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学生”颜回为何一事无成?

2009-04-14程万军

百家讲坛 2009年2期
关键词:贤人颜回子路

程万军

只要大家看过《论语》,相信一定不会对颜回感到陌生。孔子一生共培养了72位贤人,“七十二贤”之首,也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名唤“颜回”。

颜回在孔门弟子中享有最高荣誉,甚得孔子偏爱,但就是这样一个“好学生”,不仅没有实现老师的政治理想,而且一生穷困潦倒,一事无成,终于未老先衰,英年早逝。这是为什么?

颜回的故事较多,较著名的有“颜回偷食”。“颜回偷食”的故事体现了颜回的德行,由是孔子更加器重他。但是,我们从颜回的表现中,却只见德不见才。

虽然《论语》中赞颜回善于学习,“闻一知十”。但是这种才作为教育工作者是可以的,在经世致用上却不一定实用。所以,颜回一直从事的是“助教”工作,他可以实现孔子的教学,却实现不了孔子的政治理想。

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一个“仁”字,然而在兵荒马乱的年月,“仁”的恪守者,往往是愚钝的边缘人群。

在孔子培养的72个贤人中,颜回是最老实的。但是现实能力突出的弟子,大都不是老实人,比如子路,就和颜回形成鲜明对比。

一次孔子对侍立在旁的颜回和子路说,谈谈你们的志向。子路说:我希望能够与朋友共享自己的车马和轻裘,即便用坏了也不会有什么不满。而颜回说:我希望能够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不同的回答反映出的不仅仅是志向差异。在老师面前,一个求的是才,另一个显示的是德。子路无疑是性情中人,好东西不怕与人共享。而颜回则太低调、老实,他不奢望自己将来能拥有车马轻裘,而只是希望自己的品德修养能够不断完善。颜回的这种品格,作为老师的孔子极为欣赏。但是这种“贫而乐”的人,是否预示着当不得现实的强者呢?

颜回终生践行孔子的“仁义”核心价值观,但却落得个赤贫短命,个中的讽刺意味深长。

颜回死后,其父颜路甚至无钱给儿子买副棺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是颜回父子生活的真实写照。

从颜回的身上,我们看到的不是德行天下、仁者无敌,而是一个代表了弱者文化的道德牺牲品。

虽然颜回在很多人眼里,就是一个没有突出才干的道德模范,但是因为他秉承的是孔子衣钵的正根儿,所以在“独尊儒术”确立之后的中国大一统封建王朝岁月里,颜回的名誉地位一路攀升,紧随圣人之后,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同配享。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溢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其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其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其为“复圣”。至今,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生前穷困潦倒,死后荣誉等身,孔子的好学生颜回,不能成为实现老师理想的“现实英雄”,只能成为后世追祭的“道德样板”——孔子若在天有灵,对“好学生”的这种结局,不知是感到由衷的欣慰,还是遗憾地仰天长叹呢?

编辑/汪微微

猜你喜欢

贤人颜回子路
孔子“教训”子路
截贤驿
颜回偷食
如何征服一枚野生子路
努力打造班级文化,塑造现代小贤人
爱妈妈的小灰兔
颜回之乐
三八二十三
三八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