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玉米膜下滴灌栽培技术中的膜效应及水肥供应

2009-04-14李翠萍王艳春

现代农业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耕层毛细管氮素

李翠萍 白 杨 王艳春 赵 炜

摘要:玉米膜下滴灌栽培技术是科技含量高,增产显著的一项新技术。本文对膜下滴灌技术从理论上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为指导大面积生产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膜下滴灌理论依据

玉米膜下滴灌技术是一项科技含量较高的栽培技术,该技术是在玉米覆膜的同时在垄上膜下铺设一根滴灌带,水、肥通过滴灌带,以液滴形式渗透土壤耕层,可直接供给玉米吸收,使玉米在整个生育期得到充足的水分供应及养分的需求。2008年在农广校的试验基地进行了100亩示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平均亩产玉米886.4公斤,比对照亩增产玉米459.5公斤,增产92.9%。这项技术具有增温、节水、保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减轻灾害影响,促进玉米生长发育,提高经济性状,增产显著等特点。玉米膜下滴灌栽培技术中的覆膜与水、肥供应,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一、膜下滴灌的膜效应

1、覆膜与土壤增温效应

地膜覆盖的增温作用十分明显,主要由于地膜具有良好的透光而不透气的特点,即能接收太阳光的辐射热又能阻止近地面的乱流或平流运动的热消耗,膜下抑制水分蒸发,形成与地表间的小气候,白天膜内地温高于裸地,夜间裸地地温大量散失时而膜内形成水珠,隔绝了土壤与空气直接传热,地温呈平缓下降,而起到了增温保温作用,地膜覆盖的增温作用主要表现在玉米生育前期,苗期日增地温3.9℃,拔节期日增地温3.3℃,抽雄期日增地温1.3℃,平均日增温2.4℃。由于地膜覆盖,多积累和保存了一定的地积温总量,整个生育期可增积温250~300℃,因此使玉米生长速度加快,提前进入下一个生育期,据此可选择比当地晚熟的品种。覆膜后,地积温的增加,直接影响玉米各生育期的长短和产量的高低,充分满足了玉米产量形成所需要的热量,因而获得高产。

2、覆膜与保墒效应

玉米覆膜有效地控制了土壤水分的蒸发,保证玉米苗期对水分的要求,特别是玉米前期膜内温度提高快,膜内外温差大,水分在升温条件下上升,触膜后温度下降,形成水滴后流到土壤表层。据资料覆膜可减少蒸发3~5毫米/天,每亩减少水分损失84~140吨,相当于每天降水6.5毫米,可节约农业用水33%。

3、覆膜促进微生物活动和土壤养分的分解

覆膜后由于土壤水分的运动,使膜内土壤疏松,水、气、热状况良好,有利于微生物活动,加速了土壤有机质的分解转化,提高了速效养分的含量。据测定,土壤硝态氮含量增加1.2倍,有效磷含量增加14%。氧化钾增加1.7倍,二氧化碳也有明显增加。同时避免了养分的流失和挥发。

4、覆膜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状

由于地膜覆盖减少了农机具和人畜践踏,避免了风雨直接冲击造成的土壤板结,因而土壤疏松。据测定5~10厘米,10~15厘米土层的土壤容重比没覆膜的分别降低16%和6%。

5、覆膜增加田间光照强度

地膜内壁上附有一层微细的水滴,它具有一种反射光的能力,能使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都具备多次辐射的特点,因此补充了玉米群体植株下部辐射量的不足。覆膜后由于膜面反射率比不覆膜的高,因而覆膜的上部空间可以获得较好的光照效果,同时它还具备长波和红外线辐射,被作物群体吸收后,又能获得较好的热量效果。

6、覆膜可防除杂草和减少病虫害

地膜覆盖栽培有抑制杂草和防治病虫危害的作用。在保证覆膜质量的条件下,由于膜下高温,会把杂草烤死或抑制其生长;由于薄膜的光反射作用,起着驱避蚜虫,二十八星瓢虫等害虫的作用;同时也杜绝了病毒的传播和感染途径,因此减轻了病虫草的危害。

7、覆膜抑制返盐防止地表径流

覆膜有抑制土壤盐分和PH值的上升,对玉米幼苗期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影响。据资料记载,覆膜的0~20厘米土层,含盐量为0.14%,而对照(没覆膜)则高达3.3%,可以减少土壤盐分3.16%。PH值由7.9降低到7.5。同时防止地表的水土流失。

二、膜下滴灌的水、肥供应

1、滴灌与节水

玉米覆膜能有效的控制土壤水分的蒸发,起到保墒、提墒的作用,在玉米整个生育期内还需要补给一定量的水分。特别是我县土壤含沙量大,水分渗漏严重,膜下土壤较易干旱,补充水分非常重要,常规覆膜补水比较困难,通过膜下滴灌技术即可解决,并能节约大量的水分。今年的玉米膜下滴灌大面积示范调查表明,普通沟灌每亩用水30吨(流量20吨/小时,需1.5小时/亩),而滴灌每亩用水10吨(流量20吨/小时,需0.5小时/亩),比沟灌每亩节水20吨。

2、滴灌与水效益

滴灌所用主管道、支管道及滴灌带,是由纳米材料制成的黑色管道,滴灌孔是采用电脑技术制造的毛细管道,其长度达75厘米。由于特殊材料及特殊制造。井水通过主管道、支管道、滴灌带、毛细管使水分温度提高。据测定水温可提高5~7度。由于纳米材料的应用,能把井水活化,即大分子水变成小分子能量水,形成能量水,对玉米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

3、滴灌对土壤结构的影响

滴灌水是以液滴的形式进入土壤的,通过土壤毛细管渗入整个耕层。调查发现,滴灌带铺在垄沟内,而垄台上得到充足的水分,这说明水分是通过土壤毛细管渗透土壤耕层的,土壤保持原有结构,表现土壤疏松,结构良好。据调查滴灌的耕层土壤容重为1.05克/立方厘米,比沟灌的少0.2克/立方厘米。

4、滴灌与追肥

常规覆膜追肥时比较费工,需要破膜才能完成,而膜下滴灌技术对此问题迎刃而解。玉米膜下滴灌栽培技术是把全部的磷,钾肥,有机肥及部分氮肥做底肥一次性施入,剩余的大部分氮肥分次追肥施入,膜下滴灌是通过与滴灌系统联接的施肥灌,把氮肥溶解在水中,随滴灌施入土壤,玉米可直接从水中吸收氮素营养,坷比常规施入土壤的氮素提前利用,并能提高氮素的利用率,减少氮素的挥发及损失。膜下滴灌补水时是分区滴灌的,每个滴灌区面积在10亩左右,滴灌4~5小时可施入尿素75~100公斤,一次滴灌每亩可施入尿素7.5~10公斤,由于施入的尿素溶解在水中,肥液浓度在千分之一左右,没有因追肥出现烧苗现象。

猜你喜欢

耕层毛细管氮素
轮作制度对敦化市土壤主要理化性状影响的研究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3-氟-4-溴苯酚
耕层构造对土壤三相比和春玉米根系形态的影响
红壤坡耕地耕层质量特征与障碍类型划分
超声萃取-毛细管电泳测定土壤中磺酰脲类除草剂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自酿葡萄酒中甲醇的含量
用毛细管电泳检测牦牛、犏牛和藏黄牛乳中β-乳球蛋白的三种遗传变异体
库尔勒垦区不同耕作方式对棉田耕层容重的影响
楸树无性系苗期氮素分配和氮素效率差异
基于光谱分析的玉米氮素营养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