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下对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管窥

2009-04-13殷正兰

文教资料 2009年35期
关键词:新课程有效性历史

殷正兰

摘要: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主要来自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对学生的全面解读,即教师备课除了要备教材,更要备好学生。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专业成长解读学生

所谓课堂教学效率,即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师在进行完一段教学时间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即学生有无进步或进步的大小,这是评价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而是说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学生如果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什么收获,课堂上教师讲得再精彩,教得再辛苦,教学也是无效的。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是很多的,笔者总结自己十几年的历史教学经验教训尤其是近几年常去外校听名师授课,感受颇多,下面仅从两个方面谈谈自己对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认识。

一、高中新课程改变着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历史教师必须在课程实施中实现自身发展。

教师绝不是教书匠,而应该对教育活动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追求,应该使教育过程成为实现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而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则依赖于教师的引导,正确的导向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积极参与面都显得至关重要,这就给我们的课堂教学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即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

1.高屋建瓴,整体掌握考试大纲和课标。

学以致用,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历史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具体到现阶段的实际中,客观地讲还是为高考做准备。高中历史新课标提出“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等,历史教师唯有对课标和大纲进行认真的解读方能把这一思想贯彻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课程高考的命题应该以课标和考试大纲为依据,而不仅仅以教材为依据,这是新课程高考命题的基本趋势。这一命题思路对于教学的要求是:“在教学使用的教材以外,老师可以把其它版本教材作为参考书,但是不能把其它教材的知识点完全教授给学生,那样只会加重学生的负担。”(高考命题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杨宁一教授语)因此,教师在授课前对考试大纲和课标的细读、研读程度,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方向和态度,这是一个导向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务必要重视。

2.更新观念,积极用好新教材中的“新”。

梁启超说过,“变则通,通则久”。变革传统教材模式是为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新教材是许多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新理念指导下的教材。高中历史新教材中有许多“新”的元素,如“资料回放”、“历史纵横”、“学习延伸”等,它们以传统教材所无法比拟的优势适应着新形势下教育改革的需要并体现着“新”字,以其独到性和科学性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用好用活它们对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部分知识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要与时俱进,积极用好新教材中的这些“新”知识,这是实现三维目标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前提。

3.搭建桥梁,重视专题史与通史知识结构的有效链接。

所谓知识结构是指历史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结合方式,它是历史教学内容的基础,只有掌握历史科学知识体系,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教育才有了基础和依托。新教材以板块的模式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专题知识而淡化了通史知识的学习,这就给授课者提出了新的命题,即板块知识若没有了通史的辅助就会显得过于理论化而提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两类知识衔接的度。才能收到“一石双鸟”的效果——既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历史教师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师的地方在于:一个高一年级的历史教师只有完全掌握了高中全部教材的整体知识结构才能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得心应手,对重、难点知识才能有恰如其分的讲解。也就是说历史教师要有大历史观,掌握宏观知识结构。在授课时,将有关内容按从属或并列关系连结起,把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纳入到历史发展的整体中来,给学生以清晰深刻的印象,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这对于学生深入理解和准确记忆历史事实,认清历史现象的本质和特征,掌握历史发展规律,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大有裨益,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重视课堂语言的魅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说明语言就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秘密武器。即使是在多媒体手段大量运用于教学领域的今天,也没有根本削弱教学语言的作用,相反,对此要求更加严格、缜密。教师要保证课堂上说的每一句话都有价值这确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作为教师我们会经常遇见这样的事例:同样的教材和学生,由不同的教师用不同的语言风格来教,教学效果截然不同。可见,除了教学方式方法外;语言的艺术魅力在教学中的地位凸显其重要。历史上很多政治家同时又是著名的演说家。美国《展示》杂志曾列举近百年来世界最具有说服力的演说家:美国的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妇女运动领袖苏珊·安东尼、20世纪最伟大的总统之一富兰克林·罗斯福;英国的丘吉尔;德国的希特勒;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印度“不合作”运动的倡导者圣雄甘地等,都雄辩地证明了充满魅力的语言的感染力。由此可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闪耀着智慧火花、字正腔圆的教学语言,是把语言家的用词准确、数学家的逻辑严密、演说家的论证雄辩、艺术家的情感丰富都集于一身而作综合表达,它能把模糊的事理讲清晰,能把枯燥的道理讲生动,能把静态的现象讲鲜活,启发学生去探索、追问,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活跃的状态,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二、新课程也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并将影响其一生,需要全面解读学生。

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受制于几个因素,有课堂教学内容本身的因素,也有学生不能接受的因素,甚至与教师的表达、展现历史的能力也有关系。但万变不离其宗:教是为学服务的,因此全面了解学生能保障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1.学生需要民主自尊。

树立学生主体意识是增强学生自尊心的基础。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在课堂中并不是畏畏缩缩,而是能自主地思考、参与课堂活动。这样学生就能以平等的姿态去面对教师、面对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学生的自尊心自然而然地加强了。历史是过去事实的记载,需要用语言、画面来再现,这种学科的特殊性更有益于学生发挥其自主参与性。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再现完全可以由学生来表述,

这最容易激发学生在课外竭尽所能地搜罗材料以达到其表达的完美性和准确性,从而获得老师和同学的认可,这种自豪感和尊严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同是著名作家。同在学生时代,席慕容的自尊受到父亲的护佑一生充满了自信与爱心,三毛则因为自尊受到了数学老师的伤害而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一辈子没有走出内心的阴暗,成为她三十几年后自杀的原因之一。由此可见,给与学生自尊能影响其一生更何况是一堂课。尤其是当今我们面对的是“421”家庭的一代,自尊民主意识空前增强,这一问题不解决好势必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甚至是一代人的健康成长。

2.师生互动的课堂学生最容易接受。

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学过程被看成是师生双方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互动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的对话,意味着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教学行为以适应课堂互动的需要。在课堂上,变过去的“复制者”为现在的“构建者”、变“传授者”为“促进者”、变“控制者”为“引导者”变“独白者”为“对话者”,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无疑是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今学生也是最容易接受的。

3.“我喜欢能轻轻拍打我脑袋的老师”一位学生这么说。

教师的职责有两个:一为教书,一为育人。育人的方法很多但究其核心应该是张弛有度的爱心教育。2009年央视一套在长城脚下制作了一期特别节目《开学第一课》,以师生互动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爱是分享、爱是力量、爱是承担、爱是荣耀”四个主题。我陪着我的孩子静静地完整地看完了全过程,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作为教师,我深深体会到“爱”是教师实施有效课堂管理的源泉。教师的爱有如春风细雨,无声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田。一个鼓励宽容的眼神,一个理解的微笑,甚至是极其细微的轻轻拍打学生脑袋的动作,学生都能够从这些细节中读出老师的爱。这种爱能够化解孩子心中的冰川,更能够让我们的课堂管理严谨而不失生机,促进有效教学。

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很多,除了上面笔者的粗浅认识之外,还有很多专题有待与同仁探讨,但总的目的是让历史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真实地感受漫漫历史长河中的自豪与屈辱、兴衰与得失,从而走向智慧。走向成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2]蒋敦杰,杨四耕主编.高中历史新课程理念与实施.海南出版社出版.

猜你喜欢

新课程有效性历史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新历史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