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黄鹤楼》话乡愁
2009-04-13禹秀明
人类对于自己的出生地或自己民族、祖先的出生地、发源地,总是怀着天然的眷恋。怀旧和乡愁属于心灵精神层次上的情感,借文学的写作,抒解乡土情怀的焦虑、感伤。现实的不得已离乡和精神的日夜寻求归根,孕育了中国古代诗词中许多动人的游子篇章,羁旅母题也因此成了中国历代文人的传统主题。《楚辞·九章·哀郢》:“飞鸟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古诗十九首》:“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这些文学作品无一不是表达了作者凄凄的离别乡愁。无论是迁客骚人还是羁旅游子,都对自己出生或生活过的地域怀有浓郁的眷恋之情。杜甫《月夜忆舍弟》:“戌鼓断人行,过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朗月触动了秋夜的乡愁,寥寥四句便道出了他乡客子乡土之别、望月思乡的共感。可以说在中国文化人心中,“故乡”是一个多重涵义的词语,既是地理的,更多是心理的,它是一种灵魂的“归宿”。
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首诗通过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来游黄鹤楼的所忆所见,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感和游子的乡愁。诗的前四句主要写诗人登黄鹤楼的凭吊之感,诗人吊古伤今之意,借鹤去楼空点出,从而使画面呈现出一种空寂寥落感。“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二句,展现了诗人对世事变幻无常的感慨。这种人事变迁、今非昔比的感慨,是很容易触动政治失意者的共鸣的。诗的后四句,写登楼所见景色和因凭吊而生的乡情。诗人登楼远眺,繁茂的树木、萋萋的芳草映入眼帘,此时诗人心中想起了《楚辞·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名句,触发了思乡之情,于是,诗人的目光便落在“日暮”时分的“烟波江上”,想透过眼前迷茫的景色去寻觅自己的“乡关”,然而,故乡遥迢千里,诗人在黄鹤楼上怎么能够看得到呢?从而由“烟波江上使人愁”一句透露出浓重的乡愁。这种情思渺渺、悠悠不尽的心灵感受,让人读之黯然神伤。
一.乡愁的朦胧感
对于一个怀乡者,他所关注的是他内心中的精神故乡,而不是他的故乡的细致部位。故乡在他们的心中是抽象的,是一种朦胧的情感。对于许多怀乡者而言,故乡的面貌只是一片模糊,模糊之中一切的故乡存在也就犹如一轮明月或一片云雾。可以说,作品中代表乡愁的月亮、云雾、烟波,所表达的是一种对于感觉的感觉,表达了远离家乡想要清晰地触摸却又不能的心理矛盾状态。对于《黄鹤楼》这首诗来讲,诗人想要舒展的是幽婉的乡愁,而故乡在他们的心中只是一种精神意念或一种回归情怀,用“日暮”、“烟波”寄托乡愁,而不是清晰地表现故乡的实物,黄昏的视觉效应,“烟波”的朦朦胧胧,使得作品中的乡愁加强了情感的强度。
游人们离开故乡,在时间上与空间上都与故乡有了距离,正是这种距离,给游子心中的故乡罩上一种朦胧美,这种朦胧美使作者产生了一种对故乡的怀念情怀。而这种美感,是怎样的一种美感呢?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在他的《美学散步·艺术的空灵与充实》中提到:“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对物象造成距离,使自己不粘不滞,物象得以孤立绝缘,自成境界;舞台的帘幕,图画的框廓,雕像的石座,建筑的台阶,栏杆,诗歌的节奏,韵脚,从窗户看山水、黑夜笼罩下的灯光街市,明月下的幽淡小景,都是在距离化、间隔下诞生的美景”。人的天性之一是充分地把握各种事物,然而一旦熟视却又常常失去了美的冲动。只有模糊的远方的东西,自己想要把握却又无能为力的东西,往往能够散发出无穷迷人的魅力。由此可见,乡愁中的“乡”,并不是具体而真实的故乡、乡村,它或许是一轮月亮或许是一抹愁绪。乡愁中的“乡”,只是游子意念中的“乡”,是游子理想中的“乡”。
二.登高的惆怅、黄昏的情思与江水的久远
1.登高的惆怅
“登望”使人视觉开阔,自然带动心灵空间的延伸,驰骋个人的思维,飞向所思慕的人、事、地。所以每当异乡游子登高望远时,总是牵引出无限的乡愁。在《黄鹤楼》这首诗中,诗人登楼吊古伤今,接着又举目远眺,目光所到之处,有历历在目的陆地上繁茂的树木,有鹦鹉洲上萋萋的芳草,这些无不触及诗人怀乡的情思,这才有了后面诗人想透过眼前“日暮”时分江上的“烟波”来寻找自己的“乡关”。曹松的诗《南海旅次》恰是对登高惆怅最好的注解,“忆归休主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城头早角吹霜尽,郊里残潮荡月回。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尚被春催。”诗人用坚定的口吻警告忆归的游子,千万不可登临“越王台”,因为那种登高望远,思念故乡的愁绪实在是难以排遣。登台所闻之声、所见之景,无论是听觉还是视觉,都是一片清冷、沉寂的广漠空间,而这些足以让茫然无所依归的心境更加纠结。
2.“日暮”的相思情感
“日出东山”、“日之夕矣”,本是自然界永恒的生命节奏。但在古人心中,黄昏已非一个简单的时空名词,而是凝聚了他们特定的情感和生命感悟的文化密码,“斜阳西挂,暮蔼沉沉”,带给人们的是无限的感慨和情思。在诗人的笔下,黄昏与其他各种自然景物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给人们的是多方面的情感内容。对于文人士子来讲,为了实现自己的个人理想而浪迹天涯,饱经沧桑,在日暮催归的黄昏里,太阳的回归催促着飞禽走兽、行人鱼樵的回归,而游子离人本应日落归家的生活常态却被生活的奔波所阻,仍旧跋涉途中,滞留他乡,有家难归,前途未卜,无尽的相思与哀愁便会油然而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在“日暮”时分的“烟波江上”,诗人想透过眼前迷茫的景色去寻觅自己的“乡关”,然而,故乡遥迢千里,诗人在黄鹤楼上怎么能够看得到呢?再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堵,日蓦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首诗描写了暮宿江边的孤寂情怀。一叶孤舟,烟蔼迷朦,见出荒寒冷落,而这些敏感的景物又笼罩于黄昏下,渲染了萧疏冷落的悲凉气氛,满怀愁绪之人,看到任何事物都似带愁情,这样的孤寂恰恰触动了诗人思归的情思。黄昏意味着白日将尽,夜晚即将来临了,此时,浪迹天涯的游子最渴望家庭的温暖、亲人的关爱,因而黄昏意象就成为了诗人表达日暮思乡的一个重要手段。
3.乡愁绵绵如江水
江水意象常成为诗人“乡愁”的写照,大概是因为水的源流性、流动性、久远性,更能负载起飘泊中的“乡愁”,它能够传达出了一种悠然不尽的神韵。作为客观实体,江水最为直观和形象地体现了事物的连续性,因而流水每每被古人用来联想和表现时间、功业乃至年华、生命的不可复返性,从而生发出对爱情、生命、事业等价值追求及其不如意的无限感叹,当然乡愁也不例外。《黄鹤楼》写诗人在江边的黄鹤楼头凝眸远望,历历在目的“汉阳树”、芳草萋萋的“鹦鹉洲”,此后怎样诗人没有说,只写道:“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把读者的视觉带到悠悠不尽的江水上,使其思绪顺着不尽的江水流向远方。都说万里行程万里情,如江水般难以割舍的“乡愁”,就这样缠绵不休。
综上所述,乡思之情是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那种强烈的漂泊感受和思乡情绪往往是难于言表的。在中国文学史上,在中国古典诗歌领域,千古诗人通过诗歌,把这种杳不可寻的感觉外化为一种抽象的符号或意象,从而真切地记载下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地位的诗人们的同一情感。在这些意象或符号中,故乡不仅仅体现为一种温馨诗意的生活,更内化为一种浓浓的思念。他们的诗歌往往通过一些被赋予了特殊含义的意象,如“江水”、“黄昏”、“登高望远”、“秋”、“夜雨”等等,不管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都使得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情呈现在我们面前,或是缓缓的如涓涓细流,或奔腾着如大江滔滔。但是所有的这一切,它都展示着诗人们天涯漂泊、踽踽独行的心灵疲惫和异乡游子孤独难耐以及故土难忘的乡思之情。
参考文献:
[1]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
[2]刘永生.楚辞选[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
[3]曹旭.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禹秀明,男,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唐前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