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2009-04-14杨文赟

甘肃教育 2009年6期
关键词:情感共鸣兴趣多媒体

杨文赟

〔关键词〕 多媒体;课堂教学;兴趣;情感共鸣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03(B)—0039—01

随着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迅速普及,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也越来越受到教师的关注。那么,教师应如何运用多媒体来优化课堂教学呢?

一、形象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教师都绞尽脑汁想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如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形象性,其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对抽象的道理不易理解。初中生的抽象思维已有很大的发展,但需要具体的感性经验作为支持。而高中生的抽象思维居于主要的地位,他们能进行理论的推断。所以,教师必须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在导入这一教学环节上,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设计一些形象的和更易于学生理解的多媒体片断,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舒婷的《致橡树》时,我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放录音。学生聆听课文录音,心绪会随着作者的情感而波动,从而慢慢理解“致橡树”是“木棉”对“橡树”的真情倾诉。在这真挚、诚恳的倾诉中,表达了诗人对爱的热烈追求,否定了传统的、完全依附性和单纯奉献性的爱情观,肯定了平等的、独立的、同甘共苦的爱情观,抒发了一位向往独立的爱情生活的女子的心声,表现了诗人对爱的理解和信念。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示范作用,让学生听录音无声读,伴录音轻声读,跟录音试着读……让学生在朗读中细细体味诗人的感情。

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供了良好的前提。

二、重现时代背景,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现在的语文课本,其中有一大部分文章内容反映的是现当代的事情,如冰心的《小橘灯》,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等等。这些作品年代久远,学生如果站在自己生活的背景下去理解课文内容,就无法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意图。教师如果能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当时的时代背景重现出来,就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学生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如在教学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时,我用多媒体播放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内外勾结,国民党一方面撕毁政协决议,派兵向解放区大举进攻;另一方面在国统区里派出大批特务暗杀共产党要害人员等这段历史背景的幻灯片,配以沉痛的声音,解说李公朴被暗杀的事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当时闻一多面临的险境。再播放在云南大学召开的追悼会现场,李公朴先生的夫人进行血泪控诉时,混入会场的国民党特务分子毫无顾忌地说笑取闹,扰乱会场的视频……此时,学生心中都充满了愤慨。学生带着这样的情感去阅读,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情感就容易多了。

三、实施迁移训练,巩固学生的阅读效果

“教”是为了“不教”,这已是目前教育界形成的一个共识。而“不教”的前提是学生要把教师所“教”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迁移训练。如教学议论文时,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了写议论文的要求,即议论文离不开论点、论据、论证。而论点提出的位置大部分都在段首、段中和段尾。那么,教师可以找论点分别在段首、段中、段尾的若干语段,对学生进行迁移训练,或找一些没有总结出论点的语段让学生自己去归纳。这样,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学习,既提高了概括能力,又为写作储备了丰富的感性资料。

总之,灵活运用多媒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充分体现“寓教于乐”的思想,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将多媒体的运用与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结合起来,以促进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益。

猜你喜欢

情感共鸣兴趣多媒体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情理和谐 成长相伴
多媒体达人炼成记
适切 适时 适度——说说语文课堂的多媒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