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在校大学生眼中的就业问题
2009-04-15迟涵
迟 涵
由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经济的方方面面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同时也造成了我国就业形势雪上加霜的局面。作为一个今年即将毕业的大学生, 这场危机给我们就业带来的“寒流”,无疑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
近年,各地大学采取的扩招措施,使大学毕业生的数量猛增,并呈继续增长态势。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每年的大学毕业生仅为几万人;1990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为三十多万人;到了2006年,这个数字变为四、五百万人。据教育部统计,2009年全国的大学毕业生将会达到611万。在如此庞大的毕业生队伍中,相当一部分人即将面临着“无业可就”的尴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的一位研究员说,2008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到70%。这样一个数字让我们难以满意,但是由于08年底爆发的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正在减速、许多单位都在冻薪减员,无疑09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环境更加恶劣、就业率更无法让我们满意。那么,面对这样严峻的现实,我们到底应该做些什么呢?
首先,从政府来讲,应该多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岗位,创造就业机会。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已经使许多有经验的在职人员面临失业的情况下,有关政府部门更应当出台相关政策来促进大学生的就业,例如完善市场体制和高校专业设置,避免有些专业过热而有些专业无人问津;改变某些地方以户籍为理由对外地大学生就业的歧视政策,保证大学生就业的公平、公正;利用公共资源促进社会各行各业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其次,企业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一个企业,单单靠每年几场的人才招聘会,是很难招到需要的人才的。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也对招聘会的形式感到困惑甚至失望,眼下,我身边的几位同学,已经举白旗放弃了以这种形式的应聘求职,原因是“不想找不到工作还被挤成了照片”。所以企业应该利用多种形式和渠道招聘所需要的人才。同时,企业也应该改变对大学生的看法,不要片面强调实际经验,眼光放长远,看到他们虚心努力、可塑性非常强的优点。所以,录取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就是为企业储备后生力量,经过培养与淘汰,他们之中必然有些人会脱颖而出,成为企业今后骨干和精英。而且企业的许多工作并不复杂,大学生一教就会,而他们的报酬要求相对较低,这样实际上减少了企业的用人开支。因此,企业应该及时调整并检查对所需人才能力的要求,避免出现人才高消费。所谓人才高消费是指过分要求用人能力以导致许多大学生可以胜任的工作,企业却花重金请高学历、高能力的人来完成。这样,不但造成了人才的浪费,也减少了大学生的就业机会。
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对于我们这些即将踏入社会、面临就业的大学生来说,面对这样一个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应该把眼光放长远些,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恰当的就业定位,不可对薪水和福利过分理想化,因为这样往往会导致很大的心理落差,造成很多潜在的发展机会在手上溜走。找工作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我们应该摆正心态,戒骄勿躁,不要轻易气馁,毕竟这只是人生众多关卡中的一个。另外,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不同能力和要求结合当下的形势来做出切实的努力。比如有些大学生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而有些大学生则认为毕业后海外“镀金”更能够满足现阶段的自我要求。其实无论是哪一种选择,都要脚踏实地,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来做决定。大学生还应该积极参加学校里的就业指导,向老师、长辈取经,抓住任何一个可能的机会。然而,我认为,在众多因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我们的综合能力是否在众多待业者当中有一定的竞争力。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宝贵的学习生涯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各方面的能力,主动、积极获取知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成为综合性人才,这样,我相信,找到工作便指日可待了。
总而言之,对于我们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在2009年新春之际,我们应该以一个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当下的困难,知己知彼,最后达成自己的就业愿望。正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