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回头路的教育改革
2009-04-13宋全政
宋全政
[编者按]2008年年初,山东以高中为突破口在全省强力推进素质教育。《中国教育报》于2008年3月30日曾解读过山东推进素质教育“路线图”。如今,山东推进素质教育的轨迹是:先通过出台学校办学规范,堵住学校违规办学的后路,然后借助高考信息管理改革,为高中减压,最终将学校素质教育的出路引向落实国家课程方案上。
立40条“高压线”
政府主导,强力推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是山东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
2008年1月16日,山东省政府召开了500人素质教育工作大会,至此山东新一轮的素质教育改革正式拉开帷幕。
根据“路线图”,规范办学行为是山东省2008年上半年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重点。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齐涛说:“没有规范的办学行为,没有良好的教育秩序,素质教育就无从谈起。”
基于此,在对一系列规范性文件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山东将最基本、最能体现素质教育要求、学校贯彻落实中最易出问题或偏差的地方进行进一步明确,并出台了包括40条内容的《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其中,重点是规范课程、课时、作息时间、作业量和考试评价机制,并强调,对违反“40条”的,将根据情节轻重分别给予学校通报批评、责令整改、撤销先进称号、取消评优资格等处罚,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
虽然《规范》尚未触及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但能否落实“40条”,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山东素质教育能否打响第一枪的关键,也是素质教育能否推行下去的前提。
2008年寒假,是“40条”出台后的第一个假期。2月1日,寒假的第一天。省教育厅相关处室人员组成的六路随机督察小组悄无声息地奔赴各地市。他们沿着公路,随机抽检学校,查作息表,查课程表,与学生和教师交谈,足迹遍及46个县市区70余所中小学校,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回忆那次暗访,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在自己的个人博客上说:“这一路先后看了十几所学校,我最高兴的是看到了我小时候看到过的一个情景:贴上封条的门窗。第一天的暗访中,尽管未发现一所高中假期补课。但在路上我一直担心:今年省教育厅出台的必须让高二学生过一个祥和快乐寒假的决定能否真正实现?可喜的是,六路督察小组看了几十所学校,只发现4所学校有违规行为。对于违规上课的4所学校究竟该怎么处理呢?”
2月3日,山东实施素质教育规范办学后开出了第一张罚单:桓台一中、济宁市实验中学、嘉祥一中和五莲县管帅中学,不遵照教育厅关于假期安排的规定,组织学生上课,给予上述学校校长行政警告处分。
一石激起千层浪。 2008年寒假,对山东的高中来说,是不寻常的。因为,多年来,山东各高中的师生从未像今年这样过了一个完整的假期。
正月初十,山东高三寒假开学报到。这天一大早,记者随张志勇深入基层暗访。在莱芜看过几所学校后,车子沿着济青高速南线直奔沂源县。在沂源二中,遇到了一位值班的副校长,这位有着31年教龄的老校长感慨地说:“刚才,我在学校里走走转转,简直有点不相信眼前的事实。要是往年,春节没过几天就开学了。
开弓没有回头箭。为督促学校规范办学,山东省教育厅还向社会公布了举报电话和举报邮箱,并将明察暗访作为一种常态的工作机制,随时随地督察,对违规行为一经查实,严惩不贷。 3月14日,罚单再次开出:文登一中、文登新一中、文登市天福山中学、文登市十一中4所学校双休日统一组织学生上自习,属违规行为,全省通报,给予4位校长行政警告处分。
以40条《规范》作为“高压线”,山东对顶风而上者坚决给予处罚。从1月以来,接到反映违规办学情况的群众来电、来信2万余件次。根据举报线索,教育厅组织了100余个检查组,暗访了4000余所中小学。“处罚每位校长我们都很痛心。处罚,不是我们的本意,但为全省素质教育的大局,只能‘挥泪斩马谡!”副省长黄胜说。不仅如此,他还多次在会议上强调:“排除一切阻力和干扰,坚持不懈,义无反顾地抓下去,不达目的不罢休。”
为高中“松绑”
管住高考信息,这是山东为高中“减压”,遏制应试教育的一剂“良药”。
往年,高考结束后,省教育招生考试院都会把学生分数下发给各地招办,各地、各校就会依据升学率排名次、论奖惩,这是一种潜规则。
但2008年高考,山东变了。 6月24日,山东高考分数公布。与往年不同的是,查分过程进行了加密,输入14位准考证号后,还要输入身份证号等验证码才能进入电话和网站的查询系统。早在分数公布前,山东就发布禁令,高考分数作为学生个人“隐私”,只向学生本人和招录机构提供,其他机构和个人不能查询学生的高考分数,不能以分数进行排名,禁止各地表彰奖励高考升学率高的学校。
山东一直是高考大省,近两年高考人数达70多万,竞争激烈。记者曾在山东一些高中调查发现,一些高中的高考励志口号确实耐人寻味:“我不是贵族,但我可以做贵族的祖先。”“为了母亲能抬起头走路,拼了!”有的教室贴着“不吃苦莫进此门”“零抬头、无声音”等标语。有的地方甚至提出“为了高考,一切让路”“抓高考抓出血来”等血淋淋的口号。
一位高中生在信中说:“我们每天早上不到5点起床,白天作业多得做不完,晚上10点下晚自习后还要在被窝里打手电做作业,每天睡觉不到6小时。我们真不想再打这场‘战役了!”
“升学本是教育的一个自然结果,不应像现在这样,牺牲学生的全面发展,换来一部分人上大学、一部分人被淘汰的结果。我们的孩子苦得没有价值,而且还超出了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张志勇说,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不足,是当下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但人家只关心升学率,很少有人去关注数字背后所折射出的种种问题。
有的高中教师告诉记者,升学率一直是政府考核学校、学校考核教师、教师考核学生的唯一标尺。有的地方甚至把升学指标分解到学校,升学率上不去,罢免校长职务。
“往年,高考分数公布前,总有几天紧张得睡不着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三班主任对记者说,因为地方要对学校排名,学校要对教师排名,然后再按分数对教师进行奖惩,导致教师的压力很大。
“今年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很多学校不炒作高考状元,不挂横幅了。”淄博市一位高中教师说。
济南中学办公室主任董洪海还专门进行过一项调查。他说,今年高考由于调整了成绩公布方式,多数学生的压力较以往减轻了不少,一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不再担心被人议论。
砸碎连接在高考分数背后的利益链条,显然并不容易。事实上,管住高考信息的一纸禁令并没有遏制住某些地方和学校追求分数、排名的冲动,攀比升学率在某些局部地区仍在暗中进行,但这些地区也为此付出了代价。
6月 25日,德州二中在学校网站发布“特大喜讯”,宣称学校2008年本科过线人数“再创历史最高纪录”,并对高三“考得好”的班级及班主任进行排名。第二天,德州二中被全省通报批评,学校主要负责人受到严肃处理。
针对一些地方和学校无视禁令,仍然大搞高考成绩排名的事实,副省长黄胜一针见血地说,他们是在通过炫耀高考升学率来谋取个人的政绩,我们的教育决不能像抓GDP一样。他说:“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
应该说,山东强化高考信息管理、淡化分数、淡化升学人数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同。人们说,“不统计,不排队,局长高兴,校长高兴,老师也高兴”。“以分数为标尺来考核、评价一个地方、一所学校、一位老师的工作,其片面性不言自明。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品质、个性、特长绝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分数所能涵盖的。对一个地方、一所学校来说,出几个高分状元,绝不代表教育水平高;与之相比,转化了多少后进学生,开设了多少课程,是否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才是更科学、更重要的衡量指标”。“什么时候地方和学校不再热衷于按分数排名,素质教育就能真正落实到位了”。
山东省实验中学校长刘堑说,高考成绩不搞排名,会对山东高中教育、学生成长产生重大意义,高中教师可以从追求升学率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学校也敢于吸引特长生来学习,这样才能有利于各校形成不同的教学特色。
打响课程保卫战
高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落实国家课程方案,而素质教育首先就体现在国家课程方案上。
“高中不是高考辅导班,高考是高中教育的题外之义,是高中完整地实施课程方案和完成课程教学要求后的一种现实需求。高中不可能回避高考问题,我们也从来不反对高中追求升学率,但现在高中办学‘一手硬、一手软是极不正常的,升学指标硬,课程指标软,这是本末倒置,是违背育人规律的。升学率并不是坏东西,但必须遵循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齐涛说,“高中推进素质教育,其基点就是按照国家规定的高中新课程方案组织实施好教育教学工作。”
2004年秋,山东作为全国首批4个试点省份之一率先实行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2007年这项改革完成了一轮。 3年的改革给山东的高中教育带来了什么?
“判断高中课程改革是否真正有效实施了,至少有几个指标。”张志勇说,“第一,课程是否开齐,因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就是课程;第二,学生的负担是否减轻,因为推动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加强素质教育;第三,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否得到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否得到重视;第四,课程改革的相关保障制度是否建立起来。
依据这些指标来评价山东的高中课程改革,我个人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高中课程改革在高中教育中的核心地位还没有确立起来。在学校层面上,校长们是否真的看重课程改革?是否还有相当多的学校只把课程改革看作是简单的换教材而已?是否大多数学校遵循的依然是‘我不管你怎么改,你怎么考我就怎么教的原则,开展教育教学?我认为,这样的学校还为数不少。二是高中课程改革在面上还没有真正得到有效实施,‘新瓶装旧酒的现象依然存在。三是保障课程改革的各项制度,包括课程制度、管理制度、教学制度、评价制度还没有普遍建立。四是从教育行政部门到教育科研部门,从学校到教师,推进课程改革的有效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张志勇说,与以往历次改革不同的是,这次高中课程改革真正是从课程层面切入的,而不是从教材切入的,它带给我们的是课程观的重大变化。为把课程落到实处,山东专门出台了《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及指导意见》,对高中课程设置进行强制性规定,各高中学校必须按照《意见》安排课程。据山东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关延平介绍,《意见》具有纲领性意义,是全省普通高中课程安排和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对普通高中教学工作管理与评价的基础,是学分认定考试、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命题的基本依据。
山东为何要单独出台一份《课程意见》?张志勇解释说,一是目前国家课程方案在高中执行不到位,不只是音乐、体育、美术课程开不齐,其实很多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不开,即使是文化学科,也是学文的不学理,学理的不学文。二是国家课程方案与学校课程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二者之间缺乏“桥梁”。三是教育行政部门对国家课程方案的实施缺乏有效管理,各地高中在课程方案的贯彻和落实方面,基本上各自为政,或者基本是由校长说了算,主要围绕高考开设,想开多少门就开多少门,想开多少课时就开多少课时。
高考考什么,高中就教什么;高考怎么考,高中就怎么教。这早已是多年来高中教学的一个潜规则。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山东把夯实高中课程执行力,作为新一轮高中课改的重点。山东强调,第一学年以必修课程为主,第二学年在继续进行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强化选修。
尊重和保障学生通过选择课程实现选择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的权利,在保持行政班级不变的基础上实行走班制教学。同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得为学生集体确定选修课程,不得强迫学生选择文、理或艺、体发展方向。从2008年入学的新生开始,在二年级结束前不得组织学生分科。山东还要求,新授课程的时间安排不得少于5个学期,高考复习时间安排不能多于一个学期,艺术课程每周开设1学时,研究性学习活动高一、高二年级每周3学时,等等。
不仅如此,山东省教育厅还亲自给高中学校编排了一张通用的“课程表”,以表明强制执行高中课程改革的决心。
“音体美课程、选修课程、技术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思想品德教育这五大课程,在以往的高中教学中是薄弱环节,常被弃之不顾,但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它们都将作为重点深化的课程领域,保证开全开足。”张志勇告诉记者,这些课程的执行力如何,是判断高中课程改革能否落到实处的重要指标。山东提出,各市要对本市普通高中学生开展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情况建立电子档案。
加强对学生选课、作业和作品展示、实践活动、标志性成果等过程性资料的积累,加快完善和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档案,相关信息最终将作为高校招生的依据。(摘自《中国教育报》2008年10月19日)■
□本栏责任编辑 周瑜芽
E-mail:jxjyzy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