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跃儿和她的巴学园

2009-04-13张同道

全国新书目 2009年1期
关键词:学园豆子剪刀

张同道

巴学园的孩子们叫她大李,家长们喊她大李老师,我称她老李——我们说的是同一个人:李跃儿,巴学园的创办人。

巴学园汇聚了一群个性饱满的孩子,孩子们生活在自然、自由的世界,表现出最真淳的人性状态两岁半的探险家,3岁的哲学家,4岁的爱情公主,5岁的孩子王……但您别以为巴学园是一个放养天才的处所,它只是在此打开儿童的心灵,释放人性的光辉。在这里,只要不伤害他人,每个孩子的行动都是自由的,每个孩子的天性都得到尊重,正像李跃儿的教育理念“孩子是脚,教育是鞋”,削足适履不是巴学园的工作。

每个家长都以为自己最懂孩子,最爱孩子。然而,看了巴学园孩子的生活,也许家长们就不那么自信了,有些人会发现对孩子——哪怕自己的孩子一的无知以及无知的愚昧。巴学园是一种什么样的儿童教育?为了真切感知李跃儿教育,我的摄制组在巴学园跟踪拍摄了一年,正在制作一部关于儿童的纪录片《成长的秘密》。这里我权做放映员,泄密几个镜头:

场景一:静静的午睡中,一位2岁半的小男孩悄悄溜到教室,发现筐里放着豆子。他谨慎地回头看看,发现李跃儿站在门口,便试探性往地板上丢了几颗,又小心翼翼地看一下大李,大李表情平静,他便又撒出一把,大李依然表情平静,于是他大把大把地把豆子撒在地板上,疯狂地在豆子上来回奔跑。待他跑够了,疯够了,大李邀请他一起把豆子收起来,放回筐里。

场景二:游戏结束了,大李告诉一位小男孩时间到了,必须把剪刀归位。他拒不放下剪刀,放声大哭。大李抓住剪刀,不抢不夺也不松手,只是一遍又一遍重复:游戏结束了,剪刀必须归位。僵持一刻钟后,小男孩放弃。依然哭泣,大李拥抱了小男孩。

场景三雪中巴学园,门口站着一位4岁女孩,拒不进屋——她在等一位小男孩,男孩不来她不进屋,这种情境已经坚持一年了。大李走来问道:“我可以陪你等吗?”小女孩摇摇头。雪越来越密,大李再次走过来,把自己的围巾给女孩围上,大李再次问她是否可以陪同,女孩点点头。雪还在飘,大李陪同小女孩等待,一直到男孩出现。

这些场景是每天发生在巴学园的平凡细节,它凝聚了李跃儿教育的理念耐心、原则和方法——这是爱的真实内涵。她尊重孩子的意志,呵护儿童的心灵,让他们感到自己是世界的主人;同时,她又耐心帮助孩子们建构原则,绝不漫无边际地放纵。李跃儿正以她的理念和行动改写着中国儿童的教育版图。

李跃儿何许人也?

镜头切回1999年,为寻找纪录片选题,我驾车畅游宁夏,在贺兰山下的小楼第一次见到李跃儿。李跃儿家中墙上悬挂的风景油画提醒她的画家身份,但她还是给了我惊奇,一见面就讲述她父母的陈年爱情故事,细节、情境极为逼真。看过她为儿童美术班上的课,当即确定她为纪录片的主人公——这个决定有些突然,出乎她、也出乎我本人的意料,她顺应儿童天性的教育理念、对待儿童的耐心与善意、调动气氛的才华触动了我的神经。这部纪录片便是后来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沙湖画人》,沙湖边上的儿童写生成为影片的重要内容。此事定下以后,我们就带着帐篷去体验小沙湖,晚上明月当空,凉风如洗,卜居芦苇丛里的昆虫演奏着小夜曲。那一天正是中秋。

此后两年,我们依然漫不经心地通电话,偶尔也写信,安慰或诉说一些生活欢乐和担忧,直到有一天李跃儿告诉我她已辞去工作,专心从事儿童教育。我隐约感到,这个女人天才焕发的时刻来临了,一旦燃烧,没人能阻挡她升腾的生命火焰,正如罗曼·罗兰写到约翰·克里斯多夫“心里亮起一道神奇的光芒,命运之神叩门了”。

果然,很快,李跃儿的专著《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出版了,她创办了巴学园,并从贺兰山下移到北京,她的儿童教育理念从艺术家的直觉发展为一套完整的学说,她疯狂地工作、吸纳、释放,宛如穿上一双红舞鞋。当我从美国游荡一年回到北京,巴学园已经成为北京儿童教育圈里的顶级品牌。

李跃儿以艺术家直达心灵的洞察力、儿童教育的经验破解了儿童成长的心理秘密,吸纳西方现代教育成果,发展出一套完整的儿童教育模式,并以母亲的耐心和爱心实施,创办了巴学园——中国儿童教育的伊甸园。这本著作正是李跃儿儿童教育探索的最新成果。

不管人生的路多么漫长,童年都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起点,隐藏着无法破译的心理秘密,一个阳光灿烂的童年储存了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在独生子女时代,多数中国人做父母或者子女都只有一次机会,错了就无法再来,失去晨曦也将失去夕阳。我衷心祝愿李跃儿为更多儿童带去洒满阳光的童年。

猜你喜欢

学园豆子剪刀
建筑学园(7)
建筑学园(1)
宠物学园
宠物学园
石头剪刀布
小豆子力气大
开心豆子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