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带给我们的启示
2009-04-13熊彩虹
熊彩虹
摘要:本文论述了马斯洛以人为本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在结合我国目前教育现状的基础上,给出了建议性的启示。
关键词:马斯洛教育心理学思想启示
目前,从各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反馈评价来看,当前大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一些专业理论知识、但十分缺乏各种能力,特别是工作方面和人际处世方面的能力。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学生所受的十多年的传统教学方法是分不开的。我国教育在实际教学的具体操作中,事实上还在运用前苏联凯洛夫所倡导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和“以课本为本,以大纲为纲”的教育理论,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仍然在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和标准化考试。以树人育人为旨的教育沦为高难度的知识训练,学生沦为背书机器和考试机器,教师把本来应丰富多彩、生机勃勃的教学过程演变成死气沉沉、毫无人性和缺乏活力的灌输知识的过程。传统教育理论在教给极少数学生知识的同时,也在强力扼杀几乎所有学生的求知欲望、自信心、想象力、思考力和创新精神。
一、马斯洛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马斯洛(Maslow)把完善的人性教育作为人本教育的基本内容,强调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一人的目的,即人本主义的目的,追根究底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度的发展,即帮助人达到他能够达到的最佳状态。
马斯洛把人的基本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感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个层次的需要是逐级上升的,只有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产生。马斯洛强调人都有一种趋于健康的积极倾向,一种趋于成长或者趋于人的潜能实现的本能,即自我实现的本能,环境具有促使潜能得以实现的作用。然而,并非所有的环境条件都有助于潜能的实现,只有在一种和睦的气氛下,在一种真诚、信任和理解的关系中,潜能才能像得到了充足阳光和水分的植物一样蓬勃而出。他主张建立一种人本主义的教育,“这种教育将更强调人的潜力之发展,尤其是那种成为一个真正人的潜力;强调人要理解自己和他人,并与他人友好相处;强调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强调人向自我实现的发展。这种教育将帮助‘人尽其所能成为最好的人。自我实现追求的内容是实现人的“内在价值”,包括真理、美、新颖、独特、公正、严密、简洁、善、效率、爱、减实、单纯、改善、秩序、文雅、成长、清洁、宁静、和平等。如果能实现这些价值,便可以达到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马斯洛关于教育原则的思想大致可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1.自我同一性原则。
教育应该使学生寻找内在的同一性,减少或消除学生内心的矛盾和精神上的分裂,并且帮助学生认识到自我与非我的统一,即个人与社会和自然的统一。
2.启发性原则。
此原则主要是为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即不仅要通过知识教育来培养学生的理性控制、逻辑思维等,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情感交流、优美人格的形成、自我的充分自由的体现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3.美育原则。
重视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教育。
4.超越性原则。
对自我的超越,即超越自私,超越自我中心,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此外,还有对文化的超越,能够以某种超脱的和客观的态度对自己出身于其中的文化进行审查,就是要培养一种具有自我批判精神的人。
5.价值原则。
教育应使学生获得价值感,应该挖掘、激发学生的内在价值,使受教育者获得生存的意义。
二、马斯洛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带给我们的启示
马斯洛的教育心理学思想有其不足之处,在教育思想上过分地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而否定了教师在教育中应有的作用,否定了知识的真理性,但它探讨了人的本性和价值,强调人的创造性的培养,发展人的内在潜能,追求人的价值。马斯洛的教育心理学思想,至少带给我们如下启示:
1.明确教育的目的。
马斯洛的教育心理学思想明确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即是人的目的,亦即人本主义的目的,追根究底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度的发展,即帮助人达到他能够达到的最佳状态。教育不应该成为政治、经济的简单附庸,更不应该成为短期政治或短期经济的实用工具。教育不能跟着政治转,不能跟着经济转,也不能跟着市场转,而应该跟着“人”转,教育“人”,能够进行本体价值的自我建构。但我国的教育却经常被各种现实的、短期的功利目标弱细化。这样的结果,必然使教育中没有亮晶晶的人的生命存在。
2.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以达到人自我价值的实现。
马斯洛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强调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把教育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真理、美、独特、善、效率、爱、诚实等终极价值紧密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机器的教育;同时,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始终把人放在主体地位,充分理解人的各种本能属性,尊重人的观念、思想情感和行为习惯,通过人本化教育、人性化关怀、人文化管理形成人的健全人格,最终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我们的传统教育在这一方面的缺陷最为严重,长年来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最需要拥有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一直在“应试教育”的裙脚下“哭泣”,学生必须具有的与人相处的能力、生存的能力、再学习的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发明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克服困难的能力、实践的能力、应变的能力、正确认识社会生活的能力、面对挫折的能力、坚强的意志力等能力却没有得到科学的培养,以致有不少大学毕业生走上社会后没有激情、没有灵气、视野狭窄、谈吐失雅、举止失度、缺乏文化底蕴,有的仅仅是一点点狭窄的专业知识,这个问题不能不让我们对目前的中国教育引起深思。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它提倡以启发性原则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强调要给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发自主地积极探索问题的解决途径,从中发展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反对教育侧重知识的灌输,因为这样易把人的教育视为动物的训练。容易忽视人内在的需要、愿望与经验,人的思维、创造力和想象力易受到残害。所以,马斯洛的教育心理学思想特别注重人格与创造力的培养和情意的陶冶。它强调育人比教书更重要,人格陶冶、创造性的培养比知识技能传授更重要。这种观点,对我国当前教育培养学生的新能力以增强其对社会的适应性等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4.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人本主义教育重视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作用,主张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宽松、自由、信任、无外在压力、无讽刺的良好学习氛围,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这就要求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共同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建立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无缝的教育制度呢?社会在教育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社会的发展趋向决定了学校、家长、学生的发展趋向,社会的价值取向决定了学校、家长、学生的价值取向。但在当今社会上存在许多与社会进步极不相称的、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丑恶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鉴于此,教育不仅是教育部门的事情,还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社会各界与教育部门一道努力,齐抓共管。只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健康的育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