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家蚕发领种和补催青工作
2009-04-14陈大志赵学明朱元庆
陈大志 赵学明 朱元庆
【摘要】蚕种的发领与补催青是养蚕生产的前奏,其技术环节处理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蚁蚕的孵化齐一与否,关系到蚕体的强健与否,也关系到蚕的好养与否,注重发领种和补催青工作,为养蚕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才能达到好养、优质、高产的养蚕目的。
【关键词】发领种;转青卵;补催青
补催青一般是县(市)蚕桑科技业务部门统一进行蚕种催青处理后,把蚕种在孵化前一天(转青期)分发到各小蚕共育户,各小蚕饲养农户再按照标准的四大环境要素要求继续进行孵化前处理的过程。蚕种补催青是小蚕孵化的前奏,是收蚁工作开始的前提,也是养好小蚕的基础工作。做好蚕种的补催青工作,是确保孵化齐一,数量充足,促使小蚕体质强健的一项关键性技术。
1.蚕种的发放和领种
催青是指利用人工技术使蚕种孵化的过程。转青卵是指在催青处理后,蚕卵颜色由灰白色转变为青灰色的蚕种。县(市)蚕桑科技业务部门,在统一进行全县的蚕种催青处理后,当胚子发育至转青期时,就要通知各乡镇、农户,即时领种。因转青至蚕卵孵化大约需1—2天的时间,若不及时发放到各乡镇共育户或小蚕饲养农户,若推迟时间发种,就会造成大量小蚕孵化,农户在发领种时,收蚁时造成大量蚁蚕遗失,且易造成蚁体损伤,饥饿等现象,从而导致农户收蚁工作忙乱,收蚁不足,蚁体体质下降,抗性差,大小不齐,易感蚕病等不良症状。所以一定要把握好蚕种发放的最佳时期,到了转青期就要及时发放和领种,并做好领种后的补催青工作。
1.1 领种前的准备工作
小蚕共育农户在领种前一个星期前要做好共育室及用具的消毒准备工作,做到物资用具准备充分,消毒防病工作完全彻底。接到领种通知后,应做好共育室,用具等的合理布局,并做好补催青准备。领种前一天蚕室要进行升温排湿,排除不良气体,使温度保持21℃,干湿差2℃。蚕种领回后,每小时升温1℃,将温度逐渐升至25.5℃,干湿差1.5℃。领种出发当天,室内应加温补湿,使其达到目标要求,并带齐黑布,纸箱或筐及时到指定地点领种。
1.2 领种时的处理
领种时,农户要认真清点数量是否准确,了解产地、品种特性、批次等信息。要用经过严格消毒的专用工具盛放蚕种,蚕种盒不能直接接触地面,装卸时要轻装轻放,种盒必须平放,不可堆叠过高,中间必须留有一定空间,四周留有空隙,以利通风换气。并用黑布包好遮光黑暗保护,同时带上防雨遮阳用具,严防雨淋或阳光直射。
1.3 领种途中的处理
领好蚕种后,要很快送往目的地,做到安全快速。在运输过程中,要防止高温、闷热、雨淋、日晒、干燥或剧烈振动等,如果在领种及运输过程中忽视了蚕种的保护工作,就会给转青卵带来不良影响,造成孵化不良。如,遇有害气体、堆积过多、包得过严、温度过高等都会造成蚕种不出或孵化不齐,因此,在运输途中要严防不良气体或有害气体侵入,严防过多堆放,过紧包扎蚕种。若用汽车运输,所用汽车不能装运过有毒物品,运种车辆必须先严格消毒后再装运蚕种,蚕种应尽量放在车座上,并与发动机保持一定距离。骑摩托车运送蚕种,应避免油烟污染和热气浸袭蚕种。此外还应做好防雨防晒工作。
2.转青卵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2.1 转青卵对温、湿度的要求
温度对蚕卵胚胎发育的影响最大,尤其是催青后期和补催青期间更为显著,它直接影响到蚁蚕孵化的齐一和孵化后的体质强弱。湿度对转青卵的孵化和蚁蚕的体质强健与否有直接影响,在目的温度保护下,过干或过湿都对蚕卵有害。在干燥条件下,转青卵体内水分极易丧失,蚁蚕咬破卵壳所消耗的体力较大,有的甚至于无力咬破卵壳,不能孵化出来;过湿则易导致转青卵窒息死亡,从而导致出现转青卵不出的现象发生。所以无论领发种过程中的蚕种保护,还是补催青过程中的温、湿度调节都不容忽视。领发种时,室内外温差较大,要尽量缩短领发种时间,快速运种,尽快进入共育室,才能有效地提高蚕种孵化率。转青卵对温湿度的要求是温度25-26℃,干湿差1.5℃。
2.2 转青卵对空气的要求
转青卵的呼吸量是催青期的3倍左右,对缺氧的耐受力较弱。因为蚕卵无特殊的呼吸器官,完全靠卵表面的扩散作用来吸取氧气。如果转青卵接触长时间的高温或闷热或不良有毒性气体,不但会引起呼吸障碍,而且由于附着在卵壳表面的有毒物质在孵化时和卵壳一同被蚁蚕食下,会导致蚁蚕中毒或窒息而死,所以,领发种过程中和补催青期间,闷热,空气污染或接触有害气体等而造成蚕卵的呼吸障碍是影响转青卵孵化不良的重要原因。转青卵对空气的要求是空气新鲜,无有害气体。
2.3 转青卵对光线的要求
光线主要影响蚕卵胚胎的发育快慢,孵化齐一等。催青后期,领种途中,补催青期间,蚕种施行黑暗保护,对转青期胚胎向前发育有抑制作用。所以发领种时,领种途中和补催青期间要对蚕种进行黑暗保护,这是促进蚁蚕孵化齐一,提高孵化率的重要措施之一。
3.切实做好蚕种的补催青工作
3.1 补催青的操作
领回的蚕种,应立即拆开散卵盒,倒在垫有白纸或防干纸的湿蚕簸里,要求蚕种粒粒摊平且均匀,无重叠卵。蚕卵上覆盖一只小蚕网或盖上一张棉纸,以防蚕卵滚动,然后上面再覆盖一只湿蚕簸,用拧干的湿黑布包严遮光,室内保持黑暗,并注意定时换气。若用收蚁袋进行收蚁的,每一盒蚕种平均分装在两个收蚁袋内,收蚁袋摇匀,把粘附蚕卵的一面朝上,放于垫有白纸或防干纸的湿蚕簸内,再盖上一只湿蚕簸,用拧干的湿黑布包严遮光,室内保持黑暗,并定时换气。
3.2 控制好温、湿度
温湿度的调节,要做到平稳,均匀,不能忽高忽低,高低温冲击,严防27℃以上的高温和21℃以下的低温,以及70%以下和95%以上的湿度,否则,既会影响蚁蚕的孵化,又会造成蚁体体质下降;温度过低会严重影响蚁蚕孵化齐一,如发现转青不齐,可以降低温度,用24℃保护,继续遮光,第二天早上不收蚁,到第二天夜里升温至25.5-26℃,干湿差1.5-2℃,然后到第三天早上感光收蚁。
3.3 黑暗保护
为使蚕卵孵化齐一,提高一日孵化率和实用孵化率,对转青蚕种要进行黑暗保护处理。蚕种进入共育室后,应关闭好门窗并挂上黑布帘,保持室内绝对黑暗,以利蚕卵胚胎平衡发育,提高一日孵化率。要定时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在换气时,要防止不良气体进入,防止漏光,不能让蚕种见到一丝光,否则,会使发育早的蚕卵见光孵化,造成孵化不齐。
总之,蚕种的发领和补催青工作是养蚕生产工作的前奏。注重发领种及运输工作是很有必要的,切实做好补催青的:调节好目的温度、注意补温、定时换气、保持黑暗等工作,是确保蚕种孵化齐一的必要保证。在生产中不少农户不重视发领种和补催青工作。如对补催青标准温、湿度的掌握不够重视,尤其下半夜标准温度达不到,影响了蚕卵的一日孵化率。补催青温湿度要保持在25-26℃,干湿差为1-1.5℃,要严防室内温湿度的变化。补催青基本操作程序为:蚕种入室(2-3小时内)→蚕室温度升温(25℃)→补湿(干湿差1℃)→湿簸内平铺白纸或防干纸→每簸内放蚕种5-10张蚕卵→加盖小蚕网或棉纸→反盖湿蚕簸→用拧干湿黑布盖严包好。火源离蚕卵至少1米以上,转青蚕种补催青一天后,第二天上午6-7时左右感光,蚁蚕会争相破卵而出,上午8时即可进行收蚁。
通过注重以上发领种和补催青的各项技术处理工作,我们就能达到蚁蚕孵化齐一,小蚕发育整齐,蚕体健康好养的生产目的。
参考文献
[1]杨文,朱水芬,陈松等.蚕种补催青技术[J].云南农业,2007,(4):18.
作者简介:陈大志(1964—),男,云南姚安人,大学专科,农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