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专政治思想教育课现状分析与对策

2009-04-15黄品轩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2期
关键词:现状对策分析

黄品轩

摘 要 就中专思想教育来说,其实质是德育与政治教育的统一,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而当今中专政治课与社会生活、德育教育严重脱节。要实现政治课与生活、德育教育的统一,中专政治课必须变革,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 中专政治课 现状 分析 对策

一、中专政治思想教育课现状

(一)中专政治思想教育课教学目的

中专政治课教学的目的就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政治素质、纪律素质、心理素质等。这个功能决不是应试教育所能涵盖的,如果让政治教育仅仅在应试教育的轨道上运行,就无法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要求,否定它的存在价值,最终只能窒息它的生命力。我们在强调政治理论教学时,也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教育、道德教育。长期以来,由于政治课远离学生实际,使学生普遍失去了学习兴趣。从教学效果看也不尽如人意,往往出现政治课考试成绩与学生实际政治素质两张皮的现象,即人们通常所指的高分低能。要以先进的思想教育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的头脑,帮助学生正确思考分析各种社会问题,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和探究能力。

(二)当前中专政治课教育存在的问题

现行中专政治课教育对于引导广大中专生的健康成长,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它的弊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个人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而日益显露。

1、政治化的教育目标

解放以来,由于不断的政治运动把教育推上了政治的舞台,中专思想政治教育远离了生活,成为了政治斗争的工具,形成了“高”、“大”、“空”的政治口号,树立了遥不可及的圣人理想。主要表现在理论上,淡化道德教育内容,强化为政治服务的目的;实践上,教育者往往把道德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来处理,甚至评价人的道德品质,也以政治做标准,“试图以政治上的要求、某种政党伦理来“纯化”、裁剪人的丰富和整全的生活,以政治规则来覆盖生活的全部,从而表现出对人的真实生活的遮蔽和政治的泛化,使人的生活丧失了应有的道德意蕴的同时也使政治失去了其本来的面目”

2、教条式的教育内容

生活世界是我们常人所能感觉到的在这个世界中,人是以直接的生活经验来直观世界的,因而中专政治课教育内容应是源于学生生动活泼的生活。而我国现行的中专政治课教育,特别是其中的《经济政治》、《法律知识》课程内容,大多是从生活世界中抽取出来,以理论知识为载体,与学生生活着的周围世界相隔离。失去了生活根基的中专政治课教育内容变成了没有情感、意志的抽象的东西。使学生很难从自身的结构和需要中找到与之相一致的契合点。这无法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认知性的中专政治课教育内容,只能教给学生知识性的概念,学生也只能把获得的理论、规范作为知识予以掌握,而无法将其内化为思想政治素质。这就消解了中专政治课教育的实践性,导致“言”“行”分离,甚至有“言”无“行”。因此,我们的教育出现了一些为师者费解的现象:一些平日政治课成绩优异的学生,在参加集体活动时也总是躲躲闪闪,缺乏集体主义观念和集体荣誉感;还有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之间,常相互嫉妒、不信任,闹不团结,没有团结互助精神和广阔的胸怀。诸如此类现象,就根本原因来说,都是因为我们的教学内容严重偏离学生思想实际所致。

3、呆板的教育评价

在现行的中专政治课教育评价中,纸笔测验成为政治教育评价的主要方式,甚至是唯一方式。这种评价方式会导致的结果是科学性不强。所测验出来的相关分数的高低是无法说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而且这样评价很少考虑受教育者产生这些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情感,这容易造成评价的不全面,甚至还会出现个别学生为了分数产生种种不道德行为的现象。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真正践行了的道德是无法通过单纯的纸笔测验而评价出来的。同时,在对不同层次对象的思想政治评价上制定的统一的甚至是理想化的标准来要求他们达到统一的层次的做法,忽视了对象的个体特性,以及政治意识的差异性和层次性,只会使政治教育流于形式,而且,过于理想化的标准还会将被评价者置于无形的压力中,使他们感受不到自己的进步,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很容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再加上政治评价几乎是教育者在唱主角,这由教育者全权决定的政治教育评价方式实际上也脱离了受教育者的生活。

二、中专政治思想教育课运作机制的变革

(一)教育内容要联系实际,突出生活性

传统思想政治课,从内容上看,向学生传授的是现成的规范和知识。教师是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结合自己的理解,建构出精彩的教案。在课堂上,老师采用讲述的方法,有时也采用启导法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的现成结论,并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渊博的知识旁征博引地演绎“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不能这样做”的道理,最后让学生接受“怎样做”的规范。其目的是引导学生按教材、教案预先规定好的知识点思考问题,回答出准确答案,以达到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目标。这种远离学生生活的思想政治课内容很难触及学生内心情感、使其产生情感共鸣,进而使其认同思想政治课内容,并自觉外化为实际行动。这样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专门的课程、单纯的知识条目和规范为主,往往脱离了学生真实的生活情景,学生从中专政治思想教育课中学到了一大堆的思想政治知识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陷入迷茫。

因此,在中专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主张内容的选择要联系生活。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其本身具有的几个优势:首先,内容联系生活,能够保证思想政治在方向上是正确的。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使得一些思想政治新观念(包括合理的、不合理的)层出不穷,我们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选择那些合理的源于学生现实生活正确的内容按照前文我们对学校德育回归的生活的解释;其次,内容联系生活,能够保证所要教授的内容或培养的思想政治品德富有生命活力和充满生命气息。虽然联系生活的思想政治内容在原理、规范、准则等知识与原来一样存在着逻辑性、系统性、客观性,都可以作为条文写在纸上。但不同在于,它是建立在人们交往的利益、情感、习惯等基础之上的,是鲜活的,是包含着人对生活意义的理解、追求和向往,是凝聚着人的精神和意志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提高实效,走出困境,必须从单纯的知识教育回归到学生自己的生活世界中,务必在教学中开发“原汁原味”的生活化的教育内容。

(二)利用网络空间,拓展学生思维

近几年来,互联网的发展非常迅速,被视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传播媒体”。如今,中专生的生活、工作、娱乐都越来越依赖于互联网。互联网给教育带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首先,由于网络没有时间上的限制,24小时内几乎都可以上网吸取各种信息,这就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打破了时间上的限制,拓展了时间上的更加广阔的范围。网络也没有地理空间上的界限,学校的“围墙”概念将逐步消失,不同学校、不同地区乃至不同国家的学生可通过网络共享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还可在网上向教师咨询或共同探讨交流感兴趣的任何问题,甚至可以在同学间、“网友”间交流探讨问题。网络,海量的科技信息给学生带来了崭新的学习方式,也给我们教学提供了一个极具个性的特色教育环境,学生可以在不受外界控制下,自由交流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意见,真正实现了畅所欲言。同时网络的匿名性使教育者能够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想法,对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在网络上组织讨论。学生对此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会感到枯燥无味,也不会掩藏自己的想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便于开展,而且非常容易达到效果。互联网的虚拟性,打破了各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师生之间的种种不协调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民主化和现代化。针对互联网双向选择的特点,增设适合的具有吸引力的多种栏目,如,电子信箱、心理咨询、热线服务等等,这既能为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又使其成为师生之间交友谈心、宣泄情感的一个重要场所。

(三)利用开放性教育,重塑学生价值观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定位在培养理想中的一尘不染的圣人,唯恐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污染了学生,影响学生的成长。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往往是封闭、保守、拔高,脱离现实的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 “禁、堵、防”的教育方式,把一个精心打扮过的世界展示在学生面前,惟恐学生受到不良影响,其结果事与愿违。因为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的生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开放程度。不仅“新的信息技术将造就一座座无围墙的学校”,而且,整个人类之间的交往已逾越了国界,走向全球,“地球村”的概念己成现实,全球化已经成为我们身边活生生的现实。随着全球化浪潮的进一步推进,随着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进一步改革,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发生的融合和冲突日益明显,多元文化、多元价值已成为所有社会领域都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社会已走向真正意义上的价值多元化,我们不得不经常面临一些多发的、难以预料的价值冲突。

中专生更是面临多元价值观选择的困惑。面对选择的世界,中专思想政治课如果再用封闭单一的模式,运用强制灌输的手段,去教给学生一些死知识,己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好奇心、叛逆心强的中专生,对成年人越阻止的东西,越充满好奇,越想方设法尝试。再加上社会经验缺乏,判断是非、美丑、善恶、真假的能力较弱,极易上当受骗。所以,在多元社会生活里,思想政治课就要与学生一起面对现实生活世界,在课堂上给学生设计或呈现现实生活中的有争议的价值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和争辩,尽可能充分、客观、具体、全面,让学生来处理、讨论、找答案,通过学生不断地认真思考、深入探究慎重选择,最终形成自己的思想政治观念。如“全球化与发扬爱国主义”“全球化与民族文化的保护”等人们争议的焦点,也是学生最困惑的地方。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大胆地把这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通过学生的辩论和思考使学生学会了辩证地思考分析问题,进一步认识到全球化主要是指经济上的全球化。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离开世界经济联系而孤立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世界各国、不同民族的文化、价值观不可避免地相互冲突和融合,这也是各国开阔眼界,相互学习的好机会。任何一种民族文化,价值观都有其精华和糟粕,这就需要我们分清哪些是文化垃圾和精神糟粕,什么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更需要我们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法国思想家蒙田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让人去过幸福而愉快的生活。他格外强调教育与生活的统一,因为,在生活里到处都有教材,到处都有课堂,一个房间,一座花园,独处或与同伴在一起,早上、晚上,所有的时间,所有的地方,都可以学习。实际上,道德的终极意义不仅在于让人去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更在于使人获得幸福和欢乐。德国哲学家费希特认为,人的生命的目的就是自我的提升,在现实中向那个最高最美的“无限”和“绝对”靠近。然而这一切都是不能离开现实的生活世界的。中专思想政治教育从内容到形式的变革与发展,就是要在现实生活中让学生向那个最高最美的“无限”和“绝对”靠近,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规范,道德回归与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高德胜.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陶行知.生活即教育,见中国教育改造[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4、叶文梓.从"知识世界"走进"生活世界"—对学校道德教育基础的反思[J].浙江社会科学.2001.3

5、张华.论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J].1998.1

6、郭元祥.生活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础教育论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4

7、刘济良.回归现实生活的道德教育[J].教育科学,2001.(2)

猜你喜欢

现状对策分析
诊错因 知对策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