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课程在新生中强化就业主体意识的教育
2009-04-13孙爱军
孙爱军
摘要:确立就业主体意识是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解决目前就业压力的内部动因。高校德育课程在新生中强化就业主体意识教育,就是要以大学新生刚刚入学为有利契机,充分发挥德育课程中蕴含的有关就业指导的丰富教育资源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将就业指导工作作为贯穿德育课教学的一条主要线索,启发大学生的就业主体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主体能力。
关键词:高校德育课程新生就业主体意识
随着高校招生就业分配制度由原来的精英阶段计划分配制度转向现在的大众化阶段双向选择的市场机制,加上全球化金融危机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严峻挑战。政府、高校及相关部门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工作,但形势仍不容乐观。整合各方资源,实现“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的职业指导目标,形成将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人生发展等贯穿于学校整个教育过程的工作机制和管理制度是解决问题的出路所在。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笔者体会到,高校德育课程在就业指导中扮演着特殊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德育课程从新生入学便开始开设,最少延续5个学期。其中蕴含着就业指导的丰富教育资源,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公民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新生入学环境适应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学习动力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国情教育等,这些因素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起着理论指导、思想启迪、动力焕发、情绪疏导、心理矫正等多方面的功效。将高校德育与就业指导工作相结合既是德育发挥实效性的有效手段,又使得就业指导工作增加了理论性指导与先期性准备,从而避免穷于应付的短期行为,获得德育与就业指导工作的双赢。对于低年级新生来讲,德育与就业指导工作相结合的重点是强化就业主体意识的培养,这项工作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主体能力,使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中未雨绸缪,赢在起点。
主体意识是一种与主体行为相对应的范畴,是一种自己做主人,自己掌握命运的意识。它是自主行动的先导与统帅。所谓就业主体意识,是一种自主独立的,能动选择的,自我筹划的,自己为前途、命运负责的就业意识。不是把自己就业的命运仅仅被动寄托在依靠学校、政府、社会、家庭等客观因素上,也不是临到毕业时才盲目地自我包装,试图通过短期行为把自己推销出去,而是能够较早清醒认识到社会的需要和社会形势的变化、自己的职责和主观条件,自立自强,较早自主筹划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自我认知、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意识。就业主体意识并不是完全否定和排斥环境的作用,而是能够正确协调好个人与环境的关系,充分利用好各方面的资源来发展自己。就业主体意识的关键在于把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希望和着力点放在依靠自己的实力、发展自己的力量上,审时度势,不断地自我超越。确立就业主体意识,可促使大学生自觉树立远大理想信念,确立明确职业奋斗目标,焕发学习动力,自主安排大学生活,充分发挥自身潜力,提高就业主体能力。这既是保证大学生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也是解决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内部动因。大学新生刚刚步入大学校园,对大学生活既陌生又充满好奇心,在心中编织着大学生活的种种梦想;既可能产生学习上的松懈情绪和生活方面的盲目性,又容易接受到来自大学校内外的各种影响。高校抓紧时机,在低年级新生中强化就业主体意识教育,引导学生理解当前国内外就业形势和国家的就业政策,大学生特殊的社会角色及其转换,引导他们较早确立起就业主体意识,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教育效果。但目前的德育教学偏重于课本内容与知识灌输,远远脱离学生生活与思想,使学生产生严重逆反心理。将德育与大学生最关心的未来发展与就业问题相结合,是德育有效的切入点与途径,也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和使命。据各种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选择意识形成较晚,有超过60%的学生的择业意识是从三年级以后形成的。由于没有较早确立就业主体意识,很多大学生没有对自己进行必要的学业、职业、生活规划,导致在大学光阴虚度,毕业时迷茫、失落、手足无措,进而产生许多就业问题。所以。在低年级新生中,强化就业主体意识的教育刻不容缓。
在低年级新生中强化就业主体意识的教育是将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人生发展等与学校整体教育过程有机衔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新生刚刚入学为有利契机,充分发挥德育中蕴含的有关就业指导的教育资源及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将就业指导作为贯穿德育课教学的一条主要线索。启发大学生的就业主体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主体能力主要应做好以下几点。
1.通过世界观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引导大学生明确自身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主动迎接就业市场的挑战。
近几年来,国家、政府虽采取一定措施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但由于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适龄人口大幅度增加,大学连年扩招,加上金融危机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以及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往往较高等因素,大学生就业需求与国民经济发展所提供的就业机会之间产生了尖锐矛盾,形势严峻。高校应通过世界观教育与形势政策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辩证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变化带来的利与弊,使其认识到这是我国经济、社会、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中出现的必然问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为人才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使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与压力。大学生要勇于面对现实,充分利用社会的有利条件,发挥自身的优势,努力实现人生价值。目前我国仍是一个优质人力资源匮乏的国家,我国大学生所占比率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甚至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但是毕业生在地区分布和结构上很不平衡。传统的就业观念、就业制度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制约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发展战略采取由特区到开发区、由沿海到内地的逐级演进态势,地区间发展极不均衡,各级城市与广大乡村发展也很不均衡。现在国家提出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念,加大对西部开发力度,投入大量财力、物力、人力帮辅老少边穷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既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必然要求,又为广大有志学子施展自身才能,报效祖国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大学生不要把目光仅仅盯在大城市、大企业,而要勇于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就国际形势来看,就业难问题并不是我国所独自面对的问题。世界银行在中国人民大学公布的2007年世界发展报告显示,就业难早已是全球性问题。目前青年已占全世界失业大军的一半。一方面高校应引导学生理解社会形势与国家困难,消除抱怨情绪,充分领会国家发展战略和新的发展思路,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响应国家号召,到基层、到西部去,为建设和谐社会奉献青春。另一方面启发学生及早确立择业意识与创业意识,主动迎接就业市场的挑战。
2.通过大学生角色认同与转化教育,引导大学生准确进行自身社会定位,变外部就业压力为内在自我发展
动力。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已由原来的“天之骄子”变为劳动者中的普通一员。大学生这个称号已经不是一个光芒四射的光环,原来由它所产生的晕轮效应就能令人对大学生刮目相看。而今接受高等教育成为新时期人们谋生的一种手段。一些学生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很难适应这种转变,致使他们入学后便产生“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消极心理,面对就业难问题又产生一味的抱怨情绪,所以德育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社会角色定位。接受高等教育无疑增加了大学生在未来就业竞争中的知识、学历、技能优势,但它并不是获得优等职业的通行证。当然,国家、社会、家庭依然对大学生寄予厚望,大学生这个称号依然是备受社会尊重的。这从国家对大学生学习、发展、就业问题的重视。及用人单位选用人才设置的学历门槛也可见一斑。但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在当今大学生文凭满天飞的社会现实下,用人单位更看重大学生的就业实力。大学生称号除了是一种文化层次的体现,更包含丰富的内涵。如有知识、有修养、有远见、有能力、讲奉献等。高校应引导大学生准确进行自身社会定位,在增加“大学生”称号的含金量上下功夫,使其努力做到名符其实。总之,高校既要扭转大学生因就业难而产生的迷茫情绪,又要在入学伊始就给他们一定压力,使他们深刻认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把外部就业压力转化为内在自我发展动力。
3.通过“成人”教育、入学环境适应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等,引导大学生强化自主生活能力培养,努力打造主体性人格。
确立就业主体意识,提高就业主体能力,塑造主体性人格是基础和关键。主体性人格的特质主要表现为目的性、独立性、能动性、选择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具备主体性人格的大学生应具有自立、自强、自律创新的品质。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80后”和"90后”,大多为独生子女多,依赖心理强,自我中心倾向比较严重。他们虽然盲目地崇尚张扬个性,但却恰恰缺乏独立个性和自我负责的精神,这与要求独立生活能力较强的大学生活背道而驰。大学生活的最大特点就是要求学生必须自主独立。衣食住行、学习交往、社会认识都需要更多依靠自己的独立思考、理解、选择与实践。一些缺乏独立生活经验的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以致蹉跎岁月。主体性人格塑造要落到实处,必须从学生生活人手,从小事抓起。高校要强化学生的成人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大学是人生历程的重要转折阶段,是自己为成人生活做准备或尝试成人生活的开始,所以要用成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大学生应学会科学筹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正确处理好学习、交友、恋爱、娱乐、升学、就业等方面的问题,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珍惜时光,不怕困难,反复实践,不断积累学习、生活经验,把大学生活作为塑造独立人格、锻造磨砺强大自我的开始,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努力打造主体性人格。
4.通过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全方面提高自身素质,在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结合点上谱写无悔人生。
我国美学家、教育家朱光潜认为,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问题在于人怎样去书写或创作这个作品。大学生渴望人生价值的实现,注重自己未来在社会中的发展趋势。但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一些大学生迷恋现实生活中的享乐,不求进取。一些大学生则一味沉迷于自我设计、自我奋斗,以致迷失了生活的方向。人生观、价值观在人格体系中具有统帅作用,影响人的发展方向、发展动力、发展道路。高校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人生价值观念,有助于大学生调动自身因素自主发展,全方面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谱写无悔人生。这种自主发展能力既是确立就业主体意识的表征,又是提高就业主体能力的必要环节。高校要引导学生理解社会价值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前提与基础,人生价值的实质和核心在于社会价值,而不在于对社会的索取。要得到社会的肯定和尊重必须首先有所奉献。比尔·盖茨曾告诫毕业生,这世界并不会在意你的自尊。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竞争的社会里脱颖而出,不仅仅需要知识的储备,而且要形成以能力为核心的多种多样的综合素质。这种素质取决于大学生整个大学生涯的知识、技能的积累和精心进行的就业准备。它包括大学生作为专业人才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与能力,如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实践能力等;包括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所需具备的基本素质与能力,如搜集、组织资料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认知判断能力,人际沟通与协作能力,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等;还包括大学生适应市场经济和个人安身立命的一些良好的思想观念及道德品质,如开拓进取、注重效率、遇挫不馁、讲究诚信、勇于奉献、团体意识、合作精神等健康的身心素质。大学生只有确立终身学习理念,全面发展自我,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才能经得起就业市场和时代发展的考验。
5.将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相结合,为大学生成就梦想插上现实的翅膀。
崇高的理想和价值追求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既为人生设定了前进的方向,有效激发了人的聪明才智,还使人心灵充盈、精神丰富,成为强大的精神支柱。现实青年人中存在的精神空虚,拒绝英雄崇拜,迷恋影视明星,对国家大事、社会事物漠不关心,自我中心,意志力薄弱,追逐利益及感官享乐,生活自由散漫等都莫不与理想的缺失与错位存在必然联系。理想的魅力在于它的超前性,但只有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它才不会陷入空想。火箭只有分成若干级,在升空过程中不断分解脱落,才能升上辽远的太空。理想也只有化为一个个具体、明确、不断递进的奋斗目标,才有可能实现。将理想教育,特别是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设计,并付诸于实施,是促进大学生实现美好理想的桥梁与纽带。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将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结合,通过对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行为风格、价值观、个性特征特点,以及与所学专业特点、学习要领、就业方向、专业相对应的行业特点、该行业在社会中的位置及发展趋势、从事相关行业所必备的素质、技能等职业因素的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与职业定位,设定科学的职业发展目标并由此制订相应的学业计划、职业发展的规划,采取积极行动去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使大学生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比理想更接近于学生生活,从而更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发展动机。据各种调查显示,大学期间进行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付诸实施的学生,求职相对容易,就业质量高。美国心理学家曾经对哈弗大学的毕业生做过一项长达25年的追踪调查,其中大约5%—10%的大学生有清晰的职业规划,其最终成为美国社会的顶尖人才。所以高校德育要引导大学生尽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他们成就梦想插上现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