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语言特色浅析
2009-04-13薛自军
朱自清的散文名篇《绿》是一幅风景画,一首抒情诗,一曲绿的赞歌,是诗画合璧的佳作。其成功的原因,在于作者巧用修辞造奇色、以人喻景传深情、借景抒情意更浓等方面。
一.巧用修辞造奇色
文学是现实的反映。一篇好的文学作品需要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但也不能忽略色彩的描绘。作品的应物敷彩、随形着色,能传情达意、感染读者。作为一位对生活十分敏感、感情十分细腻的作家,朱自清对散文的色彩描写首先表现在写景状物之时常常能运用独到的眼光捕捉独特的瞬间,并且在文字和手法的运用上不蹈常袭故、不拾人牙慧。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妙笔生花,色彩盎然,给人以新奇之美感。
如散文《绿》的着色令人心旷神怡。文中对“绿”的描写有二十多处:“油油的绿”、“闪闪的绿”、“奇异的绿”、“滑滑的绿”、“软软的绿”、“嫩嫩的绿”、“冷冷的绿”、“厚积着的绿”、“迷人的绿”、“女儿绿”……朱自清把自己对“绿”的独特感受,通过色彩的光感表现出来,用语言赋予了多样化的色彩感,给读者留下了美妙的印象。
与此同时,为了将“绿”写得与众不同,朱自清运用了一系列新奇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从视觉、触觉、味觉等多角度突出了梅雨潭迷人的“绿”。
“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神奇的绿呀。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作者从动态着笔,从形状、色彩和质感等不同角度人手,运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写出了“绿”的鲜嫩柔软,衬托出色彩的生动可感;而散文的结尾则再次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方法,将作者对“绿”的喜爱推向了高潮。
可见,朱自清堪称一位技艺精湛的色彩大师,巧用修辞手法,让读者目不暇接,并从中领略意想不到的色彩美感。在作者笔下,梅雨潭那优美动人的景象,那意趣横生的情怀,透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并以此感染读者,令读者从中获得了极大的美感。
二.以人喻景传深情
朱自清的散文特别擅长以人喻景的写作手法,使文章具有浓浓的人情味,充满了独有的艺术魅力。
在《绿》一文中,朱自清更是浓墨重彩,娴熟地用“以人喻景”的连续比喻来描写梅雨潭的“绿”:“这平铺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起所曾接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如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以人喻景,从写作手法上来说是把自然景物人格化、情感化,令自然景物具有“真善美”,促使读者对此产生强烈共鸣,这就是作品艺术之美的无穷魅力所在。从作者的思想感情上说,是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由衷喜爱的体现。在作者的眼里,自然景物不仅有人的外在之美,更有人的内在之美。以人喻景是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和高超的艺术手法完美结合的一种表现手法,它使朱自清的散文清新、隽永、含蓄、蕴藉,给人以鲜明的形象美和浓浓的人情美。
三.借景抒情意更浓
朱自清的《绿》一文是借景抒情的典范之作,他集中描写梅雨潭水醉人的绿和醉人的美。作者先写梅雨潭水绿的静态美,“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这“极大极大的荷叶”在作者的意识里就像一位茶花仙子似的,使他一见就如醉如痴,“想张开双臂抱她”,但这是“一个妄想”——因为“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接着作者驰骋自己的丰富想象,用一连串生动、形象的比喻,从不同的角度来形容“梅雨潭的绿”的动态美:“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这是对梅雨潭的涟漪以及潭绿的亮度、纯洁的比喻,这里每一个比喻都用得非常贴切、新颖、优美,既表现了梅雨潭醉人的绿和醉人的美,又寄寓作者深挚热爱的感情。这每个分句都是比喻,在第三句中还一连用了三个比喻,把梅雨潭的水绿,不仅描写得像我们看见了似的,而且在指肤之间还亲切地感触到一样。这真是描写艺术的极致。然而作者意犹未足,于是他又用比较的手法来大力渲染。他说梅雨潭水绿,她不像北京什刹海的绿杨那样淡,也不像杭州虎跑寺的“绿壁”那样浓,不像西子湖的绿那样明,也不像秦淮河的绿水那样暗,总之,她明暗适度,浓淡相宜,就像宁玉笔下的美女,“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普天之下找不到可以媲美的。从作者对景色的描绘之中可见其对梅雨潭绿的所爱所喜程度之深。
薛自军,江苏省南通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