游泳大赛,若泳池不够深,水浮力不够大,本来有实力刷新纪录的选手却功亏一篑,这公平吗?我们还可以想到,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借助海拔2200多米低气压小阻力的高原地理优势所创造的一些成绩如8米90的男子跳远、43秒86的男子400米跑等纪录,均保持了20多年之久且至今亦极少有人能够问津,这又该如何解释呢?
对于大量的随处可见的运动设施方面的千差万别,人们往往忽略不计,而将关注焦点集中在违规用药上,岂不也有点滑稽?的确,如果有人仅靠力学层次的训练成就来参赛,有人却在力学环节之上巧借化学助力来与之同场竞争,那当然有失公允;但假如参赛各方均运用了力学手段和化学助力,又当如何看待他们呢?说化学手段损害运动员的身体,可谁不知道力学阶段的训练对运动员身体伤害的严重程度也可能登峰造极!话到这里,我们必须再思考一下,规范体育比赛的各种手法究竟要追求什么?追求健康吗?那就不要再搞竞技体育、不要再搞运动训练嘛!运动训练和体育比赛必然要打破身体均衡状态,进而不可避免地造成运动创伤。追求公平吗?那很简单,只须设置一个统一标准即可,不论是场地器材,还是食品药品,每赛先检查,违规即受罚。
其实,从北京奥运会中我们可以看得更清楚,比场地设施、营养条件等物质方面的不公平更为严重的不公平,是东道主优势。我国在竞技体操、艺术体操、花样游泳、蹦床等主观评分所占比重较大的这类项目上,取得了史无前例的大丰收,就是得之于东道主优势嘛!在上一届的雅典奥运会中,我国的艺术体操、花样游泳等项目就明显地被裁判组压分了,以至于我们一些教练员忍不住在电视节目上连叫委屈。东道主优势主要来自裁判员,而多数裁判员是会受到赛事组织者以及广大观众的导向性影响的。人性不改,东道主优势不可避免,我们只能坦然观之,只是想要点明:东道主优势是体育比赛中更大的体外助力。
比东道主优势更胜一筹的体外助力,是举国体制。所谓举国体制,就是动用全社会一切可以借助的人力物力财力,不计成本,不惜代价,务求确保竞争优胜或事业成功的一系列方式方法手段的整合系统。举国体制由苏联发端,曾盛行于整个社会主义阵营,不单针对体育,也施之于关乎国家荣誉、国防实力、尖端科技等诸多领域。依靠举国体制办体育,在很短时间内,苏联赶超美国,东德战胜西德,中国也取代日本而成为亚洲第一体育强国。依靠举国体制办奥运,当然也借助了东道主优势,在北京,中国首次高居奥运会金牌榜之首席。在举国欢庆之际,我们也应有所思虑:若论奥运公平竞争原则,举国体制正是最大的破坏者。若说以往曾经被国际形式所迫,那今后举国办体育的体制还能续存几何?
总之,时代发展到今天,体育竞赛已经根本不可能不借用人体之外的某种助力,问题只在于:有些助力完全没有求得公平均衡的可能,虽说一时难以撼动,但也应自觉地予以限定;有些助力纯属人性的弱点所致,人性不改,谁都对之无奈;有些助力则是科技发展的成果,即便不予褒扬,也实在无可指责,即便不予推广,也没有权力进行堵塞,关键就是恪守公平竞争的原则。体育比赛最讲求公平竞争,公平竞争也是整个社会的魂魄;发展体育必将有益于社会进步,社会进步了才会有尽其可能的公平竞争可以言说。
雅典奥运的启示,苦口猛药,谁人畏尝怕多?
北京奥运的启示,历历在目,谁人曾与评说?
伦敦奥运的启示,尚待蕴蓄,谁人欲往捕捉?
参考文献:
[1] [ZK(#]中央电视台第5频道2008年8月8日-24日直播北京奥运会的绝大多数节目.
[2] 凤凰卫视中文台2008年8月8日-24日播放的体育节目及北京奥运会专题报道.
[3] 文摘报,2008年8月-10月关于北京奥运会的报道
[4] 张洪潭. 体育基本理论研究[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