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图书特卖会成为常态……

2009-04-15王干任

出版参考 2009年23期
关键词:价格战低价新书

王干任

过去在台湾,每到岁末年终,总有出版社拿出库存书、滞销书来办图书特卖会,有8本1000元新台币(下同)或20本1000元,也有打三折五折的,甚至有买个环保购物袋任你装到满为止的。总之,绝对是超低价。

其中,不乏经典好书,如时报出版的近代思想图书馆系列中的社会人文科学原典,远流的传播馆、小说馆、西方马克思主义丛书等等。由于特卖会多在出版社里小规模举办,所以时间一般不会超过一周。

当年的出版社图书特卖会,以清理库存书为主,其中也包括回头书(已经到书店通路转过一圈最后被退回出版社)和风滞书(配送过程中被损坏的书)。或许出版人觉得将这些只有点瑕疵的书,送去裁切报废太过可惜,堆着又占空间,索性举办低价特卖会,回馈社内同仁、家属与出版同业,还有那些消息灵通的读者(以前这类消息都不太张扬)。

不过,近年来的图书特卖会,有越演越烈的趋势,早已不只是出版社清理库存书那么简单。

开始以超低价玩起图书特卖会的元凶,应当属台北书展。早几年,台北书展是两年举办一次,每次吸引众多爱书人到场参观,部分出版社为了抢业绩,开始端出超低价抢客,记得某一年专门经营社会科学出版的桂冠图书公司,以六折来推销刚出版的新书,其中不乏罗兰巴特等大师的中译本,那是台湾读者热衷追读西方社会人文科学经典的年代,这样的低价促销是很有话题性的,而且似乎也能创造很好的销售业绩。

再后来,就有很多出版社纷纷跟进,不但新书在书展期间推出超低优惠价,而且一些出版社也开始将自家仓库里的滞销书拿出来做三折五折清仓大甩卖。

从此以后,低价特卖会一发不可收拾,不但台北书展办,出版社自己办,就连书店通路也要求举办,而且还是跨出版社的大规模图书特惠活动,例如诚品书店的旧拍、晒书节,就力邀台湾各大小知名出版社拿出库存书、滞销书、回头书甚至部分新书,以3本150元、300元等包套价格,大力促销。

网络书店看到实体书店的特卖活动办得如火如荼且业绩不错,也纷纷跟进,从2007年底开始,图书特卖会活动在台湾变成了一种全年无休的常态性活动,出版社轮流出现在不同的图书零售通路。一些网络书店业者看到低价促销的销售力,带头推出每日六六折,将图书价格战推向高潮(台湾的书店进货成本一般落在定价的60%—65%,为了六六折销售,出版社得将进货成本压低到定价的42%甚至更低,虽然能赚到业绩,但利润非常微薄)。于是,荒谬的情况出现了:过度频繁的价格战,导致图书的定价不断上涨(近两年涨了10%—20%),但这些上涨好像只是为了让折扣更低的一种手段,现在很少有人会以正常定价去买书。

的确,价格战对于暂时的销售业绩有所帮助,但是,当价格战杀的太凶且太频繁的时候,却会给读者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特别是那些买书量大且总在新书期间就以八折九折的正常折扣购书的读者。毕竟,如果有那么多书只要等上3个月或半年就能以三折或五折的优惠低价买到的话,我何必当冤大头掏钱买昂贵的新书?特别是那些不需要赶潮流的非畅销书。

特卖活动像鸦片,吸了可以提神,此后却上了瘾,非吸不可,不吸就不能拿到好业绩。但是,特卖活动办得太频繁甚至常态化,却是对图书市场的扼杀,会让读者越来越刁钻,越来越不肯掏钱在新书上市期间购买,大家总是抱着反正将来一定会打折的心态等待。我以为早些年台湾好不容易掀起的小说阅读热潮在去年开始退烧,除了供给过剩、过度竞争之外,图书价格战玩得太凶,让消费者却步也是原因之一。

其实,当前出版社或书店办图书特惠活动,已经不像当初是为了出清库存或风滞书,而是为了拼业绩。也就是说,商家的业绩越差,越需要低价特卖促销活动帮助完成销售业绩,以图书特惠活动来弥补可能出现的营业额不足。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举办图书特卖会的频繁与否可以作为一个地区图书销售业绩好坏的参考指针,是衡量一地区是否出版过剩而销售力不足的重要参考。

自2007年底以来,台湾各通路与出版社纷纷办起图书特卖会,甚至过去不曾举办图书特卖会的出版社和书店通路都下海了,足见台湾图书零售市场的严峻。

只是,面对早已玩烂折扣战的图书零售市场,我很怀疑现在再推出图书特卖会吸引力有多大?除了那些真正好的长销书可以回暖外,那些老是出现在不同书店通路的常客,恐怕卖得再便宜,也还是乏人问津。图书特卖会是个恶性循环元凶,最好还是不要开始为妙。

猜你喜欢

价格战低价新书
低价≠实惠 吃喝玩乐购,切记避开这些“坑”
Cartoons
不打价格战也能赢得漂亮! 2020年虾苗企业要打的是价值战
新书速递
沉着应对价格战 创新引领行业良性发展
为什么高价总能打败低价?
复合肥低价促销是否会成常态
新书推介
合理低价法在公路工程招投标中的应用
从手机价格战所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