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清困境根源 走好振兴之路

2009-04-14纪丽斌

中国计算机报 2009年11期
关键词:信息产业困境出口

纪丽斌

要想真正实现产业脱困的目标,扩大投资、刺激需求终究只是应急手段,产业的真正振兴,只能依靠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来达成。

以雷曼兄弟破产为标志的国际金融危机,从爆发到现在已经过去8个月。在经济形势急速变化的发展环境下,一个产业、一个行业乃至一个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准确判断自身处境的能力。惟此才有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可能。

中国信息产业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发展困境已不言自明。特别是以外贸为核心的区域与企业,更是深感切肤之痛。

2008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3万亿元,同比增长12.5%,比2007年增速下降5.4个百分点,放缓之势明显;全行业实现增加值1.49万亿元,增长14.6%,增速较2007年降低3.6个百分点,产业盈利下降;计算机、家用视听、电子元件行业利润出现负增长,规模以上制造业亏损面达到25%,同比提高两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加大;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总额8854.3亿美元,同比增长10%,比2007年增速骤降13.4个百分点,外贸增幅从8月开始快速回落,到11月进出口额出现负增长,到2009年1月出口已下降29.5%,出口价格下降13.1%。

面对困境,我们须冷静认知,国际金融危机只是诱因。发展放缓、出口下滑也只是表象,产业结构失衡、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需求端受制于人,才是制约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以代工为主的制造业独大是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对海外需求的强烈依赖更是让这个篮子提在别人手里。而这正是外需下降时,产业受到巨大冲击的关键。

其实,这并非信息产业独有问题。美国经济靠技术推动和消费拉动,中国经济靠投资驱动和出口拉动。信息产业经过近几年的跨越式发展,已经来到了必须转变产业增长方式的隘口,如能成功突围,又将是一片海阔天空。可以说,中国信息产业是不幸的,在产业走低中又遇经济寒潮,但换个角度看,中国信息产业又是幸运的,普遍性的经济危势使它恰逢其时地搭上了产业振兴的快车。

4万亿元投资、出口退税税率调整、家电下乡、电脑下乡、支持TD-SCDMA发展政策措施、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国家近期出台和通过的各种相关措施与政策,无不围绕着“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这个2009年国家经济工作的指导方针和总体要求而设定。而这也正是信息产业应对危机、保持长远健康发展的主线。保增长是当前首要任务,扩内需是保增长的根本途径。而调结构才是本轮产业变革的终极目标。

具体看,保增长保的是计算机、电子元器件、视听等骨干产业的稳定增长;扩内需是在个人、农村、传统行业中寻找市场机会与新的业务增长点;调结构是通过突破集成电路、平板显示、软件等核心产业的关键环节,逐步建立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在此过程中,信息产业面临诸多难得的发展机遇,如需求层面的农村市场大开拓,技术层面的核高基重大专项,应用层面的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等。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出台的政策与措施并不是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钥匙。毕竟,这些政策与措施主要为应对当前形势而生,有比较明显的应对危机导向特征,要想真正实现产业脱困的目标,扩大投资、刺激需求终究只是应急手段,产业的真正振兴,只能依靠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来达成。虽任重道远,却无可回避。

猜你喜欢

信息产业困境出口
7524亿元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一只鹰,卡在春天的出口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我国信息产业“供给侧改革”:对FDI 效应探讨
某官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