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碧安乡桑树病虫害发生的因素及预防对策
2009-04-14李宗阳
李宗阳
【摘要】桑树是蚕桑生产的基础,生长过程常常受到各种害虫和病菌微生物的侵害,轻则损害桑树器官,导致树势减弱,单株产叶量降低;重则威胁桑树和生长,甚至死亡,蚕桑生产遭受创伤,因此桑树病虫为害制约产业持续发展因素之一。本文对碧安乡桑树病虫害发生的因素及预防对策作一些初浅认识。
【关键词】桑树;病虫害;防治
1.桑树病虫害产生的因素
根据桑树生长的环境条件,病虫数量及树势强弱,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桑树发生病虫害归纳以4个方面原因:
1.1 气候条件
碧安乡地处热带、南亚热带雨林气候,雨量充沛,积温充足,气候日差大年差小,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年无霜的特点,呈现冬暖,冬季低温持续时间缩短,有利于各种病虫害的越冬,使越冬虫口基数增大,翌年遇到适宜的环境条件,加大桑树发生病虫为害的机会。
1.2 桑园管护差
一是桑农受传统农业影响,在管护工作中,蚕农对桑树偏施化肥,少施农家肥,导致桑树枝条生长软弱,低抗力下降。二是农村缺乏劳动力,对桑园管理不细粗放,桑园内杂草丛生,枯枝落叶遍地,为越冬害虫提供了较有利的温床与寄生场所,导致桑树易发生病虫为害。
1.3 作物病虫交叉传染
桑园内总会有大量的空间没有得到较好的利用,为了增加亩桑经济效益,桑园地里都会在桑树行间套种、黄豆、甘薯、花生、蔬菜等作物,这样便会招引更多的害虫到桑园寄生,使桑园内病虫种类、数量增加,导致作物与桑树之间的病虫相互交叉感染和传播,使桑树病虫为害发生和机会增多。
1.4 用药防治不科学
在桑树病虫为害防治中,多数桑农防治时凭自己的经验行事,不按照业务部门的指导要求去做,表现为:一是配制药液浓度任意加大,导致害虫的抗药性增大:二是防治时间不统一,导致害虫在各地块桑园来回迁移,躲避了药杀:三是防治方法不正确,桑园害虫多数在叶片背面为害,多数桑农在治病虫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对叶背面的喷药,使病虫效果不佳。四是防治时机掌握不准,由于缺乏准确及时的预测预报。桑农对桑园害虫发生的时间、种类,不能准确判断,只能在害虫明显发生时,才用药治病虫,不能做到防早、防少、防了,失去防治最佳时机,同时增加了病虫防治的成本。
2.桑树病虫害防治措施
桑树病虫害的防治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下,要本着安全、环保、无公害的原则,从植物检疫、化学防治、物理防治、机械防治、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等方面综合性地做好防治工作,达到控制病虫为害发生,将病虫为害的损失降低到最低水平,确保桑园的高质优产,提高蚕业生产的养蚕效益。
2.1 加强桑树病虫预测预报
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桑树已成区域化、规模化集中发展,呈现出蚕桑基地专业村组,养蚕大户,与这相适应的应建全和完善桑树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服务体系和网络,并与农业植保部门建立病虫情况信息互通平台,加强对桑树病虫害的监测和预报,按照经济、有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即时准确发布桑树病虫为害发生的情况,以及要采取的防治措施,指导广大蚕农对桑树病虫防治工作,确保桑树产出优质桑叶。
2.2 加强桑树检疫
为了防止危险性病虫的传播和蔓延,按照植物检疫法规,对桑苗、桑种籽、穗条等产品的调运要严格进行监管。控制病虫害的传播和蔓延扩大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严把关口,坚决不从疫区调运桑苗、种籽、穗条;二是从外调的苗木种籽必须严格检疫登记;三是发现有带病、带虫、带茵的苗木种籽应就地封存集中消毁处理,严防新的病虫种类传入。
2.3 大力推广农业综合防治
农业防治是在桑树的栽植中,从病虫、桑树、环境三者因素相互关系中,有目的地改善环境因素,减少病虫发生的条件,达到保护桑树的目的,具体要求是:一是要选育栽植抗病虫害强的丰产优质品种;二是培育无病的桑苗;三是深翻培土,改善土壤生态条件,破坏病虫栖息场所;四是科学栽植管护,桑树栽植时要做到规划科学,达到单株和群体通风透光良好;五是改善肥培管理,增施、多施农家肥、复合肥做到氮磷钾比例适合,促进桑树生长发育健壮,增强树势及抗病虫害能力。
2.4 科学合理使用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就是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的方法,具有作用快、效果好、应急能力强、使用方便,受季节及地区限制小,能同时大面积杀灭各种虫态的害虫,但反复多次使用导致害虫的抗药性增强,防治效果下降,并污染坏境,不利生态坏保。因此,化学防治即要少污染坏境又要达到防治效果,必须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应注意以下五方面:一是要对症用药。各种农药都有它一定的防治对象和范围,决定施药时,首先要搞清防治对象和农药品种浓度及对蚕的安全间隔期,然后全面喷药。二是要确定好合理的用药量和施药次数。用药量过多、浓度过大,易发生药害,反之不能防治病虫,还会造成人力、物力浪费。应当在调查和测报的基础上,根据桑树病虫害种类、发生、发展的壮况,决定农药种类、次数和浓度。三是要做好农药的交替使用和混合使用。昆虫和病原茵对农药具有自然抗性,一个地区内长期使用一种农药防治某种病虫害,会产生抗药性。因此,在防治某种病害和虫害时,应当采取2-3种有防效而性质不同和农药,间隔一定时期交替使用,这样做就会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从而提高防治效果。四是要施药均匀、周到、适量以保证质量,并看天时,巧用药。施药应根据害虫为害特点,采用重点喷顶梢(如野蚕、桑毛虫)、喷叶背(叶螨类)、塞灌蛀孔(天牛)等。一般阴天或将要下雨的天气不宜施药,风速过大也应停止施药。五是要注意养蚕期间的安全用药。注意选择低毒农药。
2.5 鼓励物理机械防治
凡用人力、器械和各种物理因素(如温度、光照等)保护农作物不受病虫为害,或减轻其为害程度的方法,该方法成本低,简单易行,取材方便灵活,防治效果好,又不污染环境、保护生态。一是人工器械捕杀:利用人力或筒单器械捕捉和消灭病虫的方法。如对一些虫体大、易发现的害虫进行人工捕捉,采摘虫茧和卵块,收集病枝和病叶并予以烧毁。二是食饵诱杀:利用害虫对一些物质气味的趋性,在食物中加入毒剂,或作成毒饵诱杀。如蝼姑、地老虎。三是阻隔防治:根据害虫的习性和活动规律,人为地设置障碍,阻止害虫扩散为害或直接消灭害虫的方法。如冬季害虫越冬前,在树干上用粘土、石灰填塞树穴、裂隙,阻止害虫入内越冬。
2.6 积极发展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某些生物或生物的代谢产物,控制病原或害虫的群体繁殖,达到压低甚至消灭病虫为害的一种方法。优点是:对人畜安全,避免环境污染。缺点是:杀虫、杀茵作用比较缓慢,各种天敌只能防治 一定种娄的害虫。
参考文献
[1]罗现光,夏跃明.栽桑养蚕实用技术[D].云南省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