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观照下解读电影《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2009-04-14韩芳
韩 芳
[摘要]本文以改编自英国小说家EM福斯特的小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的电影为研究对象,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女主人公露西及其周围人物进行分析,着重阐释露西从顺从、迷茫到最终鼓起勇气与家庭决裂,追求自己幸福的成长过程。而这一过程恰恰是一个女性冲破男性统治的社会樊篱、逐渐觉醒的过程。尽管电影中露西的彷徨与迷茫显示了当时的历史局限性,但它毕竟反映了主人公女性意识的觉醒与进步,显示了这部电影主题上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女性主义;历史局限
前言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这部电影拍摄于1985年,被引进中国后也被译为《窗外有蓝天》。该电影根据英国著名小说家EM福斯特的一部长篇小说改编而成。原著小说成书于1908年,是福斯特较为成熟的作品,也是少有的一部色彩明快、语言诙谐的小说。虽然较之福斯特其他的几部小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少了他标志性的对人生、命运的深刻哲学思考。但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完美结局却十分契合大众审美趣味。因此英国导演詹姆斯·伊沃里将《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翻拍成电影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该片可谓明星云集,制作精良,多年以来,依然为众多影迷所津津乐道。
詹姆斯·伊沃里1928年生于加州柏克莱,奥勒冈大学艺术系毕业,后进修于南加州大学电影硕士。从1969年到2007年詹姆斯·伊沃里从未停歇。一直有作品问世。一批改编自英国作家亨利·詹姆斯、简·奥斯汀等的经典文学作品的影片让他享誉国际影坛。詹姆斯·伊沃里被认为是英国小说家E·M·福斯特作品的最好阐释者。而改编自福斯特小说的电影也为他带来了国际声誉。1987年的《莫里斯》为他捧回威尼斯影展银狮奖;1986年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1992年的《霍华德庄园》以及1993年的《去日留痕》让他三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更值得一提的是在电影《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的一个细节:夏洛特·巴特里特在野餐的时候,讨论着福斯特的另一部意大利小说《天使不敢驻足的地方》的情节。导演对福斯特小说的喜爱可见一斑。
电影中由女演员海伦娜·伯翰·卡特所饰演的女主人公露西·霍尼彻奇在表姐夏洛特(玛吉·史密斯扮演)的陪同下来到意大利旅行,邂逅了意大利人乔治·埃莫森(朱利安·山德斯扮演)。在接触中,乔治爱上了露西,而露西也被乔治所吸引,但由于乔治出身低微,而露西却是一位中产阶级出身的小姐,迫于社会等级的差异,露西逃回了英国。回到英国后,露西很快与同为中产阶级出身的塞西尔·韦斯(丹尼尔·戴-刘易斯)订婚。但露西始终觉得自己难以接受毫无激情可言的婚姻,内心充满了矛盾,她再次来到意大利,老埃莫森告诉了露西乔治对她的感情。露西终于醒悟,为了得到真正的爱情她与家庭决裂,解除了与塞西尔·韦斯的婚约,和乔治在意大利定居下来。
电影正是通过女主人公露西从被动接受到迷茫,直到觉醒,主动追求自己的幸福的过程,向观众揭示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女性的处境。同时我们在露西身上也欣喜地看到了女性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的觉醒与突围。
一
电影一开始描述的是露西·霍尼彻奇和她的表姐同时也是她的陪护人夏洛特·巴雷特到意大利旅行,因为没有得到一间能够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而期望房东太太能够为她们换一间。同是房客的意大利人埃莫森父子天生善良热情,他们主动让出自己可以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给她们。但这种善意的举动并没有得到夏洛特的赞赏。由于深受英国中产阶级等级思想的影响,夏洛特觉得这对地位卑微的父子举止十分不当,于是她处处提防。终于有一天,乔治·埃莫森被露西所吸引,在去教堂的路上忍不住亲吻了她。这一切都被远处的夏洛特看见,她惊慌失措,发生这样不端的事,作为陪护人自己难辞其咎。这一吻被露西和她的表姐都认为是十分不恰当的。因为这不符合当时中产阶级女性应有的行为规范。在英国,“无论是教会还是劝谕文学都以保护妇女贞洁为主要目的,贞洁是女性最为重要的品德之一,贞节超越阶层、职业和婚姻地位,成为好女人的重要特征。”作为女性,夏洛特本应该为鳝西碰到的这段感情高兴。但很显然夏洛特——这个深受男权社会毒害的老处女已经不是站在一个女性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转化成了一个男权社会对女性实施监视的一个工具了。她严厉地批评了露西,同时表现得十分恐慌,似乎这一吻就让露西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这让本来就忐忑不安的露西更有负罪感。
女性在受到男权社会的统治时,不仅仅是作为一个被动的人被监视,更重要的是她的思想和行为最终接受这种统治并将自己转换成服务于男权社会的工具。“社会秩序就像一件巨大的象征机器一样运转着,他有认可男性统治的趋向,因为他就是建立在男性统治的基础之上的。”不仅如此,男性统治逻辑不仅仅存在于作为统治者的男性的认知模式之中,而且,还存在于作为被统治者的女性的认知结构之中。当然这部电影里作为被统治的女性不单指的是露西的被监视,也包括夏洛特被男性主导的社会观念洗脑的事实。
同时,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女人总是倾向于贬低自己,总是以否定的态度看待自己,他们将男权社会培养出来的消极品质认识为积极品质,并作为自己的主动追求。“女人只能依照虚构的理由变成她们现在的样子。”露西虽然感觉到乔治身上所散发出的自然的、雄性的味道,但她不敢接受乔治的感情,恰恰相反,她将这种真挚自然的感情视为一种罪过,而且这种罪过是由自己引起的。与此同时她也失去了一个受人尊敬的“中世纪女性”的高雅与纯洁。所以她和表姐匆匆逃回了英国。可见,露西由于长时间浸淫在英国这个保守的父权社会,她已经接受社会赋予她的固定角色。即:男性是坚强的,女性是柔弱的,女性不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她只能被动地接受。这就在生物学角度强化了男性权力的客观化,也就构成了使男性统治成为可能的自然表象的基础。男性秩序的力量体现在他无需为自己辩解这一事实上:男性中心观念被当成中性的东西,无需诉诸话语使自己合法化。
二
英国的中产阶级并不反对女性接受教育,但这并不表明英国的妇女受父权社会的辖制更少,因为当时接受教育的前提是让这些女性有修养。因此教育的内容大多局限在绘画、音乐和娱乐等方面。当露西从意大利逃回英国之后,同是中产阶级出身的塞西尔·韦斯来求婚,他看中的正是露西身上所具有的中产阶级特质。因为这些特质是符合中产阶级男性对女性的审美要求的。露西就弹得一手好钢琴。对女孩的父母来讲,教育能够使得自己的女儿将来嫁个好人家;而对于中产阶级男性来讲,教育使得这些女性能够满足将来成为家里体面女主人的要求。这也在电影中得到印证。当塞西尔·韦斯向露西求婚时,一方面是看中了她的出身,另一方面也看到露西多才多艺,将来必能成为韦斯家体面的女主人。弗吉尼亚·沃尔夫在她的演讲《女人的职业》里对维多利亚时代的理想女性有过这样的描述:“她是家里的天使,富有同情心,非常迷人,天天都在为家
人牺牲,从来没有自己的愿望、想法;她更愿意赞同别人的见解和想法,从来不为自己着想。更重要的是——很怕羞,优雅无比。在那些日子里——维多利亚女王的最后时期0——每一栋房都有它的天使。”出于门当户对的考虑,霍尼彻奇夫人答应了这门亲事,尽管露西觉得塞西尔又虚伪又狡猾。露西违心地接受了这种安排,因为她所受的教育使得她压抑自己内心的感情,准备去做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体面女主人。但是当塞西尔笨拙地亲吻她的时候,她才感觉到这不是她想要的感情。
在男权社会里,男性作为统治者行使着决定权,但同时也丧失了对女性自然的情感。他们不知道怎样去表达自己,从而慢慢退缩到鄙视和厌恶女性的角落。厌女症成了他们身上普遍的特征。影片中还有个配角毕比牧师,他也一样是个厌女症患者。他虽然对女性表现得彬彬有礼,但从内心是鄙视女性的。他喜欢从外表上审视露西,特别留意她对音乐的嗜好。牧师之所以关注露西生活的这些方面,其目的是要祛除人心灵的感情因素,阻止男性与女性之间的爱情。他曾说过的一句话“尽管婚姻使人生活如意,但独身生活更美好”将他厌女症的心理表露得淋漓尽致。
三
解构男性本位中心的影像传统框架,主要是通过考察、分析、审视那些陈旧的女性形象以说明隐含在那些影像中的偏见而得以实现。因为剖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是女性主义批评最早关心的问题。由此可见,露西这个女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必定反映了当时男性本位中心的社会现实对女性的要求,即:要么她是个顺应男性理想标准的女性,要么就是一个叛逆者,不为当时的社会所容。亦即,露西要么是个天使,要么就是一个妖女。当露西发觉自己无法从内心接受与塞西尔·韦斯的婚姻而想要解除婚约时,她又一次陷入矛盾和焦虑之中。要么就做一个父权社会的顺从者,要么就要走到这个既定社会规范的对立面。然而这种痛苦是社会强加于她的,她必须飞越这道藩篱。于是她再次来到意大利,老埃莫森告诉了她乔治对她的感情。她终于顺应内心真实情感的呼唤,与乔治私奔,在意大利定居下来,但同时也不得不与家庭决裂。
卡罗尔·吉利根在《以不同的声音:心理理论与女性的发展》中把妇女道德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注重自己的生存、关心自我的阶段;关心他人、牺牲自我的阶段;通过自己和他人的关系的理解,消除了自私与责任之间的紧张关系,关怀成为自我选择的判断原则阶段。由此可见,露西的内心斗争与自我贬低说明她还处在第二阶段。一边是社会强加给她的义务与责任,另一边是自己她不得不在内心的情感呼唤与作为一个社会的人的责任之间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这说明当时的英国仍然是一个以男性标准作为社会规范的国家。露西无法在内心让自由与责任达成和解。
结语
在一系列的内心挣扎之后,露西最终选择了自由,飞越了父权社会的藩篱。这是一次女性对父权社会既有社会规范的反叛与挑战。然而这种自由却要以私奔、与家庭决裂、远离故乡为代价。她的勇气是难能可贵的,但仍然摆脱不掉英国那个典型的父权社会给她带来的深层影响。而意大利小旅馆墙上所挂的一幅英国女王的画像似乎也向观众传递着一个信息:尽管露西获得了自由与爱情,但英国男权社会给她带来的伤痛却是永远无法弥合的。
[作者简介]韩芳(1978—),女,河南舞阳人,河南财经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