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让大萧条时期的美国疯狂
2009-04-15周兵
周 兵
1930年春,梅兰芳和他的20位同事乘船由上海前往美国。78年过去了,那艘美国游轮早已变成废铁,但在那一天的清晨,汽笛声响过后渐行渐远的“加拿大皇后”号却永远地留在了中国人的记忆中。
今天很多外国人来北京肯定得看京戏,可在民国初年那会儿,西方人把进中国戏园子当作是丢身份、不体面的事,这样的情形直到1915年美国驻华公使偶然看了梅兰芳的演出后才有所改变。美国公使离任前说了这样一句话:“若欲中美国民感情益加亲善,最好请梅兰芳去美国一次。”他的这番话打动了梅兰芳,于是梅兰芳和他的一些好友开始了长达八年之久的准备工作。
1930年,北京的梨园行当“元旦开台”,戏迷们把戏园子坐了个满满当当。戏虽看得过瘾,不过不少戏迷的心里还是觉得缺了点什么,因为他们非常喜爱的梅兰芳没露面。
1930年2月8日,纽约的一家报纸上出现了这样一行标题:“受五万万人欢迎的大艺术家梅兰芳来到纽约了!”同年2月16日,京剧就是在这里第一次登上了美国的戏剧舞台。
梅兰芳当晚演出的剧目有《汾河湾》、《剑舞》、《刺虎》等。当时的美国人仿佛是一夜间就接受了梅兰芳和他的表演。梅兰芳在纽约一炮而红,两个星期的戏票三天内便预售一空,以致后来不得不又在国家剧院连演了三个星期。大萧条时期的美国被梅兰芳迷住了。5美元的票价被票贩子们炒到了15美元,算得上是大萧条时期百老汇的天价了。
梅兰芳在美国的每场演出结束后,谢幕常常要多达十几次。观众提出要上台和梅兰芳握握手,梅兰芳答应了。可几十分钟过去后,还有很多人拥挤着等在后面,后来剧团里的人仔细一看,才发现许多握完手的人又重新上来再接着握手。
当时的美国对梅兰芳有这样的评论:
东方是东方,西方是西方,这对孪生子从未相遇过,但现在他们毕竟相遇了,这一情况体现在梅兰芳的身上。
梅兰芳在舞台上出现三分钟,你就会承认他是你所见到的一位最杰出的演员,像这样的艺术过去在纽约压根儿就没有看见过。
在以后的半年时间里,梅兰芳在西雅图、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圣地亚哥(圣迭戈)和火奴鲁鲁(檀香山)等地继续演出,“梅旋风”在大萧条时期的美国也越刮越大,到处是如痴如狂的观众、赞誉不断的评论和觥筹交错、仕女如云的招待会……
不过有一位美国人没能一饱眼福,他就是胡佛总统。梅兰芳在华盛顿演出的当天,胡佛恰好在外地。事后,胡佛特地打电话邀请梅兰芳再来华盛顿,由于下一站演出的门票已售出,一向很守信用的梅兰芳只能谢绝了胡佛的好意。为此,梅兰芳和胡佛都遗憾了好长一段时间。
梅兰芳的访美演出,也受到了美国教育界的高度重视,洛杉矶波摩拿学院和南加州大学分别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这是美国学界对梅兰芳表演艺术的认可,也是对他在中美文化交流方面所作的杰出贡献的感谢。
编辑吴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