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之我见

2009-04-14

成才之路 2009年2期

余 宙

摘要:音乐艺术欣赏是人们对音乐艺术作品的把握。人们通过耳朵去倾听抽象、流动的乐音,以听觉为传染系统,引起心理反应,通过一定的类比、联想,产生某种感受,以致产生美感,这是一个从有声到无声的过程。本文从官能的欣赏、情感的欣赏、理性的欣赏几方面对音乐欣赏过程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关键词:官能欣赏;情感欣赏;理性欣赏

音乐欣赏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官能的欣赏、情感的欣赏和理性的欣赏。在一般人看来,音乐欣赏就是听音乐。确实听就是欣赏和俗称,也是音乐欣赏的一个部分,严格来讲“听”和“欣赏”是有区别的。“听”只能说是“欣赏”过程的一部分,即官能欣赏和情感欣赏。主要满足于好不好听(即听觉的享受),表现的是喜、怒、还是哀、愁。这是比较肤浅的欣赏,而真正要达到完美欣赏的要求,获得完美的艺术享受,单凭官能和情感欣赏是不够的,必须进入理性欣赏阶段,是从审美的角度去听音乐。欣赏者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素质,其次必须了解作品的个性特征和民族特征,再次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与文化知识,尤其必须了解作曲家与作品的时代背景。本文就音乐欣赏的过程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 官能的欣赏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也是声音的艺术,官能欣赏就是通过听觉达到对音乐音响的直观认识,是在一种有声的状态下进行。更直接的说,它就是通过人的听觉器官——耳朵来倾听音乐。倾听音乐是欣赏音乐、理解音乐的必要前提,没有其他方法可以取而代之。倾听音乐纯粹是对音乐音响感兴趣,不要求做任何方式的思考,使欣赏者尽量放松,完全沉浸在有声的音乐音响之中。譬如,欣赏者第一次听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时候,可能并不一定懂得do、re、mi、fa、so、la、si, 只是觉得它的旋律优美好听,乐队的气势庞大,音响洪亮而柔美。其实,现在看来,这就是官能的欣赏,是使听觉器官愉悦满足的欣赏。官能欣赏并不是对音乐进行理性分析,其特征主要是欣赏者通过听觉进行感性活动,对音乐音响的感性体验与直接印象,是感性地领会音响。一个生来就失聪的人,没有感受音乐的耳朵,不知音乐为何物,自然也就无法对音乐进行欣赏。

这说明官能欣赏是音乐欣赏的基础和前提。欣赏对音乐表现内容的体验必须经官能欣赏的引发,其他层次的欣赏都是在这官能欣赏的基础上进行的,离开了官能欣赏,对音乐的欣赏就无从谈起。

二、 情感的欣赏

音乐是一种以表现为主的艺术。欣赏者由于官能的作用,在倾听时或听完音乐之后,通过想象和联想,产生相应的种种感受,如兴奋、压抑、愉悦等,从而进入感情欣赏阶段。

情感欣赏过程,首先是欣赏者对音乐直感式的感情体验,如听到《春节序曲》我们会在管弦乐奏出的快速、明亮的音乐主题中,获得欢乐和兴奋的感情体验;当听到《周总理,你在哪里》,那缓慢柔情的主题,给我们带来怀念缠绵的感情波动。也就是说一首乐曲是快活的,或是悲哀的,这种体验应在正确的音响感知的前提下,很自然地感受到。这些感受,可能只是欣赏者对乐曲基本感情的初步体验,而不能真正了解乐曲感情内在含义的情感,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这要求欣赏者在凭借感性进行感情体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意识地运用理性因素,深入体验乐曲感情表现的内涵。这是情感欣赏的深入过程。有位名人曾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地感受它,情感欣赏是逐步深入的过程。

没有情感,就没有音乐。正因为如此,有人称音乐是抒情艺术。以刘天华的二胡曲为例,他的力作《病中吟》,以悠扬委屈的音调,表现了作者的彷徨苦闷的心情和对人生的探求;其《空山鸟语》则流露出空谷回音、鸟语花香的动人情景,并从中显示作者开朗、喜悦、欢快的心境;其《光明行》则以高扬、激越的调子,表露出作者乐观的情绪和豪放的性格。贝多芬说他的“田园交响曲不是绘画,而是表达乡间的乐趣在人心里所引起的感受,因而是描写对农村生活的一些感受”,这里强调的实际上也是音乐的情感性。

另外,与欣赏者自身的生活体验密切结合,是情感欣赏的又一重要特点。音乐欣赏在很多情况下呈现着一种与欣赏者自身的生活体验密切相结合,甚至融为一体的情况。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那位“老大嫁作商人妇”的“京城女”的表演,使得“满座重闻皆掩泣”,然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乃皆因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故。这说明音乐欣赏中的情感欣赏,在许多情况下,并不仅仅是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的体验,而且往往与欣赏者自身的感情生活融为一体,勾起了欣赏者自己的生活感受和生活遭遇的类似或相同的处境,使欣赏中的情感体验表现得更强烈和更直接。带着情感欣赏具有丰富感情的音乐,才能相得益彰,使音乐欣赏登堂入室。

三、 理性的欣赏

随着官能的刺激和随之出现的感情历程,必然以理性的能力抽象出音乐所要表达的思想意识,进入理性欣赏阶段。理性欣赏,是指欣赏者用理性思维认识评价音乐作品形式、内容及思想意境。

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音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艺术形式,音乐的运动形式,不像大自然的行云流水那样一目了然,音乐的思想内容更是不易把握,没有一定的音乐素养是难以欣赏音乐的。因此,欣赏者必须熟悉音乐语言的各个要素,如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色、和声、调式等。音乐作品正是利用这些音乐语言要素完成它的建造的,音乐无穷的魅力来自音乐语言要素的紧密结合与瞬间分离,来自音乐语言的丰富表现功能。欣赏者必须要会区分三种不同的音乐织体——单音音乐、主调音乐与复调音乐。欣赏者只有随时准备区别作品中的织体,才能较准确地把握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较贴切地理解音乐作品。

其次,了解作品的个性特征和民族特征。音乐作品首先是音乐家的作品,在音乐欣赏中要把握作曲家的个性倾向。此外,一切音乐作品都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民间音乐之中,创造音乐的是人民,作曲家不过是把它编成曲子而已。因而每首曲子都带有各自的民族特征。19世纪中叶,在北欧兴起的民族音乐就是代表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精神的音乐,民族乐派特别强调表现民族的文化传统,体现民族的愿望、性格和民俗。在艺术上比较注意吸收本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养料,创作个性是以鲜明的节奏与音响表现独特的民族风格与气派。

此外,具备一定的历史与文化知识,尤其必须了解作曲家与作品的时代背景,也是很有必要的。任何音乐作品,都表现作曲家对生活与事物的感受。例如古典乐派是启蒙运动在文化艺术领域突出的反映,其音乐作品也就毫无疑问地打上这一时代的烙印。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就是欧洲18世纪音乐家思想意识的鲜明体现。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两首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以楚汉相争中刘邦与项羽在垓下决战为情景,戏剧的正面冲突与悲剧因素尤为突出。《十面埋伏》歌颂了楚汉战争的胜利者刘邦,尽力刻画出“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姿,而《霸王卸甲》则着重渲染了西楚霸王的英雄悲剧,对这个“力拔山兮盖世”的历史人物表现了更多的同情和赞颂。要更深刻地把握这两首琵琶独奏曲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容,了解垓下之战及更深远的历史背景——楚汉战争就显得十分必要。

在理性欣赏过程中,通过深入分析作品的深层结构,对时代背景、文艺思潮、思想观念、个性风格、创作特征及音乐的各种基本要素的把握,使欣赏者的音乐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形成正确的审美观,获得鉴别美与丑、弃丑扬善的能力,才能培养自身高尚的审美意趣,对各历史时期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深入欣赏。理性欣赏只是让欣赏者对音乐作品的认识达到更深刻、更高级的阶段,对最终的审美体验起到一种强化作用。音乐欣赏只有通过有声的官能欣赏、情感欣赏和理性欣赏三个过程才能达到高层次的无声审美享受。

总之,音乐的欣赏是不可能在一瞬间就能完成的,它是有过程的,而且是多轨的,就像一个立体的驿站,可以分作不同的层次,由浅入深,逐级攀登,不是一次性而是多次性的完成。它从有声的官能欣赏入手,通过感情的体验激起听众的感情波浪,再运用理性欣赏产生对音乐的联想和想象,燃起理性思维的火花,达到无声的审美情感的深化,从而步入音乐的王国。

(广东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