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南京!》:大屠杀中的人性之光

2009-04-14夏爱元

电影文学 2009年24期
关键词:侵略者大屠杀日军

电影《南京!南京!》是以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为背景,但与以往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作品相比,角度比较新颖,既侧重于从侵略者的眼光来看待战争中令人发指的大屠杀,较为人性化地表现了侵略者内心复杂矛盾的一面,又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被侵略者中国人民在大屠杀中为了民族和自我的尊严而进行的种种反抗和牺牲,而且还从第三者的角度体现了我们应该极力提倡的一种国际人道主义精神。本文主要从人性这个角度来谈谈该片如何表现在大屠杀中及之后人类生存的希望。

一、关于人性的认识

人性这一词含义很复杂,古今中外,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有多种说法。

顾名思义,人性是指人的本性、本质。中国的圣哲先贤大都从社会伦理角度来阐发人性,孔子曰性相近,承认有人性,但未说人性是什么;孟子说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告子说无所谓善恶,又说食色性也,等等。文艺复兴后的欧洲资产阶级大都从人的本质存在、天然权利等角度来阐发,把人性看作感性、欲望、理性、自由、平等、博爱等等。而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有人从人的生物性方面考虑,认为人性=动物性+植物性=生物性,人性残忍的一面理解成动物的本性,人性仁慈的一面理解成植物性的一面。也有人认为人性是目的与智慧的统一体,是运用自身智慧以实现自身目的的过程,认为艺术批评的任务,就是到作品中去发现、命名这样的人性概念。等等。

本文谈到的人性,是从通常意义上来说,指作为人应有的正面、积极的品性,比如慈爱、善良、正直等等,类似于英文中的Hmallity。而且也是想通过对这部电影的分析,去寻找发现人性在一个极端特殊的历史事件中的特殊显现方式。

二、人性的隐性或显性存在及意义

这部电影,是从三个方面来彰显人性的:一是日本侵略者;二是被侵略者中国人民;三是战争中的第三方。

1人性的挣扎、复苏与隐性流露:角川正雄

在《南京!南京!》这部电影里,可以说角川正雄是一个着墨较多、贯穿始终的人物。影片从他在废墟中睡眠中睁开眼睛开始,到他放走小豆子后在野外的杂草丛中自杀就即将结束。在这短短的历程里,他的人性始终在不断地无意有意地折磨着他,使他最后觉得,活着比死更加艰难,因而选择了放走代表中国希望的小豆子而自杀身亡。他作为一个侵略者,人性未泯,在一开始搜索难民区时,无意中打死了几个躲起来的难民,看到周围的人大声痛哭,他吃惊地自语着:“我不是有意的。”便与战友匆匆离开。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他珍爱生命,本意不愿多杀人的微弱人性的一种潜在显现。

但他的身份是军人,服从上级命令是他的天职,因此他不得不不断地违背自己的潜在本性,被迫亲眼目睹甚至参与更多惨无人道的行为。影片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在他与战友们嬉戏时,他突然感觉不对,无意中回头,便看见许多的中国妇女被日本军士蹂躏至死后,被裸体堆在一起用车运走。这时,他脸上的快乐神气不见了,代之而来的是深思,是沉重。其实在影片中有许多这样的时刻,他的爱好和平、珍爱生命的本性总是在刹那间抬头,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在片中,他甚至显得很天真幼稚,如与战友说,他要娶日本慰安妇百合子,让战友笑他大脑得了性病。但他仍念念不忘百合子,新年给她送礼物,并尊重她,让她开心感动地笑。但就在他珍爱百合子的同时,他得亲眼看着她受到战友的蹂躏。而最后百合子上前线死了,他也只能请人给她修坟墓,说她曾经是他的妻子。由此,我们可以感觉到他那种沉甸甸的无奈。是呀,谁又不是战争的牺牲品呢?战争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在一次次地折磨、挣扎之后,他终于冷静、理智地做出了选择,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宁愿自己死在异乡的荒野。也不愿再做杀人不眨眼的战争机器。

对于施杀者来说,有着角川等这样人的存在,也是他们的希望,最后让每个女人和小孩领回一个亲人也算是有点仁慈。在战场上,人都只是杀人的机器,人性变异、心理变态了,变成了毫无人性的杀人狂。正如其他反战作品《西线无战事》《永别了,武器》等一样,这部作品从胜利者的角度很好地说明了,战争带给人类的只有灾难和痛苦,只有对人性的摧残。一旦战争过去,人性复苏时,侵略者也该忏悔,也该反省,战争韵意义到底何在?曾经的光荣是否真的值得珍惜?

2尊严和爱,人性的凸显:陆剑雄,姜淑云,小江,唐天祥。小豆子

对于中国人民来说,这部电影特别鲜明地突出了两个字:尊严!一个民族的尊严和作为一个人的尊严。要有尊严地活着,否则就有尊严地死去!当活着不能活出尊严时,还不如选择死。当然尊严也离不开爱,没有爱的尊严。也会是自私和冷漠的。在这个影片里,主要通过几个不同身份的中国人在大屠杀这种特殊时期的经历和选择,使人的尊严和爱得到了很好的演绎。

陆剑雄,是坚持留守,抵抗到最后的中国军人的代表,他也代表中国人的反抗。他勇敢坚强,视死如归,带领他的部下坚持到最后一刻,明知是死,但也从容面对。在片中,他表现得非常质朴,没有更多的豪言壮语,但用自己坚定有力的眼神和坚决果断的行动鼓舞着他人。在他的影响下,其他中国军人在被害前情不自禁发自内心地高声喊:“中国万岁!”“中国不会亡!”。这喊声响彻云霄,坚定有力,足以令每一个中国同胞感动、落泪,并为之奋起,也足以令每个日本人胆怯、反省。正确面对这段历史。

姜淑云是整个安全区的领导者和保护者,她用女性弱小的肩膀,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一次次地与日军周旋。冷静地保护着她的同胞,为他们争取最大的生存空间。她的形象不仅突出地体现在她为了让更多的人有生存的机会。而冒着生命危险,违背日本人的命令,乔装去救人,终于被发现而被捕,更表现在当她知道自己再也不能保护他人、而只能成为日本人的玩具时对尊严的追求。她请求角川杀了她,以死来保全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尊严。在她的身上,很鲜明地体现了如果不能有尊严地活着,就不如有尊严地死这一令人肃然起敬的观点。

小江。身为一个妓女,一开始,她的觉悟并不高,当要她剪掉头发,不涂口红时,她坚决不从,并说不打仗了,她还要依靠它们,而且还讥笑劝她剪的老妇人,一副“商女不知亡国恨”的样子。但是,她也逐渐觉醒了,当日军强行要借100名妇女,并说会给粮食、煤和棉被,让孩子等度过冬天,否则就摧毁安全区时,她却第一个自觉举手报名,在她的带动下,女性们纷纷举起了手,自觉地用自己的屈辱和牺牲换来他人的生机。在她回头的一刹那,眼里流露着的是坚强,是尊严和爱!

唐天祥,在这部影片中是塑造得比较复杂的一个形象,在他身上,体现了人性的麻木、泯灭、挣扎、苏醒与救赎的过程。一开始,他因为居住在安全区,又给纳粹拉贝当秘书,便安心地做事,与妻子恩爱,并教周围人学说日语,见到日兵就微笑、鞠躬,说日语“朋友”,以为自己不会有问题。后来听拉贝说要回家时才着急起来,在自己的小家

与他人相冲突时,他选择了当叛徒,告诉日军,说安全区里还有受伤的中国军人,以为可以换取自己家人的安全。但血的事实教训了他,日军闯进安全区,不听他的劝告和哀求,也不看他与日军的所谓合作协议,残忍地摔死他的女儿,抢走他的妻妹,使他在撕心裂肺的痛苦中突然醒悟。在最后的生死抉择中,他主动选择了死亡,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人,从容淡定地辞别了心爱的妻子,与角川一样,想以死献罪,求得内心的安宁,完成了对自己人性的救赎,坦然面对死亡,并自豪地告诉日军,他的妻子又怀孕了。这多少也是对日军的一种微弱的抗争和警示。是的,中国人是永远也杀不尽的,杀了一代,还有下一代。

小豆子,就是这样的下一代,一个让人感动的人物,人小。但勇气和胆量却不小,甚至超过了一般的大人。他先在陆剑雄身边,沉着机敏地协助他抵抗日军;在赴死前,还能露出坚强的微笑,一点也不畏惧即将到来的死亡。侥幸存活后,他又积极地去帮着救助更多的人,一点也不在乎日军的恐吓,并再次从容走向死亡,显示出大人都难得的镇定。但他身上又集中表现了人性中最天真无邪最可爱的一面,他仿佛不知道什么叫害怕,什么叫死亡,什么叫忧愁,时时不忘露出他那可爱的笑容。尤其是最后终于再获生机时,他那灿烂的笑容、欢畅的笑声、活泼的身影,是对生命尊严、对活着的最好诠释,也是中国不会亡的一个明证!他将像他手中的蒲公英一样,把反抗的信念和希望的种子洒遍全中国!

面对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我们该怎么办呢?只有反抗,除了反抗,我们别无选择。只有反抗,或者还有一线生机,一点希望。这是历史给我们的沉重教训。在明知无法抗拒死亡时,与其被动地被杀光,不如英勇地与敌人抗争到最后。就算不能同归于尽,就算只是徒劳地反抗,但至少也体现了人的尊严。中国人不是无奈地等死,也有过抗争。而且我们坚信,中国万岁!中国不会亡!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而这部电影借着中国人民的不屈群像,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

3对人类弱小者的同情与博爱,人性的升华:拉贝与华小姐

在这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中,作为战争的第三方,拉贝和华小姐等的身上集中体现人性中对人类弱小者的同情与博爱,使人性得到了升华。他们充分发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为保全更多的中国人民,敢与侵略者交涉。华小姐的求情使一部分中国男性得以保全生命。尤其是拉贝。之前一直在想办法保护中国的难民,虽然他最后还是被迫选择离开,但作为一个毫不相干的德国人,他能这样,已是难能可贵。而他离开时仍充满了歉意,不停地说对不起,甚至给在场的中国人下跪。反过来,这对所有当时的和现在的日本人不也是一个很大的鞭笞吗?难道不值得他们反省吗?他的过错在于没有坚持到最后,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也要保护中国人民,但比起那些魔鬼般的施暴者来说又算得了什么呢?比起大发战争财、幸灾乐祸的人,他们何其高尚!我们当然不能过多地奢求、责备他们,反而应该对他们充满感激。在面对大灾难时,不管是天灾还是人祸。不管是哪个国家和地区,我们应该互相帮扶,无私援助,因为我们既然同为人类,就应该互相珍爱。这是人性的最高点,也是人性的升华,也是整个人类生存的希望。

[作者简介]夏爱元(1975—),女,文学硕士,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中外文学比较、东方文学及影视文学。

猜你喜欢

侵略者大屠杀日军
犹太人大屠杀并非始于集中营,而是仇恨言论。这段历史不可忘却 精读
Nanjing Confucius Temple
My Trip
奥斯威辛为何在大屠杀纪念活动中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
侵华战争中的日军“三羽乌”
不弯腰的习俗
反思?
日军“特攻战之父”大西泷治郎
对日军编制和军衔称谓的商榷
日军密码四次落入美军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