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的艺术

2009-04-15

初中生学习·中 2009年2期
关键词:活埋寇准燕国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语言是沟通的重要手段,运用得体的语言不仅能够事半功倍,还能为你创造一个能言善辩、巧舌如簧的形象。中国历史上从来不乏说话艺术的大师,“说客”一直在中国古代的政治斗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言谈辩说,充分体现出汉语言的智慧,其艺术性往往令人拍案叫绝、惊叹不已。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览他们的风采,在轻松阅读中增强对中国历史和语言文化的兴趣。

鹬蚌相争

战国时期,赵国打算进攻燕国,苏代便从燕国到赵国游说赵惠王。他对赵惠王说:“刚才臣来时,经过易水,蚌正在出壳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渴死你。河蚌也对鹬说:‘我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饿死你。它们俩谁也不肯放开谁,渔夫来了,就把它们俩一块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说得好。”于是放弃出兵攻打燕国的打算。

●苏代没有干巴巴地谈大道理,而是用了一个“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形象地向赵惠王将攻打燕国的危害揭示了出来。赵惠王被说服,放弃攻打燕国的计划,而苏代完成了使命。

少年救难

楚汉相争之时,彭越背叛项羽,项羽大怒,率兵亲征。项羽先攻下彭越占领的外黄县,命令县中15岁以上的男子全部集中到城东,打算全部活埋。外黄县令的管家之子刚刚13岁,挺身而出,前往营中见项羽,说道:“彭越劫夺外黄县,外黄县的居民都十分的恐惧,因此想投降,只等大王到来。可是大王来后却要活埋他们,百姓怎么能有归顺之心呢?这样一来,自外黄县以东,彭越所占据的十余座城镇中的百姓都将惶恐不安,还有谁肯自愿投降了呢?”项羽认为少年说的话有道理,于是将要活埋的人全部释放了。

●在这个故事中,这位少年一方面表示对项羽的恭维,另一方面又分析了活埋人对项羽造成的不利影响,使项羽放弃了活埋外黄县人的愚蠢打算,并且使成千上万百姓免除了一场浩劫。

妙解“老头子”

清代乾隆时,大臣纪晓岚一次在翰林院与一些人聚谈,正值盛暑季节,热得只能光着膀子。这时,乾隆皇帝暗中访察,来到翰林院,纪晓岚慌忙藏进夹墙中。隔了好半天,纪晓岚听不到有人说话,便探出膀子问:“老头子走了吗?”这时皇帝还没离去,纪晓岚显得十分狼狈。皇帝问他“老头子”是什么意思,纪晓岚说:“万寿无疆称为老,首超出一般称为头,大天之子称为子。”乾隆皇帝称赞他解释的好,就没有怪罪他。

●纪晓岚对“老头子”的解释全是颂扬之辞,又很诙谐,使乾隆皇帝不好发火,还称赞了他。

寇准识离间

宋代,寇准曾镇守大名府。一次北使来见,言谈中问寇准:“相公德高望重,为何不在朝中做宰相?”寇准说:“这是因为主上认为朝中无事,而且北门钥匙除了寇准之外,无人可以掌管。”

●北使的问语,是讥讽寇准不被重用,更险恶的用心是挑拨寇准与皇帝的关系。而寇准的应对,说明自己镇守大名府不是遭贬斥,而是受重用,不但维护了君臣关系,而且给北使的挑衅以有力的回击。

编辑/戴谨宇

猜你喜欢

活埋寇准燕国
苏春燕国画作品选登
宰相识人
助燕伐戎
《活埋》:逼仄空间的社会图景与人性隐喻
活埋和埋活
寇准与水晶饼
被活埋的人有多少机会可以生还?
北宋名臣寇准与邯郸
寇准挽衣留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