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日报社逐步成长时期概述

2009-04-14《湖北日报社史》编辑室

新闻前哨 2009年1期
关键词:湖北日报报纸农村

《湖北日报社史》编辑室

1957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是我们国家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十年中,虽然遭到过严重挫折,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奠定了共和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这是这个期间党的工作的主导方面。

这个时期,《湖北日报》对于经济建设的宣传报道倾注了大量心血,工作卓有成效,先后推出过一批很有影响的报道,如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勤俭办企业的报道:“武”字头大型国营企业的报道: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的报道;国庆十周年成就报道;掀起大办农业和水利建设高潮的报道:大力推进技术革新运动的报道:全面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报道;积极推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简称《农业六十条》)和其他一系列政策的报道等等。与此同时,报纸重视国际、国内时事和经济建设形势宣传,突出报道祖国各地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和重要经验,大力宣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勤俭建国。这些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建设的报道,形成巨大的冲击力和影响力,对于鼓舞、激励群众,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顶住西方压力,凝聚民族精神,发挥了报纸特有的作用。在宣传先进人物、倡导社会新风方面,《湖北日报》除了突出报道全国典型雷锋、焦裕禄的事迹和广泛学习雷锋、焦裕禄活动外,还大张旗鼓地宣传了马学礼、梁彦斌等全省工交战线的模范人物,宣传了蒋桂英、夏菊花等文艺界的先进人物,比较客观地宣传了一批山区建设典型。这一时期的经济报道和典型报道,难免或多或少的有一些“左”的印记,但是,在当时都产生过较深远的社会影响。有些报道也积累了成功经验,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这十年中,党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有过严重失误,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1957年以后的一段时间,我国发生了一系列教训深刻、发人深省的事件:1957年夏季开始的“反右派”斗争和紧随而来的“反右”扩大化: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以及高举“三面红旗”:1959年的批判“右倾机会主义分子”,1962年“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口号的提出……在这样一些历史大背景下,由于盲目“跟风跑”、“赶浪头”、追求“轰动效应”,缺乏调查研究、唯上不唯实以及对相关专业知识掌握不足等因素,《湖北日报》的宣传报道工作,一些方面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失误。

“反右派”斗争是在整风运动的过程中开展起来的。自此以后,“左”的错误思想在新闻工作中进一步滋长起来。对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和批判“右倾机会主义分子”,批判“右倾”思想,《湖北日报》都“跟风”进行了宣传报道。这些报道,有的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有的损害了党内民主作风,伤害了一些同志,使新闻事业受到了不利影响。1958年到1960年,在高举“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口号之下,社会政治生活中“左”的错误思想达到新的高峰。《湖北日报》有关“左”的报道难以避免。对于“大跃进”,报纸在宣传报道上的失误,主要表现在宣传生产建设成就方面的高指标和“浮夸风”,宣传推广先进经验方面的“瞎指挥风”。宣传调整生产关系方面的“共产风”。“大跃进”浮夸报道危害严重;“大办钢铁”报道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农村人民公社初建时的报道,不切实际地推行了农村所有制变更:宣传总路线则片面地强调其灵魂就是高速度、“大跃进”……这一时期,在知识分子问题上,报纸的新闻报道还把众多的科学家、教授、工程师当作“保守派”、“观潮派”、“促退派”,还宣传所谓“插红旗、拔白旗”,对一些专家、学者进行了错误的批判。上述这些报道,尽管有的是“上面”的意志,报纸本身仍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相关报道对实际工作造成了不良影响,也是《湖北日报》自创刊以来最沉痛的一些失误,从中可以吸取的教训很多。

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某些失误,不可抹煞湖北日报社的发展和进步,也没有影响湖北日报人对事业的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因此,湖北日报社在这十年中总的趋势是:在取得成绩、积累经验、吸取教训中不断前进、逐步成长。

1961年起,随着中共中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和调整知识分子政策,制订《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湖北日报社从党组到基层,正视1958年到1960年三年间报纸工作的某些失误,认真总结三年间报纸工作的经验教训,强调实事求是,提倡调查研究,坚持政策导向,使新闻报道出现了新的气象。一批有关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强调实事求是、正确认识形势、贯彻落实政策的报道应运而生。系列报道《江汉纪行》、有关农村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报道、有关动员各方面力量大办农业的报道等,都做得有声有色,有效地推动了实际工作。但是,由于当时“左”的错误在经济工作中并未得到彻底纠正,《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并未得到全面贯彻,政治思想方面的“左”的东西仍在发展,特别是1962年10月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口号以后,“左”的错误的东西又在报纸宣传中继续出现并逐步增加,以致什么报道都要与“阶级斗争”这个“纲”挂钩,许多报道都要硬性地贴上某种“标签”。《湖北日报》的新闻报道在这种情况下难免出现偏差,“上面”对贯彻《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的宣传设置了种种限制,正确的农村经济政策宣传一度受阻。

这一时期,《湖北日报》的言论、理论宣传占有较大比重,有成功的经验,也有错误和失误。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后来人借鉴;部分错误和失误,教训也十分沉痛。文艺宣传方面,歌剧、电影《洪湖赤卫队》剧评、影评热烈,《东湖》副刊也刊登过不少好的文艺作品。但是,在“大跃进”的声浪中,《东湖》副刊大多刊登的是“跃进歌声”之类的体现狂热思想的作品。1964年前后,报纸又对一些文艺作品、学术观点以及文艺界的一些代表人物,都有过一些过头的批判。然而,《湖北日报》从当时实际出发,比较重视思想问题的引导,如组织刘介梅“忘本回头”、思想转变的大型系列报道,在报纸上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讨论,开办“思想通信”专栏等。这类报道,较好地做到了读者与编者互动。根据不同情况不定期开设专栏,是这个时期办报的一个特点。“怎样办好生产队?”、“职工广场”、“小城春秋”等专栏,均不同程度地在读者中产生过较好反响。

1957年到1960年,中共中央主席、国家主席毛泽东多次在湖北视察,有时就住在武汉处理国事。《湖北日报》对毛泽东在湖北的活动情况,或自行采写,或采用新华社稿件,先后做出50多次不同程度的报道。有的报道在全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这一时期,《湖北日报》继续贯彻“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方针,采取多种形式,进一步做好群众工作,密切党报

和群众的联系,积累了一些经验。“龚同文”和80个写作小组,一大批特约记者,遍布全省的专职或兼职通讯干事以及广大的工农通讯员,在当时条件下,保证和丰富了《湖北日报》的稿源。充分利用读者来信,办好《每日情况》和《内部情况》内部刊物,为领导机关和各级负责同志了解社情民意提供了一个渠道。报社党组和编委会还在认真总结1958年到1960年报纸宣传的一些沉痛教训的基础上,深切感到报纸工作需要改进,于是,通过广泛讨论,统一认识,从1961年开始。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改进报纸工作的条例、规章、意见、制度,对促进编辑记者学习和掌握政策,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以及进一步做好群众工作,都起到过一些积极作用。然而,报纸工作的改进,总是要体现在宣传报道的内容上的。所以,在当时政治气候下,改进报纸工作,实际上推行得十分艰难。

1959年6月,中共湖北省委作出《关于整顿报刊出版工作的决定》,指出“省直各战线、厅局、地(市)县委内部刊物停办”,“由湖北日报社出版一种内部参考性的刊物”。据此,报社党组决定组成政策情况研究组。负责编辑出版《内部参考》。《内部参考》于当年7月15日创刊,16开,每三日(后改为一周)出刊一期。报社原出版的《内部情况》同时停刊。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根据省委《关于调整报刊的决定》,武汉市委机关报《长江日报》于1961年1月6日停刊,合并于《湖北日报》。《决定》要求“《长江日报》的干部、物资、器材一律不动,全部合到《湖北日报》”。但由于种种原因,实际并未完全合并。

1962年底,根据中共中央中南局的指示,中共湖北省委决定《湖北日报》增出“农村版”。1963年1月1日,《湖北日报·农村版》创刊,四开四版,单独发行,当时是每五天出版一期,从11月份起改为周双刊。报纸增出“农村版”,旨在更好地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主要读者对象是农村人民公社的社员和生产大队、生产队的干部。“农村版”除登载国内外和省内重大消息以外,很注意农村中一队、一人、一事的典型报道。“农村版”重视反映农民的思想情绪和要求,十分注意向农民解释和答复有关党的政策的一些具体问题;通俗化是它最显著的特色,要求“使识字的农民一看就懂,不识字的农民一听就懂”。《湖北日报,农村版》一度办得很有特色,深受广大农村干部和社员欢迎,全省最高发行量曾超过40万份。

这一时期,湖北日报社的内设机构进行过几次局部调整。1965年,报社沿袭15年的党组制被取消,成立了党委,实行党委领导下的社长负责制:同时对机构进行了一次较大调整,将农业部、工商部合并为经济部,政文部、理论文艺部合并为宣教部,采通部合并到总编室,取消摄影部,把摄影、美术分别并入总编室和夜班。各部根据需要设组,同时各部指定专人负责群众工作。

报社的干部队伍建设在这个时期也做了许多工作。根据当时的情况,始终注意各级、各类干部的理论、政策学习和思想建设。社内各个层次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领导与职工以及同志之间的关系十分融洽。为了培养和锻炼干部,不断改进领导作风和干部工作作风,报社先后两次派出大批干部到农村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较大范围地让干部体验、熟悉农村生活和实际工作;还派出部分编辑到部队进行较长时间的军事训练,意在培养军事记者。这一时期,报社分别从大专院校、省委党校培训班和基层选拔、调进一大批干部,从整体上使干部的学历、知识、年龄结构有很大改善。编辑部重视并开展了“六好编辑”以及“一对一”、“一帮一”活动,不断加强编辑、记者新闻业务建设。报社内部的“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和“批判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一些同志。这一时期的后期,报社党组织根据中央精神,从实际出发,陆续作了错划右派同志的“摘帽”和所谓“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甄别平反T作。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由于营养缺乏,工作担子又重,许多干部得了肝炎或浮肿病。针对这种情况,报社党组织也给与了力所能及的关心与关怀。

报社的经营管理工作,从整体上讲,这一时期基本上还没有摆上重要位置。印刷厂仍然是《湖北日报》、《长江日报》联合印刷厂,铅字印刷,有大小高速轮转机10台,实行独立核算。联厂每年按两报的投资的比例,分别向两报上交利润。报纸发行仍沿袭“邮发合一”体制,《湖北日报》及《湖北日报·农村版》年发行总数曾达到62万份。报纸的广告以门市接纳和设专人专职招揽广告并举。广告利润在全社利润中,占有一定的份额。报社经济实行“收支两条线”,利润必须全数上交省财政,建房或大型设备购置需要用钱,则向省计委申请,批准后,省财政按项目先拨款,项目完成后据实结算。计划经济条件下,报社没有条件开展报纸以外的经营。

猜你喜欢

湖北日报报纸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报纸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