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造性阅读三步曲

2009-04-14

教师·上 2009年1期
关键词:阿Q创造性思维

邓 娟

读罢《周国平散文随笔精选——灵魂只能独行》中的《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一文后,对其中谈论的“创造性阅读”颇感兴趣。文中引用爱默生的话:“我宁愿从来没有看见一本书,而不愿意被它的吸力扭曲过来,把我完全拉到我的轨道外面,使我成为一颗卫星,而不是一个宇宙”。爱默生很生动、很形象地将非创造性阅读的危害呈现于我们眼前。

创造性阅读是阅读类型之一,是指带着提出某些新见解的目的去发现以前未曾有过的答案,能超越作者本意、产生创造性结论的阅读。创造性阅读的活动中心与接受性阅读的活动中心不同。接受性阅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作者身上,注意作者提出了什么,是怎样提出、怎样论证的。阅读就其本质来说,是读者与文本的交流契合,它不是对文本的简单破绎,而是对文本的一种再创造,是读者通过阅读建构自己的知识、精神、人格的过程。西方有句格言:一场戏的生命是观众走出剧院后开始的。而对一段文字,真正的阅读开始于对信息直接形象地感知后的冷静的理性思维。简而言之,阅读是读者将别人的“言”转化为“意”,并内化为自己收获的过程,而这个过程要经过三个必不可少的步骤。

读通——消遣

一、文懂字顺

所谓“文懂字顺”,是指对文章的文字都读通畅了,文中的故事情节都知道了,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也略微明白了等。这也需要对学生循循引导。

如对杜牧《秋夕》的阅读: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当我问学生读懂了没有,有些学生便轻言说:“这有什么不懂的,不就是写宫女如何如何的事吗?”诗自然是写宫女的事,但如果以为这便叫读懂了,那就大谬!诗中的第二句,许多同学看完后就只明白字面意思,宫女拿着扇子扑弄飞动的萤火虫儿。此时,我们可引导学生发现三个方面的信息:一是题目“秋夕”与“轻罗小扇”的矛盾,秋天的夜晚,用什么扇子?扇子早该遗弃或藏之高阁了,这仿佛预示着宫女的命运。其实,传统文化中也常以秋扇喻弃妇;二是“流萤”也包含着许多相关的信息,传统中有“腐草化萤”的说法,凭生活经验,我们也知道流萤常出现在杂草丛生之处,但联系诗歌的环境,却是皇宫之中。于是宫廷荒凉的意味就出来了;三是宫女扑萤这件事本身就说明宫妇的生活状态是闲极无聊的。三种信息合起来看,宫女生活的寂寞、孤独、悲苦便跃然纸上。

“读通”也算“读懂”,但只属于读懂的初级阶段,不必费多少脑筋,属于消遣的境界,读着玩,听故事,瞧热闹。

二、知人论世

“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生平、经历、境遇、审美理想与追求等,如陶潜的脱俗与田园情结、李白的大气豪放、王维的生活情趣、李清照的闲适与愁苦等。掌握了生平和风格,就可由此及彼推断其他作品。“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诗人自身的经历与境遇离不开社会政治背景,了解他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东西写作,也就是把诗作与写作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考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在教杜甫的《兵车行》时,我同时把《望岳》与之放在一起对比阅读。从而点出杜诗由抒发个人情怀,发泄个人对当时政治的不满,到摆脱自我,面向广阔的社会的经历,杜甫向“诗史”迈出第一步的诗作,就是《兵车行》。

《望岳》一诗写于开元二十四年,是现存杜甫诗歌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当时诗人风华正茂,满怀抱负,遍游祖国大地。在北游齐、赵时写了这首诗。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末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顸,一览众山小”),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最后化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句深化主旨:不止于望岳、登山而已,也表达诗人誓欲大展宏图于未来的雄心壮志。

《兵车行》大致写于天宝十载(751年),这正是安史之乱前夕,大唐帝国表面上处在歌舞升平的全盛时期,实际上已经危机四伏。唐明皇自以为大功告成,沉迷于歌舞酒色之中,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而把大权交给李林甫和杨国忠。李、杨把持朝政,胡作非为,穷兵黩武,把庞大的军费开支,沉重的赋税转嫁到劳动人民身上;徭役、征丁使田野荒芜,乡村萧条。 杜甫作为一个爱国主义诗人,他的政治抱负是“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而永无休止的东征西讨,扩大疆界,使得民不聊生,这与诗人的政治抱负背道而驰,他虽也算世宦之家,但困守长安的屈辱生活,使他饱尝生活的艰辛,受尽了达官贵人、权势者们的冷眼,因而开始不自觉地向人民靠拢。当他亲眼目睹征兵征夫那撕裂人心的场面时,不禁悲从中来。《兵车行》便油然而生。

《兵车行》给杜诗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从此,杜诗不仅记录了自己的经历,也记下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诗人的前途命运与唐王朝兴衰的历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杜甫较其它同时代的诗人更深地植根于人民的土壤中,又站在时代的最前面,因此,读杜诗总给人以“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结合初中学过的杜诗《望岳》作比较,从而看到了杜甫前期诗歌和晚年作品风格的不同。为以后学习杜甫的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因此,学生要更准确地了解诗歌的意境,就必须“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阅历、情趣、心境以至他作风格。了解这一作品是诗人在怎样一个特定时期创作。“知人论世”主要靠平时对有关资料和知识的积累,如苏轼的作品往往豪放旷达、杜甫的作品沉郁、李清照则柔婉幽深,等等。但这也不能一概而论,因为由于人的境遇、情感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同一诗人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所写的作品,表现的意境也会有所发展的变化。

“读通”能感受到文章的一些魅力,从中得到一些愉悦。但还不能说是“欣赏”,更谈不上是“研究”。

读深——欣赏

文章读到什么程度才算是“读深”? 吴组缃先生所说得好,《红楼梦》好比一座冰山,露在水上的少,藏在水下的多。阅读其他文章也如此,读通就是只看到了“露在水上”的部分,没有看到“藏在水下”的部分。简单来说,就是要看文章这座“冰山”藏在水下的部分,即“不写之写”“瞒过阅者”的东西,要参透作者所藏的玄机。

一、大胆设想,小心求证

胡适之先生曾提出“大胆设想,小心求证”的学术主张。即在解读文本时不迷信、不盲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否定,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脱离文本,主观臆断。

如在教学《琵琶行》这一课时,我就要学生大胆高想琵琶女的身世,并让学生言之有理。学生们踊跃回答,十分精彩:

生一:我认为诗中的琵琶女不是娼女。“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教坊是唐代管理宫廷乐队的官署。第一部,如同说第一团、第一队。这个女子十三学得琵琶成,在歌台舞榭混迹从年,捧她场的都是“五陵年少”。五陵指的是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五个汉代皇帝的陵墓,是当时富豪居住之所。五陵年少通常指贵族子弟。所以她只是一个唱歌艺人,不是卖身的妓女。

生二:我甚至认为诗中的琵琶女是一个演奏家。“曲罢常教善才伏”。善才,唐代用以称琵琶演奏家。而且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都在写琵琶女演奏技艺极为出色,它使听者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

这样的阅读能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勇于创新。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欢乐与成功。

二、质疑问难

袁枚说:“苔花如小米,也学牡丹开。”只要不断发问,新颖别致的观点就会出现。质疑问难就是要让学生同自己的思维惰性作坚决的斗争,要细致大胆解读作品,打破旧有的思维模式,探索出道路。

如对鲁迅《阿Q正传》中下面一段的教学,我是这样引导的:

……直走进去打开箱子来: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此外便摆了钱家的桌椅,——或者也就用赵家的罢。自己是不动手的了,叫小D来搬,要搬得快,搬得不快打嘴巴。

这是阿Q“造反”后回到土谷祠“独自躺在自己的小屋里”做梦时梦中的憧憬。我们一看过去,可能就得出个一般的见解:这是农民革命的庸俗理想之一——为了钱财。但如果我们细读就不难发现一组反差:秀才娘子讲究的宁式床、钱家或赵家的桌椅与阿Q那土谷祠的小屋的反差。于是“为什么”来了:为什么阿Q不把自己搬进钱家或赵家的“大宅门”,而要把钱家或赵家的豪华家具搬到自己寄居的破屋呢?联系传统,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阿Q“安土重迁”的思想无意识的流露。联系阿Q卑微的身份,我们还可认为这是阿Q骨子里“奴性”的下意识体现,钱家或赵家是让他惶恐惊惧之所,他哪敢到那儿去“逍遥”呢?即便只是留下一座空宅子,那依然是让他“敬而远之”的地方。这样一思考,一流文学家的“苦心”我们才能真正懂得。

质疑问难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充分调动人脑的各种积极因素,为发现问题作好充分的准备。质疑问难隐藏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以及自觉主动的探究精神,它们往往使人的注意力特别集中,洞察力异常敏锐,思维更加活跃,从而快速、准确地发现问题的所在。这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石。

读透——研究

最高层次的阅读能力集中表现在对读物的评价鉴赏上,能够很好地休现思维的创造性品质。对读物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进行评价评赏,除了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丰富的基础知识、敏锐的语言感受能力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创造意识。阅读中的创造性思维是相对于接受性思维而言的,具体地说,就是在理解读物思想内容的表现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就原文的篇章结构、写作技巧、语言特点以及思想内容的高低优劣,来一番“评头论足”,提出新的见解,从而获得具有创造性的新认识。比如,评赏文章,能道出人之所未道,这就是创造性思维;再如,从阅读文章中发现了别人未发现的问题,且确实是问题,这也是创造性思维。阅读训练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独立思考,发现问题

阅读应该坚持独立思考,认真仔细地分析研究,既注意发现其中的妙处,认真学习和领会,又注意发现其中值得商榷的地方,不足不妥之处。其关键是不迷信、不盲从,改变固有的思维定势,特别是对名家名篇更需要有这种态度。

如在对韩愈《师说》中“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的观点进行分析时,我是这样引导的:

对于第一句,我们联系现实人生:今天,一些人官做高了,就看不起普通老百姓;有了钱了,就不屑于与穷人打交道,更不必说请教老百姓,拜他们为师了。结果,做事为人,尽出丑态,贻笑贻患。这些人,真该听听韩愈的这番道理;对文中“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的观点,老师不赞成:在韩愈看来,圣人一定高于普通人,这恐怕太绝对了。韩愈自己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古圣人不一定门门术业都精、都高,普通人中精专一术一业者更不乏其人。说普通人远不及圣人,韩愈的这个观点是有偏见的。

二、 需要发挥想象力

科学家说,一切创造性的活动都离不开想象。学生在阅读中善于联想,具有智力活动的强度和广度,促进思维能力的增强,就能不断有所创见。如阅读材料中的短短一句话,一个素材,一个情节,常常有意有未尽之处,在符合原文写作意图的条件下,开动脑筋,展开想象的翅膀,思考更为广泛的总问题,或大胆设想,增添补充扩展一些内容,或用不同的方式,改造原有的材料。这对于深透理解原文大有益处,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 强烈的撞击意识

阅读文章时,引导学生朝着与常规性思考相反的方向去思考,评价总结,则经常可以从两种截然相反的想法的撞击之中获得新想法,认识到常人不易认识到的问题,提出不同于一般人的创造性见解。如对阅读材料中的用词、造句、构段、表述、语言风格,等等,均可从相反的角度去思考:为什么必须这样,而不是那样,或不能那样;如不这样,将会怎样等。经过这样的反思,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定能逐步提高。

在品读《守财奴》的人物对话描写时,我单选了小说中描写葛朗台扑上女儿的定情物——镶着金板的梳妆匣,想掏出刀撬一块金板下来,女儿阻止的一段话:

“父亲,不能动呀,你教我见不得人啦!父亲,听见没有?”

“老爷,求你!”母亲跟着说。

“父亲!”欧也妮大叫一声,吓得拿侬也赶到了楼上.

这段对话只有女儿的哀求,妻子的求告,尤其是女儿受惊后的一声大叫,却没有对话的另一方——葛朗台只言片语的应答。初看时,似觉难解,再细仔想,发现了文章,原来,此刻的葛朗台老头一心只在梳妆匣的金板上,即便天塌地陷,他也无暇顾及,哪里还能听到女儿、妻子无力的哀求?当然不会应答她们。他在干什么呢?也许在寻找匣上缝隙,也许缝隙找着了,你听,又是女儿一大声惊叫:葛朗台分明正要把刀子插进缝隙撬下金板。这里不答却胜答,葛朗台老头的贪婪、无情,活脱脱地画出来了,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由此可以悟出小说对话描写中的“留白”艺术,更见识了巴尔扎克这位艺术大师的风范。

“一花一世界,一水一天堂。”言语的背后藏着一个美丽的伊甸园,用我们的智慧去完全发现这个伊甸园,这便是阅读的目的。

(责任编辑:谢先国)

猜你喜欢

阿Q创造性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阿Q和老A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论描写辛亥革命之于《阿Q正传》的意义
阿Q“国民劣根性”的误植与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