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养病经验和体会

2009-04-10

养生大世界 2009年12期
关键词:养病体格病态

孙 林

民间有句谚语:“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我生平无大病,可是在75岁那年突发“心肌梗塞”,一病几乎不救。住院三个月,回家静养,迄今已达两年多,充分尝到了“病去如抽丝”的滋味。

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我总结了一些养病经验,把它简要写出来,或可供老年朋友参考。

我认为,信心和耐心是长期养病的两项基本功。这是我在养病实践中得到的一条最主要的经验。年老体衰,这是一个自然规律。老年病中,多数是慢性病。疾病和衰老混在一起,因此治愈疾病就必然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很多老年病很难做到完全根除,只能争取病情相对好转。在这种情况下,病人既要有恢复健康的信心,又要有长期忍耐的耐心。这是长期养病的两项基本功,有了这两项基本功,才能使自己泰然对待病痛,保持精神愉快,加强加速治疗效果;反之,建立不起信心和耐心的精神支柱,就会抵消治疗的效果,甚至使疗效发生逆转。在养病实践中,我深切体会到这种利害关系,于是针对自己的弱点,为自己制定了下列三条座右铭:

第一条是:不把“病态”与“老态”混为一谈。“病态”是指疾病初愈,留有残余,没有完全彻底痊愈。“老态”是指生理机能衰退,精神衰颓,老态龙钟。须知对于老年人来说,即使无病,后者那种状态,也迟早会到来。对于养病的老人来说,必须把两种状态划分清楚,不能混为一谈。

我病后行动迟缓,力弱气短,这对一个年近八旬的人来讲,是不足怪的,不应把它视为病态。但同时多走路就感到心口不适,多说话就感到吃力,这又不是一般的老态而是属于病态了。因此,我又为自己规定:只要自己胃口良好,睡眠香甜,二便正常,就把它看作是无病的标志。相信自己只要能坚持乐观,在养病中严格遵照医生的嘱咐,服药治疗,经过一段时间,就会完全恢复健康。

第二条是:治病靠医生,养病靠自己。人们都知道有这样一句话,对慢性病要“三分治,七分养”。“治”是治疗,“养”是调养。我的体会是:治病要靠医生,养病要靠自己。因为病是在自己身上,如何看待自己的病很重要,是满不在乎?还是疑虑重重、忧愁苦恼?还是在“既来之则安之”的前提下,认真遵照医嘱疗养?这都需要经过自我心理调整,选择一个有利于养病的正确态度。又如在具体的调养中,对饮食、起居、作息、劳逸以及锻炼等方面的掌握上,是否能针对自己的身体和病情,做到准确掌握、适宜安排。

第三条是:身体要锻炼,思想更要锻炼。我的体会,身体锻炼比较容易,只要在方式方法上做到因人制宜,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坚持下去。就会达到目的。思想锻炼则比较难。前面所说的信心和耐心这两条基本功,必须过硬。这里我想打个比喻,我国神话名著《西游记》中的唐僧,就是思想锻炼的一个典型。如果唐僧取经的思想不过硬,他肯定会被种种艰难险阻所战败,也就到不了西天,取不了真经。再有,只有思想锻炼过硬,体格锻炼才能坚持,坚持了体格锻炼,取得了疗效,信心就会越发强大。两者互为因果,形成良性循环。我所谓思想过硬,包括不自寻烦恼,保持自得其乐的生活情操等。

我病后的心情自觉比病前好,在养病中也取得了比较显著的疗效,写出上述体会,希望能对老年朋友有点帮助,并达到抛砖引玉之目的。

猜你喜欢

养病体格病态
养病守则
“养病”类词语的认知理解
早期综合干预对小于胎龄儿生长发育、体格发育和智能发育等影响观察
病态肥胖对门诊全关节置换术一夜留院和早期并发症的影响
病态肥胖对门诊关节置换术留夜观察和早期并发症的影响
小体格,大能量!鑫中渔用9年玩转超浓缩菌种
以健康体格筑精神长城
君子之道:能移而相天——王夫之《庄子解》对“社会病态”的气论诊疗
常见羊病的发病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善读“养病”诗有益身心双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