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中小学英语衔接的桥梁
2009-04-14马平飞
马平飞
〔关键词〕 小学英语;初中英语;
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03(B)—0028—01
近年来,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刚步入初中的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学习习惯等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这给初中英语教学造成了困难,更重要的是这种学情使相当一部分学生陷入困境,从而走入低谷,落为后进生,给他们的终生学习造成了障碍与困惑。为此,本文谈一谈怎样搭建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桥梁。
一般来说,小学和初中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一致的,只是对教学的要求和层次不同。小学英语重在通过听、说、读、写、唱、玩等活动奠定英语语音和书写的基础,获得一些学习英语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学习英语打下初步的基础;而初中英语则通过听、说、读、写、译等方式让学生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初步交际的能力。中小学英语虽各有侧重,但又相互联系、相互衔接。前一阶段是启蒙、基础,后一阶段有基础,也有发展,哪一阶段搞不好都会影响目标的实现。因此,为了使英语教学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英语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对教学方法作适当的调整,做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使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成为可能。
小学生听觉灵敏、模仿能力强、心理障碍少,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些特点,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初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教师在教学上应突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创造轻松自然的氛围,多方位地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二是运用各种直观教具,如实物、图片、简笔画、电教多媒体等,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和记忆力;三是进行联想、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增强他们的英语感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简单地说,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是小学英语教学的核心。
学生进入初中后,随着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环境及教材的改变,教师要结合这个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调整教学方法。
首先,仍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以及他们的需求、爱好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克服不利因素,多采用直观教具进行教学,配合听说训练,做到动静结合。笔者在教学中,经常采用对话、看图说话、表演、抢答、竞赛、辩论、唱歌等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表现自己,发展其个性特长,使得他们的学习兴趣倍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具体可抓好以下几个习惯的养成:敢于开口说英语,大声朗读,多听、多读、多写英语,运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课前预习,课堂上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参与课堂活动,课后主动复习的习惯。这些良好的习惯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其次,对学生的基本功进行全面、系统和严格的训练,着重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小学阶段授课时间短,教师对语言知识与技能的讲授少,不可能对学生的基本功提出全面的要求。进入初中后,英语学科作为中学的一门重要课程,其目标、内容和考试等都有了相应的要求和规定。另外,从初一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来看,他们观察的自觉性、准确性与概括性虽有所发展,能按教学和活动的要求有意识地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但他们的观察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而不能看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与本质特征。同时,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形成,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的,而且往往受感性经验的支配,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待于提高。因此,进入初中的起始阶段,教师应从听、说、读、写等技能方面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训练。为了避免英语学习中的“聋哑症”,从初中年级的起始阶段就要着手对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
再次,要注意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平时教学中,我们对学生进行的听、说、读、写的训练基本上都是在教师的控制下进行的,教师往往“独唱”到底,这种教学模式只培养了学生一定的英语能力,但却忽视了对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培养。为此,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地创设氛围,尝试运用“合作、互动、参与、体验”等新型的教学情景模式,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在积极参与英语实践活动的同时,更注重英语的语用功能,从而发展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总之,如何搞好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是人们关注的话题,而教法衔接又是其重要的环节。小学阶段应重在兴趣的培养,初中阶段应过渡到知识的系统传授和英语的交际上,总体的教学原则是:精讲精练,侧重阶段,循序渐进,听说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