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三课前的“表达与交流”训练

2009-04-14

教师·下 2009年2期
关键词:训练高三

李 稳

摘要:“表达与交流”是必修课程五大模块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能够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文文字,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语文应用能力的重要体现之一。本文通过实际探索,发动全班学生对写作素材进行集体大搜索,利用课堂三分钟演讲与点评,起到四两拨千斤之效。

关键词:高三;表达与交流;训练

一、活动实施的原则与步骤——目标明确,环环相扣

(1)目的:积累素材,提高写作与口语表达能力。

(2)内容:任选一个话题,并将有关素材摘抄于黑板,并针对素材提炼观点,围绕观点展开论叙演讲。

(3)要求:内容充实,一事一议;语言简明,有一定感染力。

(4)时限:三分钟;按学号轮流,每天一人演讲。

(5)步骤:积累素材—演讲—教师当场点评—学生课后质疑。

(6)总结评比,查漏补缺,指出优劣。

二、活动效果及评价

(1)学生素材大量积累,阅读量增加,视野得以开阔。实施每日课前演讲,每天一则素材。日积月累,一年后,大约有200多则素材,直接为一年后的高考写作做了一定知识的储备。学生为查阅素材,在客观上增加了阅读量,视野也得以拓展,而学生素材收集的内容,题材包罗万象:从姜子牙到林肯,从勾践到乔丹,从《三国演义》到《古兰经》,从《草叶集》到《环球时报》,从蝴蝶效应到海尔速度,从北京奥运会到同盟军的登陆演习,从南美洲的普雅花到佛前的精灵,从美国约尔逊中学门口的雕塑到沈从文信中的荷花,学生视野得到极大开阔,写作思路在逐步拓展。

(2)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素材收集仅仅是第一步,怎样从材料中准确提炼观点,怎样围绕观点阐述自己的看法,联系实际表达自己的情感,还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就是议论文的论证过程。要做到“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就需要不断追求思维的创新与表达的创新,不断提高探究的能力。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分钟演讲,但也是学生一个完整的思维流动过程,它既讲求起、承、转、合,也要求从具体形象可感的思维模式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同时要求老师要能快速地把握学生的演讲内容,判断其思维严密性与否,并及时进行反馈评价。既要对有个性、有创意地解读材料予以肯定,又要防止矫枉过正,学生为求异而偏离材料主旨,还要看学生是否恰当地把握材料与论点之间的关系,能否上升到理性高度以及在实践中运用。而学生在质疑论辩过程中,产生思想火花的碰撞,更是创造能力培养的最好契机。

例如有位同学在演讲时,引用薛谭拜秦青为师学习唱歌,终身不敢言归的例子,说明人学习应当谦虚这一论点。课后我针对“终身不敢言归”这一结论让学生讨论,果然见仁见智,其中任意林同学是这样说的:“薛谭拜师学艺,由起初的浅尝辄止到后来的知错就改,虚心向老师学习,应该说是一大进步。然而,他从此便为唯师是从,厮守‘师终身不贰,致使自己孤陋寡闻,固步自封,不能博采众长。这也就告诉我们办事不能墨守成规,妄设雷池,而应该勇于进取,冲破束缚,一展宏图。”另辟蹊径的求异思维,层层说理,气势磅礴,自然赢得了满堂喝彩。

(3)陶冶性情,涵养心灵,潜移默化,引导学生追求高尚情趣,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演技的暗含性使演讲有一定的表演性质,它具有表演艺术“以美娱人”的美感作用。激励人的演讲本身具有促进作用、教育作用和美感作用,演讲的题材歌颂真善美,使人产生愉悦,听一次演讲不仅是一次心灵的进化,而且应是一次审美观的升华。

如蒋泉同学的“目的颤抖”中讲到“水穷之处待云起,危崖旁侧觅坦途,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目的和信念就不会颤抖”。文如其人,意气风发的学子,喜怒悲惧爱恨易形于色,短短的三分钟表达,可让其情感得以宣泄,在一次次与先哲伟人的对话中,心灵得以涤荡。在对众多或让人感动或令人沉郁或引人深思或惹人遐想的事例解读中,学生在逐渐用自己的心感悟着,用自己的思维申辩着。民族自豪感与社会责任感每每让学生激情不已。

三、活动反思——感悟生活,全面提高

毕竟只有三分钟,毕竟只是有高三特色的课前演讲,目的还是为高考服务,其尴尬的从属地位与其在实际生活的重要性是多么地不协调,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的四大基本功,但长期以来听说能力的培养始终没能予以足够的重视,没有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与口语有关的知识和表达技巧,如语气的感情色彩;语调的平直,上扬,曲折;态势语技巧,台上要情绪饱满,充满自信,步伐稳健自然等,均因时间限制而不得尽情发挥。因此,落实新课程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是靠投机取巧所能完成的,得沉下心来,一步一个脚印地干实事才是真理。

猜你喜欢

训练高三
高三一轮复习检测题(选修3—1、3—2)B卷
高三一轮复习检测题(选修3—1、3—2)A卷
高三后期如何做到有效复习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日媒:日自卫队将以“训练”为名“出兵”南海
我把高三写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