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阅读的“对话”教学

2009-04-14

成才之路 2009年2期
关键词:钻研对话师生

王 娜

传统的阅读教学是一种“受话”式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这种僵化的教学方式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仍然蔚然成风,要转变这种教学观念非一日之功。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关注的是可以转化分数的诸多结论,如让学生背诵词语解释、重点句子含义等等,使原本充满生命活力的阅读课变得味同嚼蜡,教师疲于讲,学生倦于听和背。由此可见,“传话”式的阅读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关怀,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使阅读教学走向了异化。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对话教学呢?

一、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有效对话的前提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对话的机会,不能使一小部分学习好的学生成为对话的“主角”,大部分学生沦落为对话的“听众”。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尊重个体差异,当发现学生在对话过程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时,教师要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以激发他们对话的热情,让他们从对话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从而促进他们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

二、 师生共同走进文本,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基础

阅读教学的实践证明,师生双方与文本的契合程度越深,师生之间的对话水平就会越高,越有效。教师和文本的对话,就是要钻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钻研好了,才具备与学生对话的“底气”。教师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的最重要的途径:一是读,二是想。读,是指反复朗读教材,读出教材中的精妙之处,读出自己独到的发现。想,就是要想一想: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可能会遇到哪些疑难问题?帮助学生解决这些疑难问题的有效策略有哪些?从目前阅读教学的现状来看,相当一部分教师不把主要心思放在认真读书、钻研教材上,而是粗略地读几遍课文,就开始匆忙地写教案了。这样做,既不能提高对话教学的效率,也不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在学生与文本对话时,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地把课文读好,除了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外,还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只有通过熟读课文,才具备与同学、老师进行对话的“底气”。另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与文本架起“桥梁”。学生阅读文本,不仅仅是单方面地吸收文本所负载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要与文本展开心灵的对话。因为阅读的过程就是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意识之间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学生与文本对话包括与文本作者的对话,也包括与文本中的人物、事件、景象等内容的对话。然而,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经验还不够丰富,文化的积淀还不足,认知的能力还不强,因此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靠自身的努力不能排除的障碍。如果这些阅读的障碍不能得到及时排除,学生对阅读将产生畏难的情绪,久而久之,他们对阅读将会失去自信心。为此,要为学生架设沟通文本的“桥梁”。

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必须加强阅读指导,提高学生阅读的综合素养。

(深州市木村乡南口学校)

猜你喜欢

钻研对话师生
Desire for Youth
乐在钻研中
略说钻研语文文本的基本程式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钻研种植业 带头奔小康童进礼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