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南京!》与《辛德勒的名单》相似性之比较

2009-04-14田蓉辉

电影文学 2009年24期
关键词:陆川辛德勒犹太人

田蓉辉 晏 莉 张 淞

陆川的最新作品《南京!南京!》是建国印周年十大献礼片之一,该片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真实地再现了1937年日军在南京疯狂杀戮强奸掠夺的罪行。《南京!南京!》4月24日在全国公映,据悉,该片公映半日,全国票房已近900万元,追平了《赤壁》创下的票房纪录。在它创下高票房收入的同时,对其毁誉参半的评论也铺天盖地地袭来,笔者在此不想做过多的评价。

此前曾有媒体将《南京!南京!》称为中国版《辛德勒的名单》,对此陆川明确强调,“中国人从来就没有放弃过抵抗,我不想把它拍成一部《辛德勒的名单》。”但是在其他方面,陆川也希望《南京!南京!》“就像当年的《辛德勒的名单》一样,虽然大家当时都不看好斯皮尔伯格去拍,但是最后全世界人民都用他们的支持证明:有良心的电影是有回报的。”并也希望这部电影通过日本的“审查”,争取也能在日本上映。(《辛德勒的名单》于1994年3月1日在德国法兰克福首映,德国总统亲自出席了影片的首映式。)

由此可见虽然陆导不愿意将自己的作品与他人之作做比较,但是他也希望该片能像《辛德勒的名单》一样走“良心”(精神救赎)路线,并有良好的影片效果。的确,作为同是反映战争题材的影片,两者在很多地方有异曲同工之妙,如相似的故事背景、真实的历史叙述、黑白格调的大片制作,尤其是两部影片都探讨了战争中的人性问题,并且彰显了一种救赎的精神。也正是因为此,使这两部影片在同类战争题材的影片中具有了一定的开创意义。

一、相似的故事背景与真实的历史叙事

两部影片都以二战为背景,分别反映了德国攻占波兰屠杀犹太人、和日本攻占南京后南京大屠杀的真实历史故事。

《辛德勒的名单》讲述了1939年9月,德军在两周内攻占波兰后,德国法西斯屠杀犹太人的恐怖罪行。《南京!南京!》从1937年的12月南京城破开始讲述,尽管有大批的国民党士兵溃逃出城,但与此同时,也仍然有大量不愿投降的士兵留了下来,在这座城市的街头巷尾展开了无望而惨烈的抵抗,揭示了1937年南京大屠杀的罪行。

真实,成为这两部电影的共同要素。

因为同属反映纳粹国家向其他国家发动侵略的电影,所以在两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相同的历史场景。如登记员发放号码牌,剪头发的细节,运尸体的情节,堆积如山的尸体和破烂的衣服,随意枪杀无辜的德日士兵等等。

而在描述这段过去的历史时。两个导演都采取还原历史本来面目的态度:《辛德勒的名单》的导演斯皮尔伯格前后共动用了百余名犹太人参加工作,让他们重温一次纳粹恐怖血腥的噩梦。为了还原真实的历史场景,《南京!南京!》剧组还有专门的导演组来研究“中枪倒地”的效果,在筹备的现场,常年都一块软垫,每天“砰”的一声枪响,有人应声倒地;陆川自己也搜集大量的杀戮的资料和纪录片,研究胸口、头部、腿部中枪都是怎么倒地………可见,作品追求还原真实的历史状态是其不约而同的选择。

二、都以黑白摄影为主调的大片制作

这两部影片都具有史诗的格局和撼人心魄的情绪力量,具有巨大影响的震撼力和深沉而令人痛苦的艺术魅力。而在反映如此重大的史诗题材时,两部影片都运用黑白摄影的格调。

《辛德勒的名单》共计3小时15分钟,虽是以黑白摄影为主调,仍是彩色大制作的规模,全片有126个角色,动用3万名临时演员演出,百余名犹太人参与。在波兰除有30个外景场地,还搭制了140个布景配合。影片情节波涛汹涌、气势悲壮,一幅幅画面——以黑白摄影为主调的纪录片的纪实性手法,表现德国纳粹疯狂灭绝犹太人的恐怖,其惨状催人泪下。在1994年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中,《辛德勒的名单》毫无争议地夺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以及最佳电影剪辑等6项金像奖。

该影片从开头到纳粹宣布投降,都用黑白摄影,目的在于加强真实感,也象征了犹太人的黑暗时代。后来纳粹投降,当犹太人走出集中营时,银幕上突然大放光明,出现灿烂的彩色,使观众有从黑暗中走到阳光下的感受,可以体验到剧中人解除死亡威胁的喜悦心情。影片的摄影指导扎努西·卡曼斯基掌握了黑白摄影的画面质感。在沉重中有厚重的味道,特别是在拍摄波兰的贫民区时,矮墙、砖块、潮湿气息,还原了时代的真实氛围……

中国电影大片的一个重要的类型特征是对“场景”的凸显,以及对于格调、画面和视觉风格的着意强调。《南京!南京!》投资8000万元,从筹备到杀青花了4年时间,刘烨、高圆圆、江一燕、姚迪、秦岚等全明星阵容,为整个影片的大片制作增添了砝码。而整个影片黑白画面的纪实风格、摇晃的镜头、独特的视角和手法,给观众带来了震撼与压抑。陆川说“黑白电影更有感觉,对历史是更好的解读。”他表示,他从来就没有打算将影片换成彩色片。在陆川眼里,那段独特历史中的南京,一切都仿佛是黑白的:黑白的城池、黑白的废墟、黑白的战争场面、黑白的人物影像……的确,黑白叙事的张力比彩色更打动人心,也更接近真实。

三、探寻人性的光辉与彰显救赎精神

1探寻人性的光辉

表现战争题材的影片很多,但是如何突破此类影片常用的表现敌我对抗和较量的手法却值得深思。探寻和讴歌在特殊环境中的人性发展轨迹与人性的光辉是两部影片不约而同的选择。

战争,是灭绝人性的,是不可原谅的,战争只能让人变得丑恶,让人把自己的本质表现出来。但是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把人性精神、人性中的仁爱和怜悯都展现在观众眼前。辛德勒作为一个商人,他首先应该是追求利益的;同时,作为一个德国人,辛德勒应该知道,屠杀犹太人是当时德国政府的基本国策。辛德勒的伟大,就在于他违反了这样二个基本“常识”。从他刚开始买下那个经营不善的搪瓷厂以生产食用器皿,供应军需,发战争财,到自觉地将自己的工厂建成犹太人的避难所。到最后用钱买通了戈特和朱利斯,列出一张长长的名单。拯救了一个又一个无辜的生命。辛德勒顶住了压力,发扬了人性的光辉。“救一个人的命就是拯救了整个世界”。(《辛德勒的名单》中的台词)生命,也许是所有的东西里面最宝贵的;权力,就是对别人的一种宽恕。

与之相同的是《南京!南京!》对各个角色的塑造也是十分人性化的,这对以前我们习惯的那些反映日本侵略的影片来说是一次大胆的挑战与突破。

首先,陆导对角川这位日本兵的塑造是“人化”的。角川在这部电影里不是完全被机械化的魔鬼,而是跟大部分人类一样,带着人性、人情、人心的人,他饱有人性的善良,因而陷入巨大的内心矛盾。他听从上司开始屠杀的时候,命令部下投弹的时候,让“搞”百合子的时候……他的心是动的、摇的、乱的。之所以角川显得非常人化,一方面是因为他的言行和表情作为军人过于软弱,另一方面是因为其他日本兵基本上都扮演非常“魔鬼”的角色。角川与其他日本兵之间明显存在的“对称性”是这部电影

的看点之一,也是陆导用意展开的塑造点之一。

其次,对影片中打死唐先生的日本军官塑造也很合乎人之常情。我们发现在他命令手下打死唐先生之后,他的脸上有一种复杂的表情,一种很微妙的内心变化写在脸上,可能对未来,对生命有一种反思的东西。影片中这样处理很符合常人的心理,我们看到的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立体的日本人,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杀人魔王。

透过重大的历史背景,集中定位在平实普通的个体人,关注战争的人和人性,亲切的平民视角和个体立场无疑使这两部影片获得了当下的共鸣与认同。

2他国人物视角,彰显救赎精神

《辛德勒的名单》与《南京!南京!》都安排了两个侵略者的视角——辛德勒和日本士兵角川,并且通过他们的经历反映战争中的人与人性,并彰显了一种宗教般的救赎精神。

在《辛德勒的名单》中,主人公辛德勒走向救赎道路有一个关键性的人物。在清洗克拉科夫犹太人居住区时,辛德勒在挥舞棍棒、疯狂扫射的冲锋队和被驱赶的犹太人之间看见了一个穿行于暴行和屠杀而几乎未受到伤害的穿红衣服的小女孩。这情景使辛德勒受到极大的震动。斯皮尔伯格将女孩处理成全片转变的关键人物,在黑白摄影的画面中,只有这小女孩用红色。在辛德勒眼里,小女孩是黑白色调的整个屠杀场面的亮点——后来女孩子又一次出现——躺在一辆运尸车上正被送往焚尸炉。影片中通过辛德勒张大的嘴反映了他内心巨大的震撼,这之后他要他的会计在救人的名单上再多列一点人数(他不断重复的一句台词就是“more,more”),救赎举动的最大震撼应该来源于此。尽管这样的举动会令他倾家荡产。

而辛德勒更伟大的地方,不在于他救人之后的高兴,而在于影片最后他的忏悔:如果把我手上的这个金徽章拿出去,我应该还可以救几个人。这才是画龙点睛之笔。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的价值观,就在这一瞬间凸显了。

如果说在《辛德勒的名单》中红衣服小女孩是片中的一个关键人物,那么在影片《南京!南京!》中日本士兵角川向姜老师索要十字架的项链这一情节是人物走向救赎道路的一个重要的具有象征意义的暗示。角川说自己是教会学校毕业的,希望姜老师能将这条十字架的项链送给他。耶稣的十字架,是西方人向上帝忏悔自己心灵的一个重要的物件。这之后,角川放走两个中国难民。面对成天的杀戮,自己选择开枪自杀的行为的原因,可以联系到这条具有赎罪意义的十字架的项链。

陆川认为《南京!南京!》就是一场人性的救赎!是在以一种宗教般的救赎精神来重新拯救南京大屠杀这部沉重的历史,他最终让电影中的主要演员都走上了这条宗教的救赎之路。陆川是用他那种宗教般救赎的精神去背负那些过往沉重历史中的罪与欠!所以我们才能在他的作品《南京!南京!》中看到作为唐先生与姜淑云这样的知识分子为了拯救别人与同胞而被杀日本兵枪决,才会有作为底层妓女的江小云为了拯救自己的同胞而去给日本人做慰安妇……

《辛德勒的名单》与《南京!南京!》都不是要以影片来揭开历史的伤疤,而是通过一个普通人良知恢复的故事来安慰逝去的灵魂,警醒幸存的生者,表达对无论再怎样恶劣的境况下都无法泯灭的人类良知的礼赞。的确,我们未必需要一部明星云集的“南京”,未必需要战火冲天的大场面,但我们需要自己的《辛德勒的名单》,需要将历史转化为胶片上的永恒经典。有记忆。才有真诚的忏悔,才有真心的宽恕。

[作者简介]田蓉辉(1979—),女,湖南常德人,硕士,湖南I程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理论与影视艺术;晏莉(1971—),女,湖南湘潭人,硕士,湖南工程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类学生管理;张淞(1979—),男,湖南常德人,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教育资源与环境建设。

猜你喜欢

陆川辛德勒犹太人
自尊
陆川油茶优良砧木品系的初步筛选
英国社会是如何对待犹太人的(1066-1656年)
犹太人的生意经
犹太人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