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电影的艺术审美情趣

2009-04-14张春荣

电影文学 2009年24期

[摘要]从美学角度上说,以审美的眼光看待艺术,艺术便被赋予了灵魂。审美是艺术的内在根源,艺术是审美的外在表现,审美和艺术密不可分。数字电影是集科学技术与电影艺术于一体的,它带给受众的是极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因而,它具有较强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数字电影艺术的产生;数字电影艺术的审美;数字电影艺术的未来

回顾电影历史,短短百余年,电影制作技术已经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单声遭到立体声道的一次次的技术革新,这一次次的技术飞越,给电影的艺术形式创造了无穷丰富的演变和美的意味情趣。新世纪,伴随着全球数字化和网络化的迅猛发展,电影正经历着一场数字化革命。数字电影突破了思想与绘画、摄影机与胶片的技术基础,将电影数字技术化。数字技术与电影的结合大约始于20世纪70年代,从最初直接反映生活的画面,到创造性突出视觉奇观,再到银幕中隐含的特殊效果,使观众逐步体会电影的真实性。无论是电影幕后的制作,还是在电影载体的数字更新,无论是电影中主人公的灵魂形象或者是电影观众的欣赏认可,都彰显出数字技术不可忽视的主导作用,数字化技术已经成为未来国内外电影发展的必然之路。

一、数字电影艺术产生的价值意义

每当听到人们谈论好电影或是电影好时,笔者一直在思考。什么是好的电影?从赏析角度上看,一部经典大片的数字技术特效带给观众的视角冲击,绝对算得上是一部好电影。从主观上讲,我们首先总会以自己的审美需求为先准。然后强加于他人,希望别人也能赞同自己的观点。然而客观的眼光是一切真理的基础,进入数字电影时代,哪怕是最微不足道的观点,也已经黯然失色。从艺术表现上,我们总是喜欢积极的东西,数字电影带给我们的总是极富想象与超前的,具有挑战性与先进性的东西,这时对于欣赏者而言,主观评价的来源只是区别于对某个艺术作品的欣赏角度而已。

数字电影作为一个深受大众喜爱的媒体艺术形式,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它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在电影只反映现实性的年代,许多传统电影制作达不到镜头需要,要借助电脑才能更完美。运用电脑技术将传统电影引入数字化技术后,会使影片更完美,更富有艺术效果。电影数字化技术最大的好处,直白地说,那就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在数字化技术的帮助下,电影创造的世界给人以更为强烈的真实感。不论是《天下无贼》里刘德华用玻璃杯剥鸡蛋,还是《英雄》重李连杰的剑穿水珠,如果没有数字化技术的介入,这种出神入化的场面是不可能有的。据媒体报道,外国影片《拯救大兵瑞恩》中通过数字化技术,仅用200人就演绎出第二次世界大战数万人参加的诺曼底登陆,当影片上映时,几乎没有人能感到是科学的巨大力量在推动着这场银幕上的战争。在这历史与现实、现实与电影之间,真实抑或不真实,真真假假没有人讨论,因为没有人否定历史!

总之。数字化技术所造成的影像奇观和科幻效果,尽管无法改变我们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感受,但是它却已经改变了传统电影艺术真实的最终意义,给了我们思维想象力自由发挥的空间。

二、数字媒体艺术成就电影美学效应

数字化技术改变了电影本身的现实性和时空连续性。因而。在数字技术出现以前或者在数字电影还未曾与电影结合的时代,无论对电影的本身有多少种看法,一个最基本的也似乎是大多数理论家都赞同的,是电影的现实性本性。一些有影响的电影美学家在他们的著作里都曾经指出,电影区别于其他艺术的特性,在于它“绝对的现实主义”。马赛尔·马尔丹在其《电影语言》一书中断言:“电影艺术是高度‘现实的,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最能向我们传达现实感的艺术,因为它能最忠实地再现现实的外部特征……我觉得可以断言,电影是比任何其他艺术表现方法更为现实的语言,电影也许首先便是一种语言,甚至它就是现实本身。”

然而,数字电影的产生与飞速发展,已经逐渐湮灭了电影的这种现实性,它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另一方面,电影艺术美学形式发生转变,艺术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甚至作为一门学科拿来研究。从数字电影中,生活美的真切,人性美的光辉,自然美的雄壮,我们都可以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于是,便提高了我们的鉴赏美和认知美的能力,在这丰厚的美学中,数字技术的成就是无穷大的。

哲学上说。每一个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郡与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即数字技术的诞生与发展离不开相关的社会背景,而数字电影的产生,又带来了相关的艺术形式。从艺术的角度上说,数字电影是电影创作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拓展,目前可以说是电影艺术的支柱,它的成就并不只在技术上。无论是从电影影像还是电影创作方面探讨,或是从电影受众角度观察,数字技术总能满足电影影像的虚拟真实、电影创作的无限可能。从观赏角度分析,数字电影可以满足电影受众的审美期待,由于这种可视的影像或意象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一致。所以会使他们产生认同感。电脑艺术家们可以凭借影视制作软件打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形象和几乎可以以假乱真的自然景观、劳动场景和生活场景以及各式各样心灵象征的意象。美国好莱坞《星球大战》《侏罗纪公园》《骇客帝国》等一大批科幻影片在全世界风靡,与其说是数字技术的成功,不如说是电影寻找到了表现心灵和思想欲望的新形式更为准确。因此可以说,数字电影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三、数字电影艺术情趣的培养与提高

我们观看一部电影作品,总是带着不同的主观色彩,有人喜欢画面艺术效果,有人喜欢波折的故事情节,而有些受众群众则看得更远、更深刻一些——它们寓意着什么,体现了什么?凡是美的东西都有它的两面性,但是数字电影并没有只浮躁地夸大现实,它在极力追求艺术效果的同时,将现实中不可能完成的愿望放大,加以理解运用,然后又真实地反映现实,是超理想的现实,更进一步。科幻片《E,t外星人》呈现给观众的是具有浓郁人情味的一面。它表现了人类和外星人之间的相互友爱,从而改变了人们以往对未来这陌生世界的恐惧感。而《星球大战:魅影危机》和《最终幻想》等数字科幻电影,给观众以感官上愉悦之处,就在于它可以使观众以超常的视角去体会,从而满足了人们极大的好奇心理。因此,在数字电影中,一切科幻片甚至近些年来陆续出现的魔幻片,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与价值。我们欣赏表象,体会意境,却不为表象和眼前的东西所牵制,我们生活的世界才是真实的!早在1997年,迪士尼推出了第一部以中国为背景的动画片《花木兰》,该片以中国千百年来家喻户晓的传奇故事为题材,据说是经过上百位动画大师历时两年才完成的。呈现在观众眼前的电影画面,其整体风格运用了中国画的一些技法元素,画面柔美轻巧,意境唯美悠远,极富东方韵味;其音乐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这部电影巧妙地将现实的内在立意与富于神秘色彩的东方经典传说相结合,获得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年龄观众的普遍认可。他们的成功正

说明了,优秀的电影作品都是本着这样不断追求与创作而来的。

我们知道,欣赏任何形式的艺术,都必然会经过感知、想象、理解与认知这三个步骤,这是审美境界得以塑造与提高的必然选择。数字电影的审美情趣只存在于受众人心里,它只会让你去感叹、去赞美、去理解、去想象。当受众认识到自己的审美需求与审美欲望是什么的时候,这就标志着他们的审美能力提高了。数字电影是集技术、故事与表现形式为一体的,这三个层面共同作用。技术是保证电影质量的关键因素,故事是必不可少的因素,而表现形式则是电影追求的最高层面。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好电影带给观众的不仅仅是故事情节这么简单,技术与故事情节必不可少。但电影表现形式犹为重要,它能开拓视野,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充分发掘人们的想象力与能动力,并且提高观众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四、数字电影的未来之窗

数字技术的发展总是和科技文化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技术的进步将会把数字媒体艺术带向何方,这是一个无法预测的问题。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发展,高科技在为电影提供了制作技术的同时,也拓展了电影的创作领域。纵观各发达国家,他们的科技文化发达。数字电影技术已经很纯熟,创作人员已从过去单纯地运用数字特技逐步转化为将其与传统摄制、传统特技融为一体的表现手法。以科幻、超现实、未来和宇宙为主题的电影已渐渐成为好莱坞电影前景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我国,电影的数字化也已经成了势不可挡的必然趋势,我们期待着日臻完善和更新的数字电影给我们带来更加完美的感观体验。虽然我国的电影产业近年来获得了长足发展,市场前景日趋看好,但是和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较。仍有许多经济技术要素与市场发展要素问题没有彻底解决。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的数字电影院创下1.2亿元票房收入的最高记录,在全世界处于前列。目前,中国数字电影的拍摄、放映数量和票房产出皆创新高,发行、运营网络和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已经初步建成,数字影院建设正在加速展开。

数字电影实际上并不仅仅在改变电影的画面,它在改变着电影的全部制作方式、传输方式、发行放映方式。总而言之,由于数字化技术的引进,整个电影领域产生了革命性的历史变化,并还要不断变化着。数字艺术的诞生和飞速发展是一件令世人瞩目的新鲜事,而数字电影就其影响来说,随着不同题材的电影越来越多地出现,它们反映的内容给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等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数字技术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正因如此,数字电影才有更广袤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我们要及时把握现状,立足于丰富多样的事物形态,不断总结各种电影艺术产生的形式,归纳其发展规律,为电影业和电影美学的进一步生产实践提供人才上的支持和理论上的指导。

五、结论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数字技术与艺术的广泛结合,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电影领域,使数字电影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段有了更多、更广、更自由的想象与发挥的空间,数字电影的审美情趣亦越来越风趣多变。我们在领悟美的东西的同时不得不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从而紧贴科技的步伐,争取走在世界电影的最前沿。

[作者简介]张春荣(1975—),女。河南安阳人,硕士,安阳工学院艺术设计系讲师,研宄方向:视觉传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