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
2009-04-15田惠中
田惠中
摘 要 中学数学在深刻认识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必须全面落实数学教育内容的转变。在教学中,教师要会变、善变,注重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 新课标 数学教学 学生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家教育部组织实施新一轮《数学课程教材改革方案》。通过学习和探究国家颁布的《新课程标准》、专家学术报告及相关报刊、杂志,充分领略到课程内容的转变日趋完善,课程的创新日趋加快。正确认识和学习新课程标准,有利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促进教学改革。
一、重视课堂教学,体现师生互动
(一)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推进素质教育
中学数学在深刻认识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必须全面落实数学教育内容的转变。在教学中,教师要会变、善变,注重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教师单方面的积极性为师生互动性;变重视学习结果为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变单一的课程为综合课程;变内容的定向学习为研究性学习;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合作交流,便于操作实践,体现创新,培养学生认知能力。
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邵瑞珍教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提出的分析教学任务、确定学生的原认知水平、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三个环节明确指出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方法。我们只有要遵循教育教学原则、学生认知规律,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灵活选用和处理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和认知水平,才能推进素质教育。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正是对这一观点的实践和验证。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促进主体发展
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构建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就是把对社会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与期望变为学生自己的学习需要的过程。”把学生潜在的学习要求和积极性调动起来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因,是决定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
二、注重学生创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体现人文教育
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全面提高素质教育刻不容缓的课题。而新课程内容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了学生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因此把创新教育与人文精神有效结合,可以为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提供物质保障。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随着年龄和学段的增长不断提高,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科学与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走向生活,探索数学的奥秘。如:教学“计算图形中线段的总条数”的应用题时,先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每两人握手来进行对比教学,再从班级学生中找三、四、五……等人,实践得出握手的次数,从而总结出图形中线段的总条数的寻找技巧,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书本知识得到拓展,对学生即有创造性思维训练,培养听、说、算、记的能力,又鼓励了学生大胆质疑,丰富学生想象空间,且渗透友情、亲情等各方面的思想教育。
三、正确开展生活世界的综合,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体现了综合化、生活化、个性化的课程。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改革了课堂教学结构,改变了教学方式,富于创新精神。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再现。正确开展势在必行。
(一)走进生活,步入实践,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赞可夫认为,具有实际操作能力,是现代新人的标志。这一观点与杜威的“从做中学思想有相同之处”。再有陶行知的“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当今的魏书生的“享乐人生”,均表明今天的教育要开放课堂,走进生活,亲自实践,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如果学生厌学,我想再优秀的教师也不能持续地上完这节课。所以在数学教学内容上,我们不应把视野缩小,而应根据每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行有意综合,选择适合学生做的、学生玩的、学生学的,充分实现自身价值的活动课程,让学生去探索,去交流,去总结。
(二)给学生合作探索的机会,鼓励自主开发
从学生个性发展的起源来说,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主要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先天素质也起着一定作用,但不是决定性的,决定性的因素是后天的个人经历、生活条件、社会环境,特别是与周围人的关系。 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受到年龄的限制,低年级学生独立开发、自主探究的能力较差,依据这一特点,教师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让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从而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
(三)及时评价,促进个性健康成长
评价的好坏直接影响中学生的个性成长,学生个性的成长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发展,因此作为一名教育者只有认真对待学生、关爱学生,才能促进学生个性健康成长。我们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往往需要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但是无论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教师都应做出合理的评价,鼓励学生敢说、敢造,尊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不歧视学困生。
综上所述,我们在遵循《新课程改革》的前提下要大胆改革,不断创新,运用新的教育理念,正确对待数学教学,构建21世纪数学教育的美好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