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瘟的流行病学及预防措施

2009-04-14俞建芬葛有良

吉林农业·下半月 2009年3期
关键词:毒株猪瘟病猪

俞建芬 葛有良

猪瘟俗名烂肠瘟,是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传染的病毒性传染病。其特征为发病急,高热稽留和细小血管壁变性,引起全身泛发性小点出血,脾梗死。急性猪瘟由强毒引起,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猪瘟在世界养猪国家有不同程度流行,国际兽疫局将本病列入A类传染病之一,并为国际重要检疫对象。

1.病原

猪瘟病毒(HCV)是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一个成员,与同属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之间,基因组序列有高度同源性,抗原关系密切,既有血清学交叉反应,又有交叉保护作用。

HCV不同毒株间存在显著抗原差异,根据对单抗的反应可将HCV分为两大抗原群,但未发现抗原群与毒力之间的关系。HCV野毒株毒力差异很大。强毒株引起死亡率高的急性猪瘟,中毒毒株一般是产生亚急性或慢性感染。胎儿感染低毒力猪瘟病毒可引起轻微症状或亚临床感染,但胚胎感染或初生猪感染可导致死亡。中毒株感染的后果部分取决于年龄、免疫能力和营养状况等宿主因素,而强毒或低毒HCV感染,宿主因素仅起很小作用。猪瘟病毒有的毒力性状是不稳定的,通过猪体一代或多代后可使毒力增强。

HCV对环境的抵抗力不强,但存活的时间取决于含毒的介质,含毒的猪肉和猪肉制品几个月后仍有传染性。

2.流行病学

猪是本病惟一的自然宿主,病猪和带毒猪是最主要的传染源,易感猪与病猪的直接接触是病毒传播的主要方式。感染猪在发病前即可从口、鼻及泪腺分泌物、屎和粪中排毒,并延续整个病程。康复猪在出现特异抗体后停止排毒。强毒株感染在10-20d内大量排出病毒,而低毒株感染后排毒期短。强毒在猪群中传播快,造成的发病率高。慢性的感染猪不断排毒或间歇排毒。

当HCV低毒株感染妊娠母猪时,起初常不被觉察,但病毒可侵袭子宫中的胎儿,造成死胎或出生后不久既死去的弱仔,分娩时排出大量HCV。如果这种先天感染的仔猪在出生时正常,并保持健康几个月,它们可作为病毒散布的持续感染来源而很难被辨认出来。

猪群引进外表健康的感染猪是猪瘟暴发最常见的原因。病毒可通过猪肉和猪肉制品传播到远方。未经煮沸消毒的含毒残羹是最重要的感染媒介。人和其他动物也能机械地传播病毒。

在自然条件下HCV的感染途径是口鼻腔,间或也可通过结膜,生殖道黏膜或皮肤擦伤进入。经口和注射感染后,病毒复制的主要部位是扁桃体,然后经淋巴管进入淋巴结,继续增殖,随即到达外周血液,从这时起病毒在脾、骨髓、内脏淋巴结和小肠的淋巴组织繁殖到高滴度,导致高水平的病毒血症。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而以春、秋较为严重。急性暴发时,先是几头猪发病,并突然死亡。继而病猪数量不断增多,多数猪呈急性经过和死亡,3周后逐渐趋向低潮,病猪多呈亚急性或慢性,如无继发感染,少数慢性病猪在1个月左右恢复或死亡,流行终止。

3发病机理

猪瘟病毒进入猪器官扁桃体后,在其中增殖,16-18h血液中病毒浓度达到致病程度,15-24h病毒出现于淋巴系统和血管壁,48h出现于各实质器官。病毒主要在小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致使上皮细胞肿胀、变性、血管闭锁、小血管周围发生细胞浸润,导致各器官和组织充血、出血、坏死和梗死,并引起败血症,体温升高。在最急性病例,往往发生循环障碍。

在急性感染猪中,由于HCV损害造血系统和网状内皮,引起血液中白细胞减少、网状细胞逐渐消失,免疫应答发生改变,对溶菌酶的继发性抗体应答能力减弱,这样机体内细胞吞噬能力显著下降,容易引起多种病原继发混合感染,使猪瘟病程复杂化。

猪瘟病毒持续感染多由低毒力毒株感染引起慢性型和迟发型两种。前者猪瘟传播较慢、血液和器官中病毒滴度较低,病毒存在于扁桃体、唾液腺、回肠和肾的上皮细胞。循环病毒抗原和抗体可导致应答物在肾沉积,引起肾小球肾炎。后者在病猪一生都有高滴度的病毒血症,病毒在上皮组织、淋巴样组织及网状内皮组织中广泛存在。

4.症状

根据临床症状和特征,猪温可分为急性、慢性和迟发性3种类型。

4.1 急性

急性型猪温由HCV强毒引起,开始时猪群内仅几只显示临床症状,表现呆滞,被驱赶时站立一旁,呈弓背或怕冷状,或低头垂尾。同时食欲减少,进而停食。病猪体温升高至41℃上下,高的可达42℃以上。体温上升的同时白细胞数减少,约为9000/mm3,甚至抵达3000/mm3。

病猪有眼结膜炎,两眼有多量黏液——脓性分泌物,严重时眼睑完全被封。体温升高之初病猪便秘,随后下痢,有的发生呕吐。少数病猪可发生惊厥,常在几小时内或至多在几天内死亡。

随着病情的发展,群内更多的猪发病,最初的病猪出现步态不稳等衰弱症状,随后通常发生后肢麻痹。病初的皮肤充血到病的后期变为紫绀或出血,以腹下、鼻端、耳根和四肢内侧等部位常见。急性型猪瘟的大多数病猪在感染后10-20d之间死亡。症状较缓和的亚急性猪瘟病程一般在30d之内。

4.2 慢性

慢性型猪瘟的病程可以分为3期。早期即急性期,有食欲不振、精神萎顿、体温升高和白细胞减少等症状。几周后食欲和一般状况显著改善,体温降至正常或略高于正常,但仍有白细胞减少,此时为第二期。后期病猪重现食欲不振、精神萎顿症状,体温再次升高直至临死前不久才下降。病猪生长迟缓,常有皮肤损害。慢性猪瘟病猪可存活100d以上。

4.3迟发性

迟发性猪瘟是先天性HCV感染的结果。感染猪在出生后几个月可表现正常,随后发生轻度食欲不振、精神沉郁、结膜炎、皮炎、下痢和运动失调。病猪体温正常,大多数能存活6个月以上,但最终不免死亡,妊娠猪先天性HCV感染可导致流产、胎儿木乃伊、畸形、死产、产出有颤抖症状的弱仔或外表健康的感染仔猪。子宫内感染的仔猪皮肤出血常见,且初生死亡率高。

5.病理变化

猪瘟的病理变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证:全身淋巴结肿胀、水肿和出血,呈现红白或红黑相间的大理石样变化;肾组织被膜下呈点状出血;膀胱粘膜、喉、会厌软骨、肠系膜、肠浆膜和皮肤呈点或斑状出血;脾见出血性梗死;回盲瓣处淋巴组织有扣状肿,若继发感染,可见扣状溃疡;死胎仔猪出现明显的皮下水肿、腹水和胸腔积液。

6.防治措施

临床出现猪瘟症状后可使用黄芪多糖注射液经肌肉注射进行初步治疗,同时考虑口服抗生素预防或治疗继发感染。此措施对于非急性病猪具有良好效果。

大剂量的猪瘟疫苗免疫对于有效地控制猪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使用4-5倍剂量猪瘟弱毒疫苗进行常规免疫,使用8-10倍剂量猪瘟弱毒疫苗进行紧急预防接种,实践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加强平时的预防措施可有效地减少本病的发生,其基本原则主要是预防传染源和传播媒介的引进,提高猪群的抵抗力。提倡自繁自养,若由外地引进新猪,应到无病地区选购,做好预防接种,到场后,隔离检疫2-3周;泔水饲料要充分煮沸消毒;猪舍要经常消毒,禁止闲杂人员和其他动物进入猪舍,对于猪的流通环节实行严格的检疫。

发生疫情后要实行紧急措施,对可疑病猪要立即隔离或扑杀,其他有感染可能的猪只要就地隔离观察,病猪接触的所有物品要充分消毒,扑杀的猪只应焚烧深埋,疫区封锁,受威胁区进行紧急预防注射。

猜你喜欢

毒株猪瘟病猪
法国发现新冠新变异毒株IHU
氟苯尼考对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治疗效果观察
病猪喂药有办法
克林霉素对猪肺炎霉形体病的治疗效果
猪瘟爆发,猪肉还敢吃吗?
猪瘟病毒感染的诊治
浅谈猪瘟防治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和猪瘟混合感染的诊断》图版
广西鸭圆环病毒流行毒株遗传变异分析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V/JZ06-3基础毒株毒力返强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