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岭南古代居民拨牙习俗的考古发现

2009-04-09彭书琳

南方文物 2009年3期
关键词:遗址个体

彭书琳

拔牙,也称拔齿,古代文献中又称“凿齿”、“折齿”、“缺齿”、“断齿”、“打牙”等。是原始居民及流传到近代一些民族在年轻时,基于传统文化的因素,以人工方法拔掉或凿去特定的几颗健康强壮的恒齿改变牙齿形态的一种风俗习惯,以损伤身体,达到装饰或标明个人的身份与社会地位。有的部落和民族甚至以这种拔牙形体特征为称号,被称为“凿齿之民”、“凿齿之人”、“打牙仡佬”等等。

考古资料表明,我国拔牙之俗主要流行于东部——东南沿海一带。我国境内拔牙风俗最早可追溯到大汶口文化早期,已经有明确年代证据的最早拔牙资料出自山东滕县北辛文化中期,大约距今6800年前。而盛行于山东——苏北的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2600年),到了山东龙山文化开始衰落。随之在东南地区的苏、沪、浙、鄂、闽、粤、港、台等地史前遗址中也发现了拔牙遗迹,并随着纬度的下降,这些拔牙遗迹的年代越往南越晚。

岭南地区拔牙遗迹,史前时期主要出现于广东沿海和香港,广西和海南尚未发现。历史时期的,目前只见于广西,在海南、广东和香港尚未发现。在这一文化现象的演变中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对探索我国东部——东南沿海地区史前居民的拔牙风俗、民族起源和迁移以及文化交流、碰撞、融合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史前时期的拔牙遗迹

1961年9月,在广东增城县金兰寺村贝丘遗址的②A层,发现4座墓。其中M1、M2、M4为成年男女,葬式为仰身直肢一次葬,M3为幼童墓。M2为25岁左右男性青年,经鉴定为拔牙个体。拔牙形态是上颌“两外侧门齿及右犬齿生前脱落”,可能是在青少年时就已拔去;另外,“左第一前臼齿生前折断.残根尚留在骨内”。

1977年至1978年夏,在佛LU市澜石镇河宕贝丘遗址发现77座墓。除13座为幼童,其余64座为成年男女葬式以单人仰身直肢一次葬为主,在可供观察的22例成年标本中,施行过人工拔牙的占19例,明确未拔牙的3例。在成年男女拔牙个体中,男性占10例,女性占9例,明确未拔牙的3例皆为女性。拔牙的出现率达86.4%(按:原文82.6%计算有误)。表明河宕遗址当时居民男女的拔牙风俗是很盛行的。河宕古居民拔牙的特点是严格限制于上牙,不拔下牙,除了个别例外,都习惯地拔除双侧或单侧的上颌侧门齿,只拔去左右一对上第二门齿而未涉及其他牙齿的有10例,另有4例因颌骨不全只能看到一侧第二门齿被拔去,可能都是属于拔去一对第二门齿的类型。占各类拔牙率的73.7%。此外还有五种拔牙类型:1.拔除上颌左侧第一、二门齿和右侧第二门齿(2)z·u·);2.拔除上颌右侧第一、二门齿和左侧第二门齿(212·RP);3.拔去一对上颌第一门齿(2I‘);4.拔去上颌左第二门齿和右第一门齿(L12·RI);5.拔去上颌左侧第一、二门齿(LIZl)。河宕遗址的拔牙年龄最年轻的一例是22-25岁男性,经鉴定,“估计拔牙施行年代仍和个体发育进入成年或性成熟期有关。”佛山河宕遗址的年代,可分两期。第一期文化的年代当在距今4200~3800年之际,第二期文化则在距今3800~3500年左右。

1978年春,在南海县大同圩灶岗贝丘遗址发现5座成年墓和1座(M2)为3岁儿童墓。其中M4人骨鉴定为拔牙个体,男性,45岁左右,拔除上颌右侧门齿,左侧门齿齿槽缺失不明是否拔牙。灶岗遗址出土的遗物与河宕遗址的十分相似,年代也应相当。

1985年在南海县百西乡鱿鱼岗贝丘遗址发掘36座墓,除7座为幼童,其余29座为成年男女。葬式以单人仰身直肢一次葬为主,在可供观察的成年标本19个个体中男性16例,女性3例。经鉴定施行过人工拔牙的有6例,明确未拔牙的13例,拔牙个体的出现率为31.6%。在成年男女拔牙个体中,男性5例,女性1例,明确未拔牙的13例中男性1l例,女性2例。拔牙个体中最年轻的是26岁左右(M12,男,26~35岁)。拔牙形态半数是拔上颌一对侧门齿(212),但有2例是拔除上颌右侧第一前臼齿(RP。),另1例是拔去右上第一门齿(R11)。鱿鱼岗遗址的文化面貌与灶岗、河宕相似。鱿鱼岗第一期年代大致在距今4400~4200年;第二期文化年代为距今3455±150年和3840±125年(树轮校正值)@。

1997年在香港马湾岛北部东湾仔沙堤遗址发掘20座墓,在可辨葬式的人骨中,6座为仰身直肢单人一次葬,1座似为侧身直肢葬。在鉴定的15具人骨中发现2例拔牙:一例是40岁左右女性,拔去一对上颌中门齿;另—例为近40岁男性,拔去上颌右侧第一门齿。根据齿槽闭合程度判断,他们施行拔牙的年龄在15—17岁之间。

广西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约400处,发掘40余处。其中有扶绥敢造、武鸣罗圩芭勋、南宁青山和灰窑田、邕宁长塘和顶蛳山、横县西津和秋江、柳州大龙潭鲤鱼嘴等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桂林甑皮岩、l临桂大岩等新石时代洞穴遗址及百色革新桥和坎屯等新石器时代山坡遗址中均有墓葬发现。而以贝丘遗址的墓葬最为密集,出土人骨架最多,如横县西津遗址在发掘144平方米面积中就有人骨100多个个体;邕宁顶蛳山遗址2期和3期文化有墓葬300余座,人骨400多个个体;秋江遗址前后两次发掘也出了100多个体人骨;在扶绥敢造遗址发掘的5.2×1.6米的探沟中发现人骨架14具,邕宁长塘遗址在5×5米的探方中发现人骨架15具。但奇怪的是,不论是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还是洞穴、山坡遗址出土的人骨标本中至今都未发现拔牙遗迹。

海南史前文化遗址到目前为止也还没有发现拔牙现象。

二、历史时期的拔牙遗迹

最早记载拔牙之俗的歷史文献是《山海经》,说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凿齿。其中的“凿齿”说的是有拔牙习俗的氏族。

比《山海经》更晚的文献记载的拔牙习俗都只限于华南地区,特别是西南地区的僚和仡佬。在西晋《博物志》中记载有拔牙风俗的“僚子”仅限于“荆州极西南界至蜀”,相当于现今的云南东北部、贵州、重庆南部、湖南西部和广西西北部。《通典》、《新唐书》中也对南平僚和赤口濮的凿齿之俗有简单记载。宋代文献记载的拔牙之俗也都集中在西南地区的僚族和仡佬族。如《溪蛮丛笑》记“仡佬妻女年十五六敲去右边上一齿”。《炎徼记闻》记打牙仡佬“父母死.则子妇各折其二齿投之棺中.以为永诀。”宋人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贵州(今贵港)“有俚人.皆为乌浒,……女既嫁,便缺去前齿”;邕州(今南宁)百姓“悉是雕题凿齿。画面文身”;钦州僚子“巢居海曲.每岁一移。椎譬凿齿”。这些反映的是两晋南朝以来的情况。广西左右江一带在宋代还普遍流行拔牙之风,后来逐渐淘汰,但却以饰齿来代替。20世纪50年代以前,左右江的壮族妇女在出门、会客时,还在犬齿上包一层金银箔作装饰。

从文献记载看,唐代海南岛(今海南省)黎族或黎

族先民也存在过拔牙风俗。《唐大和上东征传》(日本元开撰,载《大藏经》卷五一)中记述鉴真大师和普照和尚准备东渡日本,因船遇台风被飘泊到海南岛,在崖州(今海口、琼山、文昌、澄迈、定安、琼海一带)亲眼目睹到“男著木笠.女著布絮.人皆雕题(文身)凿齿。绣面鼻饮。”由此可见,唐代海南岛土著居民施行人工拔牙和文身绣面的风俗是相当普遍的@。

拔牙遗迹在海南、广东和香港的历史时期考古发现中还未见报道,在广西境内,考古发现的拔牙遗迹最早的是先秦时期的岩洞葬,如宜州祥贝的鹞鹰岩,年代为商代至东汉。从隋唐以后渐多,盛行于宋代至明清,直到清末衰落。主要行于壮族和瑶族先民中。

(一)壮族地区古代居民的拔牙习俗

凿齿。壮族又称打牙、折牙、缺牙、去齿,源于古越族及其支系俚、僚族民间,宋人乐史《太平寰宇记》贵州条载:“有俚人……女既嫁。便缺去前齿”。钦州条说:僚子“椎髻凿齿”。越俗凿齿表示成年。壮族继承此一习俗,后来演变为染齿、包牙或镶牙。

1.柳江流域古代居民的拔牙风俗

目前仅见于宜州市鹞鹰岩崖洞葬。该洞分左右二室,右室出有很多人骨骸。由于被严重扰乱,采集的人骨标本很破碎,上、下颌骨多是残缺不全,找不到同一个体的上下颌骨。经鉴定有18个个体,其中2个为婴儿,可供观察的成年标本16个个体,其中男性6例,女性7例,不明性别的3例。施行过人工拔牙的有9例,明确未拔牙的7例。拔牙个体的出现率达56.3%。在成年男女拔牙个体中,男性占1例,女性占6例,明确未拔牙的7例中男性5例,女性和不明性别的各占1例。鹞鹰岩居民拔牙的特点是严格地限定在下、上颔犬齿以前的三个齿种(下、上侧门齿和下中门齿)不涉及犬齿以后的任何齿种。拔除双侧或单侧的下颌第二门齿6例,占66.7%。其中能肯定只拔去左右一对下第二门齿而未涉及其他牙齿的3例(图一.1),另外3例因颌骨不全只看到一侧下第二门齿拔去的个体也可能都是属于拔去一对下第二门齿的类型。此外,还有拔除左右一对上第二门齿2例(图一.2)(其中l例上颌不全),明确只拔去右侧下中门齿的l例(图一。3)。拔牙年龄最少的为17~20岁,考虑到拔牙以后的齿槽闭合要一、二年时间,那么拔牙的实际年龄应在15~18岁。总之,鹞鹰岩崖洞葬的拔牙数量表明,当时女性拔牙风俗很盛行,占85.7%。拔除下颌一对侧门齿的风俗是鹞鹰岩古代居民拔牙风俗的主要特点。拔下牙,在我国境内古今拔牙居民中是罕见的,在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中存在有拔下牙的形态,即在该遗址大汶口晚期墓中找到的3例拔牙标本里有2例拔去了上牙(2I和212),有1例是拔去了一对下颌中门齿,这是迄今为止在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出现的唯一拔下牙的标本。但有意思的是在同一遗址的龙山期文化墓葬中发现7例拔牙标本里,全部拔去了1-4个下门齿,其中有2例兼拔上门齿,但没有一例是单独拔去上门齿的。鹞鹰岩古代居民的拔牙风俗与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龙山文化相似,同时还保持着我国最原始、最流行的拔去上门齿的习惯。

2红水河流域古代居民的拔牙风俗

红水河流域的古代崖洞葬很多,都用棺木葬具。但有人骨遗骸的只见于河池金城江区和大化瑶族自治县。金城江拉达1例和岜腊4例,都拔除左右一对上颌侧门齿,拔去下颌牙1例;大化腊岜l号洞3例,腊岜4号洞1例,甘汉山1号洞4例,琴常2例,板达2例。

由此可见,可供观察的成人标本17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3例。施行过人工拔牙的有14例,明确未拔牙的3例。拔牙个体的出现率达82.4%。在成年男女拔牙个体中,男性占13例,女性1例;明确未拔牙的3例中男性1例,女性占2例。从以上男女拔牙比率看,红水河流域古代居民拔牙风俗,当时男性拔牙比女性较盛行。该地区古代居民拔牙的特点是严格限制于上牙,只发现一例是拔下牙的,除个别例外,都习惯地拔除双侧或单侧的上颌第二门齿,这样的例子有12例,占85.7%。其中能确定只拔去左右一对上第二门齿(2I:)(图二,1、2、3)而未涉及其他牙齿的11例,其余3例是:一例是不对称的拔牙,为老年男性只拔去一枚右上侧门齿(RF)(图二.4)。另一例男性除了拔掉一对上颌侧门齿外,还兼拔去一对上犬齿(212·2c)(图二.5),还有l例也是男性拔去左右一对下中门齿(2I。)(图二.6)。拔牙的最小年龄为18-20岁的男性。拔除左右一对上颌侧门齿和犬齿(2Iz.2c)的形态在其它遗址中很少见。这种不同拔牙习俗.有学者认為是一种服丧的含义,即所言之的“拔牙的葬俗”。这种拔牙形态不仅在山东茌平尚庄的大汶口文化墓中发现过一例;而在湖北房县七里河屈家岭文化遗址中也是较为普遍的一种拔牙形态,在20余例拔牙个体中出有七、八例是拔去一对上侧门齿再加旁边两个犬齿的@。占拔牙出现率的30%以上。难道说该遗址具有那么多的服丧者?此外在台湾的一些史前遗址中这种拔牙形态还是主要流行形态。据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连照美教授的研究,属于圆山文化的台北圆山、芝山岩和属于牛稠子文化的垦丁遗址和鹅銮鼻遗址的拔牙形态,都是拔掉上颌左右对称的侧门齿和犬齿(图三.1);澎湖锁港遗址出土4座墓葬,只有1例拔齿,其方式是拔去上颌左右侧门齿。卑南文化的拔牙习俗,拔掉一对上颌侧门齿和一对犬齿的占84.3%,只拔除一对上颌侧门齿的例数(3例)很少,占5.88%。并且这种形态也是20世纪30年代以前台湾本岛北半高山族中比较定型的拔牙形态之一(图三,2、3)。所以服丧之说不可能代表这种拔牙形态(2I。2C2)的意义。

河池、大化岩洞葬古代居民拔掉一对上颌侧门齿(212)与拔掉上颌一对侧门齿和一对犬齿(212·2C2)的两种形态共存的现象与湖北房县七里河屈家岭文化居民的拔牙习俗相同。同时继承了我国最早、最原始、最普遍流行的拔除上侧门齿的形式。

3右江流域古代居民的拔牙风俗

右江流域的崖洞葬主要集中在武鸣县和平果县,在百色右江区、田东县和隆安县也有发现。武鸣县的几处早期崖洞葬还未见到拔牙现象。右江区阳圩感达山3具人骨均有拔牙;隆安县金猴山1具拔牙,平果县神仙洞采集颅骨12具,其中8具拔牙.岑逊洞颅骨6具,其中3具拔牙,央岜洞2具,念山1具,均未拔牙。

由此可见。右江流域可供观察的成人标本19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8例。施行过人工拔牙的有15例,在成年男女拔牙个体中,男性占9例,女性占6例,明确未拔牙的4例中,只有男性一例上颌牙未拔,其余3例均是无上颌相配对的单下颌骨,对其3例个体的上颌牙是否存在着人工拔牙的习俗,尚不清楚。笔者认为对右江流域古代居民拔牙率应以头骨带上颌骨的数量为依据,(即从可供观察的19例,除去3例下颌骨,实为16例)来计算拔牙率,占93.8%。右江流域古代

居民的拔牙特点,也是严格限定在中、侧门齿,不涉及犬齿及其他任何齿种。除个别例外,都习惯地拔去左右对称的上颌侧门齿(2P)(图四。1、2、3),共13例,占86.7%。此外还有两种是将上颌一对侧门齿(2I:)与其他齿种组合拔除的:一例女性除了拔去一对上颌侧门齿外还兼拔去一对下颌侧门齿(另一例女性也是拔掉上颌一对侧门齿外,还拔去了右上中门齿。拔牙最小年龄为18-20岁。拔除上颌右侧第一、二门齿和左侧第二门齿(212·It)的拔牙形态为数也不多,只在山东兖州王因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有一例,广东佛山河宕遗址中出有2例,这种拔牙的形态,4例均女性,是否有其不同含义?有待深考。

(二)南丹里湖乡白裤瑶族地区古代居民的拔牙习俗

南丹里湖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山区,与贵州接壤,地处云贵高原余脉,岩溶地形发育良好,岩洞众多。其中部分岩洞中遗留古代的木棺,是一种民族特色十分浓厚的崖洞葬。对于这里的崖洞葬,1958年和20世纪80年代初都有学者作过考察,1984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成立崖洞葬调查研究课题组后,再次对里湖6个瑶族村38处崖洞葬作专题调查。从其中7处崖洞中搜集了一批人骨标本,可供观察的成年颅骨标本29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15例。而有明确施行过人工拔牙的只有4例,占可观察的拔牙个体总数的13.8%,在拔牙个体中男女各2例,拔牙率男性为14.3%,女性为13.3%。其拔牙特点是严格限定在上颌中、侧门齿,不涉及上颌犬齿、前臼齿和下颌任何齿种。尚存拔牙年龄最年轻的为30~40岁。拔牙形态有四种:(1)拔去一对上颌中门齿(2It)《图五.1);(2)拔去左右一对上颌第一、二门齿(2I-·2Iz)(图五。2);(3)拔除左侧上颌第一、二门齿和右侧第一门齿(2I,·LF)(图五。3);(4)只拔除左侧上颌第一、二门齿(u—P),右侧牙未拔(图五.4)。总之,拔牙的基本形态是拔除一对或一侧上颌第一门齿。四种不同拔牙形态也只限于上颌第一、二门齿之间的不同组合。瑶族地区这种拔除上颌中门齿及其不同组合的习俗和拔牙形态,在兖州王因、苏北大墩子、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和广东河宕遗址均有出现,特别与广东河宕遗址出现的四种情况更为接近0。

从上得知,白裤瑶地区古代居民拔牙率较低(13.8%),拔牙风俗在这里还没有普遍盛行,就开始消失。如化图洞7号(家族)棺的7个体中取回的3个标本,只有1例为拔牙个体,而5号和8号棺内也各有3个个体,但无一例拔牙。经统计,年龄在15~20岁的有5例,20-25岁的有3例,25—35岁的有5例,一共13例标本中只有一例30一35岁女性施行过拔牙;而35~50岁的16个中年个体中拔牙的有3例,拔牙率为18.8%,而且年龄都在30~40岁左右,表明这一地区在30岁以前还没有施行拔牙,施行拔牙的年龄在30岁以后进行。

三、拔牙的意义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对拔牙风俗的原因有不同的解释:如“成年”、“婚姻”、“服丧”、“族别”、“装饰”、乃至“美容”等等说法。这诸多的解释不可能都是原来具生的,而应是后来派生出来的。在山东北辛文化中期的汶上县东贾柏村遗址,出土17具人骨,其中拔除上颌侧门齿的有10例,年龄均在20岁以上,这可能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拔牙遗存,距今大约6800年。到了大汶口文化早期的泰安、充州王因等,拔牙习俗已十分盛行,拔牙形态也是拔除上颌一对侧门齿,约占各类拔牙总数的92.8%。这种拨齿形式不仅在时间和地理分布上最为流行,而且也一直以主流的形式继续到近代,长达几千年之久。除此之外,再难找到流行程度与它相当的拔牙形式。而且这种形式的拔齿只涉及单一齿种,单一的锥形齿根,拔除手术比较容易施行,形式简单,不可能从一开始就赋予它多种拔牙理由,所以说这种拔牙形式是我国最古老、最原始的拔牙形态。

根据韩康信先生对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拔牙标本的年龄观察,认为拔除上侧门齿的年龄大约是在个体发育进人性成熟的转折时期,这个转变时期的生理现象也是原始居民容易感知和把握的。因而在这个时期实施拔齿,原来最直接意义很可能是作为严格氏族生活,承认个人的成年或婚媾资格的一种固定标志。也就是说,在我国境内,拔除一对上颌侧门齿(2I型)可能是承认氏族成员进入成年或婚姻资格而盛行的一种仪式。

牙齿,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具有咀嚼食物、保持面部外型的功能。

拔齿是一种损傷身体的行为,对当事者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同时对颌骨易造成伤害,被拔掉的牙齿的齿槽边缘萎缩,邻近齿扭转及相互间收敛,甚至有的会使上颌前齿槽部分发生变形。但古代居民为何要以拔牙形式来表示获得成人或婚姻资格呢?是什么原因,何种信念促使他们采取在现代人看来是无法理解的举措呢?这问题目前在学术界有不同的说法:一是成丁说,青年男女通过拔除一对上颌侧门齿这种最原始、最流行的拔牙形态的仪式,表示成为氏族部落的正式成员。《管子·内业篇》记载,“昔者吴干战.未龀,不得入军门,国子摘其齿,遂入。为干国多。”摘其齿,应是拔牙。意思必须到拔牙年龄才有资格参战。二是与成年标志相对应的婚姻说,表示青年男女通过拔牙,才能获得婚配资格。宋《太平寰宇记》卷六六载:唐代贵州(今广西贵港市)俚人“女既嫁。便缺去前齿”。元代李京《云南志略》载:“土(都)僚蛮,叙州南、乌蒙北皆是。男子十四、五则左右击去两齿。然后婚娶。”三是与审美观念相联系在一起的“爱美说”,晋张华《博物志》云:荆州极西南界蜀,诸民日僚子,“僚妇生子.既长,皆拔去上齿各一。以为身饰。”《太平寰宇记》载,川西南“夷僚生子,长则拔去上齿加犬齿各一,以为华饰。”又如台湾邹族拔取的牙齿为上颌犬齿及其旁侧门齿共4颗。拔齿的理由据说是要成为美女、俊男,或者被异性所赞赏。四是与宗教观念有关,即拔牙风俗的最初的原由在于祈求神灵的原谅及更多的恩赐,将牙齿作为祭物献给神灵,以求安身立命,以期获得更多的食物。拔牙习俗的形成,是一种献祭行所形成的礼俗,所表现的是对自然的神灵的祭祀。五是丧葬说,田汝成《行边纪闻》载,“……打牙仡佬.父母死,则子妇各折其二齿投之棺中,云以赠永诀也。”此外,还有恐妨夫家说等等。以上诸说,若从史前拔牙资料和拔牙年龄看,前三种说法较为合理,但三者实质相近,无法分开,因为从拔牙年龄看,除个例外,一般都在15-20岁之间施行,这正是性成熟期,成婚期,也是最爱美的年龄期。

人工拔牙作为世界范围的风俗,但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中的拔牙形态、施术年龄、性别以及拔牙理由等内容也不尽相同。如台湾邹族和邵族这两个民族,物质文化和风俗有许多近似,但是拔牙的习惯却有许多不同,即使邹族本身也还存在区域的不同。如邹族多拔除上颌犬齿和侧门齿共4颗,邵族则一般

只凿去上颌的2个犬齿;邹族有的地方只给男人拔牙,有的地方则男女都拔,邵族男女都拔,但是好哭的女孩子则还要多凿去下颌2个犬齿;邹族拔牙的年齡多在15或20岁左右,邵族则在8-13岁。凡此均说明,同是拔牙、拔牙的时间、方式、目的等等却可能是不同的,即便是同一个民族的拔牙风俗,也可能有地区和人群的不同。在岭南地区也是如此,出现过多种的拔牙形式。其原因是否与对某种动物图腾信仰有关?因为不同的民族对图腾的信仰或宗教崇拜是不同的,因而拔牙的齿种也不完全相似,代表的意义也应不一样。一个个体拔去一对上侧门齿,表示进入成年或有婚媾资格;那么除了拔除一对上侧门齿外。还兼拔去一对上中门齿或一对上犬齿或一对下侧门齿或只拔除同一侧上颌侧门齿或第一、二门齿的形态。这种种拔牙形态应是代表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拔牙意义。

人为地将牙拔除或凿掉,无疑要忍受极大的痛苦,特别是在缺乏麻醉条件的古代,就更加如此。所以发展到后来,不少地方就以“饰齿”来代替拔牙。据《蛮书》记载,“金齿蛮以金缕片裹其齿,银齿蛮以银。有事出见人.则以此为饰。寝食则去之。”唐大中十二年(858年)墓,在墓主遗牙中发现金箔片,是考古发现唐人镶金牙的实例。

直到清代末年至民国年间,广西壮族地区男女还盛行拔牙、镶牙习尚,尤以姑娘为甚。当姑娘们长到十五六岁时就开始拔牙镶牙,富裕人家镶金牙,普通平民镶银牙。拔牙镶牙均以上颌一对侧门齿(原文为犬齿)最为普遍.因为上齿外露部分比下齿多,镶的金牙、银牙可以起到装饰的作用。壮族地区专门拔镶牙者多为外地人,并在乡镇上设点定期经营。当姑娘到十五六岁时,便由父母带到乡镇请人拔牙镶金、银牙,或者姑娘结伴一同前去。拔下的牙齿一般由本人带回收藏,不轻易扔弃,认为牙齿是身体骨骼的一部分,不能随意丢弃,否则不利于身体健康。

20世50年代后,壮族青年男女拔牙镶金牙银牙者渐少,而较多的是在上颌两侧门齿表层包一层金或银质材料,称包牙这样既可免去拔牙的痛苦,又美观实用,而且又省钱。1965~1966年笔者在广西田东县乡村搞社教时,见当地已婚妇女上颌两侧门齿饰有金齿或银齿。现在已极少饰牙了。由此看来,壮族体饰中仅存的拔牙镶金、银牙之俗,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审美观念的改变而发生了变化。

四、结语

在岭南地区,古代居民除了个别遗存(广东鱿鱼岗遗址和广西宜州鹞鹰岩等)外,拔牙齿种都相当严格地限定在上颌犬齿以前的三个齿种(中门齿、侧门齿和犬齿),而几乎不涉及前臼齿以后的任何齿种。而且左右对称拔除的占绝大多数,71例的拔牙个体中有58例为对称拔牙,占全部明确拔齿形态数的81.7%(粤港为724%,广西88.1%),不对称拔除的很少,只有13例,占18.30%(粤港27.6%,广西11.9%)。

拔牙的基本形态有17种(详见附表):

1最流行的拔牙形态,是拔除上颌侧门齿,尤其是左右对称拔除(2I:型)的。其明确不对称形式(I:型)只有1例。这种以拔除一对或单侧上颁侧门齿的主要形态,计其总数46例(其中5例一侧齿槽缺失),占全部明确拔牙形态(71)的64.8%。如将21:与其他齿种组合拔除的计人,则达到77.5%,这是大多数遗迹中流行的形态。

2拔除一对上中门齿(2I-)3例,在河宕、东湾仔、南丹各l例。拔除单侧一枚上中门齿(I。),在香港东湾仔有l例。这类形态极少,对称和不对称形态分别在山东胶县三里河和江苏大墩子各发现1例。香港东湾仔遗址以拔除双侧或单侧上中门齿(2I或I·)形式存在,在我国境内拔牙遗址是唯一的。

3.在河宕遗址除了单纯拔除2I或2I‘型外,还有拔除侧门齿与中门齿相组合的四种不对称的拔牙形式:即除拔去一对上侧门齿和单侧一枚上中门齿(2):LI或2I:·RI);拔去左侧上侧门齿、中门齿(LFIt);拔去左上侧门齿和右上中门齿(LF·RP)。这种不对称的几种拔牙形态实属罕见,拔去一对上侧门齿和单侧上中门齿(2Iz·I,)形式,只在山东兖州王因遗址发现有1例女性,其他不称形态在我国其他新石器遗址未曾见到。

4.在广西河池金城江、宜州有单纯拔除一对或单侧一枚下颌中门齿(2I.或RI。)而不涉及其他齿种的形态各1例。这也是非常少见的拔牙形态,只在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一、二期文化出有,其他遗址未见报导。

5.拔除一对下侧门齿或单侧一枚下中门齿(2I:或RI。)有7例(其中3例一侧缺失),占9例拔牙个体中的出现率为77.8%;另有2例是拔除一对上颌侧门齿(2I:)。拔下牙,特别是拔除左右一对下侧门齿,是宜州鹞鹰岩早期崖洞葬居民中流行的一种主要的拔牙形态,同时还保持着我国最原始、最流行的拔去上侧门齿的习惯。拔下牙,在我国境内古今拔牙居民中是罕见的,在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中有l例是拔去了一对下颌中门齿的,这是迄今为止在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出现的唯一拔下牙的标本。但有意思的是在同一遗址的龙山期文化墓葬中发现7例(5男,2女)拔牙标本中,全部拔去了1-4个下门齿,其中2女还兼拔上门齿,但没有一例是单独拔去上门齿的0。鹞鹰岩古代居民的拔牙风俗与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龙山文化相似。

6.在广西岩洞葬中还有三种比较特殊的拔牙形式:即是上侧门齿和上中门齿、犬齿及下侧门齿的组合,即拔除一对上侧门齿外,还兼拔去一对上中门齿(2I.2I)或一对上犬齿(2P·2c·)或一对下侧门齿(2I。·2I:)。每型各l例。2I。·2I。或2F·2I:型在我国其它遗址未发现。2I。·2c·型不仅在山东茌平尚庄墓中发现一例,在湖北房县七里河屈家岭文化墓葬出土的20余例拔牙个体中有七、八例是这种形态,占拔牙出现率的30%以上,说明这种形态在七里河遗中也是较普遍的一种拔牙形态。此外在台湾的一些史前遗址也是主要流行形态,同时也是台湾岛北半高山族中20世纪40年代以前比较定型的拔牙形态之一。

7.在广西南丹拔牙遗迹中,29个可供观察的个体只有4例为明确拔牙个体,拔牙率低(13.8%),以拔除上中门齿及上中门齿与上侧门齿相组合的拔牙形态为主要特点。与广东河宕遗址少数拔牙形态相类似。

8.有两种不对称形式,一是拔除上颌一侧第一、二门齿(II。),二是拔除右上侧门齿(R12),而左侧未拔。后者在山东王因、呈子和苏北大墩子遗址发现9例,而且全是男性,据韩康信先生鉴定这些不对称拔牙个体的年龄都在25岁以上,广西大化拔牙遗存中也是一老年男性。这种不对称拔牙不可能是完成对称形态之前的过渡形式,也不可能是代表性成熟前的拔牙。

9.南海鱿鱼岗遗址有两例(一男,一女,均40岁左右)均明确拔除上右侧第一前臼齿的形态,很罕见,在我国还没有发现。

综观以上,岭南地区明确存在拔牙风俗的时间

猜你喜欢

遗址个体
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房基保护加固修复
黑水城遗址出土F20:W63a文书研究
元上都遗址出土石刻的保护与研究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针对大遗址的挖掘与保护措施研究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寻找丝绸之路遗址
Archaeological Discovery Confirms the Ancient Past of Yin County
刘铁芳:如何实现安全感教育
科学家开发出戒烟APP