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南京!》:穿透感官的艺术

2009-04-14张俏梅

电影文学 2009年24期
关键词:南京城陆川南京

张俏梅 齐 皓

陆川的新作,战争史诗片《南京!南京!》2009年4月下旬以来在全国各地公映,公映首日半天时间票房已接近900万。北京、上海、广州、南京多家影院在黄金时段场场爆满……作为艺术电影,让观众通过一张张照片、一幕幕情景审视一段血腥的历史,观众透过来自电影艺术的感官刺激,获得前所未有的心灵震撼。

一、创新美术赋予城市生命

不少观众被影片真实的质感、恢宏的气势和凌厉的色彩对比所震撼。这是陆川和他的创作团队耗时1年半的考古历程的结果。此次从曝光的部分美术设计草图和分镜头手稿来看,那个70多年前梦魇般的城市,渐渐模糊的面容。被逐渐廓清洗净、呈现。

影片美术制作富有特色,年轻的美术师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让观众领悟到了艺术电影的感官魅力。剧组在长春斥资3000多万,复原了这座800亩的废墟城池。设计图纸上,清晰地标明了曾经南京城应有的结构,大小比例、房屋的位置等,将重要场景的位置确定并一一还原。

显然,导演陆川希望在还原一个真实南京城的基础上,在观众的心里营造一个承载着国家兴亡民族精神的南京城。他要求影片的置景和美术在按照图形比例建造每一个场景的同时赋予每一砖每一瓦生命。而不是简单地做一个建筑工程师,希望观众在看到影片的同时,去感悟那个静默在黑白影调中的被死亡阴影重重包裹着的、空荡荡没有生气的城市,那个街道被废墟焦尸石砾掩盖、天空被扭曲变形的钢铁支架割裂的城墙。

城墙,在影片中不但是一个连接城内和城外的具象,也是自由与束缚的象征。影片中刘烨和众人捍卫的城墙被美术师郝艺设计成一个坚硬而不可撼动的冷漠巨人,没有丰富花哨的门楼,城外除了宽阔的护城河、被炸断的桥,就是广阔荒野,显得那样的孤独;尤其是城墙残缺的部分被做出了一块一块炸坏的效果,让观众感受到巨大的城池在被如蚁的日军一点点蚕食。

影片营造南京城整体的气氛同样也是导演传达的一个重要讯息。陆川希望在还原一个真实南京城的基础上。在观众的心里营造一个承载着国家兴亡民族精神的南京城。

陆川说:“追求真实,但不是复制照片,要从历史照片中寻找到可以触碰到、嗅到、体会到的属于那个时空的气质、感觉,在我看来,那是冰冷的、充满了浓烟的,没有火光和鲜血战场。”

二、白影像凸显真实力量

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部黑白影片。之所以选择黑白影像,陆川说,这是希望凸显真实的力量,还原历史的质感,“在黑白的画面里,血是黑色的。”

彩色电影普及之后,专门使用黑白影像呈现的国产电影十分罕见,即使在国外也是风毛麟角,大多数的黑白影像都出现在事件回忆的闪回中,或者引用的新闻纪录片。国内刻意制作为黑白片的电影,代表作是姜文的《鬼子来了》,国外的则是《辛德勒的名单》,巧合的是二者的题材与内容都与《南京!南京!》有交汇之处……由此可见,陆川的选择并非一时异想天开或故作独特,实在是这一素材在先天上便具备沉郁厚重的基调。

黑白电影更有感觉,对历史是更好的解读。电影会给人以视觉的想象,人们对这个故事的想象都是黑白的。影片没给它再上颜色,因为那个时代的色调,给人感觉是黑白的。表现了影片的艺术风格,努力呈现历史质感,凸显影片的纪录风格。贯穿到底的黑白影像奠定了悲壮氛围,集中展现日军屠杀俘虏的一段情节则残酷得让人窒息。彩色给人更多的是生理刺激,黑白影像虽不能让人产生直接的生理刺激,但影像空间可以透过自己的感官,获得从感‘官到内心的深刻刺激,产生心灵的震撼。

所以艺人吴彦祖这样评价说:“很难解释看完电影的感觉,很复杂,我觉得陆川拍得非常好,特别是它用黑白去说这故事是很大胆的。”

三、群像化妆突出风格

影片中几位主演的定妆照及导演陆川的亲笔人物阐述,让观众对《南京!南京!》这部群像电影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刘烨扮演的中国下层军官陆剑雄毕业于黄埔军校,受过良好的教育,在教导大队任下级军官,一个德式装备的精锐部队。参加松沪会战,虽损失惨重仍不放弃。回到南京后招兵买马决心死守,腰板很直、军装合体。发型总是修理得恰到好处,棕色的皮肤,脸颊上棱角分明;满怀誓死保卫南京的决心,鄙视那些个汉奸和贪生怕死的人。当知道政府放弃南京溃逃时突然失去方向变得茫然不知所措。

姜淑云,知性温婉、旅欧海归,执教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本来是象牙塔内的学者,但是被战争强行拉扯到生灵涂炭之中。姜淑云不应该死。她和其他人都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其节奏、情态都不需要日本人来指导。然而日本人跨越海洋来试图改变中国这块土地,对于首都南京当仁不让要做出标杆性的惩罚和训诫。南京成为围城。然后再上演瓮中捉鳖和猫戏耗子的低级模仿秀。姜老师作为协调员尽量发挥其可能的力量,但也不过是弱女子,随时会被杀戮、强奸或莫名其妙地失踪。姜老师的死,绝对有价值,是直寻不假思索的拯救。那些军人能不能活下去不再考量,而自己也能够使用可以沟通的语言来求死。很吊诡地被许可了。姜老师的死,高圆圆演来很有神采。

唐先生早年留过洋,通晓英语和日语,在拉贝的家里做管家,看起来很是斯文,头发有些稀疏了却梳理得一丝不乱,抿的很紧;有一些稀松的小胡子,戴着一付略小一点的眼镜,镜片看起来有些厚。脸颊消瘦肤色有些的暗黄。做点小生意也还是旧式打扮穿长衫戴礼帽。家景并不殷实,有钱人多携家眷内迁时他只能留了下来,期望南京城能守住。沦陷后带着全家跟拉贝进入安全区。亲眼目睹了日军进城后奸淫烧杀的暴行,自己一介平民却无力保护妻女,颓唐委顿看起来愈发瘦弱了许多,稀疏的头发没有那么的整齐了,有一缕耷拉在脑门上,长衫皱皱巴巴的。

唐太太,甚至没有自己的名字,这位娇小美丽的上海女人,除了记得每个月把丈夫工资准时收缴上来。也从来不会忘记即使在打扫卫生的时候,也在头上扎上一顶美丽的头巾。这个仔细而善良的妇人,可能永远想不到南京的沦陷会让她千方百计悉心呵护的家庭彻底陷入黑暗的地狱……她是南京城里肃杀气氛中惟一的一抹温柔的亮色,也是生命的延续。当她用双手紧紧抓着铁丝网最后一次凝视着自己的丈夫的时候,她拼命抑制着自己的眼泪,对自己说,要坚强。

在以往的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中,人物的面目都是模糊的,或许是因为创作者不忍心让观众在惨烈的画面中再去触碰那些绝望的眼神,在一段充满愤怒和哀伤的记忆中去结识那些悲剧的主角。正如陆川所述:“在中国人经历的这段屠杀的历史中,实际上被忽略了的,是真正的个人史。”

四、血腥画面影射灾难历史

镜头交替出现扫射、爆炸、活埋三种屠杀方式,战俘面无表情地被活埋、成千俘虏并排被扫射致死,画面中倒悬的头颅、血染的战场。为了真实还原历史,再现那个满目疮痍的悲惨年代,导演还是选择了黑白成像。据说剧组的定位是一部商业大片,而我似乎更愿意理解其为一部血性之作。

“悬挂着的那一个个血淋淋的人头。日本人在活埋的人

头顶跳舞,贝拉的安全区在日本人的肆虐下变成了一个笑话。”这些残酷的画面一直在脑海里挥着不去。虽然早已熟知那段历史。但是此刻心里也忍不住大呼“畜生”!

电影从尊重历史的前提出发,来唤回公众的思考。是值得称赞的,但在战争、苦难、死亡、仇恨之外,电影人更希望观众能够体会战争背后的思索、苦难背后的救赎、死亡背后的尊严,以及仇恨背后的温暖。

“我要讲述的,不是单纯的施暴者和受暴者之间的故事,而是两个民族的共同灾难,这关系到我们以何种心态重读历史。”陆川说,“我们不能封闭在民族悲情里,我希望借一部电影去恢复中国人的这种存在和救赎。中华民族是一路坎坷的民族,我们最终还是要自我拯救。”

《南京!南京!》的副标题:一座城市的生与死。回望历史的方式有很多种。不只有课本中的屈辱史、慑人的数字,还有鲜活的生命。片中有几处让人记忆深刻:日军要拉贝交出100名女人做慰安妇,妓女小江第一个举起手的镜头;德国人拉贝要离开难民营,隔着牢笼似的铁门,下跪并哭泣的情形;听到城外震耳欲聋的屠杀枪声后,俘虏们被震慑的起不来身,刘烨第一个站起来回头望着这些男人,后来人一个个站起来的坚忍;还有影片的结尾画面小豆子的照片下写着的:“至今还活着”,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最后字幕“中国不会灭亡”让人两度落泪。

从张杨的《洗澡》《落叶归根》、陆川的《寻枪》《可可西里》《南京!南京!》,到宁浩的《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均表现出对电影属性的回归——立足于本土,既在商业上获得成功,又在艺术上取得突破。他们表现的均是平常之人平常之情,即使在《南京!南京!》这样的历史性题材中,也是如此——平常之人、平常之情的力量,增加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

《南京》是第一部以外国人的视角回顾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从创作开始就受到全世界关注,并已在今年的美国圣丹斯电影节上引起轰动。在上海举行媒体看片时同样让每个记者都大为震动。导演之一丹·史度曼曾表示:“希望避免典型的纪录片手法,如一个又一个专家的讲述,展示大量静态的照片等,而希望通过表演和片中传达的情感力量带给观众深入心灵的震撼。”

影片《南京!南京!》多视角的拍摄、多国演员的参与、多种历史场景的再现,力求让历史的真实撞击每一个人的心扉,用艺术的魅力帮助人们打开民族情感之窗,乃至启迪对人类未来的思考。从一定角度上说,该影片的美术、影像、化妆、画面等元素,都展示给观众一部艺术巨片。观众通过一张张照片、一幕幕情景审视一段血腥的历史,透过来自电影艺术的感官刺激,获得前所未有的心灵震撼。

[作者简介]张俏梅,女,安徽安庆人,艺术学硕士,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讲师;齐皓,男,安徽安庆人,硕士,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南京城陆川南京
南京比邻
“南京不会忘记”
南京城市中心区生态需水量探析
南京·九间堂
南京城与秦淮河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陆川油茶优良砧木品系的初步筛选
从南京城墙砖的铭记谈起
日本画家彩绘辛亥革命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