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译者主体的英文电影片名翻译
2009-04-14黄晓雄
[摘要]任何一种翻译活动,都离不开在翻译主体中起决定作用的译者。译者主体性为电影片名翻译带来了广阔的发挥空间。无论在译文上或是文化上,译者都应使译语既要尽量减少片名内容信息的流失,又要使译语让观众易于接受。本文提出了电影片名翻译三原则,并从归化异化、文化重构、语言音韵等翻译策略方面进行了探讨,力求探索电影片名的翻译使译语观众获得等值感受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英文电影片名;翻译原则;翻译策略
电影片名作为文艺作品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多以极其简洁精练的语言对作品的内容、主题及思想做高度凝练的概括。本民族文化特色也富含其中。电影必须能给观众提供审美享受,好的电影片名能给观众的感官带来愉悦,同时将观众带入电影为他们创造的艺术氛围当中,因而好的电影片名能满足观众的审美期望,并吸引更多的观众。一般来说,电影片名翻译要求较高的通俗性和广泛性,而半文学体风格又要求此类翻译讲究语言的逻辑性、艺术性和感染力。鉴于此,电影翻译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理论支持。
任何译文里,都隐含着译者的主体性,不管这种主体性对广大读者而言是有益还是有害,它都是不可能避开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描写翻译学的兴起为代表,翻译中的文化研究逐渐盛行。翻译界认识到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意识必然会对翻译活动产生影响,因为翻译不仅是语言文字的转化,更重要的是思想交流和文化交流。译者主体性亦称翻译主体性,指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本质特性,即翻译主体能动地操纵原本(客本)、转换原本,使其本质力量在翻译行为中外化的特性。译者主体性给电影片名翻译带来了更广阔的发挥空间,使译者能够更完美、准确地再现电影的信息和美感。
一、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原则
电影片名是一种专有名词,是编剧精心构思的产物,既高度概括影片的主题或内容,又强烈激发读者的观看欲望。为了使电影片名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和商业价值,译者需发挥其主体性,遵循影片片名的三大翻译原则,采取恰当的方法,获取最恰当的译文。
1信息传递原则
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电影艺术作品标题的文化内涵,发挥其文化交际功能,译者首要的任务是把原电影的信息内容传递给译语观众,片名译文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信息传递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观众对影片的解读。片名之于电影,恰如地图之于旅人,有方向指引之功能。有不同偏好的观众群就能按图索骥。选择适合自己品位和兴趣的电影。
2美学欣赏原则
译者在对片名进行翻译时,应考虑译语的观众的审美心理。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教授的文学翻译理论中的“三美”翻译原则,即“意美、音美、形美”,是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亦可以应用到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之中。译者要掌握一般片名翻译规律,比如文艺片的片名一般认为要译得文雅一些;娱乐片应译得通俗一些。译文要紧贴译语观众的审美心理。但是对于美的追求要把握一个度,文雅不等于故作高雅,通俗也并不等于庸俗。译者要依据影片的内容和风格来定,恰到好处的装点会让人心旷神怡,反之,则弄巧成拙。
3文化重构原则
由于中西文化有着极大的差异性,在片名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根据译语观众的文化因地制宜,有时候要对西方文化进行重构。好的片名翻译就好比把“西餐”引进中国。既要保持原汁原味又要符合国人的口味,经常能引起观众的联想,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为此,译者在必要的时候对源语进行文化重构是保证观众普遍接受片名翻译的最好手段。
二、译者主体的电影片名翻译的策略
许均在《“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一文中指出,“所谓译者主体意识,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体现出的一种自觉的人格意识及翻译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意识。这种主体意识的存在与否、强与弱,直接影响着整个翻译过程,并影响着翻译的最终结果,即译文的价值。”作为独立主体,译者的主体意识自始至终贯穿于翻译活动。
为了达到电影片名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带着脚镣跳舞”的译者必须在一定的限度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进行“再创造”。
1把握源语的含义,采取归化或异化的翻译策略
译者不但要根据影片内容反复推敲,仔细斟酌。还必须在两种文化中进行比较、选择与转换。归化或异化是译者通常采用的翻译策略。前者是以民族主义为中心,把国外的价值观归化到译语文化之中,把原文的作者请回家;后者则离经叛道地把外国文本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表现出来,把读者送到外国去。好的译片名传递着“美”的信息,引起观众遐想。有先睹为快的强烈欲望。
归化,又称“改写”,是一种自由的翻译方法。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提倡归化的翻译方法。即译文在音、形、义等方面尽量达到精神、事实、意境的对等。译者传达主题信息,确立全片感情基调,为观众提供审美愉悦。如把Speed译为《生死时速》,把Casablanca译为《北非谍影》等。它们既保留了原文的精髓,又符合译语的语言习惯。如果把Speed直译为《速度》。把Casablanca直译为《卡萨布兰卡》,译语观众将很难判断影片的题材和内容,同时译文本身也缺乏语言色彩。
异化应用在电影片名的翻译上,就是指中文译名保留了英语的语言文化特点,由此而产生的陌生感能够增强观众的文化差异意识,给观众以原汁原味、别样的体验。从而使观众充满好奇、主动去理解感受并接纳影片带来的外来文化。如把God Father译为《教父》、把TheLord 0fRings译为《指环王》等,都是成功的翻译。这种洋腔洋调能够给观众以新鲜感,激起他们对异域文化的好奇心。
2理解源语影片的内涵,对其文化进行重新构建
由于文化差异,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观众必然受自己特定语言文化环境的熏陶,形成一种固有的审美心理和欣赏习惯。电影片名的翻译若不能顺应目的语文化语境,是万万行不通的。电影是生活中某种文化或实或虚的反映。体现电影内容的片名自然而然也包含了很多文化因素。作为译者。一定要考虑到译语观众对译文的接受程度。对异于本民族的文化内涵要进行再度创作。好的电影翻译片名能满足观众的审美期望,将他们带入再度创造的艺术氛围当中。并吸引更多的观众。如美国电影Waterloo Bridge这一片名原意为“滑铁卢桥”。众所周知,1817年英国在泰晤士河上出资建造了滑铁卢桥,以此来纪念威灵顿公爵指挥英国军队打败拿破仑而取得的滑铁卢战役的胜利。如果依据英文直译成“滑铁卢桥”,观众定会认为这是一部与拿破仑打仗有关的战争片或介绍与该桥建筑有关的纪录片。但看过此片的观众都知道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爱情片。Bridge这个词和中国历史文化中的“桥”的故事有着相同之处,如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陕西省蓝田县一年一度的“蓝桥相会”等。而“蓝桥相会”的传说与Waterloo
Bridge故事情节有着许多异曲同工之处。所以译者把原名“滑铁卢桥”译成了“魂断蓝桥”,这样做不仅避开了中国观众由于地城文化差异、历史背景知识缺乏而引起的不解;而且“蓝桥”这一隐含中国文化的意象能使观众一看到片名即刻领悟到这是部关于爱情的电影。此译文融人了一些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标志着美的意象,既切合影片的内容,又体现了原片的悲剧色彩,令观众对影片产生美好的想象,进而产生观看的兴趣和欲望。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重构的意义在于它能及时有效地达到使译文与观众沟通、使观众心领神会的效果。
美国百部经典名片之一的“the Third Man'起初译为《第三者》,结果被中国观众误以为是婚姻伦理片。其实“the Third Man'指的是片中车祸事件的第三个目击证人,该片译为《第三个人》或根据剧情转译为《黑狱亡魂》是不是更恰当呢。
3掌握语言音韵美的特性,让译语朗朗上口
电影片名的音韵尤其讲究炼字,而炼字就需讲究音美。语言的音乐美是语言美的一个重要方面。语言的特点决定着语言节奏的形式。汉语的节奏以其音部的回旋、停顿的久暂、韵脚的和谐、平仄的变化等特征体现出汉语的音乐美,从而产生优美的韵律节奏。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声调高低变化和语调的抑扬顿挫,使汉语语音具有音乐性强的特点。具有“音美”的片名读起来朗朗上口,优美动听,深含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
汉语音乐性的特点为词的组合,尤其为形式结构上成分驳杂而又整齐匀称的四字格词组的组合,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可能。现代汉语的成语。大多是四字句。一个故事、一种现象或一条哲理,被自然而然地浓缩于四字之中。堪称语言杰作,它精练、圆润、简明、优美。它介于词与句之间,具有较强的伸缩性,尤其在声调、音韵、节奏等方面表现出“读来爽然,听来了然”的音乐美。另外三音节词在我国古代韵文中用的非常多,五言、七言体现为三节拍或四节拍的韵律节奏。译者掌握这些汉字的音韵之美,结合影片的内容,把片名翻译得既传达了原文中心又使译语好记、朗朗上口,极其传神。四字译文,如The Conten-der《政界风云》、You Can Count On Me《诚信无价》等;三字译文,如Boogie Night《不羁夜》、Outland《天外天》;五言译文,如:Sleepleas,n Seattle《缘分的天空》;七言译文,如:TheGreat giegfeld《歌舞大王齐格菲》等。这些成功的翻译无一不体现了汉语的读音特点、构词习惯,无一不让观众记忆深刻。
三、结语
电影片名具有精练生动、整齐匀称、雅俗共赏等特点。好的电影片名能给观众的感官带来愉悦,满足观众的审美期望,吸引更多的观众,同时将他们带人电影,让他们沉浸在艺术氛围当中。翻译是“一门不折不扣的艺术”,电影片名的翻译同样如此,它是译者以被译电影为依据而进行的一种创造性活动。电影片名的翻译从某种意义来说是对原影片的一种再次创作,译者在翻译中应在一定程度上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采取必要的翻译策略,既要尽量减少片名和内容信息的流失,又使译语让观众易于接受。
[作者简介]黄晓雄(1964—),男,江西南昌人,硕士,南昌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学和翻译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