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风雅韵励新竹

2009-04-13廖肇银罗贤良

江西教育B 2009年3期
关键词:双峰老师孩子

廖肇银 罗贤良

九江市双峰小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九江市的中心城区,创立于1873年,原是一所融中西方文化于一体的教会学校。1905年因美国Rulsion女士募集巨款资助,学校便以她的音译汉文“儒励”而定名为“九江儒励附设模范小学”。从此,“以儒行立德而成人、以励志好学而成才”这一儒家教育思想便渐渐地熔铸为学校的核心办学精神。一百多年来,沧海桑田,学校也几易其名,然而,儒励文化却历久弥新,厚重绵长。

如今的双峰小学,在沿革传承中扬弃,在与时俱进中创新,把传统儒家思想同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以道德的力量塑造人格,以教学的力量促进智能,以活动的力量发展个性,以文化的力量孕育心灵……这一切无不打上“儒励”的印记。新一代的双峰人把儒励教育演绎得独具魅力而光彩照人!

戴芳,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从教25年,2007年出任双峰小学校长。她到任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带领全校师生开发、创新学校积淀深厚的儒励文化。她对儒励教育也有着自己的理解:“‘儒行励志就是为了实现人的和谐发展,在儒家文化传统中最核心的是一个‘和字,‘和即‘和谐。在‘和的观照下,儒家的教育思想也就是要把人培养成‘文质彬彬的君子。质是以仁为核心的内在的道德品质;文是以礼为核心的礼仪、文采等外在的行为规范;彬彬,就是文与质配合得很好。一个人能够把这两样东西很好统一起来,才是文质彬彬的君子。‘儒行励志,多么好的立意呀!”说着,戴校长笑了。

2008年7月,面貌一新的双峰小学的校园格局被正式称为“一校两院三园”,并用“未曾出土先有节,即使凌云也虚心”的竹子作为统一意象,将低、中、高三个学区命名为“笋园”“竹园”“箐园”,以竹励志,简洁儒雅,意境深远。

幼笋磨尖生气闹

生活在笋园的是一年级新生,他们就像笋芽一样清新,充满活力,正是“竹笋才生黄犊角,蕨芽初长小儿拳”。红墙蓝瓦,绿树怀抱,这里的两层楼古旧建筑是一年级五个班的教学楼。这里的老师也都自称是“种笋人”,她们把每个班级也都以“笋”来命名——“智慧笋”、“机灵笋”、“聪明笋”、“快乐笋”、“进取笋”。她们给学生的评价也很独特,利用低幼儿童喜爱卡通画的特点,制作出一枚枚、一批批各式各样的精致笋形象贴图,只要孩子有了进步、有了成绩,不论大小、也不论哪个方面都能给以相应图案的笋贴图奖励,给孩子“儒行励志”的引领。

有一次,某教育电视台要为学校袁艳芳老师带的机灵笋班录制电视节目。在节目开拍的半小时前,孩子都在高兴地等候电视台的叔叔阿姨。这时,一个小男孩扯了扯袁老师的衣角,悄悄地对袁老师说:“老师,别这样干等。我们可以先练习一次游戏啊,拍摄的时候就会表现得更好。”袁老师心头一热,是啊,这么小的孩子就知道为老师出主意!节目拍得很成功。拍摄结束时,电视台的记者竖起大拇指:“笋园的孩子真棒!笋园的老师真棒!”事后,这个小男孩就因为这个主意和他的主动精神得到袁老师的“机灵笋奖”。

笋园的孩子也常常因得到笋芽奖而兴奋、快乐。他们做作业的态度认真了,字写得好了,跟老师、同学见面微笑了,问好了……都能得到笋芽奖。入学的第一天,孩子们回家,老师布置的第一道作业题是告诉他们的爸妈在学校向老师、同学是否问过好。

“不学礼,无以立”这一儒家教育思想,与双峰人“习惯决定未来,细节决定成败”的教育理念一脉相承。从“种笋人”到“育竹人”都懂得孔夫子的教诲。见面礼仪是双峰小学德育系列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一进学校就受到这种教育,而且这种教育是濡染性的。入学一年后的双峰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业已养成,就会给新生以影响。生生之间、师生之间都交互影响着,使双峰的整个时空,儒风浩荡。

戴校长领着记者在校园里参观,不时地有孩子微笑着打招呼:“叔叔好!”“戴校长好!”记者也不时地见到脸上贴着、胸前挂着因礼仪习惯做得好而获卡通“笋芽”贴画的孩子。

行走在笋园,记者还看见了许多细微却温暖的场面:老师、同学彼此间见面的简短问候、温暖的微笑,上下楼梯互相之间的侧身谦让,还有那弯腰捡起地上小纸片的身影……这些不起眼的细节,这样的行为举止无不折射出笋园的孩子们立德修行的光彩。

立德修行,从低年级抓起,从小事做起,正是双峰人的教育大策略。学校领导班子认为,“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就是从教做人的高度,从生活中的小事抓起,使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实一点、近一点、细一点,使德育贯穿于进校、离校、集会等校园活动中,拓展到行路、购物、游览等社会活动中。

生活在笋园的孩子是快乐的、阳光的,生活在笋园的教师同样是快乐的、阳光的。“种笋人”袁艳芳是一位快五十岁的老师,依然年轻活泼。二十年多年来,主要担任一二年级的教学工作。有人问她年轻的秘诀,她说:“如果说有,就请你到我们的笋园来,和这里的‘笋芽儿生活在一起吧!”

劲竹拔节声声长

“竹园”是双峰小学的主教学区,二到五年级的学生都在这里学习和生活。

在 “竹园”,记者看到一杆杆青青翠竹,沐浴着冬日里温暖阳光,迎风摇曳。铺在教学楼前整个大操场上的塑胶地毯,也全是绿色,与那些斑斑翠竹浑然一色,让每一个走进园区的人都感到春意盎然。

在这里,那墙、那楼、那角落都是文化的符号。竹林前面两侧是古朴典雅的文化墙,上面镌刻着新“六德”——真、仁、智、信、韧、创;新“六艺”——礼、乐、书、数、体、技。每层教学楼走廊上的《论语》中的名句及其白话译文、治学格言,学校围墙上的成语、古代寓言故事、古诗词漫画……这些也都是无声的思想文化的诉说,创造了一个无形的巨大心理场,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和新时代的教育要求在这里结合得如此完美。

记者遇到了几个佩戴着鲜艳红领巾的少年,请他们随意背一背《论语》中的名句。他们争先恐后,跃跃欲试。“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11岁的严孟轲一口气背出了十多条。他们还告诉记者,平时的习字课,老师也让他们抄录《论语》《庄子》《三字经》中的语句来练字。

这里的每一间教室、每一处楼道也都是书山文海。在每一个班的教室里都有一个命名为“书吧”、“书苑”等名字的图书角;在每一层教学楼的转角处,都有一处开放式的阅览室,书籍可以随意借阅,只要到时归还。在少先队大队部、“竹语小屋”……都有这样的图书阅览室。

图书管理形式多种多样,最有特色的还是“班级图书超市”。 每个孩子从家里选择一本自己最爱看的书,写上书名、书主人姓名和设计好阅读者签名栏,再画上些花草进行美化,算作“店面装饰”,然后,把它挂在班级图书超市里,表示这本书愿意与大家共享。

有时,书的主人也会在班上向大家推荐自己的书。当有的学生遇到自己喜欢的书时,只要找到书的主人,借到书,在这家图书超市里写下自己的姓名,这本书就可以带回家阅读;等书看完后,再把它还给书的主人就行了。图书的主人又可以接着向其他同学推荐。任何时候,只要查一查,就知道书这时传到了谁的手中。无论是书主人,还是借阅者,只要看看手中的书就知道这本书有多少人看过。

戴校长告诉记者,有一次,围绕着还书还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张叔琨同学借了邵雨琪同学的一本书,可是看着看着,就不知道把书弄到哪里去了。家长知道后,就让孩子自己去找同学商量,是买一本同样的书,还是另买一本喜欢的书。孩子在交流的过程中相互谦让,一个说要还,一个说不用还,‘争到我这里,我建议孩子们去书店买一本两人都喜欢的书共同阅读。由此,两个孩子成了好朋友,两个家庭也因为孩子的这一次交往而走动起来。”

孩子们读书,都有自己的“采蜜本”,摘抄下好词佳句,记录下自己的感悟。

在有借有还的开放式阅读中,有效的图书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也为学校评选好书和优秀读者提供了最有力的依据;孩子们也锻炼了自我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增进了友谊。

共读好书、同品书香,在双峰已成为师生的一种常态的生活方式。他们在课间的走廊边,在回家的公共汽车上,在回家后的网络上……常常因为书中感兴趣的内容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

冷景宜:我读了《绿野仙踪》,体会是要实现自己的愿望,必须付出艰苦的劳动。带着一颗善良的心与同伴友爱、互助,那么,你心中美好的一天一定会到来。叶老师,你读了,那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叶枫:我感到朋友的珍贵。多萝茜与稻草人、铁皮人和狮子,从不相识到成为朋友 ,然后互相帮助,共度难关,结果实现了他们的心愿。假如多萝茜到了那奇怪的世界,没有遇到稻草人他们,或许就永远回不了堪萨斯州大草原,回不了亨利叔叔和爱姆婶婶身边了。朋友很重要。

这是叶枫老师和她的学生在网上讨论的帖子,像这样的“读书帖”在其他老师和同学中都可找到很多。网络拓宽了师生读书、交流的更大空间。

学校为了让教师读到更多教育类书籍,经常购买一批又一批新书,让教师轮流着看。教师们谈到读书体会也很朴实,没有豪言壮语。他们说教师读书至少有两个作用:一是示范影响,对学生是一种潜移默化;二是丰厚积淀,对自己是一种提高、充实。他们认为,读书是一天也不能断流的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河流。

的确,读书丰厚了教师的文化积淀,使他们处在一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呼之欲出的生命萌发状态。因而上课有了更多智慧,课堂有了更多精彩。

“我在设计《听听,秋的声音》中‘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这个小节,我提问:‘秋的声音还有哪些?虽然我做了种种设想,可是在课堂上,心灵的对话常有不可预料的效果。一个同学说有花开的声音,我肯定了他。另一个说:‘我觉得不对,应该是花落的声音。秋天有花开也有花落,他们的回答都很精彩。我当时很快想起这两个同学的性格特点,一个活泼开朗,一个文静稳重,他们听到的声音的确不一样。我肯定了他们都对,他们都有诗人气质。我告诉他们这就是秋景给人的感受,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教师不能固守预设,应尊重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力求在对话中生成对话,这是教师应有的新课程情怀。把学生看作‘知识源,而非知识的容器。只有如此,师生之间的对话才能是活泼的、深入的、有效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才能真正走向生成、开放、创新。”

这是叶枫老师对一个教学片段的反思,多么深入,多么有见地!这也无疑来源于她的广泛阅读,厚实的积累,她只是双峰厚积薄发的教师群体的一员。

怀抱书香,沉醉书梦。在双峰,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读书计划,专业发展规划。在双峰,读书是为了教师的发展,为了学校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发展。

修竹茂林满园翠

“茂林修竹,幽香拂动”是“箐园”最好的写照。

这里的老师向记者介绍说:“箐园的每一个孩子,都如同一竿翠竹,安于世而思进取,静于思而动于身,散发出经历时间沉淀后的幽香。他们即将毕业,走入另一段学习旅程,双峰送给他们最好的礼物,就是那份独立自信、儒雅大气的‘儒励品性。”

“箐园”教室外的墙上挂着一幅幅配有简介的优秀毕业生照片。看着照片上他们神采飞扬的身姿,记者感到这就是在“儒励”精神陶冶下生成的踏实奋进、乐观向上的风采。

2008年秋季开学后的一天,六年级班主任郭德英老师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传来的是她班刚毕业学生的妈妈的声音:“今天,廖丽子回来说,她上初中了,一定要更加努力学习,不能给双峰抹黑。就算是学习成绩不好,我也要让老师知道,我努力了!”郭老师听得出来这声音很激动。原来,今天是廖丽子上初中的第一天,她的礼貌文静、大方阳光给中学老师留下很好印象。他们说双峰小学的学生就是不一样,有礼貌,有教养。

放下话筒,郭老师思绪飞扬,回忆起她和廖丽子的故事。

刚来双峰,廖丽子的学习成绩与同学的差距很大,妈妈责骂她,她自己也很自卑、消沉。郭老师跟她的妈妈说让孩子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成长为最好的自我就是了不起的进步。就是这个育人理念改变了妈妈,也改变了廖丽子。

真正使廖丽子转变的,还是在一次“童心灿烂”艺术节。郭老师回忆说:“三年级那年的‘童心灿烂艺术节,这次活动涵盖面大、涉及范围广,包括‘巧算24‘成语接龙‘小制作‘服装表演‘小编织‘绘画‘唱歌等多种项目。廖丽子报了编织和捏泥人两个项目,并获得了编织项目的优胜奖。孩子满脸笑容,捧着奖状回到教室,‘老师,我获奖了。这是我得的第一张奖状!后来,她还专门给我编织了一枚有点像中国结的小饰物送给我,让我挂在手机上。在活动中,孩子不仅体验到了成功,更重要的是明白了在有些事情上我比别人行。从此,廖丽子变得更加开朗、阳光了。”

在“箐园”记者见到几个孩子,问他们在学校生活的这些年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有的说是精彩不断的课堂,有的说是异彩纷呈的活动……尽管孩子们有着不同的感受,但学校每年都举办的四项大型主题活动,都被师生称作为“四大节日”。

“读书节”上,“书籍交换会”“书籍跳蚤市场”“读书知识竞赛”等趣味横生、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孩子在与书籍的亲密接触中,开拓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充实了内涵,让“爱读书、读好书、会读书”这一终身学习习惯陪伴孩子一生。

“艺术节”往往在“六一”儿童节前举行,是学校为孩子精心准备的“节日大餐”。歌唱、舞蹈、表演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自我的舞台,激起了艺术兴趣,营造了艺术教育氛围。

“科技节”的口号是“相信你的魔力大脑,放飞你的科学梦想”。 “科幻画”“鸡蛋撞地球”“巧解千斤重”“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等比赛,鼓励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索科学奥秘,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

“体育节”让寒冷的冬天变得温暖而兴趣盎然。学生们通过跳绳、踢毽子、乒乓球、小小运动会等活动,活跃了校园生活,增强学生的体质,培育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在每一个节日里,孩子没有忘记文明举止。学校“体育节”上的大型运动会,是借同仁中学的运动场开的。在运动会结束后,两千双峰学子没有在运动场上留下一只饮料瓶、一个塑料袋、一张废纸屑。同仁中学的清洁工惊叹:“双峰的学生就是不一样!”

活动只是学校教育的载体,只是生命展示的平台,然而,“新六德”“新六艺”儒励教育以其崭新的时代内容落实到校本课程,融入校园生活,融入了孩子的生命。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样的儒家教育思想也强调了人的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今天,双峰人以一种全新的感觉来读儒解儒,吸纳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内容,传承和创新了儒家教育的“六德”“六艺”。他们坚守“品德高尚能成人、素质全面能成才、特长发展能创新”的教育信念,在双峰这所百年名校里创新理念,发展现代教育。

“双峰万仞励精志,儒行千里再创新。”儒励教育既是寻根的教育,又是寻梦的教育。百年双峰,崭新起跑!■

猜你喜欢

双峰老师孩子
双峰映辉
荷兰金融监管“双峰”模式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
自信满满的炼钢工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